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美玲
剪紙是我國民間一項傳統(tǒng)藝術,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追求。剪紙成本低廉,而且材料易得,因而備受人們的喜愛與推崇。在人生的整個發(fā)展階段,幼兒是基礎時期,需要從多方面提升身體機能,而剪紙融合了手、眼、腦等,可以從多方面鍛煉幼兒,促使幼兒的身心得到有益發(fā)展。因此,文章探尋幼兒園剪紙活動的有效開展路徑,旨在讓幼兒“剪”出美麗,“剪”出精彩。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一味“良方”,更是決定幼兒集體活動有效性的一個核心要素。由此可見,剪紙活動作為集體活動的其中一項,同樣需要以興趣為根本。只有激發(fā)幼兒的剪紙興趣,他們才愿意參加剪紙活動,這是提升剪紙集體活動有效性的關鍵所在。在某種程度上,如果教師無法做到這一點,剪紙活動的實施也就無從談起。為了提升剪紙活動的實施效果,使幼兒產(chǎn)生參與熱情,情境創(chuàng)設法是比較適宜的一種教學模式。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的審美情趣及個性追求,靈活采取游戲、故事、信息技術等方式,為幼兒營造濃厚的剪紙藝術文化情境,促使幼兒對剪紙產(chǎn)生濃厚興趣。
例如,為了激發(fā)幼兒對傳統(tǒng)剪紙藝術的興趣,教師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有關我國各地特色剪紙的視頻、圖片等資源,并將其進行歸納整合,制作一個有關剪紙的微課短視頻,讓幼兒通過視頻認識剪紙,了解民間剪紙作品。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幼兒表現(xiàn)極為專注,了解了剪紙作品的豐富性。比如教師利用微課向幼兒展示“十二生肖”“富貴圖”“漁家風情”“龍鳳圖”等造型別致、色彩艷麗的剪紙作品,幼兒在看的過程中時不時發(fā)出贊嘆的聲音,他們不曾想到原來小小的一張紙也能千變?nèi)f化。而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人文視野將得到有效拓寬,情操也得到有效陶冶。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從幼兒生活入手,給幼兒講一講過年的時候貼在門上的福字、婚嫁的時候貼在墻上的喜字等。通過這些和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情境,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對剪紙藝術的探索熱情。另外,如果有條件的話,教師還可以從生活中找來一些剪紙藝術作品,向幼兒進行實物展示,使幼兒近距離看到這些剪紙作品的細節(jié),還可以向幼兒講一講這些剪紙藝術背后的故事……通過這樣的方式調動幼兒的剪紙學習興趣。
剪紙活動同樣是幼兒集體活動中的一項,如果未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未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師可借助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構建學習情境,激發(fā)幼兒學習剪紙的熱情。
由于年齡的緣故,使得幼兒本身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再加上不同幼兒在動手操作及認知心理方面各不相同,這就意味著教師在組織剪紙藝術活動時,同樣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堅持差異化、層次化的剪紙教學理念,同時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性及認知心理需求,應規(guī)避統(tǒng)一化或“一刀切”的剪紙活動組織形式。因此,在剪紙活動實施過程中為了提高指導效果,教師可以根據(jù)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不同幼兒采取不同指導模式、設計不同學習內(nèi)容,這樣才能提高剪紙活動的質量。
例如,在剪紙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幼兒實踐能力的不同,認知水平存在一定差異性的情況,遵循由易到難的指導順序,對剪紙活動內(nèi)容進行重新設計。首先,教師要求幼兒先剪一剪曲線、直線等相對簡易的線條,而在這個剪紙的過程中,幼兒會慢慢熟悉剪刀的操作,用自己的雙手體會剪紙的奧妙。在幼兒完成這一步后,教師可以適當升級難度,給幼兒提供一些簡單的圖形,比如圓形、三角形、方形等,讓幼兒以此為基準進行練習。通過一定周期的訓練,幼兒會掌握基礎的剪紙方法,此時可以提升難度,給幼兒傳授一些相對難度更大的剪紙技法,如“挖剪”,讓幼兒試著剪五角星等相對復雜的圖形。當幼兒已經(jīng)熟悉剪刀的操作要領后,他們就不滿足于剪一些簡單的作品,而是渴望更高難度的挑戰(zhàn)。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妨將“拼接構圖法”“對稱剪鏤空”等相對復雜的剪紙技藝教授給幼兒,給幼兒增加一定的學習難度,這樣可以維持幼兒的剪紙熱情。比如幼兒普遍喜歡小兔子、小熊貓等動物,為了剪出這些小動物的外形,教師先引導幼兒認真觀察小熊貓、小兔子的外形特征,確定其核心組成部分,如小兔子有長長的耳朵、短短的腿,小熊貓有胖胖的身體等,然后指導幼兒剪出小動物的身體部件,接著采取“對稱剪鏤空”的方法弄出小兔子、小熊貓的眼睛、嘴巴,最后通過“拼接構圖法”將剪紙進行拼接,使其組合成完整的小兔子和小熊貓。
在組織剪紙活動中,教師一定要考慮到幼兒的差異性問題,不能采取統(tǒng)一化的指導模式,而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先指導幼兒學習基礎的剪紙方法,然后提升難度,教授他們一些相對復雜的剪紙技藝,這樣才能提高活動的指導成效。
幼兒每天都會參加很多有趣的區(qū)域活動,而剪紙活動作為集體活動的一種,同樣是區(qū)域活動的重點項目。需要注意的是,剪紙活動并不是孤立的活動項目,有的教師在組織剪紙活動時,常常給幼兒提供一些剪刀和卡紙后,讓幼兒坐在原地進行剪紙,本來有趣的剪紙活動瞬間變得枯燥乏味。其實,教師可以將剪紙活動和其他區(qū)域活動相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剪紙活動的組織效果,進而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使幼兒充分認識到剪紙這門技藝的重要性。
例如,在“白雪公主造型室”中,“小理發(fā)師”正在給“小顧客們”設計造型,希望女孩子變得更加高貴大方,男孩子變得更加時尚帥氣。在這個區(qū)域活動中,教師不妨邀請那些參與剪紙活動的幼兒觀察一下這些顧客的發(fā)型有怎樣的特點,并思考應該如何用剪紙來呈現(xiàn),等等。觀察過程中,有的幼兒發(fā)現(xiàn)女孩子發(fā)型大多非常別致,有的梳著馬尾辮,有的梳著雙環(huán)髻,還有的女孩子把頭發(fā)高高盤起,而男孩子的發(fā)型相對簡單,大多是寸頭。于是教師引導幼兒思考這些發(fā)型是什么樣的形狀,并將這些形狀畫下來。接下來,教師讓這些剪紙幼兒和“小理發(fā)師”進行合作,由他們負責剪出“小理發(fā)師”設計的發(fā)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幼兒進行適當指導,幫助他們掃除一些剪紙障礙,而“小顧客們”也都格外期待,想要知道他們會剪出怎樣的發(fā)型。通過“白雪公主造型室”這一區(qū)域活動和剪紙活動的融合,既可以調動幼兒的剪紙積極性,又可以讓幼兒發(fā)現(xiàn)剪紙的價值。
剪紙活動并不是“孤島”,它和其他區(qū)域活動可以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集體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妨打通集體活動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將剪紙活動和其他區(qū)域活動相融合,這樣可以取得更加理想的剪紙活動效果。
在幼兒園集體活動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避免將剪紙活動視作一門孤立的學科內(nèi)容,因為這樣的想法會導致剪紙活動的內(nèi)容及形式過分單調,造成幼兒喪失學習興趣,將剪紙和其他教育教學活動相融合,可以增添剪紙活動的生動色彩,還可以為剪紙活動增加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幼兒大多喜歡聽故事,也很喜歡讀繪本故事,但是在以往的故事活動中,教師大多只是帶幼兒一起讀書,整個過程相對單一,如果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自己喜歡的故事剪出來,就能更好地調動幼兒積極性,使幼兒對剪紙活動充滿期待。
例如,教師給幼兒講《三只小豬》時,他們聽得格外專注,眼睛亮晶晶的,可見非常喜歡這個故事。教師講完這個故事后,他們還在熱烈地討論故事情節(jié),討論這三只小豬最后不同的結局。因此,教師做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讓幼兒通過剪紙這一形式將《三只小豬》的故事剪出來。教師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由幼兒自行選擇《三只小豬》的故事情節(jié),然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小組合作,共同剪出這個精彩的故事。如有的幼兒剪的是三只小豬外出游玩的場景;有的幼兒剪的是大灰狼通過煙囪往下偷看的場景;有的幼兒剪的是大灰狼躲在門后等待著三只小豬上門的場景……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緊密配合、相互合作,你幫助我剪一下,我?guī)椭惝嬕幌?,幼兒既感受到了剪紙的快樂,又對故事情?jié)有了更加別樣化的理解。
如此一來,將剪紙和故事教學活動相結合,既可以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程度,又可以進一步增添剪紙活動的趣味色彩,使幼兒充分感受到剪紙活動的快樂,這才是組織剪紙活動的意義。而幼兒在這樣的活動中既收獲了快樂,又收獲了自信。
在幼兒園剪紙活動中,有的教師往往表現(xiàn)得瞻前顧后,擔心幼兒不會剪紙,所以一會兒指導幼兒如何畫畫,一會兒指導幼兒如何剪出優(yōu)美的圖形,一會兒看看這個,一會兒瞅瞅那個……在整個集體活動中,看不到幼兒的活動身影,只看到教師不停穿梭。教師的顧慮是出自好心,但這樣的剪紙活動又有什么意義呢?剪紙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項具有個性化色彩的活動,只有讓幼兒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與探索,才能讓他們感受到剪紙活動的藝術性,從而認真鉆研剪紙。
例如,在剪紙活動中,教師不能一味講解剪紙的各種技藝,而是應當鼓勵幼兒討論和分析,促使他們圍繞剪紙展開思索,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即便在這一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但這樣的思考和探索對幼兒的成長是很有價值的。比如在“百變小狗”剪紙活動中,教師要求幼兒先觀察小狗的各種造型特征,然后思考這些造型應當用怎樣的方式才能剪出來。在思考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已經(jīng)躍躍欲試,忍不住手拿彩紙進行操作了。只見他們觀察一陣子后將彩紙進行反復對折,接著又像遇到了什么問題,又把折好的彩紙恢復原狀。在這個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幼兒的思維得到了鍛煉。教師鼓勵幼兒組成不同小組,要求小組成員共同討論,有的認為在剪之前應當先把圖形畫出來,然后根據(jù)畫出來的圖形對稱折疊,這樣更容易剪出理想中的造型;有的認為應將小狗造型分成若干個不同圖形,然后將這些圖形各自剪出來,最后再進行拼接。通過小組討論,幼兒各抒己見,紛紛表達自己的一些思考,這樣的剪紙活動對幼兒的成長才是很有價值的。
很多教師習慣當幼兒的“拐杖”,但這樣的做法不利于幼兒成長。在開展剪紙活動時,教師一定要避免過分干預幼兒的行動,而是應當鼓勵幼兒組成學習小組,圍繞剪紙藝術展開思考探索,這樣的剪紙活動才是有效的。
在開展剪紙活動時,為了提升活動有效性,有的教師常常給幼兒提供很多剪紙作品,讓幼兒對著實物進行操作。盡管這樣做是為了讓幼兒更快掌握剪紙技巧,同時也為了增添活動的生動性,但是久而久之會扼殺幼兒創(chuàng)造力,因為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于按照教師提供的模板進行操作,這樣的剪紙活動就會逐漸喪失原本的意義。其實,在幼兒園組織剪紙活動的目的并不是讓幼兒掌握一門技術,而是讓幼兒通過剪紙活動感受傳統(tǒng)民間藝術,體會剪紙活動的趣味性,讓幼兒喜歡上剪紙。因此,教師一定要放棄功利化的做法,鼓勵幼兒大膽創(chuàng)作,不論幼兒剪出怎樣的圖形,都是他們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體現(xiàn)。
例如,剪紙素材既可以取自天然,又可以取自生活。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發(fā)揮想象,除了彩紙以外,還有怎樣的材料可以作為剪紙素材,引導幼兒開發(fā)一些新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發(fā)現(xiàn)了很多可以進行剪紙的材料,比如胡蘿卜、南瓜皮、棉布料等。除此之外,針對剪紙內(nèi)容,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深入生活,去發(fā)現(xiàn)更多的剪紙元素。比如有的幼兒在各種繪本中看到的卡通人物、生活中的小狗小貓、客廳窗戶上的貼紙、這些都可以作為剪紙對象。除此之外,幼兒感興趣的一些動畫片、電影等,這些也可以作為幼兒參考的剪紙對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積極發(fā)揮創(chuàng)意,剪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比如有的幼兒特別喜歡家中種植的綠蘿,于是在彩紙上畫出了綠蘿的形狀,然后剪下來,并把它貼在了自家的冰箱上。再比如有的幼兒喜歡小羊,為了將小羊的外形剪出來,幼兒首先對小羊的圖片進行深入觀察,并將其分割成不同的身體部件,然后按照順序剪出來,最后在一個稍微硬的紙殼上進行粘貼,制作出了一個非常精美的剪紙藝術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多鼓勵幼兒發(fā)揮創(chuàng)意,不局限思路,不管幼兒最終剪出怎樣的造型,都是其創(chuàng)意的一種發(fā)揮,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為了進一步調動幼兒剪紙積極性,教師還可以組織剪紙作品藝術展,鼓勵幼兒將自己最喜歡的作品拿出來在班級中展覽。有了教師的肯定和其他同伴的表揚,幼兒在剪紙藝術的道路上會越走越遠,同時會進一步感受到剪紙的趣味性。
在幼兒園組織剪紙活動時,教師一定要尊重幼兒的創(chuàng)意需求,不能總是將自己的想法加在幼兒身上,而是應多鼓勵幼兒從興趣愛好入手,剪出自己喜歡的圖形。這樣一來,既能調動幼兒的剪紙積極性,又能讓幼兒感受到剪紙的樂趣。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開展剪紙活動,一方面可以鍛煉幼兒的手、眼、腦,使幼兒可以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意,還可以提升幼兒思維能力及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剪紙本身屬于我國傳統(tǒng)民間技藝,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在幼兒園中引入剪紙活動,本身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致敬和傳承。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剪紙活動的實施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幼兒也沒能體會到剪紙的樂趣,這是需要教師深入反思的地方。因此,筆者從多個角度深入探尋了剪紙活動的組織策略,旨在提升剪紙活動的效果,讓幼兒“剪”出精彩,“剪”出美麗,切實感受剪紙獨有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