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詩歌這一文學樣式在文學史上源遠流長,無數(shù)經(jīng)典作品熠熠生輝。中學語文教材中編選的古詩詞經(jīng)典且豐富,比如送別詩、山水詩、邊塞詩、詠物詩、羈旅詩等,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多為思鄉(xiāng)懷人、田園向往、報國豪情、壯志難酬、人格追求等。良好的古詩詞教學能穿越古今,拉近學生與傳統(tǒng)文化的距離。良好的古詩詞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涵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本文就以李商隱《夜雨寄北》的教學為例,提出幾點美學視域下學習古詩詞的教學策略。
中國古典詩詞文化,也許可以是一種聽覺文化,古人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主要是建立在感覺上的,而感覺首先又是建立在聽覺感官上的。先傾聽著這個世界,然后感受著這個世界,再表達出自我情感。因而,有良好的誦讀奠基,就可以鋪就鑒賞詩詞的臺階。
那么,怎樣誦讀古詩詞才能起到效果呢?當然不能“矯揉造作”“裝腔作勢”,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們放聲朗誦,從音樂性的角度盡情投入吟誦,在真摯的朗誦中充分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作為經(jīng)典誦讀篇目《夜雨寄北》的誦讀教學,不僅要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還要讀點詩味。課堂當以誦讀為起點,明確詩歌節(jié)奏劃分需兼顧音節(jié)、意義和情感??梢韵茸杂衫首x讀準字音,讀穩(wěn)語速,再嘗試變化朗讀節(jié)奏對比吟誦,比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節(jié)奏變化為“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將“未”“漲”兩個單獨停頓,對比誦讀去感悟到更豐富的想象空間。
當然,反復吟誦也是必不可少的,還可以結合語意、語境去誦讀。詩歌首句一問一答:“你問我歸期在何?唉!回家的日子嘛,實在沒有個準信??!”停停轉轉,羈旅的愁,不得歸的苦,在連綿秋雨夜,密密稠稠,余音裊裊,不覺間便纏綿彌漫于巴山的夜空了。
由于時代的影響,古詩詞教學常常具有一定的艱巨性。學生會有畏難情緒,或是只能機械消化教者傳授的賞析言論,進而容易對古典詩詞產(chǎn)生厭倦情緒,不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涵養(yǎng)吸收,因而利用一系列教學手段激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一封寄不出去也收不到回信的信,是惆悵的一夜苦雨。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本詩時可嘗試運用適當?shù)慕虒W手段,比如微課、李商隱小故事、共話“雨”意象等多種教學手段引領學生穿越時空,提高學習效率。本節(jié)課中教者就可以嘗試用微課的形式貫穿或穿插課堂,可以用微課明確預習目標,幫助理解詩歌內(nèi)容,示范誦讀達到預習效果,亦可延伸至課后復習訓練?!兑褂昙谋薄氛嬲闹仉y點還在于深入理解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詩人內(nèi)心的凄風苦雨,知人論世不可或缺。那么,教者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讓學生了解詩人生平遭遇、個人品德修養(yǎng)以及詩作寫作背景,進而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到李商隱流落他鄉(xiāng)無奈的傾訴、入骨的思念??次⒄n,悟詩境,多元教學促提升,這樣學生無論是賞析《夜雨寄北》,還是詩人其他的古詩詞都能迅速找到狀態(tài),找準位置。
古典詩歌藝術特質(zhì)在于它的篇幅短小、形象生動、情感真摯,而鮮明的形象與細節(jié)的呈現(xiàn)是不可分割的。窺一斑知全豹,一片落葉能盡顯清秋的肅殺,古典詩詞亦是有細膩生動的細節(jié)效果來體現(xiàn)其神韻的。
作家畢飛宇說《夜雨寄北》里的那場秋雨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漫長的一場雨?!鞍蜕揭褂隄q秋池”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不眠的夜晚,詩人獨自在屋內(nèi)倚床凝思,獨自舔舐著自己的孤獨和無奈,秋雨綿綿,不遠處的池塘早已漲滿秋水,讓人愁腸百轉。唐代的巴山是劉禹錫筆下的“凄涼地”,李白認為的“蜀道難”。詩人半生顛沛,二次入蜀,渾然不知情投意合的妻子已在遙遠的長安孤獨地病故了,在李商隱心里這場凄苦的巴山夜雨,大概永遠不會停歇了?!凹魻T西窗”的想象,更是佳絕!遙想那時,詩人得以返鄉(xiāng),與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相依相伴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都結出了蕊花。他們輕輕剪去蕊花,相視而笑,我對你聊聊蜀地的生活、漫長的夜雨、我的思念之情……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的喜悅??梢宰寣W生通過繪畫、語言表達、習作想象等多種形式,刻畫細節(jié),感受詩意的婉約朦朧之美。《夜雨寄北》營造出的浪漫唯美的意境以及一種時間上的滄桑感、深邃感,更造就了不朽的藝術價值。這場雨,從李商隱思念親友的那個夜晚開始,千百年來,讓每一個讀詩的人,讓每一顆有“念想”的心,都感到淅淅瀝瀝的柔軟、凄苦和潮濕。
藝術的美往往相通,古詩詞賞析常??梢宰寣W生擁有獨到的見解和個體的真實體驗,這就要教者在教學過程中能有適當?shù)牧舭谆蜃灾魈釂?,來給予學生自發(fā)的個性化閱讀。
在《夜雨寄北》一詩的教學中,在對“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賞析中,“巴山夜雨”第二次出現(xiàn),詩人想象中一個溫馨浪漫的“剪燭西窗”畫面,立刻取代了剛才的凄風苦雨。面對兩處的“巴山夜雨”,學生就會積極去調(diào)動探索的積極性,相同畫面的背后到底有怎樣的區(qū)別?而這區(qū)別又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意?詩歌中的“君”又可指誰?步履匆匆的時代,我們可曾像義山一樣靜下心來,用文字記錄過自己的心情?
另外,詩歌教學中還可以鼓勵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個性化思考。那一夜的秋風凄雨寒入骨髓,為何在詩人的想象中又被拉成了一個溫情的記憶?通過大膽提問,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或者以散文的形式寫一寫,詩歌中那個迷蒙陰冷的秋雨夜,仿佛只為烘托西窗下這搖曳的紅燭。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種時態(tài)相互交織,虛實結合中,真切體味詩人在孤寂的“此時”,浪漫遙望“彼時”的幸福,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不自覺地被抹上一層詩意的美。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開頭寫道: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的面前,一定會記得他的父親帶他去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時空轉換的浪漫筆法一直為人稱道。殊不知,在此一千多年前唐代李商隱早已有了這了不起的創(chuàng)意。
作為一節(jié)語文課,板書重要是毫無疑問的。雖然詩歌一般形式精悍,但板書的呈現(xiàn)仍然不可或缺。為了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下更好地領略到詩歌的藝術魅力,教者就要在課前進行大量的備課、研課工作,從而在課堂上能呈現(xiàn)精美的板書設計,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有所總結并得到提升。
清人葉燮在《原詩》中直言:“李商隱七絕,寄托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讀義山的詩,晦澀又朦朧,善用比興、典故,深于象征暗示等手法,正如千年前的那場夜雨,朦朧卻美得深遠。執(zhí)教古典詩詞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文化品位以及高尚的審美情趣。本文以《夜雨寄北》課外古詩誦讀教學為例,分析了古詩詞教學中通過多元誦讀、微課助力、品讀細節(jié)、提問留白以及精心設計板書五方面美學策略,希望能為相關研究者提供一些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