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語》英譯中的翻譯規(guī)范

      2024-01-01 00:00:00張小曼周銀枝
      關(guān)鍵詞:英譯論語

      摘 要: 翻譯規(guī)范影響譯者的翻譯選擇與翻譯策略的應(yīng)用,對整個翻譯過程都起到指導(dǎo)作用。從翻譯規(guī)范的角度考察理雅各《論語》英譯本,發(fā)現(xiàn)理雅各既遵循翻譯規(guī)范,又違反翻譯規(guī)范,其前提是翻譯規(guī)范是否契合翻譯目的,合則遵循,不合則違反。理雅各的翻譯實踐表明,當翻譯規(guī)范能幫助譯者達成翻譯目的時,譯者應(yīng)當固守翻譯規(guī)范;反之,譯者應(yīng)當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譯者主體性,譯出原作的神韻,以達到傳播源語文化的目的。翻譯規(guī)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譯出傳世之作,譯者既需要遵循規(guī)范,又需要從心所欲,不逾矩。

      關(guān)鍵詞: 翻譯規(guī)范;《論語》英譯;翻譯目的;理雅各

      《論語》作為中國儒家文化經(jīng)典,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僅英譯就有60多個版本[1],其中理雅英譯本是經(jīng)典譯本,被稱作西方世界的標準譯本[2]和“漢學史上的里程碑”[3]。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規(guī)范起著指導(dǎo)性作用,并影響著翻譯結(jié)果[4],但迄今為止,很少見到相關(guān)文獻探討翻譯規(guī)范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影響譯者的翻譯策略與翻譯結(jié)果。因此,本文擬通過引用圖里的翻譯規(guī)范理論來分析理雅各《論語》英譯本,探討翻譯規(guī)范對譯者的影響,以期為《論語》英譯研究提供典型案例與借鑒思路。

      一、圖里翻譯規(guī)范理論

      譯者的翻譯實踐不僅受主觀條件的限制,還受到原文和譯文的規(guī)范制約。翻譯規(guī)范的中心任務(wù)是指導(dǎo)翻譯實踐及其相關(guān)活動。多元系統(tǒng)論認為,譯語社會規(guī)范會影響譯者的翻譯選擇[5],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常常需要面向譯語規(guī)范做出選擇。規(guī)范是特殊群體共同遵守的統(tǒng)一標準,這種標準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標準適用的對象和時期都是有限定的[6]。翻譯規(guī)范可以為譯者提供有關(guān)翻譯策略的建議,指導(dǎo)翻譯活動的進行[7],并且對整個翻譯過程都起著指導(dǎo)作用[8]。

      20世紀,西方學術(shù)界將規(guī)范引入翻譯研究之中。列維(Jirí Lev)最先將規(guī)范引入翻譯研究,而將其形成理論的是圖里(Gideon Toury)[9]。圖里、赫爾曼斯(Theo Hermans)[10]、諾德(Christiane Nord)[11]和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12]等多位學者對翻譯規(guī)范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圖里是描寫翻譯學派的集大成者[13],他在發(fā)展埃文·佐哈爾(Even-Zohar)多元系統(tǒng)理論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立了翻譯規(guī)范理論。圖里認為翻譯受目的語文化系統(tǒng)的影響[14],是兩套以上語言文化系統(tǒng)的博弈[15]。圖里提出翻譯規(guī)范理論,期望以規(guī)范來規(guī)約譯者的翻譯行為,他將翻譯規(guī)范分為預(yù)備規(guī)范、初始規(guī)范和操作規(guī)范[16]。

      預(yù)備規(guī)范是指決定譯文選擇以及譯者在整個多元體系中運用翻譯策略的因素[17]。初始規(guī)范是指譯者的個人傾向,即是以原文為重,還是以譯文為重,抑或是在某種程度上選擇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17]。圖里認為譯者首先要在源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中做出選擇[4]。在此基礎(chǔ)上,如果譯者遵循的是原文及其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和文化規(guī)范,那么譯文忠實于原文;如果譯者遵循目的語文化中的規(guī)范,那么譯文就傾向于接近目的語文化的翻譯形式。操作規(guī)范是指在實際翻譯過程中影響譯者進行翻譯抉擇的準則[17]。這種操作規(guī)范能夠決定譯文中語言材料的分布,甚至制約譯文中的省略、增添和譯文的劃分等等[15]。這三種翻譯規(guī)范既對翻譯實踐具有指導(dǎo)作用,又對翻譯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二、預(yù)備規(guī)范與《論語》英譯

      語言和文化兩者不可分割,成功的翻譯需要處理好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遵循預(yù)備規(guī)范有助于實現(xiàn)這一目標。譯者的態(tài)度和喜好與譯者的翻譯選擇密切相關(guān)。譯者的翻譯選擇如能適應(yīng)時代的需求往往能產(chǎn)生較好的效果,有利于翻譯活動的開展和優(yōu)秀翻譯作品的產(chǎn)生。但遵循規(guī)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為達到翻譯目的,有時需要違反規(guī)范。通過語言傳達文化,通過規(guī)范考察翻譯,這給我們研究理雅各的《論語》英譯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jù)。

      (一)預(yù)備規(guī)范的遵循

      翻譯活動與“翻譯政策”和“翻譯直接性”有關(guān),其中“翻譯政策”是指某種語言或者文化在特定時期內(nèi)對文本的選擇。翻譯活動與兩種語言所處的不同環(huán)境、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息息相關(guān),所以翻譯活動是非常復(fù)雜和難以捉摸的。但任何翻譯活動都有其目的,不存在沒有目的的翻譯活動[18]。理雅各的翻譯也是如此,具有其特定的目的。

      理雅各是英國漢學家,在中外文化交流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盡管理雅各選擇翻譯中國古代典籍是完成傳教使命、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現(xiàn)實需要,但他選擇《論語》作為翻譯對象是適應(yīng)時代的需要。作為一個外國人和傳教士,要想在中國傳教布道,與中國人開展廣泛的交流,以《論語》為代表的中國儒家經(jīng)典是無論怎樣都繞不過去的。因此,翻譯《論語》等中國傳統(tǒng)古籍以加強中國儒家思想與基督教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是理雅各選擇翻譯材料的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則是理雅各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他認為只有掌握中國經(jīng)典,了解中國社會,才能不辱使命[20]。理雅各《論語》英譯本受到了來自業(yè)界學者的關(guān)注和批評,具有深遠的影響。他的譯本雖然刻板,缺少變通,但是在西方世界卻頗受歡迎,對中國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

      例1: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譯文:He who offends against Heaven has none to whom he can pray.[19]

      翻譯這句話的難點在于確定“天”的含義。在古文里,“天”主要有三種含義:客觀意義上的“自然之天”,具有道德倫理標準的“義理之天”,政治意義上包含國家、世界、宇宙意義的“天下”之“天”[21]。理雅各將“天”翻譯為“Heaven”是值得探討的。從譯文看,中國人信仰的“天帝”就是基督教里的“上帝”,即主宰人類命運的上帝。具有宗教色彩意義的“Heaven”,在《圣經(jīng)》中常用來比作上帝。在理雅各看來,“獲罪于天”中的“天”和西方的“Heaven”相似,與“God”的含義趨同。漢語的詞匯十分豐富,一般一詞多義,只有真正的理解和使用才能解讀其中包含的文化。理雅各基于對漢語語言的認識與把握,選用具有宗教意義的“Heaven”一詞翻譯“天”,不僅使得西方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還起到了傳教的作用,這也是理雅各翻譯此類文化負載詞的目的所在。《論語》作為當時廣受外國讀者喜愛的圣書,其中有很多類似“天”的中國古代文化詞語,理雅各的翻譯凸顯了宗教文化的影響。不僅如此,他還希望引導(dǎo)中國人“離開孔子去尋找另一位導(dǎo)師”[19],由此可見傳教使命在理雅各翻譯中的重要性。理雅各對文本的選擇和對特定文化詞匯的處理與預(yù)備規(guī)范的要求同出一轍,這說明理雅各的翻譯是符合預(yù)備規(guī)范的要求的。

      (二)預(yù)備規(guī)范的違反

      解讀《論語》背后的文化也是譯者翻譯目的之一。譯者進行翻譯活動時,受其所處時代環(huán)境和當時的文化背景的影響,會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和理解原文,文化背景和譯者之間會產(chǎn)生互動,譯者在互動中會表現(xiàn)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原文的選擇就是其主觀能動性表現(xiàn)[22]。譯者會根據(jù)一定的標準,如社會需求、個人喜好或特長等選擇翻譯對象。另外,譯者的主觀能動性還體現(xiàn)在對源語文化的傳達上。譯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認真領(lǐng)會其文化價值,在翻譯中使其得到較好的傳播,能夠給讀者更深的感受[23]。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既是原作的讀者和研究者,又是原作的詮釋者和傳達者。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的關(guān)系,語言承載著文化,文化又在語言中體現(xiàn)出來[24]?!墩撜Z》中包含大量的成語、俗語和諺語,體現(xiàn)著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拔鞣綄χ袊幕瘹v來存在誤解,尤其是帶有西方中心論色彩的思想家對儒家文化的誤解非常嚴重?!保?5]翻譯不是亦步亦趨地悉依原文,而是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但創(chuàng)造性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能違背原文的內(nèi)容和精神實質(zhì)。在尊重原文內(nèi)容和精神實質(zhì)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減少外國讀者對源語文化的誤解,反而更容易傳達源語文化。理雅各擁有極為出色的語言能力,他的翻譯能夠根據(jù)時代特色由外到內(nèi)地反映《論語》所傳遞的精神實質(zhì),在向讀者解讀句子含義的同時也詮釋了中國儒家思想文化,以達到真正的翻譯目的。

      例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譯文:I do not open up the truth to one who is not eager to get knowledge, nor help out anyone who is not anxious to explain himself.[19]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意思是“教導(dǎo)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dǎo)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如遵循預(yù)備規(guī)范,即不考慮忠實于原文語言,就會將“憤”翻譯成“enlighten”,將“啟”翻譯為“inspire”,這樣翻譯出來的句子雖然能做到忠實于原文傳達的意思,但是沒有傳達出語言中包含的文化。理雅各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將“憤”譯為“truth”,即“真理”,將“啟”譯為“knowledge”,即“知識”,這是充分發(fā)揮譯者主體性的表現(xiàn)。“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孔子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名言,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知識,認真探索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西方哲學強調(diào)“離開”,而中國哲學鼓勵“積極入世”[25],理雅各所處的時代也正是中國追求真理和知識的時代,運用兩個具有中國哲學文化色彩的詞語,在充分體現(xiàn)中國哲學文化的同時也向讀者解釋了句子的內(nèi)涵,能夠更好地為讀者所理解。理雅各違反了預(yù)備規(guī)范,卻傳達了原文的真實意圖。沒有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譯文就不會出現(xiàn)“真理”和“知識”這兩個中國哲學文化詞語,也就不能向讀者解釋《論語》的儒家思想,也就不會體現(xiàn)譯者的翻譯策略和翻譯目的。

      例3: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譯文:Hard is it to deal with him, who will stuff himself with food the whole day, without applying his mind to anything good! Are there not gamesters and chess players?[19]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是說整天吃飽了飯,什么心思也不肯用,實在是無聊至極,不如玩一些下棋之類的游戲??鬃拥倪@句話飽含了仁者的叮囑,鼓勵學者要有所學、有所思,無疑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對于“博弈”二字,理雅各在譯文中將其翻譯成“games and chess”,即“游戲和象棋”,在譯文下面又提供了注釋:這兩種事物在中國稱作“圍棋”,而圍棋蘊涵著中國哲學原理,講究的是整體和部分的關(guān)系,如要謀取全局的勝利,就不要不在乎部分得失,其中蘊含著辯證的思想和儒道精神。如果理雅各不在譯文底部用注釋解釋“博弈”的含義,無疑不能滿足讀者的心理需求,那又怎能將中國人為人處事的道理傳播給西方人呢?在20世紀后期,圍棋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guān)注,圍棋的流行與時代和自身的哲學緊密相連,能夠幫助讀者在精神困頓時找到心靈的歸宿。理雅各的翻譯雖然違背了預(yù)備規(guī)范,但又處處體現(xiàn)了預(yù)備規(guī)范的精神。因此,不妨說理雅各對《論語》的翻譯選擇既是時代的召喚,又是譯者的使命擔當,其翻譯實踐充分實現(xiàn)了譯者的翻譯目的。

      三、初始規(guī)范與《論語》英譯

      (一)初始規(guī)范的遵循

      圖里認為,源語和目的語在翻譯過程中會制約譯者的翻譯策略,并影響翻譯結(jié)果。如果譯者采用異化翻譯策略,遵循源語文化規(guī)范,則譯文的充分性較強;如果譯者采用歸化翻譯,遵循目的語語言文化規(guī)范,則譯文的可接受性較強[17]。理雅各譯文的目的語讀者大多是懂英語的外國人,但因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在理雅各的時代,中國典籍英譯的預(yù)設(shè)讀者是西方傳教士。傳教士的目的是傳教,他們學習中國文化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中國文化,與中國人進行深入的交流,以便更好地從事傳教活動。基于傳播文化的翻譯目的,理雅各在翻譯時傾向于遵循源語語言文化規(guī)范,妥善保留中國文化。

      例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The superior man thinks of virtue; the small man thinks of comfort. The superior man thinks of the sanctions of law; the small man thinks of favors which he may receive.[19]

      例5: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Do you be a scholar after the style of the superior man, and not after that of the mean man.[19]

      中國古籍里的“君子”一開始指貴族,后來演化為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小人”一開始指平民,后來演化為道德素質(zhì)低下的人?!墩撜Z》中的“君子”和“小人”有不同的意思,評判標準以德行為準,高的為“君子”,低的為“小人”。考慮到語言文化的差異,理雅各將“君子”翻譯為“the superior man”?!皊uperior”有至高無上的意思,和中文的“君子”意思相近。他將“小人”翻譯為 “the small man”和“the mean man”,而“small”和“mean”都有小和低俗的意思,這和中文的“小人”意思接近。理雅各的翻譯忠實于原文,遵循了初始規(guī)范對充分性翻譯的要求,使得譯文傾向于源語文化。根據(jù)圖里的觀點,翻譯規(guī)范在整個翻譯過程中運行,大多數(shù)譯文是介于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間的[15]。在上述例子中,理雅各在翻譯時主要向源語文化靠攏,實行充分性的翻譯。遵循初始規(guī)范,譯文能提供豐富的源語文化知識,滿足目的語讀者對異域文化的追求,譯文更容易被目的語讀者接受,有利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溝通。

      (二)初始規(guī)范的違反

      如今,越來越多的譯者在翻譯時會更多地考慮原文背后的時代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而文化也越來越成為翻譯規(guī)范中重要的要求[26]?!墩撜Z》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綿延至今,其中的思想文化一直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推崇和研究。初始翻譯規(guī)范要求基于源語語言文化進行翻譯,而理雅各進行翻譯時主要面向中國文化,即向源語文化靠攏,充分傳達中國儒家思想。但是如果違反初始規(guī)范,即譯者不遵循源語規(guī)范或者目的語規(guī)范,那么譯者的翻譯策略會受到制約并影響最終的翻譯結(jié)果。

      例6: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譯文:He sacrificed to the dead, as if they were present. He sacrificed to the spirits, as if the spirits were present.[19]

      例7: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The subjects on which the Master did not talk, were extraordinary things feats of strength, disorder and spiritual beings.[19]

      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對宗教名詞“神”的翻譯能夠凸顯譯者的翻譯策略。漢語中的“神”多有神靈之意,英語中的“spirits”“spiritual beings”和中文的神靈之意有異曲同工之妙。理雅各信仰基督教,而在《圣經(jīng)》中沒有神靈的說法。理雅各將“神”譯為“spirits”和“spiritual beings”,屬于靠近源語文化規(guī)范的行為,遵循了初始規(guī)范中的充分性翻譯,有利于讀者接受。如果違反初始規(guī)范的要求,理雅各就不會靠近原文語言和文化,“神”的意思會被無限放大,可能會被譯為“Gods”(上帝)等西方文化的詞,這樣就違背了充分性翻譯的宗旨,會導(dǎo)致外國讀者曲解“神”的含義,讓讀者無法接受,從而最終影響翻譯結(jié)果和翻譯目的。

      例8: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In a hamlet of ten families, there may be found one honorable and sincere as I am, but not so fond of learning.[19]

      例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There were four things which the Master taught-letters, ethics, devotion of soul, and truthfulness.[19]

      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強調(diào)社會結(jié)構(gòu)的和諧。“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的意思是即便在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會有像我這樣忠心守信的人,只是比不上我好學而已?!白右运慕?,文,行,忠,信”說的是孔子的四個教學內(nèi)容,分別是文獻、品行、忠誠和信實。這兩句話中都有“信”一詞,但意思不同,一個是“守信”,一個是“誠信”,理雅各根據(jù)原文中的上下文語境,分別翻譯成“sincere”和“truthfulness”,是遵循初始規(guī)范中充分性翻譯的體現(xiàn)。儒家思想強調(diào)注重自身修養(yǎng),提倡人與人之間的“信”。在紛雜的社會中,公平正義是人們追求的目標,沒有“信”何來社會的和諧?如果理雅各違反初始規(guī)范,既不注重翻譯的充分性也不注重翻譯的可接受性,那么原文中“信”這個詞語蘊涵的文化意義就不會傳到西方讀者的心中,也就無法滿足目的語讀者心中的文化期待。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遵循初始規(guī)范有利于平衡翻譯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雖然理雅各只遵循了初始規(guī)范中的充分性翻譯,但是這種靠近源語文化的翻譯策略不失為一種翻譯特色。理雅各并沒有因為西方文化處于優(yōu)勢地位而放棄對中國儒學文化的傳播;相反,理雅各通過接近源語文化的方式將中國文化推向西方,盡力讓西方讀者真正讀懂《論語》,有利于打破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的偏見。而違反初始規(guī)范,即違背了翻譯規(guī)范的要求和譯者翻譯作品的整體取向,會打破可接受性和充分性之間的平衡,不利于翻譯活動的開展,更不利于譯者接近源語文化或目的語文化,顯然與實現(xiàn)翻譯目的的方向背道而馳。

      四、操作規(guī)范與《論語》英譯

      (一)操作規(guī)范的遵循

      操作規(guī)范是實際翻譯過程中影響抉擇的準則,影響著譯者對語言文化方面的取舍,涉及模版規(guī)范和文本語言規(guī)范。前者體現(xiàn)翻譯的方向和整體原則,包含詞語的增減、語序的變化等;后者影響譯文語言和性質(zhì)的選擇,包括語法、修辭的運用和詞匯的選擇等[15]。

      例10: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 appearance are seldom associated with true virtue.[19]

      “巧言令色,鮮矣仁”的中文意思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人很少有仁心”。由于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漢語和英語在字詞和句子結(jié)構(gòu)上不盡相同。一般來說,英語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英語多長句,漢語多使用短句;英語多從句,漢語中分句很常見[27]。理雅各采用中文重意合的特點,將“巧言令色”作為主語,而不是采用根據(jù)英文語言特點運用形式主語的方法。理雅各的翻譯忠實于原文語言特色,遵循文本語言規(guī)范中的語言選擇規(guī)范。如果理雅各選擇遵循英語的語言特點,就會與他對忠實原文的選擇背道而馳,不符合操作規(guī)范中的模版規(guī)范的要求,不符合他靠近原文的翻譯原則,有悖于他對翻譯目標的實現(xiàn)。

      例11: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In moments of haste, he cleaves to it. In seasons of danger, he cleaves to it.[19]

      “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講的是在最緊迫的時候也必按照仁德辦事,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必按仁德辦事。漢語和英語是兩個不同的語種,漢語是意合性語言,沒有太大的詞性變化,也沒有很多復(fù)雜的句法結(jié)構(gòu),而英語的句法則表現(xiàn)為詞性的轉(zhuǎn)換和復(fù)雜的句型結(jié)構(gòu)。因此,在進行漢英翻譯時,譯者往往要考慮讀者的語言表達習慣,這樣譯文才能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墩撜Z》的一大特色是語言簡潔,描寫精煉,講究修辭效果和韻律工整,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學習。文本語言規(guī)范體現(xiàn)譯者對于語言特色的選擇,影響譯文的體裁性質(zhì)。理雅各在翻譯時盡量保留原文的語言特征,句式和文風按照原文的變化而變化,如運用“In moments of ...In seasons of”結(jié)構(gòu),傳遞原文對仗的句式,力求和原文的語言風格保持一致,注重句子的銜接和語義的連貫,努力達到翻譯目的。翻譯如果達不到溝通的目的,那么翻譯活動也就沒有意義了[28]。不難看出,理雅各的翻譯忠實于原文,遵循了文本語言規(guī)范的要求。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到,理雅各的譯文靠近原文的語言規(guī)范,符合文本語言規(guī)范的要求,有利于譯者掌控翻譯的節(jié)奏,使翻譯不至于偏離原文的軌道。

      (二)操作規(guī)范的違反

      操作規(guī)范反映譯者對篇章和語言的選擇,影響譯文的翻譯過程。不遵循操作規(guī)范,即在語言和文本結(jié)構(gòu)的處理上違背操作規(guī)范的一般要求。

      例12:賢賢易色……

      譯文:If a man withdraws his mind from the love of beauty, and applies it as sincerely to the love of virtuous.[19]

      “賢賢易色”指尊重賢者輕視女色。如果遵循操作規(guī)范,可以將其譯為“respect virtuous man and despise beautiful woman”,這樣的翻譯雖然忠實于原文,但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很難在真正意義上為讀者所接受。任何譯本不是看起來和原作相似才能為讀者所接受[29] 。因此,理雅各沒有完全選擇忠實于原文的語言風格,而是考慮到中英文句子結(jié)構(gòu)和語法的差異,采取增詞法對原文的內(nèi)容給予了補充性的解釋。理雅各的翻譯違反了文本語言規(guī)范中對語言選擇的要求,即違反了操作規(guī)范。但他的翻譯更能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也不失去原文中隱含的文化,因此,不會造成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誤解,譯文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

      例13:簞食瓢飲。

      譯文:With a single bamboo dish of rice, a single gourd dish of drink.[19]

      “簞食瓢飲”指“一簞糧食,一瓢飲料”。如果遵循文本語言規(guī)范,忠實于原文,譯者大可以將其翻譯為“a single dish of rice, a single dish of drink”。但是這樣的譯文等于沒有翻譯,因為很多外國讀者并不知道“簞”和“瓢”的意思,所以理雅各違反文本語言規(guī)范的要求,增加“bamboo”和“gourd”兩個詞語,并通過注釋將“簞”和“瓢”分別解釋為用竹子做成的盛飯容器和用葫蘆做成的飲水工具,從而傳遞了中國文人喜歡安貧樂道的文化。理雅各雖然沒有遵循操作規(guī)范中對忠實原文語言的要求,但卻用個性化的語言特色向讀者傳達了中國文化,實現(xiàn)了自己的翻譯目的。由此可見,操作規(guī)范影響譯者的翻譯過程和翻譯活動,反映譯者的翻譯偏好。分析研究文本的語言只能從微觀層面了解譯者的翻譯風格,這是遠遠不夠的,要對翻譯形成完整的認識必需上升到文化層面。尤金·奈達指出,理解兩種不同文化比通曉兩種語言更重要,因此還要從譯者背后的社會環(huán)境出發(fā)考察文化對其翻譯實踐的影響[30]。正因為文化因素的復(fù)雜性,有時譯者單純地遵循操作規(guī)范反而難以取得好的翻譯效果,而違反操作規(guī)范,特別是其中的文本語言規(guī)范卻有利于發(fā)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能夠更好地傳遞文化,幫助形成譯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例1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譯文:When we see men of worth, we should think of equaling them; when we see men of a contrary character, we should turn inwards and examine ourselves.[19]

      《論語》行文簡潔,語意凝練,句式工整,語言優(yōu)美。理雅各將“賢”譯為“men of worth”,將“不賢”譯為“men of a contrary character”,語言符合外國讀者思維習慣。理雅各違反操作規(guī)范中文本語言規(guī)范的要求,沒有按照原文的語言特點來組織行文,而是在忠實于原文整體意義的基礎(chǔ)上改變語言的思維習慣,這不失為一種巧妙的辦法,形成了譯者自己的語言風格。如果不假思索地把“賢”譯為“worthy men”這類中式英語,則譯文既不符合英文句式邏輯,又會失去語言的魅力。因此,理雅各的翻譯突破了思維的枷鎖,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特色和風格。由此可見,在文章的篇章結(jié)構(gòu)和語言上遵循操作規(guī)范有利于指導(dǎo)翻譯實踐,但是違反操作規(guī)范不一定是件壞事。譯者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反而有助于打破常規(guī)譯出原文的神韻,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思想和文化。理雅各的《論語》英譯就是極好的例子,譯者違反操作規(guī)范,卻取得了傳播儒家思想和文化的更好效果。因此,譯者遵循操作規(guī)范,會幫助譯者確定自己的選擇,但會影響其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不遵循操作規(guī)范,特別是其中的文本語言規(guī)范,可能影響譯文的篇章結(jié)構(gòu),但是會優(yōu)化譯文的語言處理和文化解讀,幫助譯者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因此妥善處理操作規(guī)范對譯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五、結(jié)語

      譯者的翻譯實踐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翻譯規(guī)范就是其中之一。翻譯規(guī)范影響譯者的翻譯選擇,為譯者提供翻譯策略的建議,指導(dǎo)翻譯活動的進行,對整個翻譯過程起到指導(dǎo)作用。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論語》擁有眾多英譯本,其中理雅各的《論語》英譯本獨具特色。從翻譯規(guī)范的角度考察該譯本,發(fā)現(xiàn):理雅各既遵循翻譯規(guī)范,又違反翻譯規(guī)范;當翻譯規(guī)范有利于達成翻譯目的時,理雅各會遵循翻譯規(guī)范;反之,理雅各就會違反翻譯規(guī)范??梢姡裱蜻`反的前提是翻譯規(guī)范是否契合翻譯目的,合則遵循,不合則違反。

      理雅各沒有墨守成規(guī),而是打破了思維的枷鎖,使其《論語》英譯本成為經(jīng)典。理雅各的翻譯實踐表明,當遵循翻譯規(guī)范能傳達原作的內(nèi)容和寫作風格時,譯者應(yīng)當固守翻譯規(guī)范;當翻譯規(guī)范妨礙譯者發(fā)揮其主體性時,違反翻譯規(guī)范不一定是件壞事。譯者在忠實原文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主體性,違反翻譯規(guī)范,反而有助于譯出原作的神韻,傳遞原作的思想和文化,達到傳播源語文化的更好效果。

      翻譯規(guī)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為達到翻譯目的,有時需要遵循翻譯規(guī)范,有時需要違反翻譯規(guī)范?!墩撜Z》英譯如此,其他的典籍翻譯也是如此。“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但要譯出傳世之作,需要從心所欲,不逾矩。

      參考文獻:

      [1]黃國文.《論語》的篇章結(jié)構(gòu)及英語翻譯的幾個問題[J]. 中國外語,2011,(6):88-95.

      [2]Girardot J.N, Berthrong J. 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 James Legges Oriental Pilgrimage (review)[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2010, 31(3):412-417.

      [3]Aikman D, Pearson S. Response to Jesus in Beijing: How Christianity is Transforming China and Changing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J]. 金陵神學志,2005,(4):44-55.

      [4]趙寧. Gideon Toury翻譯規(guī)范論介紹[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216-219.

      [5]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107.

      [6]Cook, Karen S, Russell H. Norms of Cooperativeness and Networks of Trust[C]∥Michael Hechter, Karl-Dieter, Opp. Social Norm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001:327-374.

      [7]林克難.翻譯研究:從規(guī)范走向描寫[J].中國翻譯,2001,(6):43-45.

      [8]苗菊. 翻譯準則:圖里翻譯理論的核心[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1):29-32.

      [9]王運鴻. 描寫翻譯研究及其后[J]. 中國翻譯,2013,(3):9-18.

      [10]Hermans, Theo.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M]. Manchester: Jerome, 1999:78-80.

      [11]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15-117.

      [12]Chesterman, Andrew. Form “Is” to “Ought”: Laws, Norms and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J]. Target, 1993,(5):1-20.

      [13]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2nd edi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12-20.

      [14]張小曼,劉欲陽. 翻譯規(guī)范視域下的《論語》英譯——以劉殿爵譯本為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92-98.

      [15]Gideon, Toury.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Shanghai: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5,29,78,101.

      [16]張思潔. 描述翻譯學中的工具理性反思[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報,2004,(4):63-66+105.

      [17]胡作友,陳萍. 語境,參與人和充分性——《文心雕龍》宇文所安和楊國斌英譯本評析[J]. 學術(shù)界,2016,(7):95-104.

      [18]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22.

      [19]Legge, James. The Chinese Classics: Confucian Analects,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M].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60: 3,25, 25, 53, 63, 63, 195,34, 55, 25, 67, 49, 68, 5, 33, 6, 54, 36.

      [20]王輝.理雅各與《中國經(jīng)典》[J].中國翻譯,2003,(2):37-41.

      [21]張小曼,卞珍香. 譯者聲音的差異化分析——以《論語》英譯為例 [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55-65.

      [22]趙勇. 西方翻譯理論導(dǎo)讀[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3-46.

      [23]蔣曉華. 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影響:闡發(fā)與新思考[J].中國翻譯,2003,(5):24-29.

      [24]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17-36.

      [25]張南峰. 中西譯學批評 [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43-49,43-49.

      [26]思果. 翻譯研究[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23.

      [27]Nida, E.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6.

      [28]孫藝風. 翻譯規(guī)范與主體意識[J]. 中國翻譯,2003,(5):3-9.

      [29]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2-5.

      [30]Andre., Lefeve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81-84.

      Translation Norm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unyu: With James Legges English Version for Example

      ZHANG Xiaoman, ZHOU Yinzhi

      Abstract: Translation norms influences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choices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the whole translation process. Judg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norms, James Legge does ot always follow translation norms; sometimes he violates them. The premise is whether the translation norms are in line with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He would follow translation norms if they are in conformity, and violate them if not. Legges practice suggests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abide by translation norms if they help him achieve translation purpose; on the contrary, the translator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his subjectivity and translate the charm of the original on the basis of being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preading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Translation norms are only means, not ends. To translate a masterpiece, the translator should not only follow the norms, but also follow his heart while not exceeding the rules.

      Key words: translation norm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unyu; translation purpose; James Legge

      (責任編輯:陳艷艷)

      基金項目: 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論語》儒家思想英譯及其跨文化意義研究”(17YJA740070);2020年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大學英語融合研究”(SK2020A0798)

      作者簡介: 張小曼,合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翻譯與英美文學研究,E-mail:slyzx2008@163.com;周銀枝,合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翻譯與英美文學研究。

      引用格式: 張小曼,周銀枝.《論語》英譯中的翻譯規(guī)范——以理雅各英譯本為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54-66.

      猜你喜歡
      英譯論語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如何讀懂《論語》?
      摘要英譯
      摘要英譯
      摘要英譯
      要目英譯
      社會科學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譯
      論語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桦川县| 桐梓县| 青冈县| 客服| 怀集县| 遂溪县| 阿坝| 兴海县| 白银市| 阿坝县| 晋州市| 酉阳| 中超| 陵水| 金门县| 德格县| 左权县| 南投市| 浠水县| 红安县| 宁海县| 新宁县| 耒阳市| 乡宁县| 柏乡县| 松阳县| 莆田市| 屯留县| 三都| 黔江区| 宁阳县| 洱源县| 若尔盖县| 武陟县| 普定县| 琼海市| 石城县| 彰化市| 宁南县| 大足县| 连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