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姍,萬新月,唐國都
(1.廣西國際壯醫(yī)醫(yī)院 脾胃肝病科,廣西 南寧 530201;2.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湖北 武漢 430060)
胃黏膜下腫物是指發(fā)生在胃黏膜層以下的腫瘤,包括:胃間質瘤、胃平滑肌瘤、胃脂肪瘤、胃神經(jīng)內分泌腫瘤和異位胰腺等,常規(guī)治療方式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和外科手術。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有文獻[1-2]報道,可以使用內鏡套扎術治療黏膜下腫物,但這種方法的安全性和臨床效果,尚缺乏足夠數(shù)據(jù)。本文探討內鏡套扎術在胃黏膜下腫物(直徑 ≤ 1 cm)治療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
回顧性分析2020 年10 月—2022 年7 月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177例術前診斷為胃黏膜下腫物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不同內鏡治療方式,分為ESD 組(n=142)和內鏡套扎術組(n=35)。其中,男48例,女129例;腫瘤位于胃底115例(64.97%),胃體57 例(32.20%),賁門3 例(1.69%),胃竇2 例(1.13%)。ESD組年齡(56.00±10.14)歲,內鏡套扎術組年齡(57.45±9.9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無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納入標準:1)胃黏膜下腫物直徑 ≤ 1 cm;2)超聲內鏡提示病變起源于固有肌層。排除標準:1)胃黏膜下腫物直徑>1 cm;2)同時存在胃部以外的惡性腫瘤;3)超聲內鏡提示病變非起源于固有肌層。
1.2.1 ESD 先將病灶邊緣用電凝標記,再用含美蘭的生理鹽水,沿病灶邊緣黏膜下注射,以抬高病灶基底部,然后,用切開刀沿病灶外緣切開至黏膜下層,暴露瘤體,逐漸剝離瘤體周圍組織,直至將瘤體完整剝離,最后,用金屬夾或金屬夾聯(lián)合尼龍繩封閉創(chuàng)面。見圖1。
圖1 ESD操作過程Fig.1 Operation process of ESD
1.2.2 內鏡套扎術 先將病灶邊緣及隆起最高處用電凝標記,再安裝套扎器,將病灶充分吸引到透明帽內進行套扎,接著用圈套器套扎腫瘤根部切除,最后,用金屬夾或尼龍繩封閉創(chuàng)面。見圖2。
圖2 內鏡套扎術操作過程Fig.2 Operation process of endoscopic ligation
術中出血分級,采用內鏡切除術的術中分級(endoscopic resection bleeding,ERB)— 三級五分法[3]。ERB-0 級:無出血,手術操作全過程中未見明顯出血。ERB-c 級(controlled):內鏡下能控制的出血。ERB-c 級又分為3 個亞級。其中,ERB-c1 級:在內鏡下容易控制的出血,術中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術中及術后無需輸血治療;ERB-c2 級:術中出血情況介于c1 級和c3 級之間;ERB-c3 級:內鏡下能控制出血,但術中或術后需輸血治療。ERB-unc 級(uncontrolled):內鏡下無法控制的術中出血,需中轉外科行外科手術或血管栓塞治療。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77 例胃黏膜下腫物病例中,有4 例患者僅行內鏡下套扎術,未行切除治療,故缺乏4例患者的病理結果。其中,胃腸道間質瘤102 例(58.96%,102/173),平滑肌瘤63 例(36.42%,63/173),炎性纖維性息肉3例(1.73%,3/173),鈣化性纖維性腫瘤2例(1.16%,2/173),胃底腺息肉2 例(1.16%,2/173),脂肪瘤1例(0.58%,1/173)。102例胃腸道間質瘤的危險度分級:極低危險性99 例(97.06%,99/102),低危險性1 例(0.98%,1/102),中危險性2 例(1.96%,2/102),2 例中危險性病變的核分裂象計數(shù)為6/50 HPF~10/50 HPF。
ESD 組手術時間25~100 min,平均(33.23±8.55)min;術中出血分級ERB-c1 級142 例;術中穿孔46例(32.39%),經(jīng)內鏡下金屬夾或金屬夾聯(lián)合尼龍繩封閉;手術完整切除率100.00%(142/142);術后住院時間(6.19±1.07)d;手術費用(24 615.08±5 678.32)元。內鏡套扎術組手術時間15~50 min,平均(24.85±5.96)min;術中出血分級:ERB-0 級4例,ERB-c1級30例,ERB-c2級1例(圖3);術中穿孔13例(37.14%),經(jīng)內鏡下金屬夾或OTSC封閉;手術完整切除率100.00%(31/31,有4例患者僅行套扎未切除,故無病理結果);術后住院時間(6.08±1.26)d;手術費用(21 319.26±7 235.95)元。ESD組手術時間長于內鏡套扎術組,手術費用多于內鏡套扎術組,術中出血較嚴重的患者占比少于內鏡套扎術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中穿孔率和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術后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中轉外科手術、嚴重感染、遲發(fā)性出血及圍手術期死亡。
圖3 內鏡套扎術創(chuàng)面出血緊急止血過程Fig.3 Emergency hemostasis during endoscopic ligation of wound bleeding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stat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ESD 組獲得隨訪的病例140 例(98.59%),隨訪時間5~26個月,平均(14.22±6.10)個月;內鏡套扎術組獲得隨訪的病例34 例(97.14%),隨訪時間5~26 個月,平均(14.62±7.62)個月。兩組患者隨訪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740),至隨訪結束,兩組均無腫瘤復發(fā)、轉移及死亡。
對于胃腸道間質瘤,《中國胃腸間質瘤內鏡下診治專家共識意見(2020,北京)》[4]推薦,在超聲內鏡下缺乏高危惡變風險表現(xiàn)的,可隨訪觀察。但歐洲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實踐指南[5]推薦,活檢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者,應采用手術切除。也有研究[6]表明,內鏡下切除是治療胃腸道間質瘤的一種選擇。鐘雄平等[7]對93例胃底黏膜下微小腫瘤患者,行ESD或內鏡套扎術治療,發(fā)現(xiàn):兩種術式術中穿孔率和完整切除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何順輝等[2]對106 例胃間質瘤患者行內鏡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術或ESD 治療,發(fā)現(xiàn):圈套器法黏膜切除術操作簡便、快速,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內鏡套扎術具有相對安全、高效和費用低等優(yōu)點。
3.2.1 內鏡套扎術 本研究證實,胃黏膜下腫物大部分為具有惡變傾向的間質瘤,與國內外研究[8-9]相符。其中,2例胃腸道間質瘤為中危險性,術后均到腫瘤科進行治療。其中,1 例術后12 個月末次隨訪時,未發(fā)現(xiàn)腫瘤復發(fā)和轉移,另1例術后19個月末次隨訪時,亦未發(fā)現(xiàn)腫瘤復發(fā)和轉移。本研究中,內鏡套扎術組和ESD組術中穿孔率、手術完整切除率和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內鏡套扎術組手術時間較ESD組手術時間短,手術費用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內鏡套扎術操作簡便,新手能迅速掌握,患者經(jīng)濟負擔輕。
3.2.2 ESD ESD 術后住院時間國內無統(tǒng)一標準。日本學者TOMIKI等[10]的研究報道,382例結直腸ESD術后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5.3±1.8)d,與本研究中ESD組術后平均住院時間(6.19±1.07)d相近。本研究中,內鏡套扎術組與ESD組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考慮原因為:兩組胃黏膜下腫物直徑偏?。ā? cm),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偏低,臨床對兩組患者術后觀察時間基本相同,5至6 d就可出院。
3.2.3 內鏡套扎術與ESD 比較 本研究中,內鏡套扎術組與ESD組術中出血情況比較,ESD組術中出血較嚴重的患者占比少于內鏡套扎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ESD 組均為ERB-c1 級,內鏡套扎術組ERB-0級4例,ERB-c1級30例,ERB-c2級1例。內鏡套扎術組中,4例ERB-0級僅采取內鏡下套扎,并未切除,避免了穿孔和出血等風險,術后4周復查胃鏡,發(fā)現(xiàn)病灶均已脫落,創(chuàng)面潰瘍形成;1例ERB-c2 級為切除瘤體后,出現(xiàn)持續(xù)滲血,反復電凝止血效果欠佳,最后,將內鏡探入腹腔,發(fā)現(xiàn)大網(wǎng)膜血管破損出血,經(jīng)熱活檢鉗鉗夾破損血管,反復電凝止血,最終止血成功,并予以OTSC 封閉穿孔創(chuàng)面;術后無遲發(fā)性穿孔、出血和腹痛等發(fā)生。
3.2.4 內鏡套扎術的不足 不能直接觀察瘤體黏膜下的情況,可能傷及瘤體旁血管和漿膜層血管,甚至導致胃外大網(wǎng)膜血管出血,導致難以止血。
綜上所述,內鏡套扎術具有相對安全、高效、出血量少、腫瘤完整切除率高和住院費用低等優(yōu)點,但也有并發(fā)出血的風險。因此,術前應結合多普勒超聲檢查,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可以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