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興鋒
晉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的日子,終于要結束了。秦穆公在將女兒嫁給重耳后,又派出軍隊,協(xié)助重耳返回晉國即位。
大軍不一日來到黃河,渡河之際,重耳見手下將過去流亡時的舊衣舊物搬到船上,不禁哈哈大笑說:“我即將入國為君,這些破舊東西,留之何用?”便命手下將舊物都丟到河中。
重耳的謀臣狐偃見了,心中很不是滋味。重耳尚未回國,就已將過去的困苦拋在腦后;若一朝登基為君,他是否會對這些過去追隨他一起流亡的臣下棄如敝履?
該怎樣提醒一下重耳呢?
輪到狐偃上船的時候,他卻留在岸上,沒有要離開的樣子。在眾人的催促聲中,狐偃走到重耳面前跪下,手里捧著一塊玉璧說:“我跟隨公子周旋天下十多年,過多于功,尤其是當初在齊國之時,趁著公子醉酒,強帶公子離開齊國。狐偃有罪之身,不敢再厚顏相從。而且公子此去為君,國內良臣如云,盡屬公子;狐偃庸才,對公子已無助益,所以想留在秦國。臨別之際,想將這塊秦國國君賜贈的玉璧送給公子,望公子留作紀念。”
重耳聽后,急忙扶起狐偃,說:“若非當時你勉強我離開齊國,我哪有現(xiàn)在的成就?這不但無罪,反而是大功一件?!比缓?,他接過狐偃手中的玉璧,投入河中,說:“今天請河神作見證——我若能登大位,一定不忘與狐偃共富貴。”
后來重耳即位,果然拜狐偃為上大夫,封賞無數(shù)。
可見,在關乎自身權益的時候,以退為進往往更能達到目的;否則只知一味強自爭取,面紅耳赤,說不定會起反效果。狐偃以“不渡”來喚起重耳的回憶,其實是借機表功,顯示出了高超的職場智慧。
(崔嫻薦自《今晚報》)
適用話題:以退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