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聲、香、味和欲念,是驅(qū)使人奔波于世間的根本原因,也是使人喪失真性的罪魁禍首。莊子對這五者的見解直承自老子,認為他們都是“生之害”。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他還有“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說法。為了使人認識這個危害,老子分析了常人生死夭壽的原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意思是,人出生后,十分之三可以長壽,十分之三短命夭亡,本來可以長壽而自己踏入死路的亦有十分之三,何故呢?是因為奉養(yǎng)太厚、享受太過而造成,說明厚益其生反會損其壽,非養(yǎng)生之正道。
過分追求物質(zhì)享受反而會喪失人的本性,會損壞人體感官功能。現(xiàn)代社會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充滿了各種物欲誘惑。不少人由于沉湎于各種強烈刺激的音樂,結(jié)果不僅聽力大大受損,而且容易心緒不寧。飲食口味同樣如此,如果總是吃那些口味過重的食物,不僅會損傷人的味覺,而且相對應的臟腑也會受到損害。至于過分迷戀、沉湎于各種娛樂活動,進而將娛樂變成賭博,同樣會使人心靈躁動不安。收藏寶物之風過甚,不僅使人玩物喪志,而且還會引起偷盜、欺騙的丑惡現(xiàn)象。所以能安于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不去追求過度的物質(zhì)享受,這是人生的智慧,也是快樂之源。(葉陽舸、李兆健)
原文
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①責②矣。無為則俞俞③。俞俞者,憂患不能處④,年壽長矣。(《外篇·天道》)
注釋
①任事者:指任事之人,或指臣下。②責:盡職。③俞俞:即愉愉,從容和快樂的樣子。④處:猶“入”。
鑒賞
本段意思是,停留在恬淡無為境界上心境便空明虛淡,空明虛淡了就會顯得充實,心境充實就能合于自然之理了。心境虛空才會平靜寧寂,平靜寧寂才能自發(fā)地運動,沒有干擾地自發(fā)運動就能夠無所不得。虛靜便能無為,無為使任事的人各盡其責。無為也就從容自得,從容自得的人便不會身藏憂愁與禍患,壽命也就長久了。
莊子認為,當心中不再計劃謀算,不再向外馳求,徹底達到精神上的放松時,才是精神最為充沛的時候。此時由于不再求巧取妙,精神能夠?qū)R欢杏谒鏊k之事,故可以踏踏實實地完成任務,從而承擔起每個人自己的責任。
對于當今的人而言,由于所追求的事物太多,因此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大多樂于采取投機取巧的方法,以期用最少的力氣完成自己的工作,為此不惜殫精竭慮,長此以往,必然會形成思慮過度的心神狀態(tài)。
中醫(yī)學認為,思慮過度,首先損傷脾胃。脾氣郁結(jié),久則傷正,運化失常,出現(xiàn)食少納呆、胸脘痞滿、腹脹便溏等癥;而事多則煩,不順則怒,因此還會波及肝膽,引起頭暈脹痛、兩脅竄痛、口苦目眩等癥。因此,思慮過度足可傷身。反之,若能無思無慮,則能從容做事,遠離傷身的各種情緒了。(葉陽舸、李兆?。?/p>
原文
形勞①而不休則弊②,精③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④。(《外篇·刻意》)
注釋
①形勞:謂形體過分勞累。②弊:疲敝,疲乏。③精:精神。④竭:枯竭。
鑒賞
本段意思是,形體勞累而不休息就會疲乏不堪,精力使用過度而不止歇就會元氣勞損,元氣勞損就會精力枯竭。
在莊子看來,元氣的勞損與虧竭,這都是因為驅(qū)使自己身心沒有節(jié)制。病久體弱則為虛,久虛不復則為損,虛損日久則成勞。
在中醫(yī)學中,勞有幾種不同的概念:一是病證名,指五臟勞傷,見《諸病源候論·虛勞候》,即肺勞、肝勞、心勞、脾勞、腎勞;二是指情志勞傷,如《諸病源候論·虛勞候》所列“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三是病因名稱,指五種勞傷病因,如《素問·宣明五氣》“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和最普遍的說法是第三種,即“久視、久臥、久坐、久立、久行”。
因此,不論從事什么活動或者處于哪種狀態(tài),都應勞逸結(jié)合,以顧護元氣,避免虛損。(葉陽舸、李兆健)
原文
就①藪澤②,處閑曠③,釣魚閑處,無為④而已矣。此江海之士⑤,避世之人⑥,閑暇者之所好也。(《外篇·刻意》)
注釋
①就:謂棲隱。②藪澤:泛指草野湖澤。③處閑曠:謂居身于寂靜的曠野。④無為:即閑散。⑤江海之士:謂棲身江湖海濱的隱士。⑥避世之人:謂逃避現(xiàn)實的人。
鑒賞
本段意思是,走向山林湖澤,處身閑暇曠達,垂鉤釣魚來消遣時光,算是無為自在罷了;這樣做乃是閑游江湖的人,是避離世事的人,正是那些閑暇無事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莊子在這里列舉了適宜養(yǎng)生的環(huán)境。由于地理水土與人類的健康長壽有很大的關系,因此養(yǎng)生學的重要原則就是根據(jù)水土環(huán)境來選擇居住之處?!肚Ы鹨矸健氛J為,適宜的環(huán)境,應該是“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優(yōu)美”,而《本草綱目》也指出“人賴水土以養(yǎng)生,可不慎所擇乎”。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養(yǎng)生環(huán)境,是空氣、水、陽光、土壤、植被、住宅,以及社會人文等因素綜合起來,有利于人類生活、工作、學習的外部條件。從自然環(huán)境來說,潔凈的水源、清新的空氣、充沛的陽光、良好的植被組成的優(yōu)美秀麗的自然景觀,就是最佳的養(yǎng)生環(huán)境,這樣的養(yǎng)生環(huán)境,遠離了嘈雜的都市人群與倍受污染的水源、空氣,能夠從外部給人體良性的刺激,使人逐漸脫離疲憊緊張,逐漸調(diào)整為健康的狀態(tài)。
人是社會動物,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尚需要有與養(yǎng)生者志趣相投的同好,與同伴在一起,方能在遠離喧囂的同時,不會受到寂寞、孤獨等負面情緒的困擾,避免進入另一種消極逃避的生活,對心理造成不利影響。(葉陽舸、李兆?。?/p>
原文
吹呴①呼吸,吐故納新②,熊經(jīng)鳥申③,為壽④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yǎng)形⑤之人,彭祖壽考⑥者之所好也。(《外篇·刻意》)
注釋
①吹呴:合口用力呼氣叫吹,張口慢慢出氣叫響。②吐故納新:謂吐出故氣,吸進新氣。③熊經(jīng)鳥申:謂像熊舉目引氣,以強身軀;像鳥伸頸舒翼,使得氣脈流暢。④為壽:為了長壽。⑤養(yǎng)形:養(yǎng)身。⑥壽考:謂長壽。
鑒賞
本段意思是,噓唏呼吸,吐卻胸中濁氣吸納清新空氣,像黑熊攀緣引體、像鳥兒展翅飛翔,算是善于延年益壽罷了;這樣做乃是舒活經(jīng)絡氣血的人,善于養(yǎng)身的人,正是像彭祖那樣壽誕長久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雖然《莊子》的養(yǎng)生思想更加側(cè)重于養(yǎng)神,但也強調(diào)“無勞汝形”即認為不可忽視養(yǎng)形。同時《莊子》還多次出現(xiàn)“形全”這一概念?!按祬楹粑迸c“熊經(jīng)鳥申”在《莊子》中,是指氣息鍛煉和形體導引兩種養(yǎng)生方法。這兩種養(yǎng)生方法都對道教養(yǎng)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道教根據(jù)“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的氣息鍛煉方法發(fā)展出服氣、食氣、六字訣等養(yǎng)生手段,這些方法在隋唐達到鼎盛?!靶芙?jīng)鳥申”則成為道教各種形體導引術的理論依據(jù)。葛洪在《抱樸子別旨》中說:“或伸屈,或俯仰,或行臥,或倚立,或躑躅,或吟,或息,皆導引也。”陶弘景在《養(yǎng)性延命錄·導引按摩》篇中,將按摩導引與扣齒咽津相結(jié)合,還具體指出華佗“五禽戲”的導引方法?!对企牌吆灐肪砣氖珍浻小洞笄鍖бB(yǎng)生經(jīng)》《寧先生導引養(yǎng)生法》《彭祖導引法》《王子喬導引法》等篇章對導引養(yǎng)生的具體方法有詳細的說明。(葉陽舸、李兆?。?/p>
原文
人之所取畏者,衽席①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ā锻馄み_生》)
注釋
①衽席:臥席。這里指色欲之事。
鑒賞
本段意思是,人最可畏懼的,就是枕席上的恣意與飲食上的失度,但人卻不知道警醒和戒備,這是不應該的。在莊子看來,飲食男女,是人們最應當提防而最沒有防備的兩件事。中醫(y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房事過度,則耗傷腎精,導致腎之真陰元陽俱虧。飲食失節(jié),則損傷脾胃,使之難以運化水谷,輸布精微。因此在飲食、男女上一定要有所節(jié)制,否則會損傷到人體的根本。
對于飲食之事,“適中”是中醫(yī)學十分重視的尺度,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會對人體產(chǎn)生不良影響。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yī)學認為,“胃為水谷之?!保冉?jīng)過胃的腐熟作用,就可以變成精微物質(zhì),提供全身需要,能夠化生血液,也能夠形成五臟六腑之精。所以說:“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薄暗霉葎t生,絕谷則亡?!笨梢?,飲食水谷在人體的生命代謝過程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體對于水谷的容納、消化、吸收、轉(zhuǎn)運都是有限度的。在生理的條件下,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胃和腸道保持著流水作業(yè)、交替虛實的生理節(jié)奏。也就是在胃進食的時候,腸道應該是“虛位以待”,保持著接納能力。當胃中的食物進入腸道之后,胃則變成空虛狀態(tài),進行休整,等待接納下一批食物。如果超過一定量限制的暴飲暴食,就會損傷腸胃的消化傳導功能,出現(xiàn)脹滿不適,不想進食,甚至惡心、嘔吐等。因此飲食節(jié)制是中醫(yī)養(yǎng)生的重要觀念。
而在男女房事養(yǎng)生上,《內(nèi)經(jīng)》中早就有不少經(jīng)驗的積累和總結(jié)。如《素問·上古天真論》即明確地告誡世人,若醉酒濫行房事,會使精氣衰竭、真元耗損、形體氣血虛弱,加之不能控制自己的淫欲,縱情以求過度的愉悅,常會損及人的壽命,不到五十歲即年老體衰。該篇還認為,在寡欲淳樸的美德影響下,人可達到“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的境界?!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愤M一步提醒人們,在房事養(yǎng)生方面,如能做到增八益(即八種有益于健康的性事)、去七損(七種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性事),則陰陽氣血調(diào)和而長壽。如不能做到這些,則會導致早衰。愚昧縱欲者因?qū)Υ溯p視而常見早衰;聰明寡欲者因遵循此道養(yǎng)生而能長壽健康,青春久駐。在《靈樞·五音五味》篇中還指出,逞性欲而思慮憂郁會傷及心神,醉酒縱欲、汗出傷風則有損于脾,性事太過、出汗入浴則可耗傷腎氣。故善養(yǎng)生者宜遠色欲,樂恬淡。(葉陽舸、李兆?。?/p>
原文
一其性,養(yǎng)其氣①,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②。夫若是者,其天③守全,其神無郤④,物奚自入焉。(《外篇·達生》)
注釋
①氣:元氣。②物之所造:即造物者,也就是生成萬物的大道。③天:自然天性。④郤(xì):間隙。
鑒賞
本段意思是,純一心性,保養(yǎng)正氣,與道合德,借以通于天地造化之道。如若做到這樣,那么他的心性就健全圓滿,他的精神就無有隙漏。正因為精神上沒有隙漏,所以外來的誘惑無機可乘。
莊子認為,性、氣、德與道具有一貫相承的聯(lián)系,心性純圓,在精神上就具備了抗御外界干擾的正氣,在行為上能合乎社會公德與個人私德,從而通達于自然的大道,長養(yǎng)其生。
唐代醫(yī)家孫思邈也主張性善以養(yǎng)其生。他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夫養(yǎng)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nèi)外百病皆悉不生,禍災亦無由作,此養(yǎng)性之大經(jīng)也。”意思是說,修養(yǎng)性情的人,應當使性情變得賢善。如果人能夠性情賢善的話,那就不會因為恣意妄為而遭受外來的打擊,也不會因為內(nèi)心惴惴不安而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從而避免遭受各種疾病,就能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
這種修德養(yǎng)生之法,其實和儒家“仁者壽”的思想一脈相通,都是從精神上的修養(yǎng)做起。(李兆健、葉陽舸)
原文
用志①不分,乃凝于神②。(《外篇·達生》)
注釋
①用志:用心。②凝于神:即精神凝神專一。
鑒賞
本段意思是,如果不散用心志,就能高度凝聚精神。
莊子雖然提倡無為,但同時他也承認人是離不開世事的,因此,如何處理日常事物便成為日常養(yǎng)生的關鍵一環(huán)。他認為,在處世行事時,應當凝聚精神,集中意志,如此則能辦成事、辦好事。陶弘景在《養(yǎng)性延命錄》中指出:“靜者壽,躁者夭。”躁動的心神,必然造成身體在物質(zhì)上的消耗枯竭。人必須達觀,要善于凝神靜思,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素問·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靜就是要求心氣平和,寧靜無慮,恬淡虛無。有了清靜,人的心神就能斂藏,保存旺盛之心神,這才有利于抗老防衰。(葉陽舸、李兆?。?/p>
原文
夫忿滀①之氣,散而不反,則為不足②;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③;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當心④,則為病。(《外篇·達生》)
注釋
①忿滀:郁滯,郁結(jié)。②不足:謂精神萎靡不振。③善怒:好怒,易怒。④中身當心:郁結(jié)體內(nèi),攻入五臟。
鑒賞
本段意思是,郁結(jié)的氣耗散而不能回復,會導致氣的不足;上通而不能下達,就會使人易怒;下達而不能上通,就會使人健忘;不能上通又不能下達,郁結(jié)在內(nèi)心而不能消散,那就會使人生病。
莊子指出,易怒與健忘這兩種心理現(xiàn)象,是由于氣機不能自如上下所引起的;而氣虛與疾病,則是由于氣的憤急耗散或者不能收斂回復所引起的。氣,是人體內(nèi)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zhì)。它流行于全身各臟腑、經(jīng)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到,時刻推動和激發(fā)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氣的運動稱為氣機,神志的過度,會引起氣機失調(diào),進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產(chǎn)生?!端貑枴づe痛論》列舉了喜、怒、悲、恐、炅、驚、思這七種情志過極所引起的氣機不調(diào)的情況:“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wèi)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wèi)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謩t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wèi)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nèi)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jié)矣?!?/p>
因此,保持氣機通暢,是養(yǎng)生的關鍵。(李兆健、葉陽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