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分課堂”作為一種新穎的教育方式,其主要特點在于將課程的一半時間分配給老師講解,另一半則留給學生們在課堂內(nèi)進行討論。文章詳細闡述了這種新的教學方法——“對分課堂”,并探討如何將其應用到高等院?!稇騽¤b賞》課程教學中去。通過實踐“對分課堂”這一創(chuàng)新型教學策略,可以釋放出學生的個性并幫助他們克服上課時經(jīng)常缺席或懶散的問題,從而推動高校戲劇鑒賞課程向更高水平發(fā)展,同時也將提升該課程教學的效果與效率。因此,“對分課堂”被認為是一個值得推行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戲劇鑒賞》課程;教學應用
目前,《戲劇鑒賞》課堂授課以慣用的教師講授為主,為了更深入地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我們需要尋找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并保持他們的熱情。同時,我們也必須重視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以此為基礎推動“以學生為主導”的大學教育變革。這是高等教育課程設計中的核心任務之一。當前,大學課堂面臨著一些問題,我們將借鑒講解型和討論型的優(yōu)勢,重點研究如何把“對分課堂”這一新型教學方式應用到高校戲劇鑒賞課程之中解決存在的問題。這有助于明確教師和學生各自的責任及定位,從而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優(yōu)化并完善戲劇鑒賞課程的設計,進而提升其教學效果。
一、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簡介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核心理念在于將課堂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教師講解,另一部分為學生討論。該模式包含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教師講解;其次是學生自學、消化吸收和完成作業(yè);最后是學生討論。該模式也被簡稱為PAD課堂。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環(huán)節(jié)
在課堂分配的首個階段,教師僅對知識的基礎結構進行闡述,解釋基本觀念,強調(diào)重點和難點,并沒有完全覆蓋教材內(nèi)容,而是引領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掌握所學知識。對分課堂不要求學生預習,學生在教師講解后再自學更能抓住重點,不會先入為主地形成錯誤觀點,學習更有效率。在自主學習階段,學生需要基于老師的解釋來獨立吸收和消化他們所學的知識,并完成“亮考幫”任務。這包括回顧他們在學習中感到最為深刻且引人入勝的部分,此步驟被稱為“閃亮亮”。當他們對某個知識點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可以通過提問方式去測試其他同學,這就是所謂的“考考你”。如果他們對于某些內(nèi)容仍有疑惑,可以選擇向其他同學求助,也就是“幫幫我”。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中,課堂討論在學生自學及內(nèi)化的基礎上進行,學生有備而來,這讓他們更自信,討論更能有的放矢,更有效率。教學過程中的課堂討論階段包括小團體探討、全體參與和老師對結果的概括。一般情況下,每個團隊由四個人組成,持續(xù)時間為5到20分鐘不等。目標是讓同學們針對“亮考幫”任務一起研究并尋求解決方案。如果某個問題無法被一個小團隊解答,則會轉(zhuǎn)入全班范圍的討論以求得答案。這種方式能夠激發(fā)同學們的自主學習精神,增強他們的熱情,同時也能鍛煉學生如口頭表達、交流互動及協(xié)作等方面的技能,從而提升整體學習成果。教師總結階段可以突出重點難點,加深學生印象。
對分教學模式分為兩類:一種是即時對分,另一種則是間隔對分。前者是在同一場授課過程中實現(xiàn)老師教授與學生探討的過程,需要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消化時間預留空間;而后者則是在下一節(jié)課程里展開對于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討論,同時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獨立思考、自我吸收并完成相關任務。這兩種方法分別適合于那些易懂且簡單的知識點或復雜難以掌握的主題。
三、“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戲劇鑒賞課堂的實施步驟
經(jīng)過實踐,“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適用于高校戲劇鑒賞學科的教學,教學效果良好,既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實施步驟如下。
(一)課前準備
首先,在開始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制定一個明確且全面的戲劇鑒賞課程大綱。包括本課程的教學學時、教學目標,每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和開展學習采取的形式,以及對學生作業(yè)、出勤規(guī)定和考核方法的解讀。這樣學生就知道學什么,怎么去學,會取得怎樣的學習成果。
以筆者在哈爾濱金融學院所教的戲劇鑒賞教學大綱課程內(nèi)容的第三章為例,具體安排如下。
1.理論教學內(nèi)容與學時
第3章 19世紀西方戲劇鑒賞
教學目的及要求:讓學生了解19世紀戲劇藝術的三個不同發(fā)展階段,了解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戲劇創(chuàng)作特點及代表作家作品。理解“第四堵墻”的概念,通過觀摩、鑒賞,掌握《茶花女》《玩偶之家》中人物的塑造及藝術特色。
主要內(nèi)容:
(1)19世紀戲劇發(fā)展的三個階段(1學時)
(2)小仲馬與《茶花女》(3學時)
小仲馬的人生歷程,小仲馬的主要創(chuàng)作成就,小仲馬的創(chuàng)作特點,《茶花女》鑒賞。
(3)易卜生與《玩偶之家》(4學時)
現(xiàn)實主義戲劇特點,易卜生生平,易卜生的創(chuàng)作歷程,《玩偶之家》鑒賞。
教學重點:通過經(jīng)典作品鑒賞,對戲劇人物及作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進行評析。
教學難點:讓學生從當下時代特色出發(fā),去客觀地評價《茶花女》及《玩偶之家》中女性角色的創(chuàng)作意義。
2.本課程的教學方式
基于以上教學的重難點,本課程采用講授、觀摩、閱讀、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講授、鑒賞與觀摩討論并重。精講知識性、理論性的內(nèi)容,側重戲劇文本和舞臺表演的分析與鑒賞。課堂觀察與課后閱讀的結合,為學生分配課外閱讀任務,要求他們廣泛閱讀規(guī)定的戲劇文本,深入研究指定的經(jīng)典文本,并觀看相關的視頻資料或者到劇院進行實地觀摩。在課堂上進行觀賞時,主要是對片段的觀賞。課上觀摩后,設置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分析和鑒賞戲劇作品。
接下來,我們需要做好學生學習資料的準備工作,包括紙制材料、選取的戲劇鑒賞視頻和音頻等。為學生提供一本復習提綱,統(tǒng)一印制后發(fā)給學生。
再次對授課對象進行了解,通過微信群或課堂等教學服務平臺,師生進行交流,教師可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學習內(nèi)容和方式,以此決定課堂討論是采用“隔堂對分”“當堂對分”,還是兩者兼容的方式。
最后,開課前要對“對分課堂”教學需要的授課環(huán)境提前做好檢查與準備,確保戲劇鑒賞課程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時能順利進行。
(二)課中講授
在傳統(tǒng)教育環(huán)境下,老師會詳細且全面地講解內(nèi)容,然而,這種方式卻被徹底打破了。實際上,在這個對等的學習模式里,老師們并不需要過于詳盡或全面地解釋,他們應該專注于簡明扼要的授課風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精講與空白”原則。在這樣的課程設計中,老師的任務是在更高層次上概括性地闡述學習主題,包括為什么去學習、怎樣去學習,這意味著明確結構、關鍵點和難題,同時給出適合的方法、技能和策略。
例如,講授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戲劇鑒賞時,教師講授環(huán)節(jié)只簡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藝術的成就、這一時期代表作家作品、戲劇文本創(chuàng)作背景、主要思想及藝術特色。掌握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三個階段及其主要作品的藝術成就,通過鑒賞莎士比亞經(jīng)典戲劇《哈姆雷特》,初步掌握戲劇鑒賞的方法。教學重點是通過對莎士比亞經(jīng)典作品《哈姆雷特》的鑒賞,了解莎士比亞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思想及其藝術成就。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以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為切入點去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思想及特色。教師提供給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通過邊觀看戲劇視頻邊講授進行學習。在學生自學環(huán)節(jié),學生要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自己閱讀理解內(nèi)化所學的知識。
(三)課后學習
主要的學習任務包括閱讀書籍、回顧所學知識、自我探索和執(zhí)行作業(yè)。其中作業(yè)作為聯(lián)系講解和討論的核心內(nèi)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業(yè)對于實行對分的關鍵角色不容忽視,其難度和適配性會直接影響到對方的教學效果?!爱斕脤Ψ帧毙枰诮淌覂?nèi)全部處理完所有的步驟,因此,如果時間有限的話,分配給學生的作業(yè)可能較為簡化,被稱為“mini-task”。例如,在教授易卜生的作品《玩偶之家》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支持娜拉離家出走嗎?”以此來引導學生發(fā)表他們的看法。而在課后的單獨授課階段,學生們擁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此時他們能接受更深入的作業(yè)挑戰(zhàn)。比如,在學習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時,教師布置學生的作業(yè)是——“請你展開豐富的想象并結合娜拉當時所處的社會寫一篇1000字的文章,關于娜拉出走后的結局?!?/p>
(四)課堂討論
起始于課程開講初期,老師可以利用1~2分鐘來概括前次課節(jié)內(nèi)容及任務需求,然后立即進入主題探討。整個過程分為四個步驟:團隊交流、教師隨機檢查、自主發(fā)問與教師總評,這些順序是至關重要且不可更改的。第一步為團體對話,通常每四個人組成一個小隊,持續(xù)5到20分鐘不等,目的是讓同學們就“亮考幫”等作業(yè)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分享彼此的學習成果、面臨的問題和難以理解的部分,并互相協(xié)助解決困難。如結合《哈姆雷特》的故事,細讀哈姆雷特的經(jīng)典獨白,學生圍繞作業(yè)“如何理解哈姆雷特內(nèi)心的憂郁與彷徨,以及他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展開小組討論。接下來,我們進行一次全班的交流,主要涉及到教師隨機檢查、自由提問及教師概述這三個步驟。首先,教師會隨機選擇3~4個小組進行檢查,然后在每個小組中隨機挑選一名學生匯報他們剛剛討論的問題或者提出還存在的疑問。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先讓其他組的同學踴躍回答,促進同學們之間的溝通。最后教師總結,人活在世間,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獨白中哈姆雷特思考了人怎樣才能活得高貴的問題。
(五)成績考核
對于終結性的考試和大型任務、項目,我們強調(diào)平時的學習。這種學習應該在多次小作業(yè)及常規(guī)的團隊討論中得以實現(xiàn)。所有學生都必須在課后完成作業(yè)并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教師應該提高平時成績的比例。
四、結論
“對分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專門針對那些強調(diào)個人化和信息化教育的場景。其核心思想是在授課過程中,讓老師講解的時間與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各占一半。這種方法有助于釋放學生的個性和獨立思考能力,特別適用于當前高校戲劇鑒賞課程。通過實施這一策略,我們成功地幫助學生克服了如逃課、消極學習、缺乏動力等一系列問題,推動了高校戲劇鑒賞課程的教育改革進程。同時,這也建立起了積極的師生互動環(huán)境,并有效提升了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這無疑是一個值得廣泛應用的教學模式。
(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重點課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養(yǎng)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結題成果,課題批準號:GJB1423321。作者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
責任編輯 姜藝藝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