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衛(wèi)
摘? 要:圍繞“立學課堂”的建構、打造、完善,通過教學管理關注學生“學”的全程,優(yōu)化學生“學”的樣態(tài)。從“備學”“研學”“拓學”等環(huán)節(jié)入手,打造課堂教學管理的“三三三”模式,努力讓學生的“學”個性化、品質化、自動化。踐行課堂教學管理的“三三三”模式,不僅能幫助師生“成事”,而且能助推學生“成人”。
關鍵詞:課堂教學管理;“三三三”模式;立學課堂
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三三三教學流程中‘自覺先學的生成與價值研究”(編號:GH202105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在區(qū)域課堂教學變革的行動中,南通不僅鑄就了“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品牌,而且實現(xiàn)了課堂改革經(jīng)驗的新表達,即“立學課堂”[1]。近年來,學校圍繞“立學課堂”的建構與完善,嘗試讓教學管理跟進并積極介入其中,關注學生“學”的全程,優(yōu)化學生“學”的樣態(tài),讓學生的“學”真正地“立”在課堂正中央。我們從“備學”“研學”“拓學”等環(huán)節(jié)入手,打造課堂教學管理的“三三三”模式,努力讓學生的“學”精準化、品質化、自動化。
一、備學:先學與引導、反饋,讓學生的“學”精準化
課堂教學管理的“三三三”模式,首先立足于學生的“備學”?!皞鋵W”是讓學生通過課前的結構化預習,帶著理解與問題走入課堂?!皞鋵W”環(huán)節(jié)中的“先學”,其獨立性與超前性有助于引導學生闡發(fā)個性化的思考,及時反饋發(fā)現(xiàn)的問題,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要精心研發(fā)、設計相關的問題、任務等,精準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性、自能性、個性化的學習;要為學生的“備學”提供資源、素材,打造平臺、窗口,給予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并及時對學生的“備學”進行“反饋”。在課堂教學管理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學習場”,而且要給學生提供“動力泵”和“支持庫”。
在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里應外合”“雙輪驅動”“軟硬兼施”“粗細遞進”等策略,來引導、助推、啟發(fā)、點撥學生的“備學”。所謂“里應外合”策略,是指點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與外在學習壓力相結合。所謂“雙輪驅動”策略,是指讓學生個體的“先學”與群體的“互學”相結合。所謂“軟硬兼施”策略,是指將現(xiàn)代的信息科技手段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相結合,如將在線學習平臺與傳統(tǒng)的板書等相結合,讓學生的學走向智能化、自動化、專業(yè)化。所謂“粗細遞進”策略,是指主任務與子任務、主問題與子問題相結合,既賦予學生“學”的自主時空和權利,又給學生提供細膩的啟發(fā)、引導和點撥,從而助推學生的“備學”。在“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堂關聯(lián)要積極跟進、主動介入、適度反饋,從而讓學生的“學”高效化。課堂教學管理,要兼顧標準化、統(tǒng)一化與個性化、差異化,從而兼顧教學管理的效率與公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自身的崗位職責,學生要明確自身的權利和義務。
我們應努力將上述策略常態(tài)化,為學生的“備學”保駕護航,促進學生“備學”質量的全方位提升。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提出精準的要求,為學生的“備學”搭建平臺、掃清障礙,讓學生積極參與“備學”、做到深度“備學”,讓學生的“備學”呈現(xiàn)一種真正、真實、真誠的樣態(tài)。
二、研學:探究與展示、提煉,讓學生的“學”品質化
“研學”,是指在教師引導、點撥和鼓勵下,學生在一定時間內通過獨立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對學科基本知識形成新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展示、交流碰撞,以及適時有效的提示和引導,幫助學生提煉思維成果,形成體系化的知識脈絡,完善理性認知。在學生“研學”的教學管理中,教師可以設計、研發(fā)一些課堂教學評價量表,對學生的“學”、自我的“教”展開評價。如“課堂教學引導問題評價量表”“課堂教學學生表現(xiàn)評價量表”“課堂教學行為記錄單”等。借助這些量表工具,教師能精準把握學生的具體學情,準確定位自我的教學能力,從而讓學生的“研學”環(huán)節(jié)更加高效,讓學生的“學”品質化。
“研學”環(huán)節(jié)承接“備學”環(huán)節(jié)。為此,教師首先要將學生的“備學”呈現(xiàn)出來,尤其是要將學生“備學”環(huán)節(jié)的疑點、盲點等呈現(xiàn)出來。只有這樣,教師的指導才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采用一定的策略、手段,借助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工具,對整個的課堂教學過程加以研究。例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畫像解析”的方式——用攝像機記錄課堂全過程。這不僅可以記錄課堂上全體學生的學習面貌,而且可以深度分析某個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態(tài)表現(xiàn)。借助攝像機記錄的畫面,可以采用回放、暫停、慢鏡頭等方式解剖,獲得學生課堂思維、探究、展示等的“大數(shù)據(jù)”,也可以獲得學生個體學習的“小數(shù)據(jù)”。分析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對學生“學的課堂”進行全方位、多視角、多層面的研究。此外,通過攝像機錄制的全景,為學生的課堂探究、展示等過程建立檔案,從而便于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跟蹤研究,讓研究具有連續(xù)性、有效性。這樣的一種對課堂教學的深度研究,超越了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研究、主觀觀察研究,讓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清晰化、數(shù)據(jù)化。
對學生“研學”環(huán)節(jié)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將研究重心下移,與學生對話、合作,從而讓課堂教學管理成為一種“合作型管理”“交流型管理”。在課堂教學管理研究中,教師既可以展開個別問診,也可以展開集體會診。借助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管理,不僅能增強學生的“立學”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瓶頸、障礙,消除學生的學習困惑等,進而增強學生的“立學”素養(yǎng),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
三、拓學:測量與鞏固、反思,讓學生的“學”自動化
“拓學”,是學生根據(jù)課堂學習的收獲情況再次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反思提升的環(huán)節(jié),包括復習、課后作業(yè)、查閱資料等?!巴貙W”的方向、層次、范圍應基于測量的反饋情況,提供適切的鞏固、反思等學習延伸和課后探究的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作業(yè)菜單,引導學生應用知識,使學生的學習適度、適當?shù)赝卣?、延伸。作業(yè)是學生鞏固、測量、反思學習的工具、手段。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學情,“一班多菜單”“一人一菜單”。只有這樣,作業(yè)作為一種檢測、反饋手段,才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對學生的“拓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管理,不僅要求教師準確地診斷,更要求教師積極地鼓勵學生,促進學生“學習能量”的增值。教師不僅要加強管理,而且要加強幫扶。借助“反思”活動,教師能認識到班級中的學習弱勢群體,從而制定精準的幫扶策略,研發(fā)有效的幫扶路徑。為此,教師既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幫扶能力,同時也要讓“學優(yōu)生”積極參與到幫扶中來,帶動“學困生”共同進步。要致力于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讓學生自覺學習,讓學生的“學”走向自動化。在課堂教學管理中,教師要選好“班子”,并讓這些“班子”成員在課堂參與到各個小組的學習過程中,為小組的學習活動指點迷津、獻計獻策。如此,讓班級全體學生群策群力,共同為提升學習質量出謀劃策。同時,我們也引導學生對“班子”成員提意見,讓學生對“班子”成員進行逆向評價。如此,讓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管理,讓他們各司其職、層層把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邀請家長委員會的部分成員積極參與管理,從而形成對學生的多元反饋。
對學生的“拓學”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管理,要建立一種例行的檢查匯報制度。一般來說,每周都應當在班級舉行一次例會,讓學生批評與自我批評。每次可以邀請一些其他學科的教師參與,邀請一些學生家長參與。而教師可以用“行事歷”來進行管理,避免管理過程中出現(xiàn)相互“扯皮”的現(xiàn)象。如此,就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排憂解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
課堂教學管理的“三三三”模式,旨在通過課堂教學管理關注學生的學習的全程,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參與管理。對此,要把關教學管理人員隊伍,建立教學管理的過程性質量反饋機制,落實學生參與教學管理崗位的責任制度,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反饋、評價、考查。踐行課堂教學管理的“三三三”模式,不僅能幫助師生“成事”,而且能助推學生“成人”。
參考文獻:
[1]陳杰.立學課堂的源起、內涵與基本特征[J].上海教育科研,2020(9):5053.
(湯? 衛(wèi),江蘇省南通市小海中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