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代地方公共典禮的廟堂設計

      2024-01-16 18:24:41李媛
      古代文明 2024年1期
      關鍵詞:明代

      李媛

      關鍵詞:公共典禮;明代;廟堂設計

      秦漢時期以周禮為基礎構(gòu)建起本朝禮儀制度,國家禮制以恢復朝儀秩序、正君臣之位為首要目標,以重建婚姻之禮、鄉(xiāng)飲之禮、喪祭之禮、朝覲之禮為主要內(nèi)容,安上治民,移風易俗。但大一統(tǒng)王朝禮制體系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西晉時期官方頒布的以“五禮”為核心的國家禮典,直到唐宋時期才以更為體系化的面貌,即趨于完備的五禮形態(tài)進一步整合與確認,并落實于具體實踐層面。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禮制體系以國家禮典的形式最終確立。然元朝進于中原,五禮“皆以國俗行之”,朝會燕享之禮,亦多從本俗。因此,明朝建立后,對國家禮制的建構(gòu)實有回歸儒家本位意識形態(tài)的考量,從朝堂儀制到士庶之禮,皆有所制定,蔚為完備。與此同時,宋代以降,禮制下移,其最主要的標志在于士人之禮的庶民化,以及國家禮制對民間士庶禮儀的規(guī)范與普及。國家禮制向地方社會的下移或推進過程具有長期性,如果說這一過程從唐宋時期開始漸成趨勢,那么它的典型和完備時期即在明朝。

      前賢有關明代禮制的研究也大致循著國家禮制的完善與地方禮制的普及這兩條脈絡展開,在有關明代禮制的研究中,前賢多循上述禮制發(fā)展的兩條脈絡,對禮制、禮典、禮儀、禮學、禮俗等內(nèi)容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就地方禮制來說,凡是行之于地方社會的禮儀制度皆可歸入此類,但若從表現(xiàn)形式、儀式主體以及禮儀功能等角度仔細區(qū)分則可以看到,在地方公共領域內(nèi)舉行的典禮儀式,與庶民之禮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它既沒有展演于廟堂之上,也沒有行之于家門之內(nèi),而是廣泛發(fā)生于地方社會的公共空間;儀式的主導者和執(zhí)行者不是包含皇室在內(nèi)的貴族與廟堂之上的朝臣,也非普通庶民,而是以地方官員與士紳耆老等為中心的地方公共權(quán)力的實際掌握者。這類儀式是不同于廟堂典禮與庶民禮儀的地方社會公共典禮。因為發(fā)生于地方社會,這類禮儀常常被作為地方禮制的一部分,以往學者或從社會治理的視角加以研究,或以個案的方式考察某一類禮典的實施情況(如鄉(xiāng)飲酒禮等),而鮮少從區(qū)別于士庶禮儀的角度,單獨考察公共典禮之于地方社會的獨特意義。

      一、地方公共典禮的界定何以成為可能?

      明代地方社會的公共典禮,或稱公共禮儀,簡言之指的是明朝在各府州縣鄉(xiāng)、都司衛(wèi)所等地方的公共領域內(nèi)公開舉行的由地方政府官員主導、官民參與的儀式活動。主導這些儀式的核心人員為地方有司、致仕官員、地方耆老、學校生員等,還有相關執(zhí)事人員。將地方公共典禮作為一種有別于廟堂禮典與士庶之禮的活動來理解,何以是可能且有意義的?

      地方公共典禮的界定涉及禮制的層級問題,這在禮制下移以后成為國家禮制建設的重要關照。首先來看反映明代禮制內(nèi)容最重要的禮典《明集禮》是如何呈現(xiàn)禮制的層級結(jié)構(gòu)的。按照“義類相從”的原則,《明集禮》將各種禮儀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整理為吉、兇、軍、賓、嘉共5類,首重吉禮?!睹骷Y》內(nèi)容與分類體現(xiàn)出以廟堂禮制為核心的特點。“吉禮者,首之以祀典以及朝會等類;兇禮也,喪葬之類;軍也、賓也、嘉也,各寓以戎事、朝聘、婚姻等類。莫不詳備。”5類禮儀的安排皆圍繞國家大政、朝堂運行、皇室貴族而展開,以國家公共事務所涉禮儀制度為優(yōu)先,次及皇家禮儀,廟堂典禮占據(jù)整體內(nèi)容的絕對份額,凸顯了《明集禮》國家禮典的性質(zhì)。國家禮典的這種性質(zhì)決定了明代地方公共典禮無法被大量納入其中。

      具體到每一種禮制之下,既有交叉,亦有隆殺。若以事論禮,則各類禮制的交叉并不鮮見。禮儀等級之隆殺涉及廟堂典禮與地方典禮的差異,即雖然以廟堂禮制為核心,但若地方也有相應禮儀則先記載廟堂之禮,然后記錄王國之禮、地方有司之禮,最后為庶民之禮。比如祭祀社稷,除了分類述及壇壝、祭器、祭物、祭服、祭舞、職掌人員之外,祭祀儀注先載太社稷,后述遣官祭祀禮,此為朝廷禮儀;然后記載王國祭祀社稷禮儀;最后記載郡縣里社祭祀社稷儀式,以體現(xiàn)禮制的層級結(jié)構(gòu)。總體來看,《明集禮》中的記載仍然秉持以廟堂禮制為核心的宗旨,而于地方典禮措意不多??梢姡胤降涠Y雖已被納入到國家典禮之中,但是基于其以廟堂典禮為核心的取向,且囿于國家典禮“義類相從”的編纂原則,地方典禮無法成為獨立的存在,只能成為廟堂典禮的附屬和延伸。國家禮典對地方典禮的不完整記載,是禮制出于廟堂的必然結(jié)果,也映射出地方典禮在國家禮制典籍中的尷尬存在。

      但在明人的觀念中,對地方禮制的理解則有完全不同的印象。明代大儒丘濬在論述明代的禮儀制度時就曾表述過對禮制層級的認識。他指出,宋元時期馬端臨《文獻通考》中總結(jié)前朝禮制蔚為大觀,但其分類方式與記載內(nèi)容卻獨為王朝之禮,而不設郡國之禮,實為不當。而文獻中只注重廟堂禮制演變的記載,恰恰是周代以來“禮不下庶人”觀念在現(xiàn)實中的反映:朝廷禮典不斷完備,而地方禮制的實踐既缺乏普遍性,也難以系統(tǒng)體現(xiàn)于國家典制之中。正如清代經(jīng)學家皮錫瑞指出的,“后世于王朝之禮,考訂頗詳,民間通行之禮,頒行反略?!彼郧馂F進一步得出結(jié)論認為:“考歷代之禮制,惟有王朝之禮,所謂郡邑之禮,泯如也?!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代禮制運行的實際狀況。隨著唐宋以后禮制的不斷下移,以上情況在明代出現(xiàn)了很大的變化。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丘濬認為,明代禮制的層級關系頗為完備。他將明代禮制分為王朝之禮、郡國之禮、家鄉(xiāng)之禮3個不同的層次來介紹。具體而言,王朝之禮包括朝會禮、朝賀禮、燕饗禮、宴會禮、巡守禮、大射禮、田獵禮、進歷禮、救日禮、進春禮等;郡國之禮主要包括鄉(xiāng)飲酒禮、射禮、出使及迎接詔敕禮、迎春禮(鞭春)、遙賀禮等;涉及百姓日用的冠婚喪祭、宗族之禮則被列為家鄉(xiāng)之禮。

      其實,馬端臨和丘濬所指的郡國之禮在明代以前并非完全不存,有些禮儀在地方社會甚至已經(jīng)比較普及,比如鄉(xiāng)飲酒禮、孔廟釋奠禮等。但總體來說,典禮儀式的舉行仍然呈現(xiàn)出零散、單一和斷續(xù)的狀態(tài),故馬氏的劃分其實反映的是明以前地方禮制發(fā)展不甚完備的實際情況。而丘濬對“郡國之禮”的介紹雖并未包含明代地方公共典禮的全部內(nèi)容,但獨為“郡國之禮”,足見其認識到地方公共典禮不同于廟堂禮儀和庶民禮儀的獨特性質(zhì)。

      丘濬的理解頗具代表性,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地方社會禮制運行的實際狀況。明代地方公共典禮在國家禮典中體現(xiàn)出的次要地位和支離破碎,與其在地方社會公共生活的廣泛存在并行不悖。在明代兩京十三司下轄的各府州縣及都司衛(wèi)所(尤其是實土衛(wèi)所)中,地方公共典禮的舉行是各級地方官員臨民之責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內(nèi)地府州縣為例:知府掌一府之政,其事涉禮儀者主要有“凡朝賀、吊祭,視布政使司,直隸府得專達。凡詔赦、例令、勘札至,謹受之,下所屬奉行……凡賓興科貢,提調(diào)學校,修明祀典之事,咸掌之”。知縣掌一縣之政,除了攢造黃冊、催征賦役、請求蠲減歲歉這些最主要的民生事務以外,“凡養(yǎng)老、祀神、貢士、讀法、表善良、恤窮乏、稽保甲、嚴緝捕、聽獄訟,皆躬親厥職而勤慎焉”。正如各府縣官箴書中對知府、知縣所應承擔禮儀職掌所特別強調(diào)的:“各府……循典祇祀,以為民福;禮賢尚德,以勵民俗;奉法循理,為下表儀……”,“各縣……有禮有儀,善俗用興,致恭神祀……”

      在南北兩直隸所轄二十二府中,順天府與應天府因地處輦轂,故稱京府,禮儀職責最為特殊。王天有先生曾指出作為京府的順天、應天二府,以及在兩府直接管轄下的宛平、大興,上元、江寧諸縣與其他內(nèi)地府州縣的主要區(qū)別,其中之一就是職事較外地府州縣繁雜,體現(xiàn)在公共典禮儀式上即京府官員不僅要完成地方禮儀活動,有時還需要參與國家典禮:如明初先農(nóng)壇祭祀即遣應天府官致祭,永樂以后遣順天府官致祭。遇登極等行耕籍田禮的儀式中,順天府官員、耆老也會參與其中。史載:

      府尹掌京府之政令。宣化和人,勸農(nóng)問俗,均貢賦,節(jié)征徭,謹祭祀,閱實戶口,糾合豪強,隱恤窮困,疏理獄訟,務知百姓之疾苦。歲立春,迎春、進春,祭先農(nóng)之神。月朔望,早朝,奏老人坊廂聽宣諭。孟春、孟冬,率其僚屬行鄉(xiāng)飲酒禮……若天子耕藉,行三推禮,則奉青箱播種于后。禮畢,率庶人終畝。

      相較于以知府、知州、知縣為首的地方臨民之官,各布政使更偏向于溝通中央與地方,與府州縣官分別在不同等級層面參與到地方公共典禮儀式中。

      明代地方公共典禮的主導人群是地方官,這就決定了此類禮儀舉行的形式和目的與地方社會的公共事務密切相關。這個特性是其區(qū)別于庶民禮儀最明顯的地方。地方公共事務另一端連接的是地方社會的治理與運行:涉及地方行政層級的設置和職權(quán),人口與賦役的管理,地方財政的收支與運作,學校教育與文化導向,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與施行,地方社會的刑獄、治安,地方公共服務與福利等。對于這些內(nèi)容的研究通常比較關注朝廷是如何規(guī)范并落實于地方的,而禮儀作為社會治理的柔性手段常常被忽略。地方社會的禮制作用往往以禮教的方式被認識,無論是從屬于國家制度的禮制,還是流行于民間的禮俗,儒家提倡的“禮”能夠被后世歷代所遵奉,皆與其旨在正名分、別尊卑、感鬼神、行教化的宗旨密切相關。與禮儀教化強調(diào)人們應該做什么不同,地方公共典禮以儀式展演的方式,含蓄而間接地傳達許可與禁忌,于潤物無聲中指向地方社會秩序的建構(gòu)。

      明代地方的公共典禮雖然實行于地方,但背后無不體現(xiàn)朝廷的權(quán)威。廟堂禮儀下移至地方,成為地方公共典禮的來源之一。朝廷有傳制儀、頒詔敕儀式,地方則有朝廷遣使各處開讀詔敕典禮;朝廷有進春儀,地方則有進春鞭春儀;朝廷有正旦冬至百官朝賀儀、萬壽圣節(jié)百官朝賀儀、中宮千秋節(jié)命婦朝賀儀,地方則有正旦冬至萬壽圣節(jié)朝賀儀;朝廷有進表箋儀,地方也要在重要節(jié)日進賀表箋;朝廷有日月救護儀式,地方府州縣與衛(wèi)所也有日月食救護儀;朝廷有太學釋奠、釋菜與行香禮,地方則有各儒學釋奠、釋菜及廟學行香禮;朝廷有大射禮,地方有鄉(xiāng)射禮;朝廷有各類中央層級的祭祀活動,地方則有各級府州縣壇廟祭祀,不一而足。

      廟堂禮制的下移只是明代地方公共典禮的形成路徑之一。作為一種不同于廟堂禮儀與庶民之禮的典禮類型,明代地方社會的公共典禮在國家禮典中的記載并不那么系統(tǒng),因此需要在界定其概念的基礎上,結(jié)合它的形成過程與文本記載,進一步明確其具體內(nèi)容。

      二、明代地方公共典禮的文本與形成路徑

      明初制禮作樂涵蓋五禮、朝儀、官制、服舍、器用等諸多內(nèi)容,是朱元璋在以往歷代禮樂制度的基礎上開局征儒、分曹究討的結(jié)果。以《諸司職掌》《大明集禮》《洪武禮制》《禮儀定式》為代表的洪武禮制奠定了明代禮儀制度的基本雛形。這些以朝廷典制形式出現(xiàn)的禮儀制度中即包含地方公共典禮的許多內(nèi)容,因此可以說是從廟堂設計的角度對地方典禮做出的規(guī)定。

      《明集禮》雖然以廟堂典禮為核心,但在五禮分類中仍包含地方有司典禮的一部分內(nèi)容,主要有吉禮中在地方上舉行的祭祀社稷、風云雷雨、岳鎮(zhèn)海瀆、天下山川、城隍、祭厲、旗纛、祀典神祇、孔廟,以及嘉禮中的鄉(xiāng)飲酒禮、里社飲酒讀律儀。這些內(nèi)容相對于大篇幅的廟堂典禮而言,仍相對有限。并且,由于《明集禮》是規(guī)定國家禮儀制度整體面貌的禮制大典,因此比較注重追述各種禮儀制度的淵源,以及在歷代的實行情況,對地方典禮的關注明顯不足。地方公共典禮在禮制大典中的邊緣地位還體現(xiàn)在編排方式上,即除了只行于地方社會的鄉(xiāng)飲酒禮與里社飲酒讀律儀單獨記載以外,其他地方公共典禮皆附于廟堂典禮與王國典禮之下,是各類禮儀中次要記述的內(nèi)容?!睹骷Y》的記載方式表明,對地方公共典禮的記載只是出于系統(tǒng)記載禮制內(nèi)容的目的,而并非將之視為一種單獨的禮儀類型。

      與《明集禮》注重追述禮制來源與歷代具體實行情況不同,一些專門記載明代當朝禮制的禮書,從更為實用性的角度規(guī)定了明朝廟堂與地方的禮儀實踐。比較重要的是兩種在明代長期行用的御制禮書《洪武禮制》和《禮儀定式》。兩書記載的明代地方典禮的情況與《明集禮》相比,于祭祀禮儀上有不少交集,而在中央與地方的公署禮儀方面則有所補充。

      《洪武禮制》具體成書時間不詳,但應為洪武時期頒行。內(nèi)容包含進賀禮儀、出使禮儀、祭祀禮儀,文武官員服色、階勛、俸祿等內(nèi)容。其中涉及地方公共典禮的內(nèi)容主要有在外衙門進賀禮儀、地方有司迎接出使禮儀,以及社稷、岳鎮(zhèn)海瀆、帝王陵寢、旗纛、祭厲等地方祭祀禮儀。《洪武禮制》頒示中外實行經(jīng)年后,“其間或失之簡略,或傷于繁碎,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故洪武二十年,朱元璋諭禮部尚書李原名:“往者,臣僚尊卑禮儀已嘗定議頒降,其中節(jié)目有未詳盡,宜重加考正,著為定式,申布中外?!痹诨寂f制基礎上重新頒訂的《禮儀定式》共26條,包括朝參、筵宴、出使、官員拜禮、公坐、相遇、儀從、傘蓋、冠帶、服色、房舍等各類禮儀,涉及地方公共典禮內(nèi)容的主要為出使禮儀。

      在洪武時期頒行的禮制書籍的基礎上,鑒于舉行具體禮制儀式的需要,嘉靖以后也出現(xiàn)了專門的禮制書籍,其中以《節(jié)行事例》較為典型。此書以洪武年間頒行的各類禮書以及永樂以后的各類官民禮制規(guī)定為內(nèi)容,輯錄成書,再次申明禮儀制度?!豆?jié)行事例》中涉及的地方公共典禮的內(nèi)容較上述洪武時期禮書中的內(nèi)容更為豐富,包括在外郡縣迎接詔敕開讀禮儀、千秋節(jié)等慶賀儀注、郡縣拜慶陳設儀仗文武官班行次圖、出使諸司及迎接禮儀、新官到任儀注、釋奠儀、祭無祀鬼神、鞭春禮儀、日月蝕儀注、鄉(xiāng)飲酒禮律儀等。

      以在外郡縣迎接朝廷使者出使及詔敕開讀禮儀為例,可以看出,《節(jié)行事例》較《洪武禮制》中的相關記載更為詳細?!逗槲涠Y制》中將使者赍詔書至各處開讀列于“出使禮儀”下的一條,以朝廷出使使者為主體,介紹于各處開讀詔書儀式:

      預期一日,報知本處官司,照依已降儀式迎接行禮。使者到郊外下馬,候龍亭到來,親捧詔書至龍亭中。使者立于龍亭之東,本處官員具服行五拜禮訖,眾官前導,使者上馬,在龍亭后東邊行,至衙門下馬,隨龍亭后由中門入。至廳上,立于龍亭之東,候眾官四拜訖,使者取詔授開讀人。開讀人跪受,使者復立位所。宣讀訖,開讀人捧詔授使者,使者復置龍亭中。候眾官行禮畢,本處官便服與使者于后廳行禮。使者居東,本處官居西,俱答拜。

      此儀注涵蓋了從先期告知、郊外迎接,到衙門開讀、讀后答拜這幾個主要環(huán)節(jié)。而對比后期《節(jié)行事例》中有關內(nèi)容的記載可以看到,不僅記載了洪武二十七年(1394)參酌已著為定制的《洪武禮制》《禮儀定式》內(nèi)相關條款,將“各項禮儀通類條例,刊印文冊,給付行人司,永為定制遵守”的過程。而且,在其后分類開列“開讀遣使一條”“奉使王國三條”“奉使諸司一十四條”和“奉使藩國二條”。分類詳細,涉及地方開讀詔敕的儀式內(nèi)容明顯更為細致而具體。更為不同的是,不同于《洪武禮制》中以出使官員為主體,《節(jié)行事例》中又以在外郡縣官員為主體視角,單獨記載了在外郡縣迎接詔敕開讀的禮儀。即以地方有司的視角將迎接朝使開讀詔敕的相關儀注具體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比如儀仗、鼓樂、官員站位,甚至贊唱內(nèi)容、朝使答語等,皆有記載。這種變化表明,明后期刊印的禮書更加注重禮儀制度的實際操作,應用性更強。而《節(jié)行事例》也確實在明后期成為中央和地方禮制儀式舉行過程中參照的常用書籍。

      除了專門的禮書以外,在一些官制類書籍中也記載了地方社會舉行的重要典禮,以及地方官員在這些儀式中的職責和作用。最為典型的是明初成書的記載明代中央及地方行政區(qū)劃與各級公署衙門的設置與職官制度的《大明官制》。其中也附有一些地方公共典禮的內(nèi)容,包括新官到任儀注、鞭春禮儀、有司官下學行香禮儀、迎接詔敕禮儀、祭先師孔子禮儀、鄉(xiāng)飲酒禮儀等。該書在嘉靖以后被多次增補,且重新刊刻流布,其中最重要的版本為陶成慶校正,葉時用增補的萬歷癸丑年(1613)寶善堂刊本,名為《重刻增補京板大明官制大全》(又名《大明一統(tǒng)文武諸司衙門官制》)。在重修官制凡例中提到,此書“舊有成書,備載寰宇之內(nèi)文武諸司衙門官員品秩、道里遠邇、編戶多寡、到任期限、儀注等項,頗為詳悉,薄海內(nèi)外,一目了然,誠仕宦之要覽也……”可見《大明官制》在明初成書后一直被廣泛使用。增補版考慮到“歲月經(jīng)久,興革殊多”,遂參照《明會典》《一統(tǒng)志》《廣輿圖》諸書及見行事宜加以增補和訂正。而對于附后的“到任、祭丁、鞭春、鄉(xiāng)飲等項儀注,皆于政教有裨,仍存于末”。與前述禮制專書中記載的內(nèi)容相比,除了個別字句有出入,基本相同。這也反映出明代地方公共典禮在國家制度規(guī)定中的穩(wěn)定存在。

      由于明代禮制和官制書籍中對地方公共典禮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地方有司也在政務運作過程中依照規(guī)定實際應用,因此各級官員已經(jīng)諳熟此類有關地方社會公共典禮的規(guī)定,并將此作為他們?yōu)楣贋檎闹匾獌?nèi)容和準則之一。甚至在晚明時期大量形成的闡釋和介紹為政經(jīng)驗的官箴書中,也對這些內(nèi)容有詳細的記載和介紹。盡管不同類型的官箴書在明初甚至明朝以前就已經(jīng)存在,但晚明時期集中大量出現(xiàn)并刊印流行的這些官箴書,仍然反映出此類書籍在當時社會的需求度。在最典型的記載晚明官箴書的《官箴書集成》中,除了對從政經(jīng)驗和公牘文書的介紹與輯錄外,還有一類就是介紹地方官禮儀知識的專書。5較典型的有《新官到任儀注》《新官軌范》和《居官必要為政便覽》。這幾種官箴以官方典制書籍中的規(guī)定為基礎成書,對地方官員職責、禮儀等內(nèi)容的介紹比較全面。此外,還有汪天錫的《官箴集要》、呂坤的《新吾呂先生實政錄》和吳遵的《初仕錄》,也涉及一些地方典禮的內(nèi)容,多寡不一。官箴書與官方典制的規(guī)定相得益彰,再次證明了明代地方公共典禮的實際存在,以及在地方官員職責中的重要位置。

      作為地方禮制與官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公共典禮的內(nèi)容在明朝最為完備的官方典制《明會典》中也有相關記載。但限于《明會典》行政大典的性質(zhì),對地方公共典禮的記載只能是分別散處于吏部和禮部的相關規(guī)定中,不像上述禮書和官制書籍那樣集中。由于《明會典》成書過程中纂輯明初諸書,不僅保存了明初制度,又注意其后的因革損益、制度沿革,而成書于明后期的相關書籍也參考了《明會典》中的記載。因此,《明會典》中關于明代地方公共典禮儀式的記載與上述諸書內(nèi)容大體一致,可以與之相互印證。可以說,作為國家典制的組成部分,地方公共典禮最主要的形成途徑就是官方設計。即自上而下,從廟堂到地方,對涉及明朝政務運作的一系列禮儀制度做出系統(tǒng)的規(guī)定。這是明代地方公共典禮形成的最重要的路徑之一。

      這一路徑秉承了制禮過程中“禮本于義”和“禮起于義”的基本原則。對于這一制禮原則,孔子在回答弟子言偃問禮時談到“禮”與“義”的關系,指出禮義為“人之大端”,所以圣王制禮要合于義。同時,若“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這一主張也成為后世歷代帝王制禮作樂過程中,依據(jù)本朝實際情況增刪先王禮制的重要原則。朱元璋在制定明代太廟禮制的過程中就依據(jù)此點指出,“禮順人情,可以義起。所貴斟酌得宜,隨時損益”。對于儒家制禮的這一原則,后人的進一步闡發(fā)不僅指出“義”的內(nèi)涵為人心人情,還體現(xiàn)出“由事而制”的特點,即“禮有常經(jīng),義由事制。唯合夫義之宜者,則雖禮之所無,而禮自可以義起”。對于明代地方公共典禮來說,其形成自有國家典制的規(guī)定,同時也有來源于地方社會的實際運作過程,即因事而制的內(nèi)容。這使得地方公共典禮成為中央與地方共同運作的結(jié)果。

      在明代的許多地方志書中,都列有“禮樂志”“典禮志”等卷,記載了地方典禮的具體內(nèi)容。這是在充分模仿官方史書編纂方式的基礎上,將地方禮制列為地方志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嘉靖時期黃佐為廣東十府做通志,在其中的“禮樂志”中基于先禮后樂的原則,條分國禮、鄉(xiāng)禮與弦歌3卷,系統(tǒng)記錄了行之于廣東各地的禮樂制度。其中,國禮三十余種,除了品官之禮以外,其余絕大部分均為地方公共典禮。鄉(xiāng)禮則主要指宗族之禮與庶民家禮。因此,他自稱,記載這些禮制的目的在于,“禮制頒行,著在甲令,遵而用之,舊章在焉。述其大都,俾官知所守云”。細讀行之于廣東地方的這些典禮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既有國家典制中所規(guī)定的禮儀制度,也包含一些不列于禮典但基于地方實際政務運行需要所形成的禮儀,典型者如賓興鹿鳴宴禮、藩王來賓宴禮等。另外一種情況是在明代官方典制中已經(jīng)對相應的禮儀制度有所規(guī)定,但是地方上基于自身的訴求等原因,對具體儀式做出了很多改變,甚至形成了一些與朝廷禮制規(guī)定不完全相同的禮儀專書,流行于地方社會,構(gòu)成了對廟堂設計的另一種回應,典型者如明代地方廣泛存在的鄉(xiāng)射禮。

      因此,地方公共典禮的形成路徑是雙向的。比較而言,廟堂設計體現(xiàn)的是明朝延續(xù)歷代禮制傳統(tǒng),并結(jié)合本朝實際做出的規(guī)劃。而地方社會在實際運作中形成的禮制儀式反映了更為多樣的禮儀現(xiàn)實和需要。從上述記載禮儀制度的文本來看,地方公共典禮在明代國家禮制的整體框架中只占據(jù)有限的部分,且較為分散,但因其具有的制度效力,仍是界定地方公共典禮首先需要關注的部分。

      三、廟堂設計視角下地方公共典禮的內(nèi)容

      基于上述廟堂設計下所形成的制度文本,對其中所記載的明代地方公共典禮的內(nèi)容進行整理,大致包含9類:即新官到任典禮、迎接朝廷遣使各處開讀詔敕禮、進春鞭春禮、慶典朝賀儀與進表箋儀、日月食救護儀、廟學釋奠、釋菜與行香禮、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射禮、各類壇廟祭禮。以下分別簡述其儀式內(nèi)容。

      新官到任典禮。根據(jù)洪武十八年(1385)定官員到任典禮,新官受職到任,地方有司需要舉行一系列典禮儀式,包含城外齋宿、迎接新官、引導入城、到任日祭神、入衙門公廳、行參見禮,交接公文幾個主要程序。新官赴任先于城外齋宿,期間地方官署準備迎接人員、儀仗、物品等項。迎接人員包括首領官及其率領的各房吏典,并合屬生員、父老人等。入城后,先由禮生、父老人等導引新官同僚屬官吏遍詣諸神祠,如儀致祭。謁神廟完畢后,新任官具公服入衙門公廳,于香案前行禮。禮成后,新任官上廳公座,皂吏排衙,報時辰,抬書案至前,吏房公座呈押。最后是新任官員與原衙門官員按照官職由低至高的順序互行參見禮,詢問交割事務,逐一發(fā)落。署判公事完畢后,將所祭牲酒與官署父老共同享飲而退。新官到任典禮才告終結(jié)。

      迎接朝廷遣使各處開讀詔敕禮。洪武年間,《洪武禮制》與《禮儀定式》的頒布確定了朝廷出使禮儀,永為定制。詔敕因其公開頒布,需先于闕廷宣讀,然后由禮部差人赍往各處開讀。地方有司迎接朝廷遣使開讀詔敕的具體禮儀包括城外行禮、公廨行禮、宣讀并授詔敕、鼓樂送詔幾個環(huán)節(jié)。即由地方官員具龍亭彩輿儀仗鼓樂出郭迎接使者,并在城外行拜禮,然后眾官及鼓樂導引龍亭、朝使至公廨行拜禮,朝使授詔展讀官,展讀官宣讀,眾官再行拜禮,并跪問皇帝萬福。眾官退后易服見朝使,行禮。最后由本處官復具鼓樂送詔。使者赍詔書至總兵官處開讀,迎接典禮儀式類似。若使者赍敕符、丹符涉機密重事,則本處官司無需舉行迎接儀式。

      進春鞭春禮。立春進春儀式古已有之。洪武年間定朝廷進春儀,而各處有司進春儀式各依俗例,于禮不一。遂于永樂初稽考洪武禮制,確定地方鞭春儀式。具體包括備儀、迎神、至日行禮3個部分。每歲地方有司預期先塑造春牛及芒神(即司春之神)。立春前一日,各官常服,車迎至府州縣門外。土牛南向,芒神東西向。鞭春日清晨,陳設香燭酒果,各官具朝服,行鞠躬四拜禮。眾官跪行奠酒禮,再四拜。各官執(zhí)采杖排立于土牛兩傍,伴隨長官擊鼓三聲,鞭春開始,各官環(huán)擊土牛三次,禮畢。

      慶典朝賀儀與進表箋儀。慶典朝賀典禮主要指的是天壽圣節(jié)、冬至、正旦節(jié)、千秋節(jié)這些重要節(jié)日和慶典時,在外衙門亦需仿照在京文武百官朝賀禮,先期于地方拜表稱賀。天壽圣節(jié)為皇帝生日,進賀前一日文武官員于本衙門內(nèi)齋沐宿歇,至賀日于所在衙門內(nèi)會同文武官具服,行告天祝壽禮。若遇千秋節(jié),各官于所在衙門具服慶賀,先行拜禮,然后由班首詣名案前致詞,后再行拜禮。圣節(jié)、正旦、冬至、千秋節(jié)皆有祝贊致詞。慶賀需進表箋,明代對各級地方衙門進表箋的數(shù)量和程序皆有規(guī)定。地方上進賀表箋儀式主要是,前期一日結(jié)彩于公廨及街衢,并于公廨齋沐宿歇。進表箋儀當日,于公庭中設案及儀仗,鼓三嚴,班首滌印、放置表箋,行拜禮。行進表儀式,進表官授表箋,再行拜禮。最后,由進表官隨龍亭行至郊外,于馬上授表即行。百官以次退。

      日月食救護儀。日月食救護禮儀也是從中央到地方均實行的一種禮儀制度。地方布政使司、府州縣,都司衛(wèi)所行日月食救護具體儀式?jīng)]有單獨另做規(guī)定,而是基本仿照朝廷日月食救護禮儀。廟堂之上的日食救護儀式為洪武六年(1373)二月定,二十六年(1393)更定?;境绦驗榍捌诮Y(jié)彩于禮部儀門及正堂,設香案于露臺上,向日設金鼓于儀門內(nèi)兩傍,設樂于露臺下。各官拜位于露臺上下。至期,百官朝服入班,鞠躬行拜禮,班首擊鼓三聲,眾鼓齊鳴,再行鞠躬拜禮。月食則百官便服于都督府救護如救日食儀。在外諸司日食于布政使司府州縣會同文武官行禮,月食則于都指揮使司衛(wèi)所救護行禮。

      廟學釋奠、釋菜與行香禮。洪武十五年(1382),詔天下通祀孔子,并頒釋奠儀注?!胺哺菘h學,籩豆以八,器物牲牢,皆殺于國學。三獻禮同,十哲兩廡一獻。其祭,各以正官行之。有布政司則以布政司官,分獻則以本學儒職及老成儒士充之。每歲春、秋仲月上丁日行事?!奔漓胫暗氖∩?、陳設(先師、四配、十哲、兩廡祭物酒尊)一如規(guī)定準備。祭祀儀式由通贊唱儀式過程,樂舞生、執(zhí)事官、陪祭官就位,各司其事。迎神儀開始,獻官陪祭官鞠躬行拜禮。行初獻禮,獻官奠帛、盥洗、奠酒,讀祝。讀祝完成后將祝文跪置于香案上,獻官分別詣四配神位前如前行禮。與此同時,分獻官于十哲兩廡前一同行禮。后復位再行亞獻、終獻禮。三獻禮完成后,行飲福受胙禮,獻官享福酒福胙。徹饌、送神、望瘞,禮畢。此儀式除了增加分獻官獻祭以外,與地方有司祭祀社稷的儀式基本一致。釋菜禮儀與行香禮儀均相對簡單。洪武十七年(1384)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釋菜禮,郡縣長以下詣學行香。釋菜禮前期,宰牲埋瘞。祭祀當日陳設如儀,執(zhí)事者就位,獻官、分獻官序立于拜位。排班齊后禮生辟戶,獻官以下俱鞠躬行拜禮。盥洗、進爵如釋奠初獻禮,但不奠帛,不讀祝。再詣配位前如釋奠行分獻禮。各官復拜位鞠躬行拜禮。最后由禮生闔門,禮畢。各處儒學每遇朔望有司行下學行香禮儀式為:至日五更,詣學謁廟,師生出大門外迎接,行禮畢,請至明倫堂,師生作揖,教官訓導,侍坐生員東西序立,請書提調(diào)官考課畢,各官退,師生仍送至大門外。

      鄉(xiāng)飲酒禮。明初詔中書省定鄉(xiāng)飲酒禮條式的初衷在于“使民歲時燕會,習禮讀律,期于申明朝廷之法,敦敘長幼之節(jié)”。洪武五年(1372),定在內(nèi)應天府及直隸府州縣,每歲孟春正月和孟冬十月,地方有司與學官率領士大夫之老者,于學校行禮。在外府州縣亦取法京師。民間里社亦以百家為一會,行禮于里中,由糧長或里長主持行禮。所讀律令為刑部所編《申明戒諭》。武職衙門在內(nèi)各衛(wèi)親軍指揮使司,及在外鎮(zhèn)守官每月朔日,率僚佐讀大都督府編《戒諭書》。洪武十六年(1383),頒鄉(xiāng)飲酒禮圖式于天下。鄉(xiāng)飲酒禮的參與人員主要有主、賓、僎賓、介、三賓、司正,人數(shù)不固定。除僎賓外,若有眾賓則序齒列坐,僚屬則序爵。儀式過程的引導者為贊禮、贊引,這些人員沒有特定人選和身份,標準是“皆使能者”?!爸鳌币话闶侵?、知州、知縣,如無正官則以佐貳官代?!按筚e”擇鄉(xiāng)里年高有德之人(或致仕官)?!皟Q”與“介”皆為輔佐賓主之人?!按髢Q”以致仕官(或年高有德)為之,“介”以次長?!叭e”以賓之次者為之,位于賓主介僎之后。“司正”以教職為之,主揚觶以罰之。贊禮者常以老成生員擔任。鄉(xiāng)飲酒禮儀的程序歸納起來包括,前期準備:陳坐次與習儀(司正、執(zhí)事者);正祭儀式:行禮人員詣學及迎賓禮(主席及僚屬司正等有司迎賓僎)、入座行揚觶禮、讀律令禮、供饌主賓獻酒行酒禮、徹饌禮、送賓下堂。

      鄉(xiāng)射禮。洪武三年(1370)五月詔行大射禮,令太學生及郡縣學生員皆習射,頒儀式于天下官府學校,遇朔望則于公廨或閑地習之。射禮的主要方式是,樹射鵠為正南北向;射位初以三十步為始,后累加至九十步;二人為耦,前耦射畢次耦進;射者用四矢,即為古代的“一乘”;以長官為主射;中的者賞酒三爵,中采者二爵;司射射畢,自下而上。具體儀注包括以下步驟:前期準備(戒射、選人、陳設);射禮日執(zhí)事者、射者就位;受弓矢,二人耦進分別上下射;士民俊秀、官員子弟等射;中的者飲酒——納弓矢于器,揖正官退。

      各類壇廟祭禮。在明初所規(guī)定的新官到任須知31條執(zhí)政要務中,祀神居首。祭祀的內(nèi)容包括社稷、山川、風云雷雨、城隍、岳鎮(zhèn)海瀆、帝王陵廟、旗纛、祭厲,以及各類地方祀典應祭神祇,此處統(tǒng)稱為各類壇廟祭祀。這些祭祀活動的儀式大同小異,其中,祭祀社稷的儀式最為繁復完備。儀注包括:祭祀前期齋戒、省牲、陳設;正祭日清晨執(zhí)事者實籩豆酒尊等器并滌器,放置祝文、帛等祭祀物品,獻官具祭服簽祝板,各就位。瘞毛血、迎神、初獻、讀祝、亞獻、終獻、飲福、受胙、徹饌、送神、望瘞。春秋仲月上旬擇日同壇祭祀風云雷雨山川城隍神,壇在城南南向,祭祀儀式仿照社稷祭祀,瘞改為燎。祭祀岳鎮(zhèn)海瀆帝王陵廟儀式也與以上壇祭祭儀相似,但在祭祀神位的稱呼,所用帛的數(shù)量顏色等細節(jié)上有一些差異。各處地方(主要是各衛(wèi)所)守御官俱于公廨后筑壇,立旗纛廟,設軍牙六纛神位,仿照中央祭祀旗纛,文官不預祭。驚蟄日春祭,霜降日秋祭。先期各官齋戒一日,祭祀當日守御長官武服行三獻禮,儀注與社稷儀注相同。各處府州縣祭厲儀式為,先期三日祭官齋沐更衣,用常服,備香燭酒果,先詣本處城隍祭告文,行拜禮、獻爵、焚告文。至祭厲日,設城隍神位于祭厲壇,無祀鬼神排于壇下左右。府則稱“本府境內(nèi)無祀鬼神”,州縣仿府。主祭官鞠躬行拜禮,并于神位前跪三獻酒,后讀祭文,并焚燒祭文,儀式告完畢。不僅在府州縣,各處鄉(xiāng)村也要行鄉(xiāng)厲祭禮。每里一百戶內(nèi)設壇,祭無祀鬼神,祈禱民庶安康,孳畜繁盛。每歲春清明、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三祭,祭物牲酒隨鄉(xiāng)俗置辦,會首輪流擔任,祭畢會飲及讀誓等儀與祭里社相同。

      以上9類地方公共典禮又可以合并為3種類型:一類是官署的辦公禮儀,在地方文獻中也常被稱為“公式”,包括新官到任典禮、朝廷遣使各處開讀詔敕典禮、進春鞭春儀、慶典朝賀儀與進表箋儀、日月食救護儀。第二類是崇教化類禮儀,包括廟學釋奠、釋菜與行香禮,以及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射禮。第三類是公共祀典類,主要指各級各類壇廟祭祀,因祭祀神祇多樣,不似前面幾種典禮較為單一。

      四、結(jié)語

      明代地方社會普遍舉行的這些典禮儀式都具有“公共”的屬性,這一屬性主要體現(xiàn)于公共空間、公共事務、公共權(quán)力與公共文化4個維度。儀式的舉行之地為公共空間,這個空間具有開放性,以地方衙署、府州縣學、各類壇廟祭祀場所為中心,也擴展至百姓顯而易見的戶外。將這種公共空間的開放性與私人禮儀和局限于家庭或家族內(nèi)部的儀式(典型如祭祖儀式)等相比可以看到,公共典禮儀式的舉行具有更為廣泛的受眾:地方官吏、致仕官員、耆老士紳、學校生員、士民俊秀,有些典禮還涉及更多普通民眾??臻g的開放性和更為廣泛的社會成員的參與,將公共典禮與庶民家內(nèi)禮儀和宗族禮儀區(qū)分開來,進而表達更為廣泛的儀式內(nèi)涵。

      從廟堂設計的視角來看,對公共典禮儀式的規(guī)定是為了解決地方實際政務運作。地方官的主要職責就是“宣風化,平獄訟,均賦役”,因此,公共典禮的內(nèi)容皆指向地方公共事務:地方官到任、朝賀進表、慶典娛民、崇學興教、尚德警奸、敬神祈福。與前述明代關于地方官職責的要求比較而言,這些公共事務主要涉及政令、學校、教化、祀神、民俗等領域,而關于賦役、刑獄一類地方事務則幾乎無涉。這并不意味著公共典禮在地方社會運作中的邊緣地位,而是反映了此類儀式活動通過更為隱性的且不具有強制約束功能的方式參與到地方政務運行中。

      地方公共典禮的舉行以莊嚴和隆重的方式昭示朝廷威嚴,鞏固萬方之尊,這尤其體現(xiàn)于地方公式類典禮的舉行上。基于王朝的組織和統(tǒng)治方式,朝廷欲宣政于地方,就必須借助由朝廷任命的地方官,既達到溝通中央與地方的目的,也將王朝威嚴傳播至州縣鄉(xiāng)里。從這個角度來說,朝廷在地方社會公共權(quán)力的運作過程中,表現(xiàn)方式或隱或顯,但從不曾缺席。地方社會公共權(quán)力的表達還體現(xiàn)在典禮儀式的主導者上。盡管公共典禮的舉行與參與者眾多,但其主導者始終為地方有司。在公式類典禮與公共祀典禮儀中,地方官員的主導作用毋庸贅言。在崇教化類典禮儀式中,由于參與的人員較多,可以再加分辨。以鄉(xiāng)飲酒禮的舉行為例,地方有司主官及其僚屬是儀式的主導者,也是主要環(huán)節(jié)的掌控者,除此以外還有學校教諭、負責揚觶之司正等官,而以致仕官、地方年高有德者為主要成員構(gòu)成的賓、僎等人,雖然身份比較尊貴,但主要是作為鄉(xiāng)飲酒行禮的對象而參與其中。儀式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揚觶、讀律、向賓僎行禮皆處于地方有司的主導之下,以便通過舉行這些儀式,達到養(yǎng)老尚賢、讀律警過的目的。因此,地方公共典禮的舉行是公共權(quán)力的集中展示。

      典禮的舉行也推動了地方公共文化的形成,其方式是儀式過程在公共空間的展演和表達。由此形成的地方公共文化又因各地風俗和文化的差異表現(xiàn)出多樣化,尤其是與各地民俗相關的典禮儀式。如鞭春儀式就既具備官方典禮的特征,也兼顧各地風俗,以致當時的官箴書中就強調(diào),“迎春乃各處俗規(guī),百姓樂事,定從鄉(xiāng)俗行之”。由此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又如鄉(xiāng)射禮儀,也是在編纂了大量地方禮書的情況下,形成了各地方不盡相同的習射指南。然而公共典禮的形成路徑及其關注社會公共事務的目的,畢竟與廟堂禮制關聯(lián)甚深,因此,地方公共文化的形成不是對朝廷權(quán)力的沖擊,反而體現(xiàn)了廟堂禮制文化在地方社會的延伸。

      還需要注意的是,明代地方公共典禮作為一種具有獨特意義和類型的禮儀,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即儀式性(程序性)。也就是說,可以被納入公共典禮范疇的,必須有相應的儀式程序進行展演,而并非僅存在于文本規(guī)定或風俗觀念之中。經(jīng)廟堂設計而形成的公共典禮在制度規(guī)定中明確列出了相應程序,儀式性更為嚴整;而形成于地方社會實際運作過程的典禮儀式相對較為靈活,儀式的嚴整性較弱,如賓興禮儀等。關于這一點還需要在詳細梳理其形成過程的基礎上再做專門區(qū)分。而各地并不劃一的典禮儀式具有哪些特點和功用,也需要結(jié)合地方文獻再予總結(jié)。但總體來看,此類禮儀以隱性和柔性的方式保障和推動了明代地方社會禮儀秩序的構(gòu)建。

      猜你喜歡
      明代
      淺論明《南都繁會景物圖卷》的表現(xiàn)形式和技法
      佛典重現(xiàn) 寶藏增輝
      明代中后期山水畫發(fā)展情況梳理
      明代官員如何發(fā)揮諫言監(jiān)督作用
      人民論壇(2016年29期)2016-12-22 22:41:19
      明代各家“本色說”之于中國奇觀電影
      明代貴州衛(wèi)學與地域文化
      論明代賓禮制度下的禮樂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5:01:57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57:32
      東南亞香藥與明代飲食風尚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3:06:21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gòu)及生活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2:57:04
      探索| 丹东市| 海口市| 翁牛特旗| 商河县| 鄂伦春自治旗| 新化县| 陇南市| 顺平县| 禄劝| 休宁县| 上饶市| 铁力市| 石棉县| 临江市| 红原县| 进贤县| 慈利县| 榆中县| 西城区| 兴和县| 鄂托克前旗| 庆安县| 丁青县| 巴楚县| 长顺县| 昭苏县| 澄江县| 饶阳县| 蕲春县| 徐水县| 天门市| 民勤县| 鄂托克前旗| 偏关县| 浦城县| 旺苍县| 喀什市| 沈丘县| 彰化市| 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