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威敬
過去,一些研究生會抱怨住宿條件不佳,然而現在,他們中有不少人卻已經不得不在校外“流浪”了。隨著研究生招考初試將至,近日,“多所高校不再給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的話題沖上熱搜。
從已公開的數據來看,2022年中國境內的研究生招生人數達124.25萬人,同比增長5.61%,這一數字是十年前的兩倍。如果將時間線拉長,中國境內的研究生招生數在過去的24年中增加了16倍。
伴隨著“全民考研熱”和研究生擴招,高校的學生宿舍資源也日趨緊張。華南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應密曾分析,2000~2019年,高校校舍建筑面積平均增幅僅為3.35%,這一數據低于研究生擴招人數的年平均增長率12.6%。從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研究生,“不予安排宿舍”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有的學校甚至推出了抽簽、搖號的模式。
一些學生“坐不住”了,在社交媒體上抱怨,卻又無可奈何。對于學生來說,沒有校內宿舍,意味著求學成本的增加。此外,大學生活也將“不完整”。但也有校方管理人員認為,校內宿舍從根本上說屬于一種福利。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看來,解決這一問題,不能簡單地要求專業(yè)碩士自行租房,而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為他們校外租房提供相應的便利。
2023年11月,安徽省阜陽師范大學西湖校區(qū)的學生正在復習備戰(zhàn)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為438萬。圖/CNSphoto
《中國新聞周刊》注意到,今年,多所高校也明確了不予部分研究生安排住宿,其中主要涉及非全日制研究生及全日制專碩研究生。北京大學僅有人事檔案轉入該校,“強軍計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等專項計劃類型全日制學術型研究生,方有資格申請學校住宿。專業(yè)學位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人事檔案不轉入該校的研究生、已明確由院系安排或協(xié)助安排住宿的研究生,學校不安排住宿。清華大學對定向就業(yè)類別(不轉檔案)碩士生,不安排學生宿舍住宿。此外,南開大學聲明,該校不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提供住宿。南京大學2024級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學生也需自行安排住宿,學校給予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適當的交通補貼。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至少已有14所高校在近年相應調整了校內住宿申請條件。事實上,早在2018年,北京大學對于專碩新生們的住宿調整就曾引起熱議。根據當時該校的方案,由于床位差額較大,至少有45%的專碩新生將無法入住該校的萬柳公寓,剩下55%的“幸運兒”則由抽簽決定。針對專碩新生的住宿安排調整也日漸增多。2019年,復旦大學官宣,除少數類別外,不安排專業(yè)學位碩士生在校內住宿,學生原則上需自行安排住宿。
“如果必須解決按規(guī)定學制畢業(yè)的學生住宿,擴招就會受阻,讓專業(yè)碩士到校外租房,也是高校應對研究生擴招的現實選擇。”熊丙奇表示。
支持學生校外租房的人士認為,于學校而言,應重點考慮的是教學科研以及教育改革的開展。如此,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也有助于緩解學校的財政壓力。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朝暉分析稱,碩士生作為成年人,高校不為其提供住宿的風險相對較低,因而會選擇讓碩士生自行安排住宿。從國際上來看,多數國家的高校不為碩士生提供住宿,甚至一些國家的高校不為本科生提供住宿,同時,一些高校會為學生提供相對穩(wěn)定的房源。在他看來,提供住宿是高校的輔助功能,從高校長期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不提供住宿應該屬于一種常態(tài)。
熊丙奇也認為大學不提供住宿服務,推進后勤服務社會化,是大勢所趨。但同時,社會也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服務,保障社會化后勤服務方式的公益性。他表示,應重點關注如何實行社會化的住宿方式,既有利于學校辦學,又能給學生自主選擇權。此外,他也強調,校方對學生仍然有基本的保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