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吳雪月(1976~),女,漢族,福建南安人,福建省南安市侖蒼中心小學,研究方向:課題教學策略。
摘? 要:隨著“科技強國,人才興國”戰(zhàn)略目標的提出和深化,科學教學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在小學啟蒙教育的關鍵階段,科學課程的實際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各年級階段知識也更加細化?;诖耍恼乱孕抡n標作為切入點來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進行探討,從新課程標準中挖掘小學科學教學的方向與要求,從而進一步深化小學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優(yōu)化,以便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科學現象與科學活動的積極性,助力小學科學教育體系的完善。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策略;實踐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8-0016-04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重新審視了科學教育在現階段的重要性和國內科學教育實踐中的不足,進一步提高了對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視程度,同時強調了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以及人與科學之間的關系。核心素養(yǎng)是新課標背景下各階段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導向,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抓住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tài)度責任這四個維度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內涵,完成小學科學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充分體現和推動科學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 新課標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啟示
從新時代世界發(fā)展的視角來看,科技是推動一個國家和民族向前邁進的原動力。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我國也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近年來更是重新強調了科技發(fā)展的重要性,將科技創(chuàng)新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明確提出要將我國發(fā)展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如今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進一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育工作中人才培養(yǎng)的體系與格局。如何發(fā)揮基礎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奠基作用成為現階段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新課程標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將促進學生的思想萌芽和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作為核心目標推動了小學科學教育體系的進一步改革與創(chuàng)新。
(一)新課標的修訂背景及主要變化
2001年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為三至六年級科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指引了方向,2017年正式將小學科學課程的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細分了小學每一個年級科學教育的內容與目標,為我國小學科學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了動力。在此背景下,新課標中又進一步細化了義務教育階段科教教育的任務與要求,提出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小學科學教育的目標,從根本上推動小學科學教育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科技強國的建設。
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新課標下的小學科學教育理念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變化:第一,強調早期科學教育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形成的促進作用,以親近自然作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現象的好奇心,站在總體視角來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二,明確了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即科學思維、科學觀念、探究實踐與態(tài)度責任,強調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價值體系、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全面提升,體現科學課程的育人價值;第三,以科學概念作為主軸重新整合了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在科學課程的實際教學中引入跨學科教學的概念,展現了小學科學教學的新面貌。
(二)新課標對小學科學教學提出的要求
1. 提高對科學本質內涵的理解
課程標準是國家基于社會發(fā)展和學生成長的實際需要而制訂出來的,能夠對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方向上的指引,會隨著時間不斷發(fā)生變化,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時必須將課程標準作為根本的依據來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與優(yōu)化。新的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對科學本質內涵的新解讀,進一步強調了實證、邏輯和懷疑在科學教學和研究中的重要性,要求教師提高對科學本質內涵的理解,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充分發(fā)揮新課標在學科認識、學習理解和核心素養(yǎng)等層面的引領作用。
2. 準確把握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核
不管是哪一個學科還是哪一個教育階段,核心素養(yǎng)都是新課標中的重點內容,要求各階段和各學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準確把握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核,落實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在小學科學學科的新課程標準中,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由“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轉向“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這也就意味著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前必須結合新時代科學發(fā)展的需要來全面、完整、準確地對科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解讀,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
3. 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科學本身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科學實踐能夠很好地幫助教師落實學生發(fā)展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完成對學生的思想啟蒙和興趣培養(yǎng)。在此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必須以學生對科學的認知水平作為基礎,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作為宗旨,圍繞新課標下完整和準確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內容來對科學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完成手與腦的結合,并以此來完善對學生問題意識、科學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
二、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踐策略
縱觀當前的小學科學教育,部分學校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形成正確的教學觀念,對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認識還不夠透徹,在專業(yè)性上存在一定的欠缺。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和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推進,想要更好地發(fā)揮小學科學教育的啟蒙作用與奠基作用,教師首先需要對科學學科的四個基本核心素養(yǎng)擁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識,清晰地認識到當前小學科學教育體系的不足,完成自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促進學校教學設施建設的完善,站在專業(yè)的視角下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主動探索與實踐中提升對科學的興趣和加深對科學的認識。
(一)提煉新課標下科學教學核心理念,喚醒學生主體精神
基于對“培養(yǎng)什么人、怎么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三個問題的探究,新的科學課程標準中還彰顯出包含素養(yǎng)導向、育人導向、實踐導向和問題導向在內的四個核心理念。其中,素養(yǎng)導向即指教師要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站在整體視角下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情境中,采取多種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育人導向即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德為先,在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想象力與創(chuàng)新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讓學生能夠在未來成為品德高尚且有擔當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實踐導向即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抓住科學課程本身就具有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特征,將科學實踐作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點內容,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實踐環(huán)境,借由科學實踐來喚醒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精神,使學生能夠主動展開科學探索;問題導向則是指教師要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問題作為導向引導學生對科學現象和科學知識展開思考,并在發(fā)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和提升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本質上來說,新課標中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身份,因此,教師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構建科學課堂時需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教師在教學《解決垃圾問題》時,在實施課程教學時,應該提煉出新課標的科學教學核心理念,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調查統(tǒng)計的方式了解教室存在著的垃圾問題。比如,讓學生思考什么地方會產生垃圾?產生了哪些垃圾?這些垃圾都去了哪里等。讓學生通過調查的方式獲得對身邊垃圾問題的具象化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讓他們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思考怎樣解決垃圾問題,幫助他們立足現狀,思考對應的解決策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這樣便能夠使整個課程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認識人類的活動對環(huán)境的影響,提升他們參與環(huán)境保護的積極性。
(二)創(chuàng)設良好科學教育環(huán)境,為學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支持
著名的教育學家皮亞杰曾言:在人的成長階段中,個體與環(huán)境應該相互適應、相互影響。環(huán)境從來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資源,能夠有效地將學生帶入知識世界中,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完成自主探索與自主思考,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與學生的實際需要適應的科學教育環(huán)境,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主探索提供相應的支持。
對科學領域外部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主要可以從自然環(huán)境和學校環(huán)境兩個角度展開分析,其中科學研究本身就包含一部分對自然環(huán)境的探索,因而自然環(huán)境也可以被看作是科學教育過程中的一本“活教材”。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興趣與科學素養(yǎng)時就可以讓學生置身自然環(huán)境,通過直接的觀察和感受來幫助學生形成探索意識,而對學??茖W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主要是對校內科學探索設備的完善,如地球儀、望遠鏡、凹凸面鏡等,在數量和種類上都需要能夠滿足教師的實際教學需要,讓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親自動手開展科學探究。
對科學領域內部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主要是指對學生心理環(huán)境的維護,科學探究以問題作為導向,學生需要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勢必會遇到諸多困難,教師需要在給予學生足夠大的自主探索空間的同時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引導和指導,讓學生在實際的探索過程中不會因為擔心出錯而畏首畏尾,借由鼓勵和表揚來讓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在實踐中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構科學教學內容,以學習進階作為指導預設教學方式
站在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視角下,小學科學課程在每一個學段中都體現出不同的特征。教師需要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站在學生的視角下,依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實際發(fā)展需要來確定每一個學段的發(fā)展目標,使學生能夠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在此背景下,北京師范大學郭玉英教授團隊就結合科學學科的特征與我國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經驗—映射—關聯—系統(tǒng)—整合”的學習進階模型。除此以外,科學新課程標準中還明確提出了跨學科教學的概念,這也就意味著小學科學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程中需要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跨學科的整合,結合項目式的教學模式來重構科學教訓內容,更好地為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提供引導和指明方向。
在“經驗—映射—關聯—系統(tǒng)—整合”的學習進階模型中,不同的進階層級對應著不同的教學方式。其中,“經驗”一層指的是學生于生活中積累的一些相關的生活經驗和零散事實能夠對學習提供一定的幫助,那么教師就可以采用體驗式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找出生活經驗與課堂知識之間的關聯;“映射”一層指的是事物抽象概念與具象特征的映射關系,主要是對概括、聯想等思維方法的應用,那么教師就可以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認識;“關聯”與“系統(tǒng)”在小學科學中主要指的是識別變量與控制變量的關系,教師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完成對知識點的系統(tǒng)性探究與學習;“整合”一層是指基于科學核心概念形成對跨學科觀念的理解,在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上更加全面與綜合,那么教師就可以采用項目式的教學方式來對同一科學知識點進行整合,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
例如,教師在教學《種植鳳仙花》時,可以讓學生先了解種植的一般方法,掌握種植鳳仙花的具體步驟。隨后讓學生組建成學習小組,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完成鳳仙花的種植,使學生獲得種植鳳仙花的經驗。隨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回顧自己種植鳳仙花的具體步驟,并且能夠根據自身的經驗加以串聯、映射,形成系統(tǒng)的與種植鳳仙花相關的知識內容。比如,理解種子萌發(fā)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和空氣的科學觀念。另外,還能夠根據自身制訂的鳳仙花生長變化圖,體會植物生長的過程,豐富學生的思考,有利于使其將生活經驗加以整合,實現科學的課程教學。
(四)創(chuàng)新科學實驗教學模式,借由實踐增強學生科學意識
實驗是科學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能夠使科學學科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科學課堂的趣味性。這與學生以興趣作為先導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模式不謀而合,特別是在新課標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作為課堂教學的根本目標以后,在教學課堂中融入更多實踐活動就成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改革趨勢。在此過程中,科學教師還需要抓住學生天性活潑以及思維活躍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的生活環(huán)境與生活經驗來為其創(chuàng)設合理且契合的教學情境,在實際的情境中開展相對應的科學實驗,再依據小學生的性格、能力和知識儲備來劃分和組建科學實驗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提升學生完成科學實驗的效率和有效性,從而達成增強學生科學意識和完善學生科學知識體系的根本目的。
以“運動與摩擦力”的教學為例,這一課時中的實驗涉及與力相關的知識內容,那么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的實驗步驟和實驗內容來為學生準備好相應的道具,類似于墊圈、紙盒、滾木、輪子、繩子和平板一類的,先讓學生將繩子穿在紙盒上,然后再將紙盒置于平板上,先是分批量地往紙盒里放入墊圈,記錄在同樣的距離下紙盒運動的速度,分析運動速度與盒子里墊圈的數量之間有什么關系,然后學生需要分別在紙盒下面墊上滾木和安上輪子,重復上述的步驟,同樣記錄下紙盒運動的時間和分析紙盒速度與墊圈數量之間的關系,最后需要在繩子末端系上托盤,然后分批量地往托盤里放入墊圈,探究在不同的變量下紙盒的運動速度會受到哪些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記錄下的數據來引入力與摩擦力的相關概念與知識點,幫助學生完成實驗總結。
三、 結論
科學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變得更為重要,既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也能夠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積攢儲備力量。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小學科學教師要把好學生科學思想啟蒙的第一道關卡,在實踐與生活中融入科學教育,將科學思想播撒在每一個學生的心中,結合小學科學教育的現狀與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來開展更多維度的科學探究與科學實驗活動,秉持“教、學、評”一體化的基本策略,完成對學生科學思想的啟蒙和科學意識的培養(yǎng),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提升,為“科技強國、人才興國”目標的落實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張燕艷.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與反思[J].新課程導學,2023(6):41-44.
[2]霍琦.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探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3,37(1):186-188,192.
[3]張懿,陳莉,謝伯巖.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內容重構[J].教育科學論壇,2022(28):18-21.
[4]崔娟.新課標之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策略芻議[C]∥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六),2022:103-105.
[5]吳鳳虎.標準引領? 素養(yǎng)立意? 開啟新篇:新課標對小學科學教育的啟示[J].湖北教育(政務宣傳),2022(6):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