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蓓,田恒旗,胡驍飛,孫亞寧,邢云瑞,王琳,王成賓,王耀*
1(河南科技大學 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471003) 2(河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動物免疫學重點實驗室,河南 鄭州,450002)
球蟲病是指艾美爾球蟲屬的傳染性單細胞原蟲寄生于動物腸道上皮細胞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在家禽養(yǎng)殖中最為常見,其次是兔、牛和羊等[1-2]。抗球蟲藥按照來源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聚醚類離子載體抗球蟲藥,如莫能菌素、拉沙洛西等;另一類是化學合成類抗球蟲藥,如常山酮、尼卡巴嗪類等。聚醚類抗球蟲藥的作用機理是破壞球蟲的細胞膜,使其失去調(diào)節(jié)滲透壓的能力,球蟲細胞膜吸收過量的鈉、鉀離子后細胞破裂而死亡[3]。由于化學合成類抗球蟲藥的結構不同,其抗球蟲作用機理也不盡相同。例如三嗪類抗球蟲藥是通過抑制球蟲體內(nèi)呼吸鏈酶的活性來抑制球蟲的生長繁殖[4]。抗球蟲藥因具有低毒、價格低廉、防治球蟲效果好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畜牧業(yè),但常有過量使用或不規(guī)范使用導致動物性食品中藥物殘留超標的情況。長期食用藥物殘留超標的食品,會引起人體慢性毒性作用,表現(xiàn)癥狀為多發(fā)性神經(jīng)病、橫紋肌溶解、高鈣血癥、呼吸衰竭等,甚至會威脅生命安全[5-8]。
近年來,抗球蟲藥在食品安全監(jiān)督抽檢中屢被檢出,向俊等[9]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2020年湖南多地區(qū)的肉類樣品中檢出了磺胺類藥物,其中雞肉類樣品檢出率高達52.4%。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獸藥最大殘留限量》(GB 31650—2019)中明確規(guī)定了抗球蟲類獸藥在食品中的最大殘留限量(表1)。因此,實現(xiàn)抗球蟲藥殘留的快速高效檢測對保障食品安全,助力我國食品進出口貿(mào)易都具有重大意義。目前,抗球蟲藥殘留的檢測主要以高效液相色譜[10]、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zhì)譜[11](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L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zhì)譜[12](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等儀器分析方法為主。雖然儀器方法精密度、準確度高,但儀器設備體積大,價格昂貴,樣品前處理復雜,僅適用于對準確度和靈敏度要求較高的檢測和驗證。免疫分析是一種利用標記物(如酶、膠體金、熒光物質(zhì)等)標記抗體或抗原并對目標檢測物進行特異性識別,從而達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分析方法,具有靈敏、特異、快速的優(yōu)勢,是快速檢測方法的主要技術支撐[13]。應用免疫分析方法可以彌補傳統(tǒng)分析方法的不足,實現(xiàn)低成本、高通量的現(xiàn)場快速檢測。本文綜述了抗球蟲藥人工抗原的合成方法和免疫分析方法研究進展,以期為食品中抗球蟲藥殘留的快速檢測提供參考。
表1 我國國家標準對食品中常見抗球蟲藥最大殘留限量的規(guī)定Table 1 The maximum residue limits of common coccidiostats in foods by China national standards
相對分子質(zhì)量小于1 000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反應原性而無免疫原性,不能誘導機體產(chǎn)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只能被稱為半抗原(不完全抗原)[14]。只有小分子化合物與載體偶聯(lián)形成完全抗原后,才能誘導機體B細胞增殖分化,進而產(chǎn)生特異性抗體用于免疫分析[15]。通過適當?shù)幕瘜W改造方法,在半抗原分子結構的特定位置進行基團轉(zhuǎn)化,進而引入連接臂,之后再與大分子載體共價結合,生成半抗原與載體的偶聯(lián)物,此偶聯(lián)物即為人工抗原[16]。因此半抗原的設計、改造和人工抗原的制備是制備抗球蟲藥抗體,建立相應的免疫分析方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7]。
在合成抗球蟲藥人工抗原的過程中,半抗原自身的分子結構十分重要,應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否則難以產(chǎn)生抗體或產(chǎn)生的抗體效價較低[18]。少數(shù)小分子結構基本滿足抗體制備需要,且具有活性基團,如氨基、羧基、羥基等,可直接作為半抗原與載體偶聯(lián)[19]。一些抗球蟲藥如鹽霉素、莫能菌素等,它們的分子結構中均含活性基團羧基,藥物分子便可直接作為半抗原與載體偶聯(lián),用于檢測相應的抗球蟲藥殘留。
大多數(shù)抗球蟲藥的分子結構中沒有能夠與載體直接共價結合的活性基團,或是與載體偶聯(lián)后半抗原的特征結構被載體干擾屏蔽,或是活性基團即為具有維持半抗原免疫功能的特征基團,一旦被破壞會導致藥物失效[20-21]。這些情況下必須對藥物分子進行設計改造為新的半抗原。半抗原改造時需在保持原有分子結構的前提上,使特征基團暴露在人工抗原的表面,以便被動物的免疫細胞所識別,刺激機體產(chǎn)生免疫學特性良好的抗體。最常使用的改造半抗原的方法是在藥物分子上引入連接臂。楊小康等[22]用氨基丁酸與拉沙洛西反應制備半抗原,氨基丁酸作為連接臂可使拉沙洛西的活性基團羧基暴露于分子表面,便于與載體偶聯(lián)(表2)。在改造常山酮的半抗原時,BAI等[25]發(fā)現(xiàn)分子含有仲胺基、羥基2種活性基團,由于羥基是常山酮具有抗球蟲活性的特征結構,在改造常山酮結構的同時應保護羥基不受破壞,因此,加入三甲基碘硅烷保護羥基,同時采用琥珀酸酐與常山酮反應,構建末端含有羧基的間隔臂,制備常山酮半抗原。這樣設計出的半抗原具有較強的誘導免疫應答的作用。
表2 常見半抗原改造方法Table 2 Common haptens modification methods
針對沒有活性基團的抗球蟲藥,可以通過引入活性基團的方式改造半抗原。CHAO等[23]使氯羥吡啶在堿性條件下與溴乙酸乙酯反應,得到了含酯鍵的氯羥吡啶衍生物,酯鍵水解后形成羧基,調(diào)pH形成酸性環(huán)境,得到含有羧基的氯羥吡啶半抗原(表2)。SHEN等[26]通過計算機模擬設計地克珠利半抗原,在酸性條件下以地克珠利、羧甲基羥胺和吡咯烷為原料合成了含有羧基的地克珠利半抗原。WANG等[27]通過引入羧基的方式制備托曲珠利半抗原。先將托曲珠利(toltrazuril,TOL)和6-溴己酸芐酯反應24 h,再將所得物質(zhì)干燥減壓濃縮,得到一種中間產(chǎn)物TOL-1,將TOL-1和鈀碳(鈀的含量為10%)在氫氣環(huán)境中混合反應,經(jīng)過純化得到和托曲珠利結構相似且含有羧基的半抗原。
改造靶標分子的代謝物、結構類似物也是一種常見的制備半抗原的方法。SHEN[24]等利用尼卡巴嗪的代謝物4,4′-二硝基羰酰替苯胺[1,3-bis(4-nitrophenyl)urea,4,6-dimethyl-1H-pyrimidin-2-one, DNC]設計半抗原,將DNC與5-氨基-2-硝基苯甲酸反應,在特定反應條件下制得含有羧基的尼卡巴嗪的半抗原(表2)。LIU等[28]發(fā)現(xiàn)二硝托胺雖含有可直接與載體蛋白偶聯(lián)的活性基團(酰胺基團),但實驗中以二硝托胺為半抗原時直接制備的抗體靈敏度不高,不能滿足實驗需求。因此選擇二硝托胺的結構類似物3,5-二硝基-2-甲基苯甲酸作為半抗原,該物質(zhì)含有羧基,可直接與蛋白偶聯(lián)。
在制備人工完全抗原時,蛋白質(zhì)、多聚肽等大分子化合物都可以作為與小分子偶聯(lián)的載體,其中蛋白質(zhì)結構復雜,免疫原性好,故一般采用蛋白質(zhì)作為載體。蛋白質(zhì)結構中可供連接的基團主要為氨基、羧基等。蛋白質(zhì)類載體中最為常用的是牛血清蛋白(bovine albumin,BSA)、雞卵清蛋白和鑰孔血藍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
偶聯(lián)反應通過化學反應完成,可以根據(jù)半抗原修飾物中的活性基團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偶聯(lián)方法。對于含有羧基的半抗原,可用碳二亞胺法、活性酯法、混合酸酐法等方法將其與載體蛋白偶聯(lián);含有氨基的半抗原,可用戊二醛法或重氮化法將其與載體蛋白偶聯(lián);含羥基的半抗原,則可通過琥珀酸酐法、高碘酸鈉反應法與載體蛋白偶聯(lián)。胡梅等[29]采用活潑酯法將含有羧基的莫能霉素、馬度米星銨分別與載體蛋白偶聯(lián),成功合成完全抗原。TIAN等[30]選擇通過活潑酯法將鹽霉素的羧基與BSA的氨基共價結合,制備完全抗原。BURKIN等[31]采用活潑酯法分別將含有羧基的鹽霉素、甲基鹽霉素與BSA成功偶聯(lián),制備出2種完全抗原,用于抗體制備。ZHANG等[32]將4-溴丁酸乙酯與地克珠利雜環(huán)上的仲銨反應,再加入氫氧化鈉使酯鍵水解,調(diào)節(jié)pH值,使酯鍵水解為羧基,形成新的半抗原。再通過活潑酯法半抗原連接到KLH合成完全抗原。LI等[33]用2種方式制備了乙氧酰胺苯甲酯的完全抗原。采取重氮化法使乙氧酰胺苯甲酯的氨基在酸性條件下與亞硝酸鈉反應,經(jīng)重氮化后,與BSA反應生成完全抗原。采用戊二醛法使半抗原和BSA偶聯(lián),引入間隔臂并使二者連接在一起,合成完全抗原。人工抗原制備后,經(jīng)過鑒定,即可作為免疫原免疫實驗動物以獲取免疫學特性良好的抗體。
酶聯(lián)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將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和抗原-抗體特異性識別相結合,用特定的酶標記抗原或抗體,根據(jù)酶催化底物的顯色程度,對待測物進行定性或定量測定[34]??骨蛳x藥的ELISA方法已經(jīng)較為成熟,目前所報道的方法主要為直接競爭法(direct competitive ELISA,dc-ELISA)和間接競爭法(indirect competitive ELISA,ic-ELISA)??骨蛳x藥抗體多為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mAb)和多克隆抗體(polyclonal antibody,pAb)也有所報道。
CHEN等[35]在單鏈抗體片段(single chain fragment variable, scFv)的基礎上首次構建了抗拉沙洛西和鹽霉素的完整雙特異性單鏈抗體(bispecific single-chain diabody, scDb)。利用scDb建立的ic-ELISA法,可以同時檢測雞肉中的拉沙洛西和鹽霉素,IC50分別為3.5 ng/mL和4.1 ng/mL,該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優(yōu)于scFv親本抗體。HUANG等[36]制備了一種特性免疫磁珠,在其表面固定單鏈抗體,建立了一種簡單、高效的免疫磁珠ic-ELISA法測定馬度米星銨殘留,檢出限為6.31 μg/kg。LIN等[37]首次制備出氯苯胍的單克隆抗體,以此開發(fā)了基于單克隆抗體的ic-ELISA快速篩選樣品中氯苯胍的方法。該方法的IC50為0.927 ng/mL。檢測結果與LC-MS/MS分析一致。SHEN等[24]基于針對尼卡巴嗪代謝產(chǎn)物DNC的特異性抗體,建立了一種ic-ELISA方法,可檢測尼卡巴嗪殘留,IC50為0.825 ng/mL,相比WU等[38]建立的檢測DNC的ic-ELISA方法(IC50為3.46 ng/mL),IC50有所降低,靈敏度更強。值得一提的是,BAI等[25]建立一種非競爭性ELISA法用于雞肉中常山酮殘留檢測,發(fā)現(xiàn)在使用抗體相同的情況下,非競爭免疫分析比競爭形式靈敏度提高了3.5倍,檢出限為0.13 ng/mL,分析范圍提高5倍,該研究可為傳統(tǒng)的小分子競爭分析提供新思路。
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是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和酶聯(lián)免疫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超高靈敏度的非放射性標記的免疫分析方法[39]。目前常用的熒光標記物有魯米諾、異魯米諾及其衍生物及吖啶酯類。與抗體或抗原結合后,這些標志物性質(zhì)穩(wěn)定,并保持較高的反應能力和量子產(chǎn)率,對被標記抗體或抗原的理化特性幾乎沒有影響[40]。近年來此方法已應用于多個檢測領域,在抗球蟲藥殘留檢測中也有所進展。LI等[41]建立了一種基于生物素-鏈霉親和素體系的檢測雞肉中地克珠利的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通過制備生物素化的抗地克珠利抗體,結合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鏈霉親和素的專一性、多位點結合和信號放大作用,以及催化魯米諾-過氧化氫體系化學發(fā)光,最終實現(xiàn)特異性化學發(fā)光信號的讀出。用該方法檢測雞肉樣品中的地克珠利,靈敏度是ELISA法的4倍,IC50為0.48 μg/kg,檢出限為0.02 μg/kg,與HPLC-MS/MS相關性良好。ZHAO等[42]也采用了魯米諾-過氧化氫發(fā)光體系,利用廣譜的磺胺單克隆抗體建立了一種快速競爭化學發(fā)光法,用于檢測雞肉中32種磺胺類藥物。此方法的IC50為0.038~11.2 ng/g,檢測限為0.03~26 ng/g,可作為肉類中磺胺類藥物殘留的常規(guī)篩查工具。
免疫層析試紙法(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ICA)的原理是采用條狀纖維膜作為載體,利用吸水墊的毛細管虹吸作用,使待測樣抗原或抗體與層析膜上相應的受體(抗體或抗原)結合,所形成的免疫復合物被截留在檢測帶,通過標記物顯色,快速得到可視化結果[43]。常見的標記物有磁性納米顆粒、彩色納米顆粒和熒光納米顆粒等,其中膠體金具有制備簡易、性質(zhì)穩(wěn)定、顯色明顯的特點,在抗球蟲藥檢測中應用最為廣泛。CHAO等[23]基于氯羥哌啶單克隆抗體,建立了膠體金免疫層析法,用于生雞樣品中氯羥哌啶的快速篩查。該方法檢出限為0.14 μg/kg,可以滿足現(xiàn)場快速檢測的需求。LIU等[28]基于制備的單抗,開發(fā)了檢測雞肉中二硝托胺殘留的免疫層析檢測方法,檢出限為2.5 μg/kg。XU等[44]制備針對尼卡巴嗪的高靈敏度單克隆抗體與膠體金的復合物,組裝成間接競爭型免疫層析試紙條,用于雞肉樣品中尼卡巴嗪的快速檢測,檢出限為10 μg/kg(圖1)。與同一單克隆抗體建立的ic-ELISA法測定結果非常接近。LIN等[37]基于制備的氯苯胍單克隆抗體開發(fā)了一種膠體金免疫層析試紙,該試紙能快速檢測蝦、雞胸肉和雞肝樣品中的氯苯胍殘留,檢出限分別為10、5、10 ng/g。經(jīng)驗證,此免疫層析試紙檢測結果與LC-MS/MS的結果一致,僅需10 min便得出定性結果,體現(xiàn)了免疫層析試紙法快速簡便的分析優(yōu)勢。此外,FITZGERALD等[45]利用被動吸附法使抗體與綠色羧化微球形成絡合物,并組裝免疫層析試紙,建立了一種基于圖像像素分析的可同時檢測多組分殘留的免疫層析方法,通過測量像素強度實現(xiàn)了由一次定性到定量化的過程。該方法檢測常山酮的檢測限為10 ng/mL,對托曲珠利和地克珠利的檢測限為100 ng/mL。
a-試紙的組成;b-檢測結果示意圖圖1 尼卡巴嗪免疫層析試紙原理圖
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luores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以競爭性免疫分析為基礎,反應體系內(nèi)除待測抗原外,同時加入一定量熒光素-抗原偶聯(lián)物(示蹤物,Tracer),使兩者與有限量的特異性抗體競爭結合。熒光素-抗原偶聯(lián)物在結合抗體后熒光偏振值的變化能反映待測物濃度,熒光偏振值大小與待測抗原濃度呈反比關系[46]。小分子檢測中常用的傳統(tǒng)熒光素有異硫氰酸熒光素異構體、羧基熒光素、氨基熒光素、鑭系元素等、新型熒光素有量子點、熒光鏈霉親和素偶聯(lián)物等。在FPIA過程中,多采用化學反應合成Tracer,制備性能良好的Tracer是FPIA方法的關鍵[47]。傳統(tǒng)熒光素具有性質(zhì)穩(wěn)定、熒光壽命長、成本低等優(yōu)勢,在抗球蟲藥的檢測中應用較廣。CHEN等[48]合成磺胺甲氧基嘧啶-異硫氰酸酯為Tracer,依靠廣特異性的單鏈抗體,建立了可以用于檢測牛奶樣品中13種磺胺類藥物的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方法,該方法結合了熒光偏振免疫分析的優(yōu)點和單鏈抗體的廣譜敏感性,適合應用于現(xiàn)場快速篩查。ZHANG等[49]合成了25種長波長熒光素標記的DNC半抗原作為Tracer,并對其進行了表征,建立了一種基于單克隆抗體的快速檢測雞體內(nèi)DNC的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方法。該方法的檢出限為24.21 μg/kg,重復性較好,可用于雞肉中尼卡巴嗪的快速檢測。傳統(tǒng)熒光素價格低廉,使用廣泛,但存在受背景熒光干擾較大和靈敏度較低等缺陷。新型熒光素如量子點、熒光鏈霉親和素偶聯(lián)物等的光穩(wěn)定性和亮度更強,且發(fā)射光譜窄,可顯著降低雜信號,提高靈敏度,已廣泛應用到獸藥殘留的檢測當中,是未來抗球蟲藥熒光偏振免疫分析研究的趨勢。
電化學免疫傳感器(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ECIA)的原理是將電化學和免疫分析相結合,通過檢測探針與抗原結合前后電信號的相對變化來定量靶標的量(圖2)[50]。在電化學免疫分析中,碳納米顆粒、納米金剛石-石墨、氧化石墨烯等碳納米材料經(jīng)常被用來修飾玻碳電極的表面,增強電極的導電能力[51-52]。電化學免疫傳感器可在復雜基質(zhì)中實現(xiàn)抗球蟲藥殘留的快速檢測。HU等[53]合成了AuNPs/Zn/Ni-ZIF-8-800@graphene復合材料修飾玻碳電極,構建了間接競爭型電化學免疫傳感器,用于檢測牛奶中莫能菌素的殘留量。該傳感器具有優(yōu)異的電子傳導能力,極大地提高了傳感器的檢測靈敏度,檢出限為0.11 ng/mL。基于同一原理,該團隊[54]還合成了hemin@Fe-MIL-88 NH2/AuPt作為信號探針,制備了電化學免疫傳感器,通過多重信號放大作用實現(xiàn)對馬度米星銨的定量檢測,檢出限為0.045 ng/mL。WANG等[55]合成了一種AuNPs/Ag-GO-NF納米復合材料作為有效底物固定抗體和放大電化學信號,Ag-GO-NF結構可以為金納米粒子提供更多暴露的活性中心。所研制的電化學免疫傳感器檢測磺胺二甲氧嘧啶的檢出限為4 pg/mL。該免疫傳感器制備簡單,兼具高靈敏性和穩(wěn)定性。該團隊[56]還開發(fā)了一種以銀納米粒子為氧化還原探針的電化學免疫傳感器,用于磺胺二甲嘧啶的特異性檢測。葡萄球菌蛋白A具有靶向功能,滴到電極上可以吸收磺胺二甲嘧啶單克隆抗體,可提高免疫反應效率。在最佳條件下,此傳感器的檢出限為3 pg/mL。
抗球蟲藥作為獸藥或者動物飼料中的添加劑,在禽畜養(yǎng)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世界各國對抗球蟲藥允許的最大殘留限量正逐步下調(diào)。目前動物性食品中抗球蟲藥殘留超標的情況仍有發(fā)生,人們對抗球蟲藥的檢測要求將越來越高。免疫分析方法以其靈敏、快速、低成本等獨特優(yōu)勢在眾多檢測方法中脫穎而出,在抗球蟲藥檢測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綜述了免疫分析方法在抗球蟲藥殘留檢測中的應用(表3)。酶聯(lián)免疫分析方法是現(xiàn)階段抗球蟲藥免疫分析方法中最常見的一類,具有操作簡單、靈敏快速、應用廣泛的優(yōu)勢,但有大量手動加樣步驟,易出現(xiàn)人為誤差?;瘜W發(fā)光免疫分析方法無輻射、標記物有效期長、自動化程度高,但抗原或抗體被標記過發(fā)光物質(zhì)后會改變免疫反應性能,且發(fā)光劑標記率重現(xiàn)性較差。免疫層析試紙法體積小而便攜、結果判定簡單直觀,可實現(xiàn)大批量快速篩查,但靈敏度和精確度普遍偏低,多用于定性及半定量檢測。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法無需洗滌,適用于快速篩選,不受樣品顏色以及儀器條件影響,但該方法靈敏度低于ELISA法,需要熒光偏振檢測設備,儀器成本較高。電化學免疫傳感器檢測靈敏,但穩(wěn)定性差,用特殊材料修飾的電極只能滿足單個樣品的測試。
抗球蟲藥殘留免疫分析方法應在以下幾方面不斷完善。一是個別抗球蟲藥的結構復雜,無法合成完全抗原,缺乏特異性抗體,從而無法建立免疫檢測方法。如癸氧喹酯、氨丙啉等還沒有半抗原合成及免疫分析方法的報道。針對未有免疫檢測方法或抗體的抗球蟲藥,應探究其結構特點、基團活性等,設計合成人工抗原,擴大抗球蟲藥抗體庫,提高抗體的靈敏度和特異性。二是檢測方法庫還有待完善和均衡發(fā)展。仍有部分抗球蟲藥的免疫檢測方法研究較少、檢測模式單一、靈敏度較低,如拉沙洛西、乙氧酰胺苯甲酯、氯苯胍等。針對該點,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以結合質(zhì)譜分析、量子點、生物傳感器、免疫芯片等新技術來開發(fā)更為靈敏、便捷的高通量免疫檢測方法,提高檢測靈敏度,縮短檢測時間。三是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周期較長,批間差別較大,缺乏大批量生產(chǎn)的條件??梢蕴剿鏖_發(fā)性能更穩(wěn)定、能大批量制備、批次間差異小的新型優(yōu)質(zhì)抗體,如單鏈抗體、基因工程抗體,或核酸適配體、受體蛋白等抗體代替物。四是人工抗原的制備均是一種載體蛋白偶聯(lián)一種半抗原,其制備出的抗體特異性高,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所建立的免疫分析方法只能檢測某一種或結構極其相似的抗球蟲藥,無法像儀器方法一樣能夠同時對多種抗球蟲藥殘留進行多殘留檢測。因此,開發(fā)能夠同時快速檢測多種抗球蟲藥殘留的免疫分析方法也將是免疫分析方法的發(fā)展趨勢。可將免疫分析與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等技術結合,實現(xiàn)動物性食品生產(chǎn)加工全過程中抗球蟲藥殘留的智能化和動態(tài)化監(jiān)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