李偉明
這是一個很令人痛心的案例。某單位一名年輕干部小W,十幾年前剛出校門,一時沒找到正式工作,便在某地拆遷部門做臨時工。那時的拆遷“行情”比較混亂,小W跟著幾個老“師父”,少不了按“慣例”干了些虛報面積套取資金共同瓜分的事。上班沒幾天,他就輕輕松松得了數(shù)十萬元“橫財”。
數(shù)年之后,頗有進取心的小W如愿以償考上了家鄉(xiāng)某單位的公務員,離開了先前那個拆遷部門。在小W心里,這一頁,大概就此翻過了。到了新崗位,小W告別昨天,積極工作,很快擔任了副科級職務。
又過了幾年,小W在仕途上繼續(xù)一帆風順,被單位列為考察對象,即將提拔為科長。然而,便在這時,小W以前做臨時工的那個地方,對拆遷部門來了一場專項治理。當年帶著小W分錢的幾個“師父”,都在這次專項治理中落馬了。自然,曾經(jīng)參與分錢的小W,也輕輕松松地被“師父”們“帶”進去了。
接下來的事不用多說了。原本前途美好、令人羨慕的小W,不僅晉升沒戲,而且“鐵飯碗”沒了,自由也失去了,將在監(jiān)獄里度過一段讓他懊悔一生的時光。
這是典型的一入職就跟錯“師父”的悲劇。如果不是跟到了幾個膽大妄為的人,按小W后來的表現(xiàn),他應該可以成為比較優(yōu)秀的公務員??上?,因為前面的污點,他沒有機會在這條道上走下去了。
年輕干部出問題不是個別現(xiàn)象。據(jù)有關調(diào)查表明,職務犯罪呈現(xiàn)年輕化甚至低齡化趨勢,有的干部甚至參加工作沒幾個月便在金錢面前倒下去了。年輕干部在廉潔上出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跟錯了“師父”。
剛出校門的年輕人,對社會的了解畢竟有限,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不一定很成熟,對是非的判斷也未必很準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這個時候,誰和他接觸多,誰對他影響大,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他的價值取向以及人生的未來走向。
如果遇到一位正直睿智的上司或同事,自然是人生之幸事,潛移默化中,你可能就見賢思齊,將他的言行當作自己效仿的榜樣。怕的是,一入職場,便遇到喜歡走歪門邪道,偏偏又好為人師的“前輩”。言談中,他們喜歡向人鼓吹唯利是圖、“馬無夜草不肥”之類的觀念,對埋頭干事、遵守規(guī)矩的老實人則嗤之以鼻,讓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一時無所適從。
所以,對年輕人來說,跟對“師父”很重要。初出茅廬時跟什么人在一起,不是一件無足輕重之事。上進的同事可能激勵你上進,無為的同事或許連累你無為。一般的問題倒也罷了,如果是涉及底線、原則的問題,你則務必有所堅守,不可隨波逐流。特別是在物質(zhì)利益方面,若是遇上喜歡慫恿你“膽子大一點”之流,則千萬要警惕。他們只有僥幸心理,只有經(jīng)驗主義,只有利令智昏,遲早有一天,要被生活教訓。
什么人可學,什么人不可學,是每一名新入職的年輕人需要面對的問題。其實,在認知上,辨別一個是否合格的“師父”,并不是很復雜的事。當他帶著你干違紀違法之事時,就可以直接分辨出來。對這種人,如果你不能改變他,就應該盡快遠離他。而對一些自己一時把握不準的觀點、理念,則應三思而后行,或多請教于人之后綜合研判,以免一時糊涂作出錯誤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