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先秦儒家“中和”思想之探析

      2023-12-17 13:47:16王雅欣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17期
      關(guān)鍵詞:先秦中和儒家

      【摘 要】“中和”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內(nèi)容,包括特定的含義、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特定的社會背景。先秦儒家的“中和”思想在中華文化的多個方面都有具體表現(xiàn),如“仁”“‘溫柔敦厚詩教”“隨時處中”等,可以分為精神品質(zhì)、文學藝術(shù)、世事倫理三個層面。通過探析“中和”思想的多重表現(xiàn),可以考察其對于儒家思想、中華文化和和諧社會的重要影響與啟發(fā)。

      【關(guān)鍵詞】先秦;儒家;中和;探析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7—024—03

      引言

      春秋時期是重要的大變革時期,在禮崩樂壞、社會制度急需變革的背景之下,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一批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為社會變革提出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的學術(shù)現(xiàn)象。來自于儒家學派的“仁”“義”“禮”“中和”“修身治國”等思想全部轉(zhuǎn)化為中華民族內(nèi)在的精神風骨和民族性格。其中,先秦儒家的“中和”思想是由孔子基于夏、商、周三代的“尚中”“貴和”傳統(tǒng)提出的,后來孟子、荀子對其進行了完善,至《中庸》形成了高度概括的“中和”學說。學界對先秦儒家的“仁”“禮”關(guān)注最多,但作為影響我國政治與民族性情品格的“中和”思想也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將分析“中和”思想在中華民族精神品質(zhì)、文學藝術(shù)和世事倫理三個層面的表現(xiàn),以探究其深刻內(nèi)涵和重要影響,并從宏觀上分析這一思想的價值體現(xiàn)。

      一、先秦儒家“中和”思想及其由來

      (一)“中”與“和”

      《說文》:“中,內(nèi)也,從囗,上下通也?!雹佟爸小钡谋玖x是中旗,氏族社會的標志。由左中右的“中”又引申為:處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人的溫和性情也被稱為“中”?!昂汀钡谋玖x與音樂有關(guān)。不同樂器卻能和諧共鳴,創(chuàng)造出華美的樂章。因此“和”又引申出“和諧”之義。

      儒家貴“中”尚“和”,“中”“和”二者具有相一致的意義?!吨杏埂份d:“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②沒有流露出喜怒哀樂的情緒,就是“中”;表達出來但是很有分寸,不過分,就是“和”。也就是說,“中”為內(nèi)在,“和”為外在。又如前文所說,整體的樂章由部分的樂器演奏構(gòu)成,每一部分都要適度、和諧才能構(gòu)成整體。因此,“中”是達到“和”的要求和前提。

      “中庸”是提到“中和”時不可避開的一個概念?!吨杏埂芬粫浴爸杏埂睘槊渍聟s極力言“中和”。鄭玄和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明確指出《中庸》是“記中和之為用”,即《中庸》之書就是用來論說“中和”之用的。由此可見,“中和”是“中庸”這一道理在具體事情上的表現(xiàn),二者基本可以等同換用,但是“中和”這一說法比“中庸”更具有靈動性。

      (二)先秦儒家“中和”思想的歷史淵源

      “中”“和”二字連用始見于《禮記·中庸》,但是早在上古時期和夏、商、周就有“尚中”“貴和”的思想。

      上古時期實行禪讓制,堯、舜、禹三王相傳授執(zhí)政心法即為“中”。堯、舜、禹的“允執(zhí)其中”之道傳于夏、商、周三代。例如盤庚遷殷時遭到臣民反對,于是盤庚告誡臣民要相互顧念,心中設立一個“中”,和衷共濟。周朝“尚中”,周武王治理國家之道張弛有度,寬嚴相濟。

      “和”的觀念在我國早已有之。在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先民認識到天地有序,和于萬物之性,才可得大自然的恩澤?!爸泻汀钡南闰?qū)者是史伯,他提出“和同”論。其中的“和實生物”表示世間事物總有相異,相異交織,絢麗多姿,反而使物得以生。

      (三)先秦儒家“中和”思想的社會背景

      春秋時期,鐵質(zhì)農(nóng)具帶來了生產(chǎn)技術(shù)的變革,提高了生產(chǎn)力。由此引發(fā)了奴隸主與奴隸階級關(guān)系的轉(zhuǎn)變,形成了新興的地主與農(nóng)民的社會關(guān)系。同時,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地主階級勢力壯大,要求提高其政治地位。周代出現(xiàn)地方割據(jù)的局面,社會動蕩、諸侯征伐、生靈涂炭。禮樂不再節(jié)制行為,社會道德水平嚴重下降。面對禮崩樂壞、沖突不斷的狀況,思想家再次強調(diào)了“中和”思想重要性,呼吁創(chuàng)造和平、和諧社會。

      二、先秦儒家“中和”思想的多面表現(xiàn)

      (一)精神品質(zhì)層面

      1.“仁”為“中和”之根本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子曰:“仁者人也?!雹劭梢?,孔子把“仁”看作是人的本質(zhì)。如何通過修身養(yǎng)性“成仁”?孔子認為要從三個方面來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一是仁者愛人,即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guān)心。要通過兩個途徑實現(xiàn)仁者愛人:“忠”和“恕”?!爸摇本褪且M心盡力地去愛別人,“恕”就是將心比心地去愛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③。

      二是克己復禮為仁,即個體行為要符合道德要求。一個人要克制自己內(nèi)心欲望,以禮樂和道德為行事標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③。

      三是孝悌。一個人要孝敬父母、親愛兄長,才有“成仁”的可能。

      以上三方面分別要求一個人要在社會、個人和家庭方面達到和諧,體現(xiàn)了“中和”。

      2.和而不同

      “和”與“同”是一組對立的概念,“和”指不同事物之間的平衡與互補,事物之間可以有差異?!巴笔侵甘挛餆o差別的統(tǒng)一,事物之間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事物不能互相補充,不利于創(chuàng)新發(fā)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雹劬又g講究差異性,于差異之中各放光彩,互相欣賞,一同進步;而小人之間只是附和茍同,毫無變化。要把握好“和”與“同”的尺度,過于附和就會失去“和”。

      3.文質(zhì)彬彬

      《論語·雍也》中說道:“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雹邸拔摹奔次幕囆g(shù)修養(yǎng),屬于華麗的事物;“質(zhì)”是內(nèi)在道德修養(yǎng),比較樸實無華;“野”即粗獷,“史”即虛浮??鬃臃磳Α百|(zhì)勝文”和“文勝質(zhì)”兩種片面的傾向并且要求“文”與“質(zhì)”的融合統(tǒng)一,君子既要在言語容色等方面合乎禮儀,又要在才學仁義道德方面有所造詣,這是“中和”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

      4.過猶不及

      “不及”與“過”都是不合適的,“中”是二者的折中方式。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背景,孔子提出折中之法,他肯定人的正常欲望。如果是通過正當方式獲取則無可厚非,反之則要受到譴責。人們要以禮樂來約束心中的欲望,規(guī)范社會道德、恢復社會秩序。

      (二)文學藝術(shù)層面

      1.“溫柔敦厚”的詩教

      先秦儒家主張“允執(zhí)其中”,要求保持事物各種因素之間的平衡和適度。因此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背景下,孔子提出:“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雹劭鬃诱J為,合乎禮樂之道就是合乎“中和”思想。禮具體所指主要是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guī)范。在動蕩的社會背景下提倡用周禮來規(guī)范萬民,使君民都具有溫文爾雅的性格特點。由此產(chǎn)生了“溫柔敦厚”的詩教。

      “溫柔敦厚”詩教的提出有兩個目的,一是陶冶中正和諧的感情,即感情不能過于放縱,應該以理節(jié)情;二是在音樂藝術(shù)方面,詩樂作品必須保持聲調(diào)和節(jié)奏旋律的和諧。中國人善良溫厚的性格以及文學作品中追求的含蓄、和諧之美,都是受到“溫柔敦厚”詩教的影響。但是“溫柔敦厚”過于強調(diào)以理節(jié)情,使人的感情長期處于壓抑之中,民族性格帶有逆來順受的缺點。

      2.“盡善盡美”的音樂觀

      春秋時期,孔子為了恢復周王朝的社會規(guī)范,提出了“盡善盡美”的音樂觀?!岸Y樂”本身包含了審美和道德因素,是維護國家統(tǒng)治和社會秩序以及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鬃油ㄟ^強調(diào)禮樂的價值來重構(gòu)禮樂制度,要“興于詩,成于禮,立于樂”③(《論語·泰伯》)??鬃诱J為審美必須為政治服務,音樂要達到“盡善盡美”才能改變禮崩樂壞的現(xiàn)狀,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

      (三)世事倫理層面

      1.靈活處世

      儒家的“中和”“中庸”并不是將事物簡單地一分為二而折取中間的折中主義,而是在權(quán)衡事物利弊之后地靈活處理。一方面要堅持原則,另一方面不能死守原則。例如,孔子處世根據(jù)事情的發(fā)展形勢而進行處理。孔子可以仕則仕,以兼濟天下的心態(tài)入世;若不仕則止,以獨善其身的心態(tài)出世。孔子對不同身份地人會以不同態(tài)度說話,其態(tài)度舉止的變通符合他在各個場合中的身份?!翱鬃佑卩l(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③(《論語·鄉(xiāng)黨》)

      2.靈活用禮

      孔子提倡周禮,卻不是死守禮節(jié),而是依時而實施。例如,如“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③(《論語·子罕》)。根據(jù)禮法,要用麻來織造禮帽,但為了節(jié)儉,用普通帽子替代也可以。孟子繼承中庸之道駕馭禮法的思想,“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猶以為告也”④(《孟子·離婁上》。孟子認為舜不告而娶是為了遵守禮節(jié)而采取的變通之法。先秦儒家把“禮”作為中和的實踐標準,在遵循禮樂制度規(guī)定的基礎上將事情處理得力求接近中道。

      3.權(quán)以為政

      儒家認為權(quán)力的規(guī)則不是頑固不變的,為了達到兼濟天下的目的,有些具體的措施是可以變通的。舜權(quán)度政務,量度取中,就是在中庸思想下對權(quán)力靈活變通的體現(xiàn)。把“中庸”運用到權(quán)力的使用之中,為政者就可以做到不偏不倚,使事物達到最佳平衡點。

      4.隨時處中

      儒家的“中和”思想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斷調(diào)整變化的,孔子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③君子能夠?qū)彆r度勢,處世方式靈活,不同時機下都能使行為處于合適的情況,而不是僅局限一個“中”字,這就是“隨時處中”。

      三、先秦儒家“中和”思想的價值

      (一)“中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回溯儒家學說發(fā)展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創(chuàng)立儒學的孔子,還是后來發(fā)展和完善儒學的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亦或是《中庸》《禮記》等儒家著作,無一不貫穿著“中和”思想。“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④“禮之用,和為貴”③這些都說明“中和”是儒家核心的處事原則之一。

      (二)“中和”思想成為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以及優(yōu)秀文化的積淀,都在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體現(xiàn)出來:厚德載物、崇尚禮儀、熱愛和平等。其中“中和”思想也化為了民族性格中的重要部分。中國人擁有廣闊的胸襟和海納百川的氣概,容納不同的意見。中國人熱愛和平,追求和諧互利?!爸泻汀钡乃枷胧沟弥腥A民族和諧互助、團結(jié)一致。中國文化是最具延續(xù)性和生命力的文化,善于吸收和改造外來優(yōu)秀文化,樂于容納不同的思想,從而跨越時間長河,生生不息。

      (三)“中和”思想有利于當今和諧社會的建設

      “中和”思想有助于我們進行道德建設,重塑民族精神。儒家提倡“仁”,要求我們要孝悌和關(guān)愛他人。另外,儒家要求我們要修身養(yǎng)性,通過學習和律己來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若以“仁愛之心”來修養(yǎng)自己,弘揚中華民族的道德主張,我們的社會道德水平就會有質(zhì)的提高。

      “中和”思想有助于我們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爸邩匪?,仁者樂山”[3]就體現(xiàn)了孔子對于人與自然和諧的向往。人類不能過多地向自然索取資源、為了經(jīng)濟破壞生態(tài),否則打破平衡,就會帶來災難??梢岳谩爸泻汀彼枷?,強調(diào)建立和諧生態(tài)社會地重要性。

      四、結(jié)語

      儒家的“中和”思想以多種方式融入到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文學藝術(shù)和世事倫理中?!爸泻汀彼枷雰?nèi)涵豐富,在精神品質(zhì)層面,“中和”思想體現(xiàn)在“仁”、和而不同、文質(zhì)彬彬、過猶不及的性格之中;在文學藝術(shù)層面,“中和”思想影響下產(chǎn)生了“溫柔敦厚”詩教和“盡善盡美”音樂觀;在世事倫理層面,“中和”體現(xiàn)在靈活變通地處理事情之上?!爸泻汀彼枷朐谌寮宜枷胫械闹匾匚?、對中華文化的構(gòu)建、對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都說明了“中和”思想對于中華民族之重要性。

      注釋:

      ①許慎.說文解字[M].徐鉉,等校訂.北京:中華書局,2015.

      ②(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③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④金良年.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1]李聰穎.儒家中庸思想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2015.

      [2]郭丹.《中庸》“中和”思想與儒家教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3]張國增.論先秦儒家“中和”學說的形成[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9.

      [4]馬偉偉.探析先秦儒家“中和”思想的審美觀[J].漢字文化,2022(7).

      [5]謝曉暉.解說孔子的“中庸”與“權(quán)”[J].湖南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

      [6]張葆全.孔子的中和思想與當今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2).

      [7]雒海寧.“盡善”“盡美”與“文質(zhì)彬彬”——論孔子的美學思想[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8]劉松來.“溫柔敦厚”與中和之美——試析儒家審美原則在《禮記》中的生成[J].創(chuàng)作評譚,2004(6).

      作者簡介:王雅欣(1996—),女,漢族,內(nèi)蒙古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煙臺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

      猜你喜歡
      先秦中和儒家
      也談中和反應
      中學化學(2024年2期)2024-06-17 04:01:47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免疫塞內(nèi)卡病毒滅活疫苗后豚鼠、家兔與豬的血清中和抗體相關(guān)性研究
      范揚:博采與中和的風范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在幽深與高古中追尋中和之美——讀段朝林中國畫作品有感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0:51
      先秦“五正色”的數(shù)據(jù)參數(shù)分析
      愛有別還是愛無別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30:53
      “詩言志”的審美闡釋
      戲劇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10:11:44
      類型學視野下先秦個體量詞初探
      丰原市| 利津县| 德清县| 黄陵县| 韩城市| 防城港市| 莱阳市| 宜阳县| 城市| 潍坊市| 黔东| 和田县| 乐都县| 廉江市| 肥城市| 富裕县| 尚义县| 噶尔县| 南乐县| 桦甸市| 普兰县| 防城港市| 浦北县| 闽侯县| 察雅县| 建湖县| 当雄县| 吴江市| 临夏县| 阳谷县| 泸西县| 确山县| 伊金霍洛旗| 金门县| 海原县| 杭州市| 左贡县| 江都市| 湖北省| 神农架林区| 额济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