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伊明?艾合買提:致力漢維文學翻譯,構(gòu)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2024-01-28 09:22:47采訪人白哈提古麗尼扎克
      中國文藝評論 2023年12期
      關(guān)鍵詞:格律譯作音節(jié)

      ■ 采訪人:白哈提古麗?尼扎克

      伊明?艾合買提,1942年生,新疆喀什地區(qū)疏勒縣洋大曼鄉(xiāng)人,1967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歷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聯(lián)黨組成員、副書記、副主席,新疆藝術(shù)學院院長等。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與翻譯工作六十余載,譯著有《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福樂智慧與東西方文化》《聊齋志異選譯》《思宮街》《狼圖騰》《與狼共舞》《絲綢之路》《杜甫詩歌》等。創(chuàng)作詩歌一千余首,出版詩集《幸福之歌》《花海》《被愛的年代》等。曾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文藝獎”。

      一、從事翻譯事業(yè)源于興趣和責任感

      白哈提古麗?尼扎克(以下簡稱“白”):老師,您好!很榮幸有這次寶貴的機會,跟您就漢維文學翻譯和文化交流等問題進行訪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jīng)過眾多翻譯家的不懈努力,一大批以漢語形式呈現(xiàn)的文學經(jīng)典陸續(xù)被譯介給維吾爾語讀者。雖然從事漢維文學翻譯的學者不在少數(shù),但像您這樣數(shù)年如一日潛心翻譯的譯者卻不多見。在當下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中,譯者風格研究和翻譯思想研究一直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因此,這次訪談不但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漢維翻譯領域的現(xiàn)狀,而且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價值。首先,請簡單談談您的教育經(jīng)歷,您是怎么與文學翻譯結(jié)緣的呢?

      伊明?艾合買提(以下簡稱“伊”):在當今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領域,文學翻譯研究確實是一片“空白區(qū)”。在我心里,我的文學翻譯啟蒙跟我的童年教育密切相關(guān)。我出生在南疆一個農(nóng)民家庭,從小就愛學習。1960年去北京上大學之前,我在喀什地區(qū)維吾爾中學讀書。雖然這所學校名義上是中學,但教學質(zhì)量、管理水平都很高,師資力量也很強大,招生對象為阿克蘇地區(qū)、喀什地區(qū)、和田地區(qū)等南疆地區(qū)的優(yōu)秀學生。師資隊伍也由1935年畢業(yè)于喀什師范學校、新疆學院、新疆師范學院的優(yōu)秀人才組成,甚至還有一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就當過老師的資深教師。這些老師見多識廣、學識淵博,他們的言傳身教不僅為我打開了學習之門,還給我傳授了不同的理論知識。在他們的幫助下,我接觸到了還不錯的圖書資源,并趁課余時間閱讀了很多書,其中包含大量翻譯作品。從那時起,我對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文學翻譯產(chǎn)生了神奇的感覺。我的文學翻譯生涯,是從1958年把毛主席詩詞的烏茲別克文翻譯成維吾爾文后正式開始的,當時我的翻譯稿并沒有公開發(fā)表,只能在班級、學校舉行的一些大小活動上朗誦。隨著接觸的文學圖書越多,我對文學翻譯的興趣也越發(fā)高漲。1960年我去了北京,開始在中央民族學院(現(xiàn)在的“中央民族大學”)的兩年預科學習,1961年也就是預科的第二年,我第一次試著翻譯了劉堅的短篇小說集《草地晚餐》,有十多篇短篇小說。我把譯稿寄給了《新疆日報》維吾爾文編輯部。不久之后,我收到了《新疆日報》維吾爾文編輯部的一封信。信里寫道:“翻譯得真不錯,繼續(xù)努力!”我的翻譯處女作刊登于《新疆日報》1962年2月的某一期上,我還收到了八元稿費。今天,我收到這封回信已經(jīng)61年了,信紙早已變黃,字跡也褪色了,但我始終珍藏著那封信??梢哉f,那封信給我的命運帶來了一個轉(zhuǎn)變,當時的感覺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從那時起,我備受鼓舞,接著翻譯了王愿堅的短篇小說《七根火柴》等,其后該小說被編入語文教材。這是我即將進入高校求學的時刻。我原本希望讀理科,并一直為此做了一些準備。雖然我喜歡文學,但我一直認為文學不是一種專業(yè),只是業(yè)余愛好而已。結(jié)果,我在北京大學讀理科的夢想沒有實現(xiàn),之后被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錄取,跟漢族同學一起度過了五年的大學生活。在之后的文學翻譯生涯中,首先是我對文學的熱愛,其次是充實的大學生活和之前的預科學習經(jīng)歷,都對我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白:您被調(diào)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聯(lián)之前從事的工作與文學翻譯并無關(guān)系,但是您從未放下或中斷文學翻譯,這有什么特殊原因嗎?

      伊:我誠懇地說,其中的原因在于我對自己的正確發(fā)現(xiàn)和對生活的樂觀態(tài)度。從我的第一篇譯作中我感受到了自我,并獲得了別人的認可,此后我陸續(xù)有作品見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翻譯風格。很多讀者僅通過文本的語言技巧和節(jié)奏就能認出我的譯作,這使我有足夠的信心繼續(xù)進行文學翻譯。除此之外,我上大學之前,在經(jīng)驗豐富、知識淵博的老師們的悉心培養(yǎng)下,已經(jīng)深深愛上了文學翻譯,接著系統(tǒng)地學習了漢語。所以,我一直認為自己有足夠的知識和經(jīng)驗積累能夠翻譯好,而且內(nèi)心有一種希望、一種自信一直激勵著我,除此之外,并無特殊原因。

      白:您是土生土長的新疆維吾爾族人,曾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您能熟練運用漢維雙語,又掌握了扎實的文學翻譯知識,在漢維文學翻譯領域,是一位具備深厚學術(shù)根基和較高翻譯素養(yǎng)的學者。在您長期的翻譯實踐中,您是按照自己的興趣翻譯的作品占多數(shù),還是按照有關(guān)部門的部署來翻譯的作品占多數(shù)?您在翻譯過程中有什么特別重視的事情呢?

      伊: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在這兩種因素中,我按照有關(guān)部門的部署來做的翻譯比較多。我們按照自己的興趣來翻譯的作品也有可能在刊物上發(fā)表、跟讀者見面,但不一定會有積極的主題思想,那樣的翻譯我不做。因為文學翻譯承載著一定的社會責任,這是第一位的。因此,我按照有關(guān)部門的部署來翻譯的作品較多,其中有文學作品、各種政論和研究論文等。我在文學翻譯的過程中,特別重視以下三點:其一,重視文學翻譯對文化交融的作用。任何一部文學作品,無論用哪種語言創(chuàng)作,都是在給讀者講述一個特定的故事,其中都暗含著某個國家、某個民族、某個地區(qū)的文化。文學作品的語言承載著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在理解好作品時代背景的前提下,切實地翻譯出其中的文化韻味;其二,重視譯作語言的通俗易懂性。我特別重視語言在交流中的中介作用,語言是文化交流交融的橋梁,譯作的語言能夠給讀者留下第一印象。我一直認為翻譯語言越通俗易懂,以簡潔的方式呈現(xiàn)原作所具有的美感,給讀者的閱讀體驗才會越好;其三,不能倉促地動筆。一般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條件允許,我會反復地翻閱整篇原作,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掌握作品的特色,查閱相關(guān)資料、包括作家的其他作品和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這些前期工作非常關(guān)鍵。做好這些準備后,我仍然不會輕易動筆。許多經(jīng)驗豐富的翻譯家憑借自己的努力給我們留下了精彩的、有價值的譯作,讓人越讀越欣賞。他們游刃有余地運用不同的語言,給我?guī)砹撕艽蟮膯l(fā)。

      二、翻譯唐詩是“我生命中最好的禮物”

      白:談到唐詩的翻譯,您可謂成就卓著,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把唐詩翻譯成維吾爾文呢?都說詩歌翻譯很難,古詩更是如此。面對這個難題,您是以怎樣的心態(tài)去迎接挑戰(zhàn)的?

      伊:唐詩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更體現(xiàn)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們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唐詩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1982年中華書局再版《全唐詩》,共收錄詩人3276家,作品53035首,基本反映了唐代詩歌的全貌。[1]參見張國祥編:《全注全評全唐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前言”,第4頁。唐詩代表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了解它們并發(fā)揚光大。翻譯唐詩,是我生命中最好的禮物。至于我翻譯唐詩的動力,首先是為了運用好自己所學的知識,讓更多的維吾爾文讀者接觸唐詩。我在大學階段學習了四年的古代漢語,期間閱讀了大量的古詩,其中唐詩占多數(shù),有一定的積累。我當時多接觸唐詩也有原因:首先,唐代的文學遺產(chǎn)遠遠超過其他年代,這與唐代繁榮發(fā)展的經(jīng)濟、唐代執(zhí)政者的政治思想模式和唐代科舉制度密切相關(guān)。其次,我剛才也提到了唐代的詩歌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有顯著的地位,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jié)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學作為文化的載體,豐富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唐詩更深層地展現(xiàn)出來,值得我們翻譯、學習和深入研究。再次,古往今來,漢維翻譯歷史悠久,亞森?阿瓦孜、克里木?霍加等前輩早就認識到翻譯唐詩的迫切性,在這個領域下了不少功夫,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成果,但仍然有翻譯的空間。我在這里插一句:古詩詞的翻譯并非每位譯者想做就能做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辛勞,需要不斷地研究、學習和深造。亞森?阿瓦孜花費了整整20年研究唐詩,再著手翻譯,其他前輩也是如此。但是無論難度多高、代價多大,我們一定要做下去。

      歲月不饒人,我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精力也沒那么充沛,做幾個小時翻譯就覺得很累,但我沒有放棄,只要條件允許,我會堅持做下去。至于原因,一方面出于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期望,另一方面出于對我們前輩的尊重,也為了讓新一代譯者意識到此項工作的緊迫性。我最早從李白的詩歌開始翻譯,大概是在2010年,我把李白的五六首詩歌翻譯成維吾爾文,在《天山文藝》雜志上發(fā)表。后來,也或多或少地翻譯了一些古詩,2020年翻譯出版了《杜甫的詩》維吾爾文譯本。我最近把自己翻譯的唐宋詩詞分別編訂成十本書,交給了出版社,其中包括李白、李清照、蘇軾等文學家的詩詞,其中一些詩詞被選入學校語文教材。

      白:您對翻譯唐詩有什么樣的獨特思想理念?

      伊: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文學,而且每個年代的文學也有所不同。唐詩有自身的特點,宋詞與唐詩相比又有獨特之處。因此,在翻譯詩詞之前,首先要了解詩人生活的年代背景,翻譯詩詞的每個詞、每個句子時都要進入詩人生活的年代,全面了解他們所處時代的特征、政治經(jīng)濟制度、發(fā)生的事件等因素;其次要深入了解并探索詩詞的創(chuàng)作起因,如詩人的經(jīng)歷、寫作環(huán)境等因素對作品的影響;最后還要了解詩人或詞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寫作技巧。因為詩詞翻譯不僅僅是字面的翻譯,還是時代文化的翻譯。我翻譯詩詞的時候,會努力把其中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時代的特點和本身的古典性翻譯出來。因此,我使用的譯文語言風格有獨到之處。我翻譯李白詩詞時便盡職盡責地遵守以上規(guī)律。不少讀者表示,閱讀我翻譯的李白詩詞時完全不會感覺到自己閱讀的是譯文版本,好像站在李白的身邊聽著他的朗誦。根據(jù)讀者的反饋,可以說,我的譯文比較接近原文的風格特點。

      白:您在翻譯李白和杜甫詩詞的過程中,使用了哪些翻譯策略?

      伊:雖然李白和杜甫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有明顯的不同,對世界和生活的態(tài)度也截然相反。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而杜甫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所以在我看來,無論翻譯李白、杜甫或其他人的詩詞,都要了解他們的世界觀,要進入他們生活的時代,要具備跟他們精神對話的能力,這樣才能翻譯出高質(zhì)量的譯文,才可以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和喜愛。我對杜甫和李白詩詞的翻譯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其實翻譯是沒有捷徑的,只有平時多看書、多積累,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維吾爾傳統(tǒng)詩歌按照格律形式分為阿魯孜格律詩和巴爾瑪克格律詩兩大類。我翻譯李白的部分詩歌時運用阿魯孜格律詩中的格則勒(“格則勒”是采用阿魯孜格律的一種雙行詩形式,以每兩行為一聯(lián)﹐每首三至十二聯(lián)不等﹐多數(shù)為六至八聯(lián)。首聯(lián)兩行同韻﹐以后隔行押韻、一韻到底,押韻形式為AA、BA、CA、DA……)、麥斯納維(“麥斯納維”是采用阿魯孜格律的一種雙行詩形式,以每兩行為一聯(lián),每聯(lián)同韻,押韻形式為AA、BB、CC、DD……)、穆勒伯 (“穆勒伯”是采用阿魯孜格律的一種四行詩形式,押韻形式為AABA或ABCB)。比如,就拿王翰的《涼州詞》來說: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第一、二、四句押韻,格律形式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即平聲與仄聲互相交替出現(xiàn),形成了該詩的節(jié)奏和音樂感。而在阿魯孜格律中,以長、短音節(jié)的組合、變化構(gòu)成不同的調(diào)式、格式,以長、短音節(jié)的交錯變換賦予詩句以音樂的美感,使之起伏變化、跌宕有致??梢源笾抡J為,唐詩格律中的“平聲”相當于阿魯孜格律中的“短音節(jié)”,仄聲則相當于“長音節(jié)”。我在翻譯《涼州詞》時,首先尊重原詩的押韻形式,采用了第一、二、四句押韻的穆勒伯形式;其次我采用的是阿魯孜格律中的“-v--/-v--/-v--/-v-”調(diào)式(其中“-”代表短音節(jié),“v”代表長音節(jié)),與原詩不同的是,根據(jù)維吾爾語和阿魯孜格律的特點,我翻譯的時候,把原詩的七字(七個音節(jié))翻譯成了十二個音節(jié),盡量保留原詩的韻律和音樂感。

      翻譯其他詩詞時,雖然我按照阿魯孜格律詩來翻譯,也體現(xiàn)出了阿魯孜格律詩的拜合里的音律特點,但翻譯的時候,絕不能局限于某種詩詞形式。我運用多種翻譯方法和詩詞形式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出原文的內(nèi)容,使譯文讀起來更自然、更流暢,為此我巧妙地運用了阿魯孜格律詩的各種詩歌形式特點。翻譯杜甫的一些詩歌時則擺脫了此種傳統(tǒng)詩歌形式的固定模式,大量運用了另一種詩歌形式巴爾瑪克格律詩的音律形式,這種詩歌形式的表達方式較為自由、趨于口語化,在格律方面的要求也較寬松,維吾爾民謠、口頭文學中的詩歌絕大多數(shù)都采用巴爾瑪克格律。如果翻譯杜甫所有的詩歌都按照阿魯孜格律形式的幾個固定模式,將難以表達出原文的風格和詩人原有的情感,也很難達到原文擁有的藝術(shù)高度。因此,我選擇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和翻譯形式。比如,我在翻譯杜甫的《麗人行》時,運用了巴爾瑪克格律,而巴爾瑪克格律通過音節(jié)的交替變換賦予詩歌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麗人行》也是七言,我翻譯時,把原詩的七字(七個音節(jié))翻譯成十三個音節(jié),音節(jié)的組合形式為“4、4、5”,即每句由四個音節(jié)、四個音節(jié)、五個音節(jié)組合而成。這樣的表達不受長、短音節(jié)的限制,可以自由發(fā)揮,把原詩的情感充分地表達出來。

      其實,李白、杜甫等詩人的詩句表達方式比較自由,他們有時候會讓形式服務于內(nèi)容,相比之下是更看重內(nèi)容的,此種特點在李白詩歌《戰(zhàn)城南》和杜甫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都有體現(xiàn)。

      三、反思不足有利于打造精品譯作

      白:上面我們談論了唐詩的翻譯過程,接下來,請您與我們分享一下翻譯《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契機和過程吧。

      伊:提到這部譯作,我心里就充滿遺憾。不過沒關(guān)系,木已成舟,我就實事求是地回顧一下吧。這本書我是被委托翻譯的,在1982年末,新疆人民出版社組織一個工作組前往南疆開展工作,主要目的是發(fā)現(xiàn)有能力的翻譯人員,給他們布置翻譯任務,考驗他們的實際能力。工作組在南疆各地組織現(xiàn)場會議,強調(diào)開展翻譯工作的緊迫性。當時我剛好在阿克蘇地區(qū)工作,雖然工作內(nèi)容跟文學和文學翻譯無關(guān),但工作組的人都知道我是文學翻譯的內(nèi)行。會后,工作組組長將另一位譯者艾沙?木沙和我叫到辦公室,委托我們兩個人合譯《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并強調(diào)說時間緊迫,讓我們盡快行動起來。于是我們倆把書分成兩半開始工作,我負責前半部分,艾沙?木沙負責后半部分。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很遺憾當時為什么不堅持自己的翻譯原則。更糟糕的是,由于時間緊迫,每人手上只有一半文本,我們兩個人又不在同一個單位,沒法互換各自手中的文本,導致我們倆人都無法知道作品的完整內(nèi)容。這部小說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作為它的譯者,沒有把它翻譯得盡善盡美,加上編輯方面的問題,最終倉促地出版發(fā)行,與維吾爾文讀者見面。譯作正式發(fā)售后,一些讀者關(guān)于譯本發(fā)表了評論文章,說譯得不錯,并指出了很多不足之處。文學領域的工作者應該多寫類似的文章加以批評,這樣才能讓翻譯者意識到翻譯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不足。在翻譯的過程中,我的致命弱點就是對作品的主題——中國農(nóng)村實際狀況的理解不夠深刻。這部小說在1982年獲得首屆茅盾文學獎后引起文壇的關(guān)注,但是我們對這部作品知之甚少,也缺乏進一步的了解。這既是因為時間有限,也有我們個人的主觀原因。由于這部作品是合譯,我們?nèi)鄙賲f(xié)商處理翻譯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機會,我和另一位譯者沒能形成統(tǒng)一的翻譯觀,在敘述風格、語言使用習慣上出現(xiàn)了差異。總之,及時翻譯并出版我國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倉促和不完美的翻譯工作,卻是對原作者勞動的不尊重。這部譯作在我的翻譯生涯中也是個大遺憾。我把這些遺憾說出來,并不是就遺憾談遺憾,而是說翻譯工作應該有精益求精的追求,有對原作者和讀者高度負責的意識,通過不斷反思來提升自己的翻譯水平。

      白:您前面曾提到,文學翻譯是一種需要很強責任感的工作。對于“責任”的理解,能否請您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這也許對尚處于探索中的年輕譯者來說會有激勵作用。

      伊:文學翻譯對了解該行業(yè)的人員來說,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有責任感的譯者一定會意識到這一點。這種責任感與很多方面密切相關(guān):其一,譯者首先要對原作負責。原作是基礎,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對原作可以或多或少地加以改動,不過要注意分寸。其二,譯者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眾所周知,文學翻譯作為一種再創(chuàng)造活動,凝結(jié)了譯者的大量心血,所以要終生為它負責。少數(shù)民族出版業(yè)存在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一部作品被翻譯出版后,若無特殊情況,即使另有譯者進行更高質(zhì)量的重譯,新譯本出版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雖然最近幾年來,這種情況似乎有所變化,但還是少數(shù)。所以作品基本以初次譯文的形式跟讀者見面,如此一來,如果翻譯出現(xiàn)嚴重問題,就會造成一場難以挽救的悲劇。當然,譯者會遇到一些困難是很正常的,主要涉及主、客觀因素,但無論如何,要盡量避免對翻譯細節(jié)作出草率處理。如對某部作品的翻譯缺乏足夠的信心,可以放下,總會有人勝任。其三,譯者要對原作者的勞動負責。文學創(chuàng)作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作者長久的心血和汗水的精華。有許多作者為了寫一篇作品,可以奉獻一生收集資料、刻苦鉆研。譯者應該盡量避免盲目地改動原作的細節(jié)。其四,譯者要對譯作讀者和社會的需求負責,從而正確引導讀者。國內(nèi)外新出版的作品很多,不可能全部翻譯出來。因此需要對作品精挑細選,選擇那些能夠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藝術(shù)性和思想性深刻的優(yōu)秀作品去翻譯。所有這些方面,都需要很強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

      白:您認為怎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文學翻譯?能否和我們分享一下您的心得?

      伊:文學翻譯在中華民族文學發(fā)展中的地位確實不能低估。尤其是在維吾爾文學中,翻譯文學所占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當然也包括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我們的不少作家通過譯作學習了更先進的思想和更出色的創(chuàng)作風格。我從大學到現(xiàn)在都沒有停止過文學翻譯,在這個領域需要做的事情確實太多了。雖然我已經(jīng)很努力地翻閱新的作品,但也無法掌握全部情況,只能在一些學術(shù)場合上了解到一些比較具體的情況。當然,雖然有高水準的譯作陸續(xù)問世,但質(zhì)量差的也不少。這和部分翻譯者對翻譯工作持有比較膚淺的看法有關(guān)。不少人都錯誤地認為精通兩種語言就可以翻譯文學作品,但事實絕不是這樣。在實際工作中,翻譯者不能忽視自己承擔的責任。文學翻譯比文學創(chuàng)作更難,正如郭沫若所言:“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譯等于創(chuàng)作,甚至還可能超過創(chuàng)作,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時候翻譯比創(chuàng)作還要困難。創(chuàng)作要有生活體驗,翻譯卻要體驗別人所體驗的生活?!盵1]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63頁。在翻譯實踐中,譯者為了還原作者的真實體驗,時常要扮演雙重角色甚至多重角色。每位譯者首先要了解原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意圖。現(xiàn)在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情況:譯者對翻譯的認識不到位,只以賺錢為目的,損害了自己的形象。有些人錯誤地認為文學翻譯是一種會兩種語言就能勝任的勞動,其實并不是,用語言來進行交流和從事翻譯是完全不一樣的兩件事。以前上述情況很少見,我們前輩謙虛謹慎、勤奮刻苦、不斷學習,為了翻譯好一部作品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他們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而現(xiàn)在的部分年輕人,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缺乏合作精神,即使遇到一些困難,也不太愿意合力解決。文學翻譯跟文學寫作完全不一樣,在文學寫作的過程中可以直接刪掉自己不太熟悉的情節(jié),但在文學翻譯中,每一個小細節(jié)都必須處理到位。我們確實有非常經(jīng)典的翻譯巨作,直到現(xiàn)在,有責任感的譯者都很尊重那些譯作和翻譯家,我在翻譯實踐中也會常常向那些翻譯家、譯作取經(jīng)。當然,年輕的譯者也一定要利用好現(xiàn)在的優(yōu)勢,現(xiàn)在學習的條件已經(jīng)很好了,跟以前無法相比,只要有學習的意志,就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來學習,不斷積累經(jīng)驗。年輕譯者要善于交流經(jīng)驗,不斷提升自己,特別是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

      借此訪談之機,我也回顧了自己的翻譯生涯。我由衷地希望這種實踐與理論的對話不要中斷,因為你們的研究是對我們以及諸多前輩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的最好回饋。文學翻譯實踐是一種極其復雜的語言活動和思維活動,涉及文本理解、翻譯方法、譯者風格和文化語境等諸多視角,無論從上述哪個方面出發(fā),都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學術(shù)選題。換言之,漢維翻譯理論是一片亟待發(fā)掘的、廣袤的處女地,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我們今天在訪談中提到的一些實踐細節(jié)看似簡單,或許對未來漢維翻譯實踐和理論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猜你喜歡
      格律譯作音節(jié)
      簡論格律思維
      中華詩詞(2023年2期)2023-07-31 02:18:12
      例說文言文中常見副詞的意義和用法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詞學(2022年1期)2022-10-27 08:06:04
      what用法大搜索
      格律詩詞中散文化句式小議
      中華詩詞(2019年10期)2019-09-19 08:59:58
      拼拼 讀讀 寫寫
      談詩詞格律的極端化
      中華詩詞(2019年9期)2019-05-21 03:05:14
      藏文音節(jié)字的頻次統(tǒng)計
      快樂拼音
      木管樂器“音節(jié)練習法”初探

      中國文藝評論2023年12期

      中國文藝評論的其它文章
      技術(shù)賦權(quán)與資本控制:網(wǎng)絡文學讀者“玩勞動”研究
      藏地復調(diào)的協(xié)奏、雜奏與變奏
      ——楊志軍《雪山大地》詮論
      中國書畫理論在西方(1827–2022)
      本雅明論中國藝術(shù)
      ——以20世紀上半期的歐美漢學為中心[1] 關(guān)于本雅明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學術(shù)界已對本雅明《拱廊計劃》的中國元素特別是中國器物進行了舉證,發(fā)現(xiàn)其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碎片拼貼和辯證意象,實質(zhì)是一種文化利用的策略。參見曾軍:《拱廊“星叢”中的中國》,朱立元主編:《美學與藝術(shù)評論》第13 輯,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61—371 頁。本文則專論本雅明對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的取用態(tài)度。
      “空”(Leere)在中國美學 [1][2] 本文要歸功于“波恩學派”如陶德文(Rolf Trauzettel)和漢斯-格奧爾格?默勒(Hans-Georg M?ller)的美學基本思想,也得益于弗朗索瓦?于連(Francois Jullien)、弗朗索瓦?程(Francois Cheng)和北京學者(宗白華、葉朗、王錦民)的相關(guān)著述。為保證思想的嚴謹以及能有一概覽,本文沒有對儒家、道家和佛教進行學術(shù)上繁瑣的區(qū)分,特別是個別情況從美學意義上來看差異并不明顯。(作者原注)
      網(wǎng)絡文藝高質(zhì)量發(fā)展略論
      塔河县| 玉田县| 兴业县| 周口市| 双城市| 温泉县| 泰顺县| 宜宾市| 甘南县| 曲麻莱县| 五华县| 清新县| 内乡县| 鞍山市| 西贡区| 石城县| 旺苍县| 南岸区| 青阳县| 溆浦县| 济南市| 乌拉特后旗| 莱西市| 黔江区| 湾仔区| 祁门县| 五华县| 枞阳县| 宁德市| 胶南市| 巴林左旗| 平潭县| 绍兴市| 辽阳县| 边坝县| 革吉县| 罗江县| 福安市| 兴海县| 阿图什市| 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