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勤
【導 語】
區(qū)域產業(yè)結構帶來了學生家長工作性質和學生流動背景,導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親人陪伴的現(xiàn)象突出。針對學生由于缺乏陪伴產生心理問題的比例較高這一現(xiàn)狀,學校嘗試打造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模式,將落腳點聚焦在高質量的親子陪伴上,精心設計“愛的拾光相冊”潤心課程,通過親子閱讀、親子運動、親子烘焙、親子電影等一系列課程性活動更好地指導家庭教育,促使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摘 要】針對學生家庭特點,學校以“愛的‘拾光相冊”潤心課程項目為例,從日常陪伴親密家、和諧互動校園家和感恩服務社區(qū)家三大板塊精心設計各類親子活動,從每日陪伴主題到周陪伴主題再到月陪伴主題開展陪伴活動,從家庭活動到校園活動再延伸到社區(qū)活動,旨在增進親子間溝通交流,融洽親子關系,提高親子陪伴質量。
【關鍵詞】家校社 親子陪伴 親子關系
小學階段是人生中最關鍵而又有特色的階段,是依戀與獨立兩種傾向暫時沖突和對立的階段,因此親子陪伴在這個階段尤為重要。天和小學作為吳江經濟開發(fā)區(qū)這一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高地的新建學校,“遷徙型”“中轉型”“筑巢型”“落地型”等類型的新吳江人居多,區(qū)域產業(yè)結構帶來學生家長工作性質和學生流動背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親人陪伴的現(xiàn)象突出,學生由于缺乏陪伴產生心理問題的比例較高。面對學生的成長特點,學校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以親子陪伴為著力點,從2022年3月啟動“愛的‘拾光相冊”潤心課程項目,到構建“親密家”“校園家”“社區(qū)家”三大親子陪伴活動系列,嘗試進行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模式探究。
一、日常陪伴“親密家”
親子共處最美好之處,并不在于父母特意騰出時間來精心策劃一場家庭旅游或活動,而是盡心地在日常生活中表達關懷與照顧。潤心課程項目之一就是從日常生活出發(fā),重視日常陪伴,傳遞給每個家庭“每時每刻都是與孩子相處的陪伴時光,都是可以創(chuàng)造良好親子關系”的理念,從而為家長消除“為陪伴而陪伴”的苦惱,順其自然地陪伴孩子,提高陪伴的質量和效率。
(一)珍愛“日時光”,在細節(jié)中陪伴
學校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出發(fā),設置“日時光陪伴活動”:“勞動時光”“運動時光”“晚餐時光”“閱讀時光”“談心時光”……這些都是每個家庭日常的活動,抓住這些最普通最平常的時刻,讓家長在陪伴中給孩子傳授勞動技能,提高孩子身體素質,從小培養(yǎng)孩子閱讀興趣,在共同傳承家庭美德中傳遞親情,從而創(chuàng)設良好的親子關系。
如“勞動時光”,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征,家長選擇特定的勞動技能,如通過“洗碗”“掃地”“整理房間”等每日進行家庭勞動技能的指導和陪伴,讓孩子記錄其中的過程和感受,不僅能讓孩子學到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還能體會到親子合作勞動的樂趣,感受到家長身上勤勞的品質,進而傳承良好的家風?!斑\動時光”,家長綜合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周邊的運動設施,選擇適合“每日運動”的項目:跑步、跳繩、打球、騎行等?!伴喿x時光”,家長根據(jù)學校教師推薦的書目或者孩子感興趣的書目,每日開展親子共讀、親子伴讀。“晚餐時光”,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家長聊聊一天工作的收獲或艱辛,孩子說說學校里的趣事,幫爸爸媽媽夾菜,收拾掉落在桌上的飯粒等,讓家庭飯桌更有“溫度”,高年級的學生還可以與爸爸媽媽“共做晚餐”。“談心時光”,說說我的心事、聊聊我的煩惱、分享我的快樂、夸夸你的進步等,家長和孩子可以互相吐露心聲。
(二)歡樂“周時光”,在理解中陪伴
周末是家庭活動最多的時候,如何利用好周末以提升親子關系?學校將“周時光”定位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設置“每周主題式親子陪伴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親子合作、親子創(chuàng)作、親子觀影等活動中,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增進彼此的情感,提升良好的親子關系,更好地促進學生心身健康發(fā)展。
如當家庭有重要決定、計劃或家庭成員之間發(fā)生一些矛盾時,可以采用召開“家庭會議”的方式解決。家長此時要充分發(fā)揮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把孩子當成“小大人”,讓他們履行家庭一分子的職責,讓孩子感受到平等的家庭地位更有利于親子關系的發(fā)展。“親子創(chuàng)作”可根據(jù)孩子自身情況選擇創(chuàng)作主題,親子一起尋找素材、整理資料,進行一次共同創(chuàng)作:手工創(chuàng)作、藝術創(chuàng)作等。家長可以結合“周末興趣班”讓孩子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發(fā)展興趣,利用班級群、朋友圈等平臺跟自己的朋友分享創(chuàng)作樂趣?!皡⒂^游覽”可利用周末開展一次“參觀游覽”活動:古鎮(zhèn)游、網紅景點打卡等。家長也可在周末約上親朋好友,開展一次互動式戶外活動,重要的是讓孩子一起參與到做游覽攻略的過程中來,讓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決定。
(三)共度“月時光”,在儀式中陪伴
學校根據(jù)人們喜歡“過節(jié)”的習俗,設置“月時光親子陪伴活動”,通過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讓學生體悟我國傳統(tǒng)家庭美德。在“家庭成員的生日”“爸媽結婚紀念日”等特殊日子里,讓學生加倍感受家庭親情與溫暖,在儀式感中打造更為融洽的親子關系。
如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根據(jù)各地習俗和家庭特點一起制作節(jié)日美食、一起傳承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既有意義又能建立更多的親情鏈接;每個家庭都會有屬于自己的有特殊意義的紀念日,如“家庭成員生日”“爸媽結婚紀念日”等,家長給孩子一個儀式感比較強的生日,相信孩子一定會珍藏這份美好的回憶;“創(chuàng)意節(jié)日”像“第一次學會做飯”“第一次獨自乘公交車”……賦予平凡的日子以非凡的意義;“其他節(jié)日”像“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等節(jié)日時簡單的一句問候、一個擁抱,親子一起感受親情。相信,節(jié)日的儀式感能讓孩子獲得幸福與快樂,能讓孩子建立起積極的心態(tài)和樹立自信心,學會感恩和尊重,學會愛的表達。
二、和諧互動“校園家”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走進學校,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家長學校活動也隨之而來。深入開展家校活動,進一步提升家校合育能力,為家庭良好的親子關系做好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引,是學校教育的職責所在。
(一)家長學堂傳播家育理念
學校成立了家長學堂,以“大菜單”為授課內容,針對各學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聚焦親子溝通共性問題,設置了不同內容且層層遞進的家長學堂授課內容,每學期定時開展兩次以上家長學校培訓。如二年級的“給孩子適宜的愛”、四年級的“良好的親子關系從好好說話開始”、六年級的“情緒管理,不做焦慮的家長”等系列,在育人理念和方法上給予家長指導,有效地促進了家長與孩子、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溝通,為家庭良好的親子關系奠定了基礎。
(二)主題活動提升親子陪伴質量
學校每學年會開展不同的親子互動活動,讓學生和家長在具體的親子合作、親子創(chuàng)作等活動中,培養(yǎng)親子感情,促進交流溝通,提升親子陪伴質量。如二年級的“歡樂和諧”主題活動,主要開展“親子運動會”,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相互合作完成相關活動內容,培養(yǎng)親子間的溝通、協(xié)作能力;四年級的“成長感恩”主題活動,結合四年級“十歲成長儀式”,開展“感恩故事會”“親子情景劇”等活動,提供親子表演的舞臺,分享親子陪伴的故事和經驗;六年級的“理解欣賞”主題活動,結合六年級畢業(yè)班學生特點開展“才藝展示”“暢想未來”“畢業(yè)季家庭套裝設計”等活動。
(三)親子影院開啟心靈旅程
“電影雖為一種娛樂,但對于教育,是有莫大的影響的”。看一場有意義的電影,猶如看一本好書,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看一部有意義的電影,那是一場心與心交融的心靈旅程。學校把影視教育作為中小學德育、美育等工作的重要內容,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學校精選了《地球上的星星》《天生一對》《海底總動員》《奇跡男孩》《走路上學》《海蒂和爺爺》《貝利葉一家》《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小鞋子》等影片,利用周末時間、寒暑假時間為學生及其家人提供互動的場地、心靈交流的媒介,并通過“電影海報設計”“親子影評”“影院崗位服務”等微課程,讓學生和家長在真實的情境體驗中增進彼此的了解,營造融洽的親子關系。
三、感恩服務“社區(qū)家”
社區(qū)是家庭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也擔負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責任,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成為新時代實踐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學校主動深入社區(qū),社區(qū)也積極走進學校,與學校聯(lián)合開展形式多樣的內容豐富的活動,促使家長提高自身素養(yǎng),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子方法,從而為孩子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良好的親子關系。
(一)親子志愿服務
通過“小手拉大手”“大手牽小手”的方式參與學校和社區(qū)組織的志愿服務。學校利用校門口不遠就是地鐵站這一地理優(yōu)勢,與地鐵站結為共建單位,將每月的15日確定為“地鐵志愿服務日”。在平時上學的日子,地鐵志愿活動由黨員教師、團員教師帶領學生參與,如果逢15日是周末或者在寒暑假期間,那么“地鐵志愿”活動就化身成了“親子志愿服務”活動,由學校發(fā)布志愿者招募,家長自愿報名,在指定的時間參與地鐵志愿服務。越來越多的家長用自身榜樣的力量為孩子做示范,讓孩子從小就熱心公益勞動,培養(yǎng)孩子為他人服務的品質。這樣的“身教”遠遠甚于“言傳”,每每這樣的活動一發(fā)布,報名名額很快就被“秒滿”。除了固定時間的“地鐵志愿服務”,學校和社區(qū)還會結合一些主題活動日、紀念日或節(jié)日聯(lián)合開展其他形式的“志愿服務”,如“環(huán)衛(wèi)志愿服務”“宣講志愿服務”等,既為社區(qū)服務貢獻了自己的一分力量,又在這樣的公益服務中提高了溝通能力,增進了親子感情。
(二)親子社會實踐
家門口的實踐活動、社區(qū)里的實踐活動等,這類活動也非常受家長和孩子的歡迎。針對家庭群體普遍工作忙碌的現(xiàn)象,學校聯(lián)合社區(qū)舉辦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和家長不用走遠路、不用花很長時間就可以參與一次有趣的實踐活動。如“后備廂集市義賣活動”,由社區(qū)發(fā)起,學校組織招募,學生和家長一起準備義賣物品,在規(guī)定的時間開著自家車,在社區(qū)周邊開展義賣,所得款項交由社區(qū)捐贈給貧困地區(qū)的孩子。義賣活動讓學生和家長在增進互動的同時重塑了家風,讓家庭溫暖不斷傳遞。“非遺體驗活動”由社區(qū)籌備,學校組織招募,學生和家長參與地方非遺項目的參觀和體驗,在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增進了對民族文化的了解。除此之外,還有“節(jié)日美食活動”“消防站參觀活動”等都深受家長和孩子的喜愛。
社區(qū)豐富的資源為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讓親子陪伴在質量上有了新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