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老師,這是責無旁貸的。而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穿插一些古詩文,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魅力,還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更能在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老師,要充分利用好古詩文,發(fā)揮它的能動性,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高素質(zhì)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古詩文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古詩文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情感寄托、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操。道德與法治課堂是樹立學生正確三觀的重要陣地,對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等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引用了大量的經(jīng)典古詩文,引導學生從中汲取營養(yǎng),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在《探問生命》中引用了孟子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币馑际钦f,人要有同情心,要有羞恥心,要有謙讓之心,要有是非辨別之心,這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的開端,是選擇正確行為方式的開端,也是正確行為規(guī)范的開端、智慧的開端。這句話也告訴學生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也不要漠視他人的生命,這樣才會關注、尊重、善待身邊的人、動物,乃至每一個生命。《珍視生命》中也有引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類的話,啟迪學生要直面挫折,善于發(fā)掘自身的生命力量,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再如《在社會中成長》中引用了康有為《大同書》里的“夫喜群而惡獨,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樂也”,意思是說喜歡群聚,不喜歡孤獨,樂于互幫互助,屬于人之常情。教師在學生明白了它的含義后要啟發(fā)學生:為人處世要懂得謙讓和分享,要有愛心,主動幫扶他人、關心社會、心系世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培養(yǎng)正確的三觀。
可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把古詩文巧妙地應用在課堂教學里,能讓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使這一課程更好地起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作用。
二、古詩文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引用古詩文導入新課
新課導入對一堂課來說至關重要,可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新課導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導入法、問題導入法、故事導入法、圖片視頻導入法、引用古詩文導入法等。其中,引用古詩文導入新課別有一番意趣。
如我在上關于“友誼”的課程時,隨口背起了學生們耳熟能詳?shù)摹顿浲魝悺?,背完我順勢提問:“這首古詩主要寫的是什么?”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友誼。”然后我又趁熱打鐵地問道:“那你們還知道哪些描寫友誼的古詩嗎?”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說出了他們所了解的描寫友誼的古詩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等。趁著孩子們熱情高漲,我接著問:“你們想擁有這樣的朋友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想!”“那么,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堂——友誼與成長同行。讓我們也擁有這樣的‘神仙’友誼?!?/p>
(二)引用古詩文突出教學重難點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抓住重點,突出難點,做到有的放矢,這樣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有些抽象,如果僅僅是老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就會非??菰锓ξ?,并且學生難以理解掌握,而古詩文中往往蘊含著人生百態(tài)與深邃的思想哲理,如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文就重點展現(xiàn)了安史之亂前后的各種變化,宋代蘇軾的詩文則展現(xiàn)了大量人生感悟和道理。若能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引用一些古詩文,就能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掌握,加強對知識難點的突破。
以《我的畢業(yè)季》中《學無止境》一課為例,該章節(jié)目標即讓學生站在全新的角度認識學習及學會坦然面對學習壓力,養(yǎng)成主動學習和探索知識的好習慣,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古詩文為學生講解何為“學無止境”,如“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以及“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讓學生明確應在最好的時光抓緊學習的機會,確立更為開闊的學習觀。
(三)引用古詩文作課堂小結(jié)
適當引用古詩文作為一堂課的課堂小結(jié),能夠起到升華主題、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我在《與世界共發(fā)展》的“課堂小結(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就引用了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在海南出席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演講中說的“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啟迪學生“世界各國的不同文明沒有優(yōu)劣好壞之分,只有地域特色之別”,向?qū)W生傳達一種“和而不同”的理念;啟發(fā)學生要促進世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對話,在競爭中學會合作,努力實現(xiàn)雙贏;引導學生明白要在交流互鑒中發(fā)展,增進各國人民間的友誼,進而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最后我還引用了“和羹之美,在于合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強調(diào)了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開放包容的大國,將繼續(xù)矢志不渝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古詩文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應用的一些啟示
古詩文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固然有許多亮點和優(yōu)點,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和知識儲備較差,有時候老師引用的一些古詩文學生不一定都能理解,甚至可能還會適得其反;有時老師為了體現(xiàn)課堂的“高大上”,刻意過多地引用古詩文,顯得本末倒置。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恰如其分地引用古詩文;且引用時應盡量選擇學生所熟悉的、學過的或是耳熟能詳?shù)?,不要選生僻的,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古詩文的作用,達到預期的課堂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詩文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就像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好,能使課堂更生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運用得不好,難免會有“東施效顰”的嫌疑。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道法老師,一定要練好這門“劍術”,讓它成為駕馭課堂的一把神器。
【作者單位: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