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鳳梅
何謂思辨能力?通俗地說,就是思考與辨別能力。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思考更多是指判斷、推理以及分析等能力;而辨別主要指對文本類別以及事理等方面的辨析。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結合高中學生的學情,根據文本內容,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在豐富學生語文知識積累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通過問題引導閱讀教學走向深入,并結合反饋學情及時調整后續(xù)教學環(huán)節(jié)。高中閱讀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文本主題及教學重點難點,設計主問題,結合主問題適時延伸出其他的問題,推進師生互動,啟迪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在更深層次理解文本內容。
比如,教學《拿來主義》一課,在導入階段,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討論各自喜歡的影視劇、節(jié)日,學生在討論中會提到外國的節(jié)日和影視劇等。據此,教師適時推出問題:“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外國的文化,比如各種節(jié)日等,風靡國內。對此,我們是全盤接受,還是全部否定?你們怎么看?”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討論,順勢導入新課。
在學生速讀文本之后,教師適時介紹魯迅及相關背景,引導他們思考:除了拿來主義,文本中還介紹了哪些主義?這些主義有哪些危害?魯迅先生為了進行論證,運用了哪些觀點?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在學生辨析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及其危害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提問:“拿來主義的具體做法有哪些?作者是怎么論證的?文本中的魚翅、鴉片等分別指什么?”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在推進課堂教學持續(xù)深入的同時,也能有效地鍛煉思辨能力。
情節(jié)是小說中的關鍵要素,作者通過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推動故事發(fā)展。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是矛盾聚焦的沖突點。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聚焦情節(jié),尤其是情節(jié)中的矛盾因子,設計問題,推進課堂教學縱深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比如,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課,林沖通過店小二,已經知道陸虞候想要害他,但是仍然派他去看守草料場。這就是一處沖突,以致于林沖自己也懷疑。他自言自語“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按照常理,之前高衙內與陸虞候已經多次加害于他,此時他還在猶豫,難道不應強烈反抗嗎?接下來,林沖兩次祭拜山神,我們由此可以初步感知,真正對林沖產生影響的,不是他人陷害,而是他自己根植于靈魂中的“奴性”。
這種“奴性”,讓他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還抱有幻想,導致他繼續(xù)忍辱負重。當最后的幻想破滅之后,林沖忍無可忍,雪夜上梁山。問題引導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文本內容,而且還能進一步揭示文本的主題思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設計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辨析,幫助他們跳出“官逼民反”這一簡單主題,立足林沖自身的思想“奴性”進行剖析,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漢語言博大精深。很多時候,即便是同一詞語,由于說話語氣不同而導致的意思也截然相反。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內容,突破淺表化閱讀,深入思考問題,提升思辨能力。
比如,教學《祝?!芬徽n,針對祥林嫂的死亡原因,作者提出了“吃人的封建禮教導致的”,學生雖然能夠接受這一觀點,但是大多停留在淺層次,未能透過文本語言去挖掘背后的隱形聯(lián)系。比如“孩子看見她的眼光就吃驚,牽著母親的衣襟催她走”這一句中,對于“孩子”的怕,對于祥林嫂的死有沒有聯(lián)系?顯然,即便有聯(lián)系,也屬于隱形,不容易被學生發(fā)現(xiàn),而需要教師主動去挖掘。又如,柳媽說:“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這與祥林嫂的死也有隱形聯(lián)系。
結合文本人物分析,祥林嫂身上小人物的性格缺陷,則是她走向死亡的主要因素。“孩子”的怕,讓她聯(lián)想到被狼叼走的阿毛;柳媽的諷刺,讓她聯(lián)想到與他有關的兩個男人的死。對于學生來說,從感性到理性,中間有個漸進的過程。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透過文字表面,挖掘其中的隱形聯(lián)系,引導他們從淺層閱讀到深層理解,步步深入,層層推進,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
閱讀與寫作,猶如語文的雙翼緊密相連。雖然高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他們的生活相對簡單,直接體驗不多。閱讀能幫助他們積累素材,提供更多創(chuàng)作間接體驗。
比如,教學《過秦論》一課,作者圍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一論點,采用對比論證的方法逐層推進。其中,主要的對比有九國聯(lián)盟與秦國實力之間的對比,有陳涉與九國聯(lián)盟進行的對比,還有秦國前后的對比,等等。其中,陳涉與九國聯(lián)盟之間的對比較為詳細,陳涉出身較為低賤,是“氓隸之人”“遷徙之徒”,而九國卻是諸侯;陳涉軍隊數(shù)量只有幾百,而九國軍隊卻有幾十萬,乃至上百萬;還有軍隊素質方面,陳涉的軍隊是“疲弊之卒”,而九國卻是“名將統(tǒng)率”……這樣的對比,突出了陳涉的劣勢與九國聯(lián)盟的優(yōu)勢,揭示了這一切最終的失敗,都是秦之過。這種對比論證、比喻論證,不僅形象生動,而且還能將抽象的觀點闡述得較為具體。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隨文練筆活動,借鑒文本的寫作技巧,將閱讀中積累的素材用到作文中,提高作文的質量。
總而言之,語文閱讀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結合高中學生實際,結合高中閱讀文本的特征,積極搭建平臺,通過各種途徑,積極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