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就勢而造的梯田,小如碟、大如盆、長如帶、彎如月,形態(tài)各異,變化萬千。春來,水滿田疇,面面銀鏡山間掛,五彩斑斕;夏至,佳禾吐翠,排排綠浪從天瀉;金秋,遍地澄黃,輝煌燦爛;隆冬,漫山瑞雪銀裝素裹,分外妖嬈。梯田景觀隨四季變遷,賦予湖南新化紫鵲界如詩如畫的自然風(fēng)光。
紫鵲界梯田最令人驚嘆的,莫過于它的天然灌溉系統(tǒng)。紫鵲界山頂森林茂盛,植被豐厚,納水條件好。山體為花崗巖,其巖底堅實,少裂隙,恰似池塘不透水之底板。地表為沙壤土,吸水性能好,一年之中,旱不干田、雨不垮丘。整個梯田的蓄水能力達(dá)1000萬立方米,為梯田農(nóng)業(yè)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梯田中,人工水渠總長約153千米,主要采用借田輸水、竹枧輸水等方式。村民只需在田壟的任一處挖個缺口,插一個竹筒,水便從上往下,順著那彎彎曲曲的一道道山梁,流到需要灌溉的地方。
紫鵲界地區(qū)的人類活動最早可追溯至商周。兩漢時期,朝廷對居住在這里的苗、瑤民族規(guī)定“只服徭役、不納田稅”。唐宋時期,朝廷鼓勵開墾荒地,多次頒布有關(guān)墾辟農(nóng)田的詔令,并積極鼓勵種植“高田”。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新化建縣,史稱“開梅山”,原來“不納田稅”的峒民與大量遷入的人們一同開創(chuàng)了紫鵲界農(nóng)耕文化的新階段。明代初期,紫鵲界梯田開發(fā)進(jìn)入了又一個高潮。
2000多年來,南方稻作文化與苗瑤山地漁獵文化在紫鵲界梯田交融糅合。近年來,紫鵲界示范區(qū)內(nèi)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紫鵲界梯田這顆掛在山間的明珠,正變得更加璀璨奪目。(摘自《人民日報》彭一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