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勇
(中國人民警察大學 警察法學研究中心,河北 廊坊 065000)
我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在侵權責任編規(guī)定了“民事自助行為”,首次在立法中明文規(guī)定了民事自助行為,且專門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彌補了我國法律長期以來的空缺,使我國司法實踐在裁決民事自助行為時有了法律依據(jù)。但是,該條文的原則性相對較強,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法官自身的裁量度過高。民事自助行為的范疇和情況多變,甚至還會出現(xiàn)權利人亂用民事自助行為,導致不同的法官出現(xiàn)不同的裁決結(jié)果。因此,完善私力救濟至關重要。私力救濟中關于民事自助行為的司法適用問題的解決,有利于民事自助行為制度化和法律化,并將進一步促進私力救濟體系的完善。相對于公力救濟,民事自助行為的存在和司法適用將進一步縮減各項開支,降低各項成本,且有效提升司法運行的效率,對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我國法治化建設有積極的意義。
我國《民法典》在侵權責任編規(guī)定了“民事自助行為”,即權利人自身合法權益已經(jīng)受到外來侵害或者即將面臨侵害時,如果情況緊急且來不及等待國家機關保護,權利人可通過自己的力量及合法的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且回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1]。通常來講,民事自助行為主要有兩個階段,一是實施階段,二是事后公力保障階段,體現(xiàn)了民事自助行為屬于私力救濟和公力救濟的結(jié)合。民事自助行為是我國《民法典》規(guī)定的免責事由之一,使我國民法的責任事由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體系,從而讓民事主體在法律范圍內(nèi)享有更多的行為及權利自由。學術界對于民事自助行為的研究,主要有進攻說、權利保全說和公力救濟例外說三種觀點。其中進攻說的代表學者是德國的拉倫茨和梅迪庫斯。該學說認為,當權利人的權益受到侵害且國家權力機關救濟后仍受到影響的,為了保障自己的權益,權利人可以采取進攻行為,即采取暴力行為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是受國家法律支持和認可的??梢姡M攻說更注重權利人的自我主動性和自治性。但應合理引導人們對民事自助行為的解讀,避免該行為在實施過程中因沖動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甚至影響社會秩序。權利保全說的主要代表學者為日本的保不二雄。這一學說強調(diào)權利的保全和恢復,即權利人的權益受到侵害且來不及公力救助時,可以采取自保的行為[2]。公力救濟例外說的主要代表學者為馮·巴菲特。該學說認為,國家法律至高無上,原則上禁止人們?yōu)楸Wo自己的權利而侵害他人權益。但是,不能全面禁止民事自助行為,且應該設定一定的實施條件和范圍,允許權利人在特殊條件下使用民事自助行為,進而彌補公力救濟的不足[3]。
權利人的自主行為是否屬于民事自助行為范疇,需要看其行為是否具有構成自主行為的要件。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行為人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二是行為人自身權益受到侵害后不能及時向公力救濟請求幫助;三是若不立即采取自助行為會對自己的合法權益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失和影響;四是對侵權人實施扣留財產(chǎn)或者拘束人身自由的行為;五是對第四條要件行為的實施必須要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且不超出這一范圍的前提下;六是權利人采取自助行為之后必須立即請求國家機關進行處置。總的來講,權利人為了保護自己合法權益而采取的民事自助行為是否構成其要件,最終還需要由公權力機關介入和認定。權利和行為的認定、最終的處置等都需要由公共機關來實施,只有這樣才能保護自助行為的合法性和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民事自助行為是個人權利和公權、保障合理權益和防止權力濫用的對立和統(tǒng)一。民事自助行為賦予自然人在符合構成要件的情況下及時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減輕國家機關執(zhí)法壓力的同時,也將進一步促進社會法治的建設和發(fā)展。
1.彌補公力救濟,完善私力救濟
公力救濟有國家相關機構支撐,但救濟過程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成本,有一定的滯后性和被動性。盡管我國《民事訴訟法》有訴前保全的規(guī)定,但由于民事訴訟程序復雜、滯后導致權利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可能遙遙無期,自然人也不能完全依賴于公力救濟來實現(xiàn)對自己權益的全力且及時的保護[4]。當公力救濟不足或缺位時,權利人會轉(zhuǎn)而采用私力救濟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通過私力救濟尋求突破口??梢姡袷伦灾袨榭梢愿苯?、便捷地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民事自助行為是公權力對維護社會秩序和保護公民權利的有效補充。此外,完善私力救濟體系,關注權利人合理的期待和選擇,也成為民事自助行為的正當性基礎。在符合一定要件的基礎上,權利人通過民事自助行為解決問題和爭端,不需要向法院遞交材料、經(jīng)歷繁瑣的程序,在減少訴訟成本的同時讓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從而推動私力救濟的完善。但是,《民法典》中對于民事自助行為的認定有著較強的原則性,這會導致不同的法官作出不同的裁決結(jié)果,所以民事自助行為的相關規(guī)定需要不斷完善。
2.震懾和教育侵權人,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
在司法實踐中,面對極為復雜的民事糾紛,由于法律缺乏詳盡的條文,會導致執(zhí)行難的問題。很多侵權人惡意轉(zhuǎn)移財產(chǎn)、隱匿財產(chǎn),或者逃避和拖延司法執(zhí)行,而權利人合法利用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這是民事自助行為的正當性。權利人實施民事自助行為是出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本能,是自然形成的。因此,為權利而斗爭是權利人自己所擁有的一種義務。當侵權人對他人的財產(chǎn)或者人身造成侵害時,勢必會遭到受害者的回擊,這不僅需要法律的保護,同時還需要權利人自身的主張[5]。民事自助行為的存在及其司法適用,可使受害人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使侵權人違法行為的成本增加,從而震懾和教育侵權人,讓其不敢輕易違法。
1.對民事自助行為合法性的判斷標準不統(tǒng)一
目前,法律對民事自助行為的構成要件有詳細的規(guī)定,但在司法實踐或理論界,對其判決結(jié)果仍持有不同觀點。在案件判定時,由于《民法典》中對民事自助行為構成要件的具體規(guī)定較為模糊和籠統(tǒng),導致不同的法官會產(chǎn)生不同的判決結(jié)果??梢?,對民事自助行為構成要件的認知差異是導致其判斷結(jié)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如財物扣留的邊界問題,如果扣留財物的方式不當(如采取搶奪的方式),其行為很可能構成刑事案件。在緊急情況下,判斷所扣留財物的評估價值是否適當也有困難。該條款中的“國家機關”也容易產(chǎn)生誤解,而且對于民事自助行為方式以及公力救濟和私力救濟邊界的界定等事項,均需進一步明確相關的司法解釋。此外,由于不同的法官對民事自助行為認定的標準不統(tǒng)一,很可能導致法院在判定某些民事自助行為案件時出現(xiàn)前后矛盾或缺乏科學性、嚴謹性,還可能出現(xiàn)將民事自助行為和非公力救濟行為等同的情況。因此,在諸多的民事自助行為判定上,針對行為限度、情勢要件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可能導致民事自助行為的判定出現(xiàn)不同的結(jié)果。
2.民事自助行為的概念模糊,判決理由不充分
法院在判定民事自助行為案件的過程中,往往會忽視行為人被認定侵權或違約的案件,而是直接依據(jù)法律文件進行處理,且法院也未必及時從民事自助行為的構成要件及法律責任等方面對其作出回應。所以說,僅依據(jù)法律條文直接判定,而未說明是否符合民事自助行為要件,加之對民事自助行為概念較為模糊,導致判決理由不充分。因此,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權利人很可能不斷上訴,這將對社會法治秩序及社會穩(wěn)定都造成不利影響。
我國《民法典》中規(guī)定,權利人通過民事自助行為維護自己合法權益時對第三方權利人的權益造成損害或者對侵權方權利人造成極大權益損害的情況下,權利人應該承擔侵權責任[6]。很明顯,這里對權利人的失當民事自助行為的法律責任認定仍然較為模糊和寬泛,在對權利人后續(xù)的民事自助行為的裁決中也沒有明文規(guī)定。因此,對不當民事自助行為認定及需承擔的法律后果均應具體化,否則會出現(xiàn)忽視行為后果而出現(xiàn)過激或者沖動的行為,不僅容易導致侵權人或者第三方的權益受到損害,還容易造成權利濫用,對社會秩序造成一定影響。如在一份買賣合同中,賣方因買方未支付貨款而采取了民事自助行為,扣押了買方存儲在賣方處的貨物,而事后發(fā)現(xiàn)買方并不存在拖欠貨款的行為,因賣方的民事自助行為讓買方的貨物錯過了最佳的售賣時間,導致買方的收益受到一定影響。在此案件中,賣方因為侵犯買方對貨物的所有權及違反倉儲合同而產(chǎn)生侵權責任,但在錯誤自助行為的條文中,只有買方提供“主張侵權責任”的條款,這種模糊表述將使買方的權利受到一定影響。此外,《民法典》中規(guī)定的權利人不當?shù)拿袷伦灾袨閼摮袚謾噘r償責任,而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也只是受侵害民事主體主張權利的救濟方式之一[7],這種單一的救濟方式往往會限制權利人行使權利的行為。同時,如果權利人的民事自助行為不當或者為了緊急避險而出現(xiàn)防衛(wèi)過當?shù)那闆r,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這將導致法官在判定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不同的認定標準。而針對此類案件,如果讓權利人承擔過多的侵權責任,則會導致權利人在面對緊急情況時不敢輕易使用民事自助行為,從而產(chǎn)生對公力救濟的唯一信仰和過度依賴,這不僅對權利人自身的權益造成侵害,也對社會秩序造成影響。通過對不當民事自助行為進行合理的判定,對構成不當民事自助行為的要件進行詳細規(guī)定,可以引導人們積極合理地利用民事自助行為,這對緩解公力救濟的壓力至關重要。
我國《民法典》中對民事自助行為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了詳細說明,人們被賦予了實施民事自助的權利,而若權利的實施缺乏相應制度的保障,則很難在司法實踐中執(zhí)行。而且,權利主體在采取民事自助行為的過程中,也很可能因不當?shù)拿袷伦灾袨閷ι鐣刃蚣胺€(wěn)定造成影響,這主要是由于民事自助行為在民事執(zhí)行上的缺失所致。從實際情況看來,在一些民事執(zhí)行過程中,為了維護公權力,直接將私力救濟排除在外,導致權利人在維護自身權益時,只能放棄民事自助行為寄希望于公權力來執(zhí)行。可見,民事自助行為和民事執(zhí)行的銜接性缺失,即使《民法典》中引入了民事自助行為,但其實際價值和功能卻無法有效發(fā)揮,可操作性不強。此外,法律必須通過強制性措施讓侵權人承擔責任,對受害的權利主體進行賠償,而民事執(zhí)行就是這種強制措施的主要方式。在民事執(zhí)行中,權利人的民事自助行為占比相對較小,在傳統(tǒng)的民事程序法理論體系中,民事執(zhí)行被單純地認定為一種“公權力的執(zhí)行”,導致私力救濟的重要性缺失,使公權力在權利救濟中的占比過大甚至處于壟斷地位。
民事自助行為實施的目的在于恢復或者保障權利主體的合法權益,但這種行為的實施往往與侵權人的不道德行為存在矛盾。在對民事自助行為進行司法判定的過程中,需要將該事件認定為免責事由進而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把民事自助行為司法判定進行統(tǒng)一及標準化,將會更好地幫助權利主體維護自己的權益,并發(fā)揮民事自助行為的功能和價值。所以說,統(tǒng)一民事自助行為的司法判定標準至關重要。不同國家對民事自助行為的法律規(guī)定有所不同,其中大陸法系的國家主要以限制為主,且相關的規(guī)定和細則都較為詳細,而英美法系對于民事自助行為的細則和規(guī)定則更加自由和寬泛,給予了權利主體更多自由權利[8]。不管是何種方式,都是對權利主體實施民事自助行為的支持,目的都是有效維護權利主體的合法權益。我國的民事自助行為在司法適用路徑探索中,需要以我國的實際國情為基礎,以其他國家優(yōu)秀的做法為借鑒,進一步完善我國民事自助的相關規(guī)定和細則,統(tǒng)一民事自助行為的司法判定標準。
一方面,統(tǒng)一和明確民事自助行為的行為主體和行使方式,要對《民法典》中自助行為的具體構成要件內(nèi)容進行明確。通常情況下,民事自助行為中的權利主體為民事執(zhí)行中所認定的“本人”,而對一些個案或特殊案例進行判定時,需要對“本人”的意義進行拓寬。如對與實際侵權人有聯(lián)系的他人,或者參與第三方間接地造成權利主體權益的侵害,在民事執(zhí)行的過程中要拓寬“本人”的意義,允許權利人對他人也采取民事自助行為,從而達到有效保障權利人合法權益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明確和統(tǒng)一民事自助行為主體的情勢要件。《民法典》中侵權責任編中對民事自助行為的規(guī)定較為籠統(tǒng)和模糊,需要對其中的細則進行完善和修改。不僅可以借鑒和吸納大陸法系的嚴謹和全面,還可以借鑒英法美法系的自由度。要按照具體的民事自助行為分類,依據(jù)具體國情和實際要素對構成要件進一步分類,在此基礎上對民事自助行為的司法判定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據(jù),這對于完善我國民事自助行為的內(nèi)容,推進民事自助行為的司法適用有很強的借鑒價值。
充分分析和認定民事自助行為的后果和責任,才能引導權利人合理地實施民事自助行為,以避免不當?shù)拿袷伦灾袨閷λ藱嘁嬖斐汕趾?,從而保障社會秩序。一方面,明確不當或錯誤的民事自助行為的事后責任。不當?shù)拿袷伦灾袨轭愋秃芏?,產(chǎn)生原因和導致的后果都有所不同,不能搞一刀切,讓權利人承擔所有的賠償責任,而是要明確不同類型失當行為的責任承擔方式,避免權利主體出現(xiàn)過度依賴公力救濟的行為,從而導致民事自助行為功能和價值的缺失。
另一方面,拓寬不當民事自助行為的救濟渠道。從上面表述的問題可以看出,不當民事自助行為的救濟途徑較為單一,限制了權利人對于民事自助行為的合理使用。所以,應該擴大救濟的途徑,讓權利人在出現(xiàn)不當民事自助行為后可以有更多的救濟渠道來彌補被侵害人的權益,使糾紛得到有效的解決,而且,多種渠道的救濟在解決糾紛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體現(xiàn)司法公正和權威。
此外,在司法實踐中要對民事自助行為實施限度考量,應從不同的視角、層次出發(fā)對民事自助行為的后果進行評估。給予不當民事自助行為一定的限度,如權利人通過實施民事自助行為應與其所受侵害的法益程度相適應,不能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而損害侵權人的合法權益。但是,在實際判定的過程中,不能嚴格要求權利人民事自助行為造成的損害必須小于其所遭受的權益損失;同時,在對不當民事自助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判定時,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不同分編的規(guī)定,對權利人的人格權、債權等具體的法律關系作出有效的限制和說明。
正如上述所提到的,民事執(zhí)行和民事自助行為銜接性不足,導致民事自助行為自身的可操作性及優(yōu)越性等都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來。提升民事自助行為在民事執(zhí)行中的地位和占比,以明確的法律條文允許拓寬民事自助行為,并將其作為一種有效的執(zhí)行手段直接參與到公力救濟中,或許可以解決民事執(zhí)行和民事自助行為銜接性不足的問題。
首先,要完善民事執(zhí)行中的民事自助行為。民事自助行為和私力救濟在法律程序上相輔相成,權利主體獲得民事自助行為權利的同時,也需要民事執(zhí)行行為的及時性,以保障其權利不被侵害。將制度運用到實際的民事執(zhí)行中,有利于民事自助行為和民事執(zhí)行的有效銜接。在民事執(zhí)行中引入民事自助,進一步讓民事執(zhí)行跟上發(fā)展步伐,從而更好地保障權利主體的合法權益。
其次,要將民事自助行為引入民事執(zhí)行中,適當?shù)貐⑴c到執(zhí)行程序中?,F(xiàn)行法律中,民事自助行為在《民法典》和民事訴訟程序的規(guī)定不統(tǒng)一,勢必會對《民法典》的權威性和執(zhí)行性造成一定影響。確定公權力在民事執(zhí)行和訴訟法中地位的同時,也需要引入民事自助行為,保障社會穩(wěn)定運行。
最后,要預防權利主體濫用權利。一個被賦予過多權利的主體總是面臨著權利的各種誘惑。因此,在民事執(zhí)行中引入民事自助行為,可有效防止私人執(zhí)行權的不可控,將權利主體濫用這種權利的可能性在民事執(zhí)行層面早作預防和控制。
總之,私力救濟在解決社會糾紛中具有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和價值。私力救濟的存在和適用不僅會極大地提升司法運行的效率,同時也有效地減少各類開支,促進社會穩(wěn)定,保障社會秩序,進而推進法治社會的建設和發(fā)展。民事自助行為雖然在我國《民法典》中已被引入,但因其界定不統(tǒng)一,認知較為模糊,導致民事自助行為的司法適用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從司法實踐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統(tǒng)一民事自助行為的司法判定標準,并明確不當民事自助行為的構成要件,可以大大提升民事自助行為在民事執(zhí)行中的地位,發(fā)揮民事自助行為的功能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