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睿寧 屈會超
當下,數字革命迭代更新,文化產業(yè)如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價值引領、文化凝聚和精神推動,如何準確把握社會精神脈搏和所處歷史方位,如何推進“思想+藝術+科技”融合,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讓文藝作品有思想性、藝術性和主題性,這是新時期擺在廣大文藝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課題。電影《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用國際視野的藝術探索獲得中外觀眾關注,不僅僅是中國科幻電影新的文化體驗,也彰顯了當代中國自信自強、守正創(chuàng)新的強勁態(tài)勢和強大共識。
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文學作品,講述了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不適合人類居住,面臨生存困境,人類制定了逃離太陽系的 “地球流浪計劃”?!读骼说厍颉烦錆M科幻場景,真實自然,眾多人物性格塑造印象深刻,從科幻文學到科幻電影的改編步入了一個新階段。作為編劇的劉慈欣與制作團隊力求改編既不脫離原著,把握其中精髓,突出主要內容和主要情節(jié),又抓住原著中的精華,圍繞核心故事,找到觀眾情感共鳴點,烘托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性格特征。從科幻文學到科幻電影,豐富的作品資源為電影創(chuàng)作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時空想象力,奠定了電影劇本堅實的創(chuàng)作基礎,增強了電影的文學底蘊和哲學深度。
信息時代催生了新的文學作品類型,并改變了文學與電影之間原有的相對固定的關系。相對來說,科幻小說改編成電影難度和風險很大,原因在于科幻電影情節(jié)更復雜,內容更豐富,科技要求更高,題材取舍也更不易。電影藝術的獨特性在于創(chuàng)作的集體性,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并不能保證由它改編而來的電影一定成功。因為,小說的敘述表達和電影的敘述表達在“文本”上有著根本區(qū)別,前者建構原則來自時間和想象,后者建構原則來自空間和視覺。文學到電影的改編,需要緊緊抓住人物靈魂,升華人物格局,豐富人物情感,強化人物魅力。思想深度、藝術理解、技術運用和觀眾心理組合,才能保障上座率,減少和降低市場風險。
電影文學創(chuàng)作有鮮明的時代性,其藝術特征也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中外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歷史悠久,1939年上映的《亂世佳人》就改編自久負盛名的名著《飄》?!侗瘧K世界》《巴黎圣母院》《沙丘》等都是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優(yōu)秀電影改編作品。中國電影改編自文學作品的也很多,《啼笑因緣》1932年改編自張恨水同名小說。之后如 《城南舊事》《紅高粱》《白鹿原》等眾多作品,均實現了從文學到電影的藝術轉換。這些作品用極具個性化的內容敘事和表現手法、充滿張力的視聽語言和情境營造,改變了觀眾對中國電影既有的傳統(tǒng)印象,體現出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藝術精神和民族特色。
電影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審美是其主要藝術特征,同時又具有社會教化功能。一切創(chuàng)作者在藝術實踐中,對于題材的選擇體現出創(chuàng)作者具有傾向性的思想意識,一方面通過藝術表達反映社會問題,另一方面又塑造人性的整體性意識。從《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創(chuàng)作者用充滿科幻力、想象力的視聽語言,透過宏大的敘事表達,力圖實現中國式的浪漫主義、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理念結合。透過中國特色元素,浸潤出“團結一心,守護家園”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觀,并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思想價值展現得淋漓盡致。
電影作為大眾藝術,其生產過程伴隨著審美過程,有必要進行正確的價值追求和市場引導。當代社會處于信息化社會狀態(tài),一些傳統(tǒng)的審美范疇、審美觀念必然隨著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的變化產生躍遷。當代電影藝術對大眾意識的崛起有著催熟的文化功能,考慮到文化構成,中國電影發(fā)展一方面要加強藝術本體建設,構建新的電影語言體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實踐路徑上的思想創(chuàng)新,用審美性電影作品引導和培養(yǎng)觀眾?!拔ㄋ囆g”忽視了電影的大眾性和通俗性,從而因為遠離大眾而被大眾遠離。同樣,“唯商業(yè)”也容易使影片粗制濫造,走進沒有藝術價值的死胡同。所以,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思想與藝術的統(tǒng)一、科技與文化的統(tǒng)一是一部電影成功的保證?!读骼说厍颉贰读骼说厍?》的創(chuàng)作者力圖通過藝術詮釋表達對人類生存困境的關注,找到一條人類擺脫困境的出路,以此恢復人性的完整和生命的意義。該片從文學到電影的改編始終遵循敘事藝術規(guī)律,突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主題。編劇和導演等制作團隊的完美配合,確保了《流浪地球》上映后受到廣泛贊揚,并成功引起中國科學界對科幻電影的重視,該片對今后中國科幻電影的發(fā)展進步有著深遠的借鑒意義。
電影創(chuàng)作應該注意到當代電影觀眾的審美需求。從近幾年中國各院線上座年齡構成分析,“Z世代”是當前中國電影主流觀眾,這種觀影現象既是市場需求也是文化環(huán)境的極端變化使然?!读骼说厍?》引發(fā)的各種評論,表明“Z世代”具有了當前理性的觀影態(tài)度,對電影的態(tài)度從表面的畫面精美、音響震撼、主角光環(huán)這種熱鬧,向藝術制作水準和題材把握方向遷移的特點。考慮到“Z世代”受眾這種審美特點,創(chuàng)作者在表達方式上更加貼近年輕觀眾,敘事風格上也注重兼顧商業(yè)價值。這種新時期電影的獨特性、復雜性、必然性隨著中國電影一部部作品的成熟,新主流傾向越來越清晰。
藝術創(chuàng)作離不開藝術家通過主觀意識對社會環(huán)境的反映,具有典型性、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優(yōu)秀藝術作品的標志。電影創(chuàng)作是編劇、導演在特定的美學觀念指導下,通過組織、選擇、提煉、創(chuàng)新的藝術實踐過程。用魯道夫·愛因漢姆的話說:“一部好的(電影)藝術作品的主要條件,就是應該明確地、干凈利索地把它使用的工具的特殊屬性全部表現出來?!盵1]《流浪地球2》全方位調動電影元素,通過各種藝術手段、人力資源和科技方法為實現創(chuàng)作理念服務,以充滿想象力的視覺藝術表達,觀眾得以超越時空,接受審美愉悅。
電影是用視覺造型語言來完成故事講述的敘事藝術,所有構成元素必須為推動情節(jié)服務??苹秒娪耙膊焕?,使用技術是為了內容表達得更完善。《流浪地球2》這部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電影,文化內核是科幻電影的基石,片中處處可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浪漫主義、英雄主義本土文化元素,蘊含著中國文化互助團結、堅忍不拔、奮斗進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精神。影片從劇情到特效,從服道化到表演,全方位展示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綜合實力。電影中未來地球末日般的場景帶給觀眾強烈沖擊,從地下城到空間站,從太空電梯到月球,每個環(huán)節(jié)設計流暢,科技感十足。
在展示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之外,《流浪地球2》還向觀眾證明了一個主題:在危機面前,全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流浪地球》逃離地球的文本敘述未必不是人在精神世界對生命狀態(tài)的一種逃避,這種逃離是悲哀的、無奈的。影片里中國人對家園的眷戀,更深層次詮釋地球文明的悲劇色彩。正如尼采所言:“在一個強敵面前,在一個巨大的不幸面前,在一個令人恐懼的問題面前表現出的勇敢和情感自由——悲劇藝術家正是挑選出這種勝利的狀態(tài)加以稱頌?!盵2]正是基于這樣的生命詮釋,創(chuàng)作團隊從電影美學角度抓住了這種隱藏深處的悲劇精神,用中國式的浪漫主義、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聚合架構,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達到了一個新的認知高度。
好故事和有質感是一部優(yōu)秀影片的最核心元素?!读骼说厍?》精品化的主創(chuàng)構成,基本保留了原作品基本主線和人物架構。影片中宏大壯觀的太空場面、精巧華麗的科幻布景以及沖擊力極強的鏡頭,都在制造一種新奇的視覺體驗。最新的科技成果構成豐富的視覺元素,讓觀眾有了無窮想象力。主創(chuàng)吳京曾在采訪中表示:“因為有7000人參與了這部電影的制作,這7000人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種子?!盵3]可以預見,經過《流浪地球2》這種電影先驅不斷創(chuàng)新耕耘,未來的中國科幻電影一定會有光明的未來。
電影作為科技發(fā)展的產物,科技在其中不僅是手段,還具備文化標識意義。在詹姆斯·凱瑞看來:“技術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在這個意義上也是‘心智’協(xié)同的產物。技術是人類解決問題、讓事物得以運行或讓事物運行得更加有效的產物。因此,技術完全就是文化?!盵4]《流浪地球2》科幻色彩極其濃厚,中國元素極其突出。電影中的一些情節(jié)在內涵上很有中國特色,緊張刺激的場面與幽默元素相互串聯,強烈的觀賞性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藝術體驗。電影中一些畫面運用突破了傳統(tǒng),第一次為了電影制作把電影劇本送到聯合國總部審查拍攝申請,創(chuàng)意大膽有趣,給觀眾感官帶來一定沖擊。影片拍攝過程中大量中國科技元素的加入沒有任何的違和感,力求地球未來感、科技感真實,營造出濃厚的技術文化色彩。
電影藝術是科技發(fā)展的產物,科技的運用提升了科幻電影的觀賞性。藝術表達往往依賴技術的支撐,科技進步為電影藝術更廣闊的實踐提供了可能。從電影技術發(fā)展歷程看,影像技術進步對藝術創(chuàng)作影響最大。影像作為電影主體,視覺表達極為重要。影片里直上云霄的太空電梯充滿了科幻感、既視感和視覺工業(yè)感,遮天蔽日的無人機轟炸太空基地的畫面效果讓觀眾驚奇,觀影體驗極為震撼。中國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推進了科幻電影的跨越式發(fā)展,載人航天、登月探索、深??疾臁⒘孔佑嬎愕仁澜珙I先技術為科幻電影提供了科技支撐。
同時,《流浪地球》制作過程中大量借用了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算法應用,云直播。海外攝制畫面同步國內劇組制作使用,節(jié)省了成本,又可與海外攝制組同步交流,提出計劃要求,節(jié)省了時間。劇組前期為了保證影片科幻內容的嚴謹,通過科技界做了大量調研、取證、設計等工作??茖W家的介入對《流浪地球》的科幻場面真實自然有了很大的加持。影片提出的“數字生命”“太空電梯”“地球發(fā)動機”等概念,未必沒有未來科技發(fā)展的影子??萍嫉乃枷牒屠砟钆c藝術的制作進行了最為前沿的探索和突破,這都為影片的成功提供了扎實的科技基礎。
從電影本體來講,電影是藝術性、商業(yè)性和意識形態(tài)的融合。電影作為大眾藝術,藝術水準必須保證大眾觀賞性。電影作為產業(yè),也要實現它的商業(yè)價值,商業(yè)性是其生存發(fā)展基礎。電影作為精神產品,不可避免地受意識形態(tài)影響,其思想傾向透過電影所設置的畫面、音響、臺詞等視聽語言的藝術表達,向受眾傳遞所代表的階層、集團、黨派、種族等觀點或立場。隨著數字化的發(fā)展,科技融入電影趨勢也愈加明顯。
優(yōu)秀電影作品總是可以幫助人在認識生活本質的同時,發(fā)現生活中的美,鼓勵人們對生活采取正確態(tài)度,培養(yǎng)人具備優(yōu)良的道德情操?!澳撤N文化形態(tài)是以人的何種需要滿足為目標,又以何種方式實現這種滿足,就決定了此種文化形態(tài)的性質和特征?!盵5]中國文化、技術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智慧三者結合,把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直達觀眾心靈深處,也把這部電影作品推向世界,引發(fā)一系列現象級震動。《流浪地球》系列從主創(chuàng)團隊電影制作水準到敘事文本創(chuàng)新建構,從人物語言、衣著、動作的合理設計到未來場景、人物形象的真實呈現,從對時代感的追求到精神文化層面的哲學解讀,體現了影片制作團隊對作品和觀眾的真誠與尊重。
當前,中國科幻電影工業(yè)化水平相對較低,市場規(guī)模有限,還沒有對觀眾產生很大的期待意識。中國電影能形成自身獨有特色,與多重視覺表達密不可分。視覺藝術的表達和想象在中國電影的發(fā)展歷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電影又是綜合藝術,當文學、戲劇、攝影、美術、音樂等諸多元素進入電影后,重新組合產生質的變化,成為電影的有機部分,凝聚成電影藝術的整體。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既讓《流浪地球》好看可信,又向觀眾傳遞了科學知識,引領人們向科學領域和未來探索。
新時代的電影作品必然要反映時代精神,具有新時代的烙印和特征,并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總結、探討和新的建構。《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之處在于思想、藝術、科技的融合。這種融合是中國科幻電影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汲取經驗、不斷消化創(chuàng)新的結果,同時還在于用意識自覺和行動自覺,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文化,展現中國精神。《流浪地球》系列為中國科幻電影創(chuàng)新發(fā)展、走向世界奠定了一定經驗基礎,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為中國電影產業(yè)與世界文化產業(yè)的交流接軌明確了生產路徑。
中國科幻電影要實現轉變,出路在于不斷創(chuàng)新,關鍵要依靠科技力量。任何藝術都是現實的反映,觀照現實、反映現實是電影藝術的主要特點。中國電影藝術要自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須形成自有的藝術精神,用中國特色的藝術表達觀照人類存在的深刻問題,同時融合最新的科技元素,完成中國科幻電影的創(chuàng)新和不斷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