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注重啟發(fā)性教育,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fā)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1]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提升思政課立德樹人成效,課題組實施了“問題鏈專題教學法”,并對其展開了進一步探究。
“問題鏈專題教學法”是“問題式教學+專題式教學”的結合體,但絕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首先依據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轉化為若干專題,其次根據專題重難點設置問題,最后將一個個問題有效銜接起來,層層遞進,形成問題鏈。以此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在提升思政課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更好鑄魂育人?!皩n}教學是問題教學的載體,問題教學是專題教學的靈魂;缺少問題意識的專題就像沒有靈魂的軀殼,而沒有專題整合的問題則缺少力度、深度和邏輯;專題教學與問題教學兩者的優(yōu)化組合,才能提高思政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益?!盵2]
習近平總書記講“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講道理則不能拿文件念、按教材讀。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就內容而言,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如果完全按照教材體系授課,學生會感到無聊甚至會覺得與中學階段的歷史是一樣的。采用問題鏈專題教學法,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照本宣科、出現低頭族的情況。問題鏈專題教學法堅持內容至上,依托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與教材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近而不同,離而不棄”。重難點來源于教材,結論與教材保持一致,但又做到了跳出教材章節(jié)目的制約,同時還能捕捉新鮮素材、注意到不同專業(yè)學生關注的歷史及問題,并因地制宜地將其融入問題鏈中,以問過渡,以問啟思。有利于將教材體系轉為教學體系,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
在問題鏈專題教學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貫穿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前,教師提前布置相關預習任務,此時學生的主體作用開始體現;課中,教師有針對性的講解,并把控課堂節(jié)奏,輔之學生思考、探究、解決部分問題,此時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作用同時發(fā)揮;課后,教師根據課中情況、問題解決情況等布置相關作業(yè),督促學生查閱文獻資料等進一步解惑,此時教師引導,學生主體作用再次得到體現。問題鏈專題教學法就是要教師不僅教學生“學會”教材,更要“會學教材”,不僅向學生奉送真理,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探索發(fā)現真理的過程;學生不僅要參與課堂,而且要有效高質量參與,不僅獲取書本知識,更要將這些知識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1.課堂有效互動得到改善
近年來對如何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各大高校都在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相比過去傳統(tǒng)課堂,如今思政課堂的形式豐富起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明顯得到提升。課題組通過兩輪的課堂實踐、問卷調查等情況,發(fā)現課堂有效互動相較以往有明顯改善。何為有效互動?課題組認為有效互動不僅僅是“動嘴”“動手”,更重要的是“動心”,高質量的互動才能啟發(fā)學生心靈。一堂“熱鬧”的課堂不等于學生都在思考,同樣,一堂“安靜”的課堂不等于完全沒思考。課題組認為,在發(fā)揮思政課鑄魂育人功效中,學生簡單的回答“對”“是”“好”或者學生讀讀教材、劃劃教材就能參與的“互動”,意義有限。通過問題鏈專題教學,用一個個層層遞進,由基礎到提升的問題鏈,牢牢將學生的心“鎖”在課堂里。課堂上愿意跟著教師一起思考,一起探究問題的答案,教師與學生形成有效雙向互動,提升教學效果。
2.考核方式出現多元化傾向
“問題鏈專題教學法”促使思政課程的考核方式向多元化傾斜,打破過去“末考過就行”“平時無所謂,末考沖一沖”的現象。毋庸置疑,改革考核方式是提升思政課效果的“輔助”手段。在“問題鏈專題教學法”的運用過程中,考核方式更加注重過程性考核,這就促使學生更加注重平時成績的積累。例如,在問題鏈專題教學法使用過程中,課前問題的設置需要學生參與其中、超星或雨課堂的資料需要學生課前完成。課堂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需要學生參與進去,課后的反思等也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為了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興趣,樹立“學在平時”的思想,在成績權重設置時,可以向這部分考核傾斜。一方面能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提升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學生學在平時,收獲在平時,收獲感提升的同時也在順其自然、水到渠成中實現了育人目的。
通過踐行問題鏈專題教學法,發(fā)現教學的整體性和層級性不突出,甚至出現斷裂現象。首先表現在專題之間存在孤立現象。在思政課中實施該方法,專題是基礎。使用專題不等于完全擺脫教材,尤其是教材內容的整體性、連貫性要有保障,專題之間應環(huán)環(huán)相扣。但在實施“問題鏈專題教學法”中發(fā)現,存在各個專題隨時都可拿來授課,即不需要先學習了解前一個專題的內容。這實質上與教材體系相違背。如果將整本教材看作一道證明題,那么每個章節(jié)都是一個個“因”,最終得到“果”。專題亦如此,若各個專題之間彼此孤立,邏輯混亂,結論必然不是“順理成章”,導致結論缺乏說服力。其次,“問題鏈”是核心?!皢栴}鏈”應是一個個“真問題”構成的鏈條,而不是簡單問題的堆積。真問題要求要敢于直面現實挑戰(zhàn),把握學生思想實際,敢于觸碰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及焦點問題,學生思想中的疑惑問題,具備吸引力與啟發(fā)性。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皢栴}”很多,不能直接“拿來主義”?!耙粋€好的‘問題鏈’既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又能打通學生的學習思路;既能使學生把握知識的重點,又能建構起合乎邏輯的整體知識框架;既能使整個課堂凸現重點,又能體現出嚴謹性和整體性”[4]
首先,專題的選擇設計要科學合理。教學專題的設計不能隨意性太強,脫離教材體系,不利于學生歷史知識體系的形成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其次問題鏈在選擇設置時既要有明確的思想導向,不能為了迎合學生,讓問題鏈喪失政治屬性,又要關注學生感興趣有價值的問題,特別是要加大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闡釋力度,使學生感受到思政課的價值;既要對專題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設置,講清理論,歷史事實及基本觀點等內容,又要對問題鏈中的問題進行升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甄別力,自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觀點。最后,問題的數量要適中,問題不易過多,鏈條不易太長。結合專題及學生興趣,問題會非常多,導致鏈條冗長。思政課的課時都是有限的,若忽視這一點,鏈條可能出現營養(yǎng)價值不高、學生疲倦,教師疲乏等現象。因此在數量的設置上必須要符合學生、授課等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