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很發(fā)愁給爸媽買禮物。因為每當我說要給他們買點什么,他們都會說:“不需要,我們什么都不缺;不用買,別亂花錢,照顧好你自己就是給我們最好的禮物?!笨杉偃缒惆阉麄兊木芙^當真,真的什么都沒買,就會看到他們的失落,有時還會有幾句抱怨:“也不知道你心里有沒有我們……”
今年,我偶然發(fā)現了一個方法,竟然一下子解決了這個問題。方法很簡單——在給自己網購時,順手給爸媽也買一件。比如降溫了買圍巾,給爸媽也下單一條;網購一箱水果,給爸媽也捎上一箱……因為我喜歡探索地方美食,于是,今年過年,云南的酸腌菜和蘸水,潮汕的生腌和粿子,拇指大小的新品種奇異果,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調味料……新奇、實用且不昂貴,這讓他們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也在茶余飯后增加了可供炫耀的談資。
我想,最重要的是“隨手捎一件”的禮物,就像一根根纖細而堅韌的絲線,把遠隔千里又無法團圓的父母和子女,緊緊地網羅在一起。
前幾天,我發(fā)掘到了一款又便宜又好吃的柿餅,給爸媽寄回去,媽媽說:“從沒吃過這么甜的柿餅,確定沒有加糖嗎?”然后還讓我再買點,因為姥爺也特別愛吃。
現在,我發(fā)現他們身上那種別扭和矯情感松動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被深刻滿足后的放松。
此外,還有一些和家人相處的日常小方法,比如,發(fā)起家庭群語音。在異地不能回家;我會每天發(fā)起群語音,或者和爸媽視頻聊一會兒。制造一些“被需要感”,讓他們覺得我需要他們的幫助。我做某些復雜的菜時,會打視頻讓他們一步一步教我。
長大以后,我們往往不善于向父母表達愛。有時,因為缺乏溝通和交流,我們不了解他們需要什么,或因為我們自己偷懶,僅僅把他們化為父母的符號,做一些子女該做的事情,而沒有把他們當成真實的個體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