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瑞芳
今年暑期,我在浙江參加了為期一周的名師工作室暑期特訓活動。這次特訓對我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浙派教育專家盧明團隊提出的“教師要做教育的設計師”,讓我感觸頗深。
教師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如何面向未來,回歸教育本質,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使之具有符合新時代要求的能力和品格?下面,我就教師如何做教育的設計師,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做處理教和學關系的設計師。“教”是教師把握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向,有效組織和實施課內外教與學的活動,達成學科育人的目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活動或者任務,將學科知識與技能轉化為自身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從關注“教”轉向關注“學”,從關注知識的回憶與再現、技能與概念到培養(yǎng)學生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最終實現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要設計豐富的課程,設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內生動力,引導學生完成一個個學習任務與活動,在過程中識別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反思學生的學習行為。
做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設計師?;ヂ?lián)網時代,學生能更加快速、更加便捷地找到各種問題的答案。教師不能就此罷休,更應該關注學生真正深入理解問題的程度和多維度探索問題的能力。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用“為什么考出了駕照,在指定車位卻不會停車?”的現象與學生不會解決實際問題進行了類比,點明了根源在缺乏真實情境的介入,難以形成結構性認知。學生在校學習中會遇到來自于學科探索的典型抽象情境,或是考試中的創(chuàng)設情境,或是來自于周遭的真實生活情境,無論面對哪類問題,教師都要引導學生真正構建起自己的認知,闡述自己的理解。
做引導學生樂于分享的設計師。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消費者”,也是知識的生產者與分享者。學習的最大挑戰(zhàn)在于如何遷移所學的知識,并在不斷應用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甚至重構知識本身。教師要鼓勵學生有不同想法,并把這些想法和創(chuàng)意分享出來。這種學習不僅注重學習過程中的多次自主“輸入”,更強調學生不斷創(chuàng)造性地“產出”。課堂上,學生的分享環(huán)節(jié)就是生生、師生思想激烈碰撞,產生深度理解學科知識和遷移運用學科知識的場景,也是課堂教學的高潮部分。
做引導學生敢于評價反思的設計師。2022 版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學評一體化”。評價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以此監(jiān)測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測教與學的效果,其與教和學構成一體,互相影響,彼此支撐。扎實的評價環(huán)節(jié)能夠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目標。
核心素養(yǎng)之于學生的發(fā)展,具有根源性和支撐性的作用,勢必幫助學生未來更好地發(fā)展。教師要牢記核心素養(yǎng)是新課程理念的第一要義,回歸課堂,站好學科的崗,做好當代教育的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