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森
《五石之瓠》節(jié)選自《莊子·逍遙游》,被編入統(tǒng)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這篇文章是新選入教材的,以前從沒有教過。文章只有一段,講了“五石之瓠”的故事,但要真正理解故事背后的思想,卻存在很大難度的。
這個故事作為一個經(jīng)典片段,其本身價值當然是多元的??墒亲鳛榻滩闹械囊黄直厝挥兄Z文教學的學科價值。因此,我拿到這篇課文,先了解這篇課文在教材中的教學要求。根據(jù)教材的“單元提示”要求:
本單元集中學習先秦諸子散文,以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領(lǐng)會先秦諸子對社會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學說對立德樹人、修身養(yǎng)性的現(xiàn)實意義;感受先秦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樸拙的論說風格,理解各家論說的方法,領(lǐng)悟其妙處。
“單元提示”的這段話中,我將這篇課文的教學定位在“感受莊子說理藝術(shù)風格及對莊子思想的理解”上??墒?,又應通過怎樣的引導達成學習目標呢?對莊子思想的理解,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不可能要求學生對莊子思想整體性深入理解,而是通過學習這一節(jié)選文段來理解莊子怎樣的思想。我始終覺得,語文學習,無論怎樣改革,語言的理解肯定是首位,通過對文章語言的理解,才能真正走進文本的思想。否則,浮于文章表面,或是脫離文章談思想,就不是真正的語文課。但是,這篇文章語言又不是很好理解,有些語言表面看上去很簡單,學生借助工具書應該也能看懂,但深入思考,又發(fā)現(xiàn),此文中莊子思想又不是那么好理解。鑒于此,我在備課時,就想從故事本身入手,深文淺入,讓學生逐層進入文本當中,理解這篇文章的思想。
莊子非常善于說理,文風汪洋恣肆,寓言的運用,讓其說理形容生動。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對莊子文章的認識,有其合理性,但作為現(xiàn)代的高中生,在學習時,不能一味接受前人的評價,而應帶著一種創(chuàng)新性思維來讀莊子的選文,對莊子的說理藝術(shù)進行思辨性分析,從而提升自己的思辨性思維品質(zhì)。
一、初讀文章,讀清楚“五石之瓠”的故事本身
在備課過程中,我一直主張裸讀,就是除了教材,什么都不借助。要讀清楚故事本身,第一步就是從文字上梳通文意,因為它是文言文,這一步是不可能回避的。我自己在梳通文意過程中,參看課本的注釋,先一句一句讀懂,遇到難的字詞,或是看似簡單的字詞,但其意蘊卻深刻的字詞,我會深入思考,并圈畫出來,作為講課時要引導學生理解的。如以下字詞的理解:
(1)樹之成而實五石 (2)不能自舉
(3)無用與用 (4)蓬之心
當然,還有很多字詞,也是需要學生理解的,我在備課時有詳細記錄,但講課時不需要面面俱到。我們要相信,作為高中生,基本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還是具備的,即使有些難的地方,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互相討論的方式也基本上可以解決。我之所以列舉上面四處,是有所考慮的,通過這四處,基本上可以將故事串聯(lián)起來。第(1)處“樹之成而實五石”,側(cè)重講這個“瓠”大到什么程度,里面要解決的字就是“樹”與“實”。第(2)處“不能自舉”側(cè)重講“瓠”大到無法駕馭,“不能自舉”,就是裝滿水之后,其堅固程度不能端起來。第(3)處“無用與用”,側(cè)重對“大瓠”的功用性來談,理解世人所謂的無用與用,從而更好理解莊子對有用無用的思考。第(4)處“蓬之心”,據(jù)教材解釋“比喻不通達的見識”,讓學生具體理解何為不通達的見識,將其更具體化理解。這樣做文意梳通,是為了接下來的深入理解。
在梳通文意后,第二步便是梳理這則故事。我在讀這則故事時發(fā)現(xiàn),從故事結(jié)構(gòu)上看,屬嵌套型結(jié)構(gòu),即大故事套著小故事。大故事是“五石之瓠”的故事,小故事是“不龜手之藥”的故事,相當于是兩個寓言故事,但這兩個寓言故事又是存在一定聯(lián)系的。具體來說,小故事“不龜手之藥”實質(zhì)上在回答大故事“五石之瓠”存在的問題。在學習時,就要對這兩個故事及其內(nèi)在聯(lián)系做思考。
先是“五石之瓠”的故事,認真梳理,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所討論的根本問題是大瓠過大而不堅,因為太大而沒有哪里可容置,因為不堅,也不能用來盛水漿,最后只能“掊”(打破)。這是惠子對莊子講述的具體故事。惠子講述的故事,故事性完整。有原因陳述,有事情經(jīng)過,有問題分析,有最終結(jié)果?;葑又該羝扑诨葑涌磥?,“五石之瓠”“無用”。無用之物,即是廢物,留著還占空間,不能用的東西不如毀棄掉?;葑拥乃枷霠幷擖c在“有用”和“無用”的認知上。
接著是對小故事“不龜手之藥”的梳理。這個故事是莊子所講的一件事,是用來回答惠子所提出的問題的。因此,我對莊子講述這個故事的過程做了一番梳理,一開始,給惠子的做法定性為“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你不善于用大的東西,不善于發(fā)揮事物“大”的功用。接著講述“不龜手之藥”的故事,宋人世代為“洴澼洸”工作,而吳客卻因此藥得裂地之封。結(jié)論是對“不龜手之藥”用的地方不一樣,而產(chǎn)生不一樣的結(jié)果。最后建議惠子,可以把大瓠縛于身漂浮江湖之上。
梳理了大故事與小故事后,最后,我便思考著,這兩個故事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聯(lián)系?!拔迨焙汀安积斒种帯笨此坪翢o聯(lián)系的,而且莊子也并沒有正面回答惠子的話,不知惠子是否理解了莊子的表達。但莊子實際上是已經(jīng)回答了惠子的問題,這一點,我在備課時做了比較清晰的思考,因為這一點也是需要在講課時讓學生明白的,否則,學生就有可能學得一知半解?!拔迨碧接懙母締栴}是“有用與無用”的問題,因為太大而無用,實際上,惠子所謂的無用,都是從自身生活實際來談,所以他覺得太大沒有什么用處。而莊子講述宋人“不龜手之藥”故事,“不龜手之藥”用在不同地方,會獲得不同的利益好處,同一種藥,不同人用,用在不同的地方,會收益不一樣。這也是從“有用與無用”的角度來講,實質(zhì)上與“五石之瓠”的故事一樣,也在間接回答了惠子關(guān)于“五石之瓠”無用的論斷,言外之意就是“五石之瓠”只是在你這沒有用,可能用在不同人身上或是在不同場合,就會有它的用處。
這兩個故事,以“五石之瓠”有用無用為線索,將故事連在一起,說明有用無用非物本身,在于使用的人,應正確充分認識物的價值,才能將物的本性作用發(fā)揮到極致,即尊重物的自然屬性,哪怕是無用,也可能是大用。
以上是對故事本身的梳理,備課過程中,我感覺讀清楚這兩個故事,其實并不是很困難,學生自己應該能解決。在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最難的還在于理解這兩個故事之間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理解莊子的對“有用與無用”的看法。
二、再讀文章,讀到故事存在的不合理之處
完成了初讀過程,我最初覺得這個故事基本算是理解了??墒牵D(zhuǎn)念一想,如果只讀到這一程度,對高中教學來講,還是不夠的。高中語文學習應該側(cè)重在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老師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理解他們讀不出來的東西。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再讀文章,重新分析故事本身,思考故事的合理性問題。
我采取思辨性分析,分析故事是否合理,這是一種質(zhì)疑性,是對經(jīng)典作品的質(zhì)疑,通過這樣的思辨與質(zhì)疑,我們可以讀到莊子思維的短缺處。
針對惠子講述的“五石之瓠”的事情,莊子用“不龜手之藥”的故事來作回應。認真分析,發(fā)現(xiàn)“不龜手之藥”的故事本來應針對的論題是“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意思是你本來就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墒?,莊子所講述的宋人“不龜手之藥”的故事,宋人是世代浣洗之家,長期浣洗,手肯定會龜裂,因此,不龜手之藥用于此家也是發(fā)揮了此藥的本質(zhì)功用,并非不善用,且這是宋人世代工作經(jīng)驗總結(jié)而成?!安积斒种帯钡摹坝谩迸c“五石之瓠”的“大”本質(zhì)并不是一樣,只不過宋人并沒有用“不龜手之藥”去謀得裂土之封,但畢竟宋人也只是平常百姓,又何必一定要有裂土之欲呢?這似乎也和莊子一貫反對為政的思想相背。從這點上一講,宋人與吳客并無可比性,只不過是追求人生價值與理想不同,無所謂貴賤高低。
再認真分析莊子講宋人與吳客對不龜手之藥的區(qū)別處理方式??鸵园俳鹳徦稳恕安积斒种帯?,百金對宋人來講,也一定是個不小的收入,且宋人只不過是用來防凍手的,而不是拿來做生意的,即使賣給了吳客,自己還是可以使用,并不影響不龜手之藥在他家的作用??湍芤源怂幱握f吳王,其成功需要有一些客觀條件:一是吳王是否聽他的,二是吳越戰(zhàn)爭是否一定發(fā)生在冬天,三是吳是否能一定打勝越,四是越是否會凍手且無此藥。凡此四種條件,都存在著很大的偶然性,又需得一一成立,吳客得裂土之封成為可能。
另外,莊子在講述此故事時,并沒有考慮到這一系列外在客觀性條件,可見莊子講述的故事存在很大的漏洞。吳王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國,即使是冬天,難道就一定是“不龜手之藥”發(fā)揮了關(guān)鍵性作用嗎?怎能憑此模糊作用就給吳客裂土之封,這吳王的賞賜會不會太草率而不能服眾?況且戰(zhàn)爭的勝敗有很多因素,如戰(zhàn)爭的決策、將軍的指揮、將士的勇武,還有地利與天時的因素,又怎么斷定是“不龜手之藥”起了作用?從這個角度來思考,莊子所言吳客因“不龜手之藥”而得裂土之封,其真實性是很低的,也經(jīng)不起推敲。
結(jié)合莊子的仕途經(jīng)歷的相關(guān)資料,我認為,這可能也和莊子的身份有關(guān),莊子一生只做過所謂的漆園吏,是一個很小的官。所謂漆園,究竟是指漆樹的園子還是一個地名,不得而知,所以他生活環(huán)境和日常接觸更多是大自然而非官場或戰(zhàn)場。莊子在講述此故事時,也完全是一種自說自話,至于惠子是否在聽,是否認可,認可之后反應如何,不得而知,文章也沒做任何交待。由此我大膽推斷,本文講述惠子與莊子的對話,并不是為了解決惠子的問題,而是在借此故事來講述一種道理的。
但這是不是這篇文章就不好呢?我認為不是。本文的思想性及經(jīng)典性又是不容質(zhì)疑的。莊子的說理是講究完整性的,是講究前后照應的。開頭結(jié)論對惠子進行評價“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結(jié)尾又回答應怎樣用“五石之瓠”,建議惠子“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即把大瓠做成大酒器縛于身漂浮在江湖之上,賞清風明月,使“瓠”得以實現(xiàn)其價值,人得以實現(xiàn)精神自由,何必擔心大瓠無用處呢。最后又評價惠子之心猶“有蓬之心”,見識鄙陋而不通達。
這是我對文本的思辨性閱讀,這種閱讀,是需要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更深入細致地分析。而這一點,可能是我們學生比較欠缺的。我作這樣的分析型備課,做到授課時心中有數(shù),這樣,我才能選擇更好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
三、跳出文本,將選文故事放入全文故事中解讀
前面的兩步備課分析,可以說,對選文的故事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從文本入手,分析了故事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又對故事的不合理性進行了思辨性閱讀。如果課文教到這個程度,我覺得基本完成了教材的要求。但是,我認為這篇文章作為高二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應該還可以再深一點。
于是,我將這個故事放入到全文當中。這個故事是節(jié)選自《逍遙游》,而《逍遙游》又是《莊子·內(nèi)篇》中的第一篇,可見,此文在《莊子》中的重要性。但根據(jù)上面思辨性的分析,卻發(fā)現(xiàn)莊子講的“不龜手之藥”故事漏洞百出。那么,莊子又為何還要這樣寫,此故事的價值與經(jīng)典性又在哪?莊子運用這看似不合理又聯(lián)系不很緊的兩個故事到底想表達自己的什么思考?選文到底反映了怎樣的主題?帶著這些問題,我認真閱讀《逍遙游》全文,打算從選文故事與全文思路的一致性角度來進行思辨性分析。
如果只從《五石之瓠》來分析,而不顧全文,似乎可將此故事理解為“有用”與“無用”之爭,也無可厚非。而能理解到這一層,學習的任務也基本上就完成了。按照教材“學習提示”的指示性來看:
在《五石之瓠》中,惠子僅從日常使用的層面上考慮大葫蘆的功用,莊子則超越了世俗經(jīng)驗的束縛,指出了大葫蘆的獨特價值。
在《教師教學用書》中也持類似觀點:
在“大故事”中,莊子運用了“小故事”中蘊含的方法論,借如何處置“五石之瓠”,說明了“無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學。
可見,教材編者覺得這一課的教學,讓學生理解到這一層即可,無需再深挖。但我總感覺,這樣的理解雖然正確,但不準確也不精當。
于是,我認真分析《逍遙游》全文,發(fā)現(xiàn)全文表達對“逍遙”的理解,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是莊子逍遙的主觀點。
這個觀點的關(guān)鍵點有二:“無所待”和“無己、無功、無名”,即不需依賴外界任何東西,內(nèi)心達到“無己、無功、無名”。文章首先從鯤鵬寓言開始,而后引出水與芥、杯水與舟等關(guān)系,再引出蜩與學鳩,作出小大之辯。接著又宕開一筆,寫朝菌、惠姑與冥靈、大椿、彭祖之比較,形成小年與大年,小知與大知的區(qū)別。而后又引宋榮子、列子等,雖有快樂,但有所待,不算真正自由。
對“逍遙”的理解,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人對其有不同的理解。按照文中的理解,就“逍遙”一般意義上來講,鯤鵬上九萬里高空,從北冥到南冥,也算得上逍遙,而“斥鴳”能“騰躍而上,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是一種逍遙;蜩與學鳩能到自己能去的地方且自由往返,也算是一種自由;朝菌和惠姑,無需知晦朔、春秋,便無世間煩惱;宋榮子能“定乎內(nèi)外”“辯乎榮辱”也是逍遙自由;列子御風而行更是逍遙自由。而在文中,莊子都將他們所認為的逍遙卻一一作出否定,認為他們都還是有所待,算不得真正的自由逍遙。那按照莊子的說法,世界上是不存在這種逍遙自由的。任何人任何物都不可能存在于世間之外,存于真空之中,都需要待他人他物。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理解莊子《逍遙游》的思想,真正的逍遙不存在于客觀世間的“有”,而是存于“精神世界”的“無”,是一種意念上的存在。莊子提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至人、神人、圣人”有其共同點,即在精神上照亮世人,指引世人精神上前行。“無”是逍遙的前提,也是終點,達到“無己、無功、無名”,才能稱得上真正的逍遙。莊子在論及“天”與“人”的關(guān)系時,就強調(diào)“無”的意義。在《莊子·天地》中: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到同于初。
這里闡述一個重要思想,即“道”的思想,“道”源于“無”,“泰初有無,無有無名”,洪荒之初,世間狀態(tài),只是一個“無”,無便是世間最初狀態(tài),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赤條條來,起于“無”,存于世間漸漸多了“有”,便生煩惱痛苦,也正是前面所說的道理。
說到此處,“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才是莊子逍遙思想闡述的真正開始。這句是綱領(lǐng)性的句子。接著文章講到堯讓舜于天下,旨在闡釋“無名”,“肩吾問于連叔”在闡釋“無功”,包括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均在闡發(fā)“無功無名”之思想。而到“堯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以堯與藐姑射之山的四子對比,突顯兩個世界的對立,即“治天下之民,平海內(nèi)之政”的世間性政治世界與四子所要安居的出世間的神人世界。堯“窅然喪其天下”,“窅然”悵然若失的樣子,而此處“喪”并非真正喪失,而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坐忘”之意。堯面對藐姑射山上通達天道的神人們時,浸入“坐忘”境界中而拋卻原初那個殫精竭慮治理的天下。這種頓忘頓悟,在古代文人精神中時有發(fā)生,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許多的經(jīng)典篇章當中。比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中那樣: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按照這樣的行文結(jié)構(gòu),接下來的“惠子與莊子”的對話,應該是闡釋“無己”思想的。深入思考,會發(fā)現(xiàn),從這個角度來講,惠子“五石之瓠”的故事和莊子“不龜手之藥”的故事是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的?;葑咏o莊子講“五石之瓠”的故事,強調(diào)的結(jié)論是大瓠的“無用”,正如前文“肩吾”認為接輿之言“大而無當”“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其實是惠子的所謂“無用”,只是以“己”的世界來衡量,執(zhí)著于自我的視域,從自身的功利角度來斷定大瓠的有用無用。也正因為這,莊子便直接批評惠子為“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此處“蓬”,陸儉明《經(jīng)典釋文》引向秀注曰:“蓬草短不暢,曲士之謂?!闭障蛐阕⒄Z,莊子在批評惠子心思狹隘,如同茅塞,乃一曲士。心中有“己”,看待事物偏守一隅,便不可能做到“至人”,達到“逍遙”。
莊子“不龜手之藥”的故事,宋人制此藥,意在自己或家人在浣洗時不凍手的藥,依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有己”之思。從這點上來講,莊子在說宋人的焦點在于其用途是“為己”還是“無己”,宋人是“為己”“有己”之為,而吳客說與吳國,用于士兵,是“為他”,是“無己”,至少直接目的是“無己”,結(jié)果,反而獲得意想不到的裂土之封。這樣,宋人“有己”和吳客“無己”的做法,高下立判。
有用無用之爭,關(guān)鍵在于思考的站位點。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對世界萬物的價值評價會偏執(zhí)于自我意識,不可能達到合天無己,便會心生煩惱憂愁,就達不到心靈上的逍遙自由。而用一種“無己”的立場思考,將物放于自然之中,因物為用,隨順物性,尊重其性而依循為用,則會收獲最大的自由快樂。這一點,徐復觀先生論及:“人所以不能順萬物之性,主要是來自物我之對立;在物我對立中,人情總是以自己作衡量萬物的標準,因而發(fā)生是非好惡之情,給萬物以有形無形的干擾,自己也會同時感到處處受到外物的牽掛、滯礙。有自我的封界,才會形成我與物的對立;自我的封界取肖了,則我與物冥,自然取消了以我為主的衡量標準,而覺得我以外之物的活動,都是順其性之自然,都是天地之正,而無庸我有是非好惡于其間,這便是乘天地之正了。”(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351頁)徐先生這個論述非常深刻而準確,也能幫助我們準確而深刻地理解這段選文。
“五石之瓠”無實際用處,但若縛之于身浮于江湖,則讓自己獲得精神自由快樂,那不是更大用處嗎?在《莊子·至樂》中,也有這樣的類似故事,可以用來說明不固執(zhí)自我視界而隨順物性的道理: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夫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者,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鰍鰷,隨行列而止,委虵而處。
“己養(yǎng)養(yǎng)鳥”與“鳥養(yǎng)養(yǎng)鳥”的差別就在一以自我價值為心,而一則尊重且依循萬物之性的“無己”為中心。再回到選文故事當中,吳客最后裂土而封,而宋人也只能世代為浣,根源就在此。真正做到“無己”的人,會有不一樣的收獲,能否獲得真正的逍遙自由,全在看待外在世界的視角。
以上是我備課的全過程。《五石之瓠》雖然只是節(jié)選了《逍遙游》的一小段文字,但是要想備好,其實我也費了很多心血。作為老師,我們要在備課過程中努力讀出自己的一點東西,而讀出的這點東西又是基于語文學習的。尤其是在讀這樣的節(jié)選文時,一定要防止斷章取義,歪曲理解,以免誤讀經(jīng)典,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要著眼于全篇的有機性和整體性,這樣思辨性分析才不致于詭辯鉆牛角尖,而是讓思辨性思維得到科學訓練與提升。從整個說理的思辨性分析來看,似乎遵循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讀懂文字字面意思,正確理解寓言故事,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對故事本身進行思辨性思考探究,甚至質(zhì)疑,讀出其中不合理之處,這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閱讀。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山還是水”,最終回到莊子文章寓言經(jīng)典性上,思辨性閱讀其中內(nèi)在的合理性思路。
備課的過程,其實是老師將文本讀厚的過程,這是一個語文老師需要不斷提升的基本功。備課過程實際上就是老師解讀文本的過程,由淺入深地解讀,盡量先裸讀。而在將文本讀厚的過程,則需要查找相關(guān)資料,豐富對文本的理解。但是,老師一定要明白,上課并不是要將自己備課的所有內(nèi)容都講給學生聽,而是有所選擇。我認為,老師的課堂,應該是將備課的復雜過程進行簡單化,設(shè)計出更易于學生接受的方式進行。更重要的是,結(jié)合自己學生的學情,如果學生層次高,可以思考深點;如果學生層次不是很高,則可選擇淺一點的內(nèi)容進行授課。總之,上課的過程,是一個由厚變薄的過程,是將備課豐富的內(nèi)容變成薄而明白的內(nèi)容,讓學生從中得到思維的訓練。
鑒于此,在教學設(shè)計時,我大致做這如下三個活動設(shè)計:
活動一:初讀課文,梳理文中的故事
這一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初讀懂文章,能大致翻譯文章,并概括出故事內(nèi)容以及結(jié)構(gòu)。這對我們學校的學生來講,應該是比較簡單的,可以由學生自己完成。
活動二:再讀課文,讀出故事存在的不合理處
這是發(fā)展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能力。讓學生從經(jīng)典文本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閱讀挑戰(zhàn)。這需要老師要合理地引導以及一些示范,這樣,學生才能有思考的方向。
活動三,互文閱讀,讀出故事背后的莊子思想
所謂互文閱讀,即是一種參看性閱讀,參看與之相關(guān)的文本,這里主要是《逍遙游》全文。在學習之前,可以將全文及譯文(因為文章有點難)都印發(fā)給學生,讓學生進行互文性閱讀,跳出教材中的故事理解故事,會對故事有一個更正確的理解。
整個課堂以“讀”貫穿,但讀得有層次,而不是在同一層面上進行。讀的方式也有多樣性,可以朗讀、齊讀、分角色讀、默讀等。課堂活動有層次,思維才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學生才有興趣跟著課堂一步一步深入下去。
我一直主張,短文要厚教,深文要淺教?!段迨肥且黄淖趾喍痰枷肷羁痰奈恼?。我備課時,盡量吸收其他專家的看法,對其進行整理,結(jié)合自己的閱讀,理出屬于自己的備課方案。短文要讀厚讀深,但在教學時,又要能讓學生進行,讓學生接受,就那要由易入難,深文淺入,先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然后再一步步進行,分步讀出故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