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萍 韋帶蓮 宜春職業(yè)技術學院
毛木耳又稱為黃、白背毛木耳,具有清脆爽滑的口感,別具風味,同時具有抗血栓、抗凝血、抗氧化等藥理功能,因此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近幾年,受生產成本增加、油疤病危害等因素影響,毛木耳栽培的經濟效益有下滑趨勢。為此,本文圍繞毛木耳的栽培季節(jié)、栽培品種、基質配方、菌袋生產、耳棚搭建等方面,充分探討毛木耳栽培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優(yōu)化思路,為提高其經濟效益提供參考。
毛木耳作為食用菌,是我國廣西、廣東、臺灣、福建等地的主要種植品種,同時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的主要食用菌之一。毛木耳的人工栽培在我國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這期間毛木耳人工栽培經歷了兩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75至1980年的段木栽培期。這種方法類似于香菇段木栽培,每100kg段木的干木耳的產量為2.5-3.5kg;第二階段是1980年至今的代料栽培期。1980年,福建漳州地區(qū)開始用甘蔗渣來調制栽培基并將其裝入塑料袋,經過滅菌后開始接種栽培毛木耳,其每年的栽培量可達到1億袋。1981年,四川開始從臺灣地區(qū)引進黃背毛木耳菌種,在中江、金堂等縣市大力推廣以棉籽殼為主料的栽培方法,這使四川迅速發(fā)展成我國毛木耳生產量最大的省份。隨著這一方法的迅速推廣,其他省份也開始發(fā)展毛木耳帶料栽培,此后毛木耳的生產栽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
毛木耳的營養(yǎng)組成包括無機鹽、碳源、微量元素及氮源。毛木耳的生長環(huán)境對溫度有嚴格的要求,對白背毛木耳來說,其生長溫度應控制在13-30℃,當溫度為18-22℃時最佳;對于黃背毛木耳來說,其生長溫度應控制在18-32℃,當溫度為22-28℃時最佳。當毛木耳菌絲生長培養(yǎng)料的含水量為60%-65%且空氣濕度保持在60%-70%時菌絲長速良好。由此可見,毛木耳的吸濕性比較強。此外,毛木耳具有一定的好氣性,通常每日要通風1-2次,子實體對空氣的要求更高,因此耳農要重點關注毛木耳種植環(huán)境中的通風次數、時間及風向。由于菌絲有避光性,因此種植環(huán)境要避免光的照射,此外,子實體還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
與此同時,不同菌種的生物特性會有所區(qū)別,目前市場上毛木耳栽培菌種非常豐富,不同地區(qū)結合自身地理環(huán)境特點選用不同的菌種,如四川省種植比較多的是上海1號、川白耳1號、781等,河南省栽培較多的是781、951及豐毛6號等,而福建種植較多的是白背毛木耳。我國今年成功培育出了川耳1號、2號、3號、4號、5號、6號、7號、8號,以及黃耳10號、漳耳43-28等,其中一部分菌種具有良好的培育特性。如川耳1號菌種生長出來的毛木耳耳片大,肉厚,顏色為深褐色,整體呈現出不規(guī)則的形狀,其背面有短、細、密的絨毛,生物學效率達到100%;川耳2號菌種生長出來的毛木耳耳片顏色為紅褐色或褐色,整體形狀呈現出耳狀或片狀,耳面柔軟,其腹面長有密長的絨毛,且絨毛大多為白色或褐色,生物學效率達到90%。
耳棚通常搭建在交通方便且水資源豐富的稻田,搭建時要遵循坐北朝南的原理,耳棚的棚頂中心高為4m,寬為8.8m,長度則可以視種植規(guī)模而定。耳棚通??捎妹褡哟罱ǎ镯斂梢栽O計高低邊以供菌種通風,頂棚及四周要用黑色薄膜覆蓋,由于毛木耳有避光性,因此要在最外層覆蓋一層遮陽網,不僅可以調節(jié)光線,還能起到良好的隔熱效果。耳棚內的光線最好控制在能看清報紙上文字的亮度,耳棚內部可以根據栽培需求設置若干行床架,床架的長度為3.6m,每行間隔1m。汪彩云等人在研究江蘇豐縣毛木耳耳棚搭建過程中總結出了其搭建要點。首先,搭建的原材料種類非常多,包含空心磚、竹子、壓膜線、鐵絲、水泥棒、木條等;其次,耳棚的形狀多為拱形,兩端是由空心磚砌成的墻,棚內以水泥棒立柱來支撐耳棚;最后,不同地區(qū)在耳棚的建材規(guī)格及搭建方法上有不同選擇,如四川、福建等地用竹子或鋼筋條在棚內搭建層間,目的是節(jié)約土地空間,而山東、河南等地區(qū)則是直接將菌袋擺放成多列,以便出耳。
毛木耳菌種培養(yǎng)有兩種方法:液體培養(yǎng)和固體培養(yǎng)。液體培養(yǎng)的時間比較短,而固體培養(yǎng)則有利于耳農觀察菌種的生長情況,及時解決雜菌的污染問題,這也是我國目前采用較多的耳菌培養(yǎng)方法,只有個別企業(yè)會利用液體菌種培養(yǎng)的方式來栽培菌袋。
3.2.1 液體培養(yǎng)
高峰等人經過研究發(fā)現了適合黃背毛木耳菌種的液體培養(yǎng)基,其配方組成如下:3%葡萄糖、10%麥麩、0.1%KH2PO4、pH值為5.0-7.0,以及0.02%的MgSO4·7H2O,其培養(yǎng)溫度應控制在26-29℃,時間通常為4天。對比研究發(fā)現,液體培養(yǎng)方法的菌種制備時間較固定培養(yǎng)法周期縮短了11-12天,頭潮出耳的時間也整體提前了6天。此外,唐業(yè)剛經過實驗優(yōu)化提出適合毛木耳菌種制備的發(fā)酵條件,具體如下:2%蔗糖、20%馬鈴薯、0.6%蛋白凍、1.5%玉米粉、0.1%KH2PO4及0.02%MgSO4·7H2O。
3.2.2 固體培養(yǎng)
劉江成將臺灣毛木耳、781及武功木耳的一級、二級、三級、四級菌種分別接種到栽培料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和觀察發(fā)現,二級菌種的出耳生物轉化率達到了110%,商品價值較高,其干制品中一級品的生物轉化率能夠達到66.3%;三級菌種的生物轉化率為95.7%,干制品中的一級品能夠達到55.7%;四級菌種生物轉化率為92.2%,干制品中的一級品能夠達到54%。綜上所述,使用二級菌種進行毛木耳栽培,無論是其生物轉化率還是干制品的一級品占比都高于三、四級菌種,因此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此外,姚建平還從毛木耳菌種栽培失敗的經驗中反復分析原因,得出選料配料、消毒滅菌、操作管理、菌種質量等方面都將影響菌種制備質量這一結論。因此要想培育出優(yōu)質的菌種,必須抓住菌種生產的關鍵技術,具體如下:第一,精選原材料,做到科學配置;第二,滅菌全面、透徹;第三,制備過程中確保無菌操作;第四,創(chuàng)設適宜環(huán)境,及時清除雜菌污染。
菌種栽培基質通常分為木屑主料、棉籽殼主料及其他主料的栽培基質。其中木屑主料的栽培基質分為雜木、松杉桉、果樹枝、桑樹枝、橡膠樹、荊條、木薯稈屑等。雜木通常指的是可以用來栽培食用菌的闊葉樹樹種,如麻櫟;松杉桉中含有芳香油物質,這種物質非常不利于食用菌菌絲的生長,因此松杉桉(松樹、杉樹、桉樹)的木屑通常情況下不宜用作毛木耳的栽培料,但是有研究表明,這些木屑經過加工處理之后,仍可以作為食用菌栽培料。黃卓忠等人研究發(fā)現,葡萄樹枝屑培養(yǎng)料栽培出來的毛木耳品質很高,因此可以在栽培中廣泛推廣;研究者綜合菌絲和子實體的生長情況發(fā)現,一些毛木耳的菌種非常適合用桑樹枝屑做栽培料;尹紅芳經過實驗發(fā)現,以木料和棉籽殼為主料制作的培養(yǎng)料可以讓菌絲生長得十分迅速,而且毛木耳的生長品質和產量都很高。
譚偉等人在對毛木耳發(fā)菌環(huán)境進行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了耳袋發(fā)菌的適宜環(huán)境及調控技術。首先,在菌絲生長至“袋肩”之前,其袋堆內的溫度要控制在25-28℃。當菌絲生長至“袋肩”以后,其溫度要控制在18-20℃,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溫度過高,燒壞菌絲。其次,菌棚的棚頂及四周都要用塑料黑膜或遮陽網遮蓋,為菌種提供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同時,要保證棚內的濕度適宜,當濕度過高時,則可通過通風或放置石灰吸潮的方式降低濕度。再次,搭棚要采取開啟通風窗、揭膜等方式通風,新鮮的空氣不僅可以滿足菌種對氧氣的需求,還可以有效排出大棚內的廢氣。最后,耳農要經常觀察大棚內菌絲的生長情況,一旦發(fā)現有菌絲被雜菌污染,則應及時清除被污染的菌袋。
再將菌袋放入耳棚的前兩周,應對耳棚及棚內設施展開兩次以上的全面消毒,消毒藥劑可以選用百菌清800倍液、多菌靈500倍液或福美雙400倍液中的任意一種,搭配殺螨劑和殺蟲劑使用。此外,空棚地面還要撒上石灰粉并平鋪一層地膜。
栽培前需要準備的原輔材料有麩皮、豆粉、木屑等。
根據毛木耳的生物特性不難發(fā)現,毛木耳具有好氣性、吸濕性及喜散光性,因此在出耳階段,耳農要重點關注耳棚的濕度、溫度、空氣流通及光照。水分是影響毛木耳品質及產量的直接因素,這就要求耳農靈活掌握大棚的濕度。在噴水前,耳農通常需將耳棚周圍的薄膜掀開,待噴水結束后1-2小時再蓋回去。當毛木耳處于成耳期時,若夜間無風且溫度高于18℃時,則需要將薄膜掀起并打開天窗,當遇刮風天氣時,只需開門換氣。
噴水要與通風相結合,當菌種處于原基形成期時,耳農可用霧化噴灑的方式保持棚內空間和菌棒的濕度,濕度應控制在85%左右;當毛木耳處于幼耳期時,毛木耳需水量增大,此時的噴水量也應增加,棚內濕度盡可能地保持在90%左右;當毛木耳處于成耳期時,可采用遠距離噴水的方式,直到耳片轉變?yōu)樯詈稚譄o水滴滴落時最佳,棚內空氣濕度保持在92%-95%。
進入第一潮耳時,當每朵毛木耳重量平均達到50g時可以采收,第一潮耳采收完畢之后,耳袋營養(yǎng)水分將會消耗掉一部分,此時應將生殖生長轉化為營養(yǎng)生長,耳農應掀開耳棚四周的薄膜,同時要將第一潮耳采收后遺留下的木耳頭或者其他雜片清理干凈,如果發(fā)現有被污染的耳袋,則需局部用藥治療。同時要做好除病蟲害工作,耳弄要將空袋期的病蟲螨清殺干凈,這樣才能降低第二潮耳遭遇蟲害的幾率。直到七天之后再將薄膜重新覆蓋上,若環(huán)境溫度達到18℃時,則還應恢復噴水和通風,這樣就能保證第二潮耳漲勢良好。同樣當第二潮耳采收完成之后,再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管理,繼續(xù)采收第三潮耳、第四潮耳及第五潮耳。但是,由于耳袋內的營養(yǎng)和水分逐漸流失,因此后續(xù)采收的毛木耳耳片將會越來越小,產量也會有所降低。
社會上對細菌及霉菌導致的毛木耳病害的報道非常普遍,其防控也屬于常規(guī)操作,如對基質進行徹底滅菌處理等,而對于蚊蠅的害蟲防治,利用黃板和頻振燈就能取得很好的防控效果,但是現階段耳農在對油疤病和盧西螨的預防與控制方面仍然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鑒于此,彭衛(wèi)紅、李令堂等人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了油疤病的綜合防控技術,柯麗娜等人研究出了白背毛木耳病蟲害綜合防控措施。
毛木耳栽培要選用優(yōu)良的栽培品種。一般培育毛木耳的新區(qū)很少會有病蟲危害,因此這一生產區(qū)主要關注培育品種的高產性,而長期生產毛木耳的老區(qū)病蟲危害會比較嚴重,因此老區(qū)在培育毛木耳的過程中則更加主動培育抗病抗蟲的穩(wěn)定性品種。另外,毛木耳育種專家則側重選育新型品種。
培育毛木耳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主要為蛋白質、纖維素、木質素,毛木耳栽培的主料有棉籽殼、玉米芯、木屑等農林副產物,輔料則包括玉米粉、麥麩、油餅等。合理的主料、輔料搭配出來的栽培基能夠為毛木耳的生長發(fā)育提供必要的養(yǎng)分,從而提升毛木耳的品質和產量。因此,今后我國毛木耳的栽培技術研究應重點圍繞栽培基質的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展開,根據各個地區(qū)農林副產物的優(yōu)勢,不斷優(yōu)化栽培基質配方,降低原料成本,從而有效提高栽培的經濟效益。
毛木耳產業(yè)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點,由于毛木耳的栽培經歷多個環(huán)節(jié)且各環(huán)節(jié)多為手工或半機械化作業(yè),用工數量多且勞動強度大。但是目前市場上比較流行的裝袋機、拌料機、噴灌設施等生產設備工作效率并不高,結合當前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的趨勢,研究并創(chuàng)新毛木耳的生產設備及有關技術迫在眉睫。
我國作為毛木耳產量及出口量最大的國家,應在現有生產規(guī)模、技術及經濟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研究毛背木耳的生物學特性,全面規(guī)范其栽培前的各種準備環(huán)節(jié),包括搭棚、菌種制作、栽培基質、耳袋制作、空棚殺菌消毒、輔料選取,在此基礎上對出耳、采收及病蟲害防控三方面做到全方位管理。同時,為解決當前毛背木耳在栽培中遇到的現實問題,企業(yè)、研究人員及耳農等不同主體要通過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生產設備及技術,選育優(yōu)良品種,創(chuàng)新栽培基質配制技術,進一步提升毛木耳的整體產量和品質,為國家經濟建設及耳農增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