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利
在這個寒冷的冬季,全國各地呼吸道疾病高發(fā),孩子們的健康問題成為家長們最為關(guān)心的事情。然而對于家長們來說,喂藥卻成了一個巨大的難題。很多孩子不愿意吃藥,不配合,有的甚至直接將吃到嘴里的藥吐出來,這讓家長們感到十分困惑和無助。
給孩子喂藥,這些方法是錯的
錯誤1:捏住鼻子強行喂藥
有的孩子吃藥不肯張嘴,家長只好捏住孩子的鼻子強行灌藥。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捏住孩子鼻子強行喂藥,孩子會出現(xiàn)哭鬧和掙扎,容易把藥物嗆入呼吸道,可能會引起窒息。而且這種粗暴的喂藥方式,會使孩子越來越抗拒吃藥。
錯誤2:把藥混在食物里
把藥裝在飲品或零食里,從外包裝上來騙孩子吃藥。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用飲料、零食包裝等來偽裝藥品,并對孩子說這是好吃的而不是藥,這樣會給孩子造成錯覺,出現(xiàn)亂吃的情況,加大發(fā)生意外的風險。
錯誤3:讓孩子躺著吃藥
很多家長給孩子喂藥時,都會讓孩子平躺在床上或沙發(fā)上,這樣很容易將藥嗆到氣管里,造成嗆咳或窒息,還容易讓藥物滯留在食管里,影響治療效果。正確的姿勢是采取坐姿,盡量抱著孩子或者讓孩子自己坐著。
錯誤4:任何藥物都用開水沖泡
無論給孩子喂哪種藥,有的家長都喜歡用開水沖泡,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因為有些藥物遇到高溫容易發(fā)生變化而影響藥效,如抗生素類、益生菌類等藥物都需要用涼水或溫水沖泡后再喂給孩子。
錯誤5:隨意增減藥量
用藥劑量大,其副作用自然就會大,嚴重的會導(dǎo)致急性或蓄積性藥物中毒。如果家長經(jīng)常隨意增減藥量,會使孩子的機體產(chǎn)生耐藥性和不良反應(yīng),治療難度會更大。給孩子吃藥前,家長要仔細檢查藥盒上的名稱、日期及用量,看清楚是飯前還是飯后服用以及用藥的時間間隔等。
試試這五招,讓孩子配合吃藥
選擇口感好的藥物。家長在選用劑型時,可以選擇適合寶寶服用的果味劑型藥物,其口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正確使用喂藥工具。滴管:一般用于嚴控用量或用量很小的液體藥物,對于1歲以內(nèi)的小嬰兒,使用小滴管喂藥最為合適。喂藥器適用于2到3歲寶寶使用,其優(yōu)點是不易滴漏、不易傷害口腔、用量可控。
選擇正確喂藥姿勢。孩子吃藥時要采取坐位或半坐位的姿勢,家長輕輕把住孩子的四肢,固定住頭部。一是不容易造成藥物灑漏,二是孩子不容易發(fā)生嗆咳。
根據(jù)劑型調(diào)整喂藥策略。家長可以給孩子選擇顆粒劑、滴劑、混懸液、分散片等藥物劑型。其中,服用顆粒劑、分散片時,盡量不要放太多水,以免增加服藥壓力。
采取服藥獎勵機制。對于3歲以上的孩子,當孩子順利喝完藥后,要及時給孩子一點獎勵,可以給孩子吃一小塊糖,有助于掩蓋藥物的味道,也可以給孩子拿一個玩具。同時也要對孩子進行語言上的表揚,從而減少孩子對服藥的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