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清代八旗駐防的布局、目的與作用

      2024-04-29 00:44:03潘洪鋼
      關鍵詞:水師清代布局

      潘洪鋼

      [摘 要] 清代八旗駐防分布格局是在關外慣例的基礎上,依戰(zhàn)事展開隨宜設置,后隨戰(zhàn)爭進程逐步調(diào)整,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清代八旗駐防布局與駐防點的統(tǒng)計差異,是由駐防的動態(tài)變化及東北與新疆等地駐防的取舍標準不一造成的??滴踔燎r期,八旗水師成為戰(zhàn)略布局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清代八旗駐防的目的是中央王朝通過自己倚信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掌控國家全局。駐防的作用也是全方位的,它與清王朝休戚與共,是王朝盛衰的基石。

      [關鍵詞] 清代;八旗駐防;布局;水師

      [中圖分類號] K24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2991(2024)01-0001-15

      有清一代,以八旗兵分駐形勝,遍布通衢關隘之地。八旗駐防集中兵力,聚集一處,人數(shù)雖少于漢族為主的綠營兵,但卻能在每個局部形成壓倒性優(yōu)勢。八旗駐防的布局,隨時隨事而設,因地制宜,因時調(diào)整,每一個布局和調(diào)整均與整體相關聯(lián),也與駐防的目的和作用相匹配。毫無疑問,八旗駐防是清史、民族史和滿學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多年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豐碩1,但關于八旗駐防的總體觀察的成果并不多,學者們在涉及這類稍顯宏觀一些的問題時,往往各執(zhí)高論,歧義紛呈。例如,最基本的問題,八旗駐防究竟有多少個駐防點,就難以取得相對一致的意見2。本文僅對八旗駐防相關的基礎性問題作一梳理。

      一、清代八旗駐防的數(shù)量與布局

      清廷入關伊始,將八旗分為兩大部分,“存京者為禁旅,而分鎮(zhèn)各省者為駐防”[1]467,即京師的禁旅八旗與各地的駐防八旗。這種分布格局并非一開始就籌劃好并實施的,而是在關外慣例的基礎上,依戰(zhàn)事展開隨宜設置,而后隨戰(zhàn)爭進程逐步調(diào)整的。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nèi),這個調(diào)整也是八旗駐防制逐步建立健全的過程,誠如有學者所評價的那樣:“八旗駐防制形成的過程,表現(xiàn)出了清初統(tǒng)治者善于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靈活應變地創(chuàng)立一種制度的能力,這正是一個初興的少數(shù)民族具有勃勃生氣的體現(xiàn)。”[2]116

      關于清代究竟有多少個八旗駐防點,一直以來,學界就有不同的說法。這種情況一是由于八旗駐防的布局處于動態(tài)之中,導致人們對駐防點和八旗駐防兵額的總數(shù)統(tǒng)計出現(xiàn)了較大出入。二是由于對畿輔、東三省及新疆八旗駐防數(shù)量統(tǒng)計時,學者們各有自己的取舍標準,導致統(tǒng)計數(shù)字出現(xiàn)較大差別。三是不同時期《大清會典》所載的駐防點數(shù)量也不同,如乾隆《大清會典》所載,全國駐防點不包括新疆即有96處(乾隆《大清會典》成書時新疆尚未設立駐防點),而光緒《大清會典》所收連同新疆駐防僅有87處,其間變化,一言難盡。即使是在乾隆中期以后,各地駐防布局已基本穩(wěn)定后,但仍會有局部的小規(guī)模調(diào)整。按學界一般認識,至乾隆時期,全國八旗駐防布局已經(jīng)基本穩(wěn)定下來,此后的調(diào)整均不影響八旗駐防的總體布局。對于八旗駐防的分類,以《清史稿》所載較為簡明:“八旗駐防之兵,大類有四:曰畿輔駐防兵,其藩部內(nèi)附之眾,及在京內(nèi)務府、理藩院所轄悉附焉。曰東三省駐防兵。曰直省駐防兵,新疆駐防兵附焉。曰藩部兵?!盵3]3864按此分類,我們依照乾隆《欽定八旗通志》,對定型時期的八旗駐防點進行初步統(tǒng)計。

      按乾隆《欽定八旗通志》所載,畿輔駐防共有27處駐防點,包括察哈爾都統(tǒng)和山海關、密云的熱河3個副都統(tǒng)及23處協(xié)領、總管、防守尉及驍騎校所領駐防點。其中張家口一地,實際上既有察哈爾都統(tǒng)所部的蒙古旗兵7700名,也有駐防協(xié)領所部滿洲旗兵一千余名,但從駐防點來看,只能算作1處駐防點。27處駐防點共有從副都統(tǒng)至防御等各級官員691名,領催及以下兵丁17 026名,官兵合計17 717名(含養(yǎng)育兵462名)。良鄉(xiāng)和寶坻等9處規(guī)模較小的八旗駐防點,雍正初清廷曾議定,由京師派出稽察大臣進行管理,“保定府、滄州各城守尉一,霸州、良鄉(xiāng)、寶坻、固安、東安、雄縣五縣及采育里各防守尉一,均屬在京稽察大臣管轄,是為稽察九處”[4]844。雍乾年間雖屢有變遷,但這9處駐防點由京師代管的體制未變。天津水師旗營直到乾隆初仍為畿輔駐防的重要部分,并兼管滄州駐防旗營,但天津水師營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被裁撤。這里以乾隆《欽定八旗通志》為統(tǒng)計基本依據(jù),故天津水師營不在其列。

      東北八旗駐防包含盛京、吉林和黑龍江三省之地。由于東北作為龍興之地,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不允許移民進入,除將軍和副都統(tǒng)一類較高級別的駐防外,還設置了許多邊門,并由防御一類較低級別的官員駐守,情況略顯復雜。本文僅以盛京駐防為例,列下表1:

      如果不計邊門,盛京共24處駐防點?!稓J定八旗通志》與乾隆《大清會典》所載盛京八旗駐防點數(shù)量基本相同,只是乾隆《大清會典》未載旅順水師旗營,故記為23處駐防點。但若計算各邊門,則差距較大,因邊門一類小型駐防點變化較大。

      吉林、黑龍江的情況與盛京類似,限于文章篇幅,不再列表。大體上,吉林八旗駐防以吉林將軍及寧古塔、伯都納、三姓、阿勒楚喀等4處副都統(tǒng)為主,兼有2處協(xié)領、2處佐領和1處打牲烏拉總管駐防,防御一級邊門則有4處。吉林一省,八旗駐防不計邊門一類駐防,共有10個駐防點。

      黑龍江一省,包括齊齊哈爾城北的打牲總管在內(nèi),共有黑龍江將軍、黑龍江城副都統(tǒng)、墨爾根城副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級呼倫貝爾總管、呼蘭河城守尉和打牲處總管等6個駐防點,與《大清會典》略有出入,后者無打牲處總管這個 駐防點。

      如不將邊門計算在內(nèi)的話,東北三省的駐防點總數(shù)為40處。處于動態(tài)變動中的小規(guī)模駐防點如邊門之類,最容易出現(xiàn)統(tǒng)計數(shù)字方面的歧異。

      與東北地區(qū)相同,內(nèi)地各直省的八旗駐防,也有一個從隨機、隨事設置到逐漸布局的過程。順治二年(1645),清廷在征服內(nèi)地直省地區(qū)的過程中,因戰(zhàn)事發(fā)展和控制地方的需要,設立了江寧和西安等處八旗駐防,成為直省駐防之始?!绊樦味?,設駐防江南江寧府左翼四旗,滿洲蒙古兵二千名,弓匠二十八名,鐵匠五十六名。陜西西安府右翼四旗,滿洲蒙古兵二千名,弓匠二十八名,鐵匠五十六名”[5]213。杭州等處為傳統(tǒng)財賦之區(qū),亦聚集重兵。當時南明諸小朝廷和浙西抗清武裝等,經(jīng)常攻擊杭州等地,“時魯王監(jiān)國于浙東,唐王聿鍵建元于福建。浙西義兵,所在蜂起。清軍以杭城為攻守重地,八旗將卒咸踞城中。望江、清泰、慶春諸門,民廬寺觀,所在充塞”[6]406。當時旗兵之聚守,可為杭州城駐防之源頭。順治四年(1647),清朝正式設立杭州八旗駐防:“命副都統(tǒng)董阿賴率師駐防杭州。先是,清軍克南京,翦吳侵越,于江寧、京口皆設駐防。隆武雖亡,而浙海遺兵隨在拒守。杭為東南都會,不得不以重兵鎮(zhèn)懾,董阿賴一軍遂為駐防旗營之始?!盵6]406-407內(nèi)地直省地區(qū)駐防點的數(shù)量較好統(tǒng)計,以乾隆《大清會典》所載,約計為:山東青州府將軍、德州城守尉、河南開封府城守尉、江寧將軍、京口副都統(tǒng)、福建福州府將軍、水師營左翼四旗漢軍、浙江杭州府將軍、杭州將軍統(tǒng)轄之乍浦副都統(tǒng)、湖廣荊州府將軍、山西綏遠城將軍、綏遠城將軍統(tǒng)轄之右衛(wèi)副都統(tǒng)、太原府城守尉、陜西西安府將軍、寧夏府將軍、涼州府將軍、涼州將軍統(tǒng)轄之莊浪副都統(tǒng)、四川成都府副都統(tǒng)、廣州將軍并水師營八旗漢軍。通常人們在統(tǒng)計直省八旗駐防時,均不單獨計算八旗水師,所以一般認為是上述18個駐防點。

      八旗水師營是清代八旗駐防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十余萬之眾的綠營水師而言,八旗水師人數(shù)最多時也僅有萬余人,所以其常常被人們忽略。從本質(zhì)上看,它與八旗駐防一樣,兵力雖少卻聚集一處,相較于分散的綠營水師,具有局部優(yōu)勢。自康熙至乾隆中期,它曾經(jīng)是海防的核心力量。八旗水師的具體布局情況詳見下文,此處僅依相關資料,對八旗水師布防情況略作統(tǒng)計,詳見下表2。

      乾隆中期,清朝開始設立新疆八旗駐防,并成為清代駐防的一大宗,東北滿、蒙、錫伯等部,西北之西安、涼州、莊浪等地,均有調(diào)撥,察哈爾等游牧蒙旗交叉其中?!皾M洲、蒙古、索倫、察哈爾、厄魯特,綠旗營兵,皆參錯互用,或永駐以安室家,或更番以均勞逸。大抵以伊犁將軍總理全局,特駐重兵。東則烏魯木齊,北則塔爾巴哈臺,南為回部諸城,分屯列戍,悉聽調(diào)遣。與安西境外之哈密,巴里坤互相聯(lián)絡,凡各駐防及卡倫臺站兵,既分給田產(chǎn),俾得耕牧以資養(yǎng)贍”[4]850。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新疆八旗兵保持換防機制。如塔爾巴哈臺地區(qū),“由伊犁派來換防滿兵七百名”,“由伊犁派來換防察哈爾、錫伯、索倫、額魯特四營兵五百名”[7]90-91。換防制成為新疆駐防有別于直省駐防的一大特色。

      新疆駐防以伊犁將軍為中心,其所統(tǒng)轄官兵人數(shù)最多,合計達12 846名,烏魯木齊都統(tǒng)所轄官兵計3463名,其他各處以參贊大臣、副都統(tǒng)及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為主,官兵合計20? 993名。[4]850-853

      從社會生活的角度觀察,新疆駐防與東北駐防類似之處在于,其駐防兵丁總體上未完全脫離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分給田產(chǎn),俾得耕牧”。直到清末民初,這些未完全脫離生產(chǎn)勞動的旗兵,與內(nèi)地旗兵仍有較大區(qū)別。

      一般認為,乾隆中期成都八旗駐防的確立,是八旗駐防布局完成的標志?!鞍似祚v防點的數(shù)目,有清一代始終處于變化之中,但其基本格局,從駐防將軍一級來看是在成都將軍設立之后,從副都統(tǒng)一級是在密云副都統(tǒng)設置之后而定型的。因此,我們將此作為八旗駐防體系構(gòu)成的標志”[2]113-114。上述統(tǒng)計除八旗水師簡表外,均依乾隆末期成型的《欽定八旗通志》進行統(tǒng)計,可以作為八旗駐防體系確立后的基本格局。綜合統(tǒng)計,全國八旗駐防點共有103個1,官兵約130 183名。以翁同爵對稍后時期京旗兵丁總數(shù)的記錄,京旗各營加上圓明園、內(nèi)火器營、外火器營和健銳營的兵力,總計為

      149 425名。 [8]大體上,清朝全國八旗駐防官兵,約占八旗官兵總數(shù)的一半。作為鎮(zhèn)守與布防的力量,他們成為清廷最為倚信的群體,“今所恃為平定者,實此群處不淆之旗兵耳”[9]138。一言以蔽之,八旗駐防的布局隨宜而設,因時而變,成為清朝基石。清末新政時,在深刻的政治危機下,清廷不得已頒布了裁撤八旗駐防的詔令,自毀基石,實際上,大清王朝的命運也就走到了盡頭。

      二、八旗駐防的布局特點

      順治元年(1644),清廷傾盡全力一舉入關,開啟了清朝歷史的新紀元。入關后,從國家既有的制度層面來看,在關外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以旗統(tǒng)兵” “以旗統(tǒng)人”的八旗制度,既是國家制度,也是軍事制度,又是社會管理的基本規(guī)范,這種將八旗與國家緊密結(jié)合的體制,已經(jīng)無法適應入關后的新情況。入關后,統(tǒng)治疆域遠遠超過遼東故地,勢必要接受和延續(xù)以明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統(tǒng)治模式。旗制雖然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只能作為軍事制度以及一部分族群的管理制度而存在。從軍事層面看,以綠營為代表的漢族為主體的軍隊,其兵力遠遠超過八旗兵力的總和,如果考慮到八旗中還吸收了很多漢軍的話,那么超出的人數(shù)則會更多。為應對此種軍事格局的變化,全體入關的旗兵轉(zhuǎn)變?yōu)槁殬I(yè)軍人似乎成為一種必然選擇。從八旗軍隊管理體制上看,過去那種“出則為兵,入則為農(nóng)”的狀態(tài)必然被打破,依靠戰(zhàn)爭所得及平時農(nóng)耕與漁獵維持兵源的狀態(tài)已失去存在的基礎,糧餉制度成為必然選擇。旗人從過去的亦兵亦農(nóng)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橛蓢屹狆B(yǎng)的職業(yè)軍人,依靠糧餉為生,成為自然而然的趨勢。全體旗人成為職業(yè)軍人給清代的歷史,或者說給整個中國的歷史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在入關之初似乎并未顯現(xiàn),旗制的變化與駐防制度的延續(xù)與發(fā)展,在入關后的若干年中,似乎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和水到渠成的。在不斷修正與整理中,駐防制度與整個國家制度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成為國家統(tǒng)治機體的一部分。

      在中央官制上,滿漢復職之制的實施,既吸納了漢族上層進入統(tǒng)治集團,實行滿漢聯(lián)合施政,又有以滿族為主的六部官制,使行政實權掌控在滿族貴族之手;在地方行政上,既有督撫大員與滿漢各級地方官員,也有將軍和副都統(tǒng)形成的駐軍監(jiān)控體系;在軍事布防上,以分散布防的綠營與集中駐防的八旗駐防體系相結(jié)合。駐防看似是單純的軍事體制,卻與政治緊密相關,國家政權與八旗駐防實為互相依存的完整體系。聚處于京師的八旗禁旅與星羅棋布的八旗駐防一起,成為清王朝合法性的基礎。八旗駐防仰仗于國家糧餉的供給而存在,國家政權依賴八旗駐防的存在而合法,八旗駐防是清政權合法性的象征。

      綜合分析,八旗駐防分布的特點主要包括:

      第一,鞏衛(wèi)京師,厚積兵力,以固根本。清廷奪取北京之后,極力布防京城,以成居重馭輕、重內(nèi)輕外的軍事體系。入關的八旗軍均以京師為其籍貫所在,京師與盛京一樣,成為八旗軍隊的總營。京師內(nèi)城漢族官民人等悉數(shù)遷去外城,內(nèi)城按八旗布局分別安置旗兵駐扎。有清一代,旗兵總數(shù)為二十一萬有余,兵額最高時不過三十余萬,以其一半有余之數(shù)布置于京師,一半稍弱者分置各地,為八旗駐防。京師一地,即占總兵力一半略多,可見京城布置之重要。后來又因京師布防的需要,另設健銳和火器等營,以增強京師防衛(wèi)力量。“我朝滿州兵制,以黃、白、紅、藍,正、鑲各一,列為八旅,分兩翼,各按方居京城。內(nèi)蒙古、漢軍兵亦如之。復掄其精者,為健銳、火器二營,聚居香山西頂,便于操練。外省營制,則用綠旗漢兵分列營伍,而南北諸大省亦間用滿洲兵駐守,內(nèi)外相維,立法盡善”[10]226。精銳之師,“定兩翼之位,列八旗之方,拱衛(wèi)皇居,星羅棋置”[11]1,即所謂內(nèi)外相維,居重馭輕,強干弱枝,總以京師為核心。在京師以外,則以直隸京畿駐防點為基點,向外逐步展開,層層相連。歷經(jīng)順治、康熙和雍正等時期的不斷增設與調(diào)整,畿輔駐防成為布置駐防點最多的地區(qū)之一,僅次于東北駐防。如前所述,京畿地區(qū)駐防點達到27處,無疑成為京師外圍的第一道防線。京師以外,亦以拱衛(wèi)京師為第一要務,漸次分布安置各地駐防點。晚清時人回顧清初駐防分設時稱,順治二年,“復遣八旗兵駐防直隸之順德府,山東之濟南府、德州、臨清州,江南之徐州府,山西之平陽府、潞安府、蒲州府,尋復增定江南之江寧府、浙江之杭州府等處駐防兵制”[12]1。直隸外圍,呈扇面分布著山西、綏遠及山東德州等重點駐防之處,其拱衛(wèi)京師的目的十分明顯。在太平天國時期,清廷上諭稱:“其直隸、山東、河南、山西等省駐防旗兵,拱衛(wèi)京師,尤關緊要?!盵13]609這表明了清朝八旗駐防以保衛(wèi)京師為目的的防御特點。

      第二,從戰(zhàn)略格局上看,清代八旗駐防,均設置于陸路通衢和海疆要沖之地,成為控馭整個國家網(wǎng)格上的關節(jié)點。

      八旗駐防旗營的戰(zhàn)略格局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在布置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并經(jīng)過不斷調(diào)整而造就的格局。順治初,在京畿布防的同時,根據(jù)全國戰(zhàn)爭形勢的需要,清朝先后于西安和杭州等地設立八旗駐防。起初,很多駐防點都是臨時設立,隨時撤并的,如山東之濟南府、德州、臨清州,江南之徐州府,山西之平陽府、潞安府、蒲州府,江蘇的蘇州府等處,最初因戰(zhàn)事需要設防,后因形勢變化而被裁撤。自康熙至乾隆時期,經(jīng)過80多年的精心布局和調(diào)整,最終形成了兩個重心和四條防線的戰(zhàn)略格局,即以京師和東北地區(qū)為重心,重兵駐守,以長城到新疆、黃河沿線、長江沿線和東南沿海四個方向為防線,構(gòu)成了完整的軍事駐防體系?!把亻L城到新疆一條線上的滿城有:熱河八旗駐防營、綏遠駐防營、右衛(wèi)駐防營、寧夏駐防營、涼州駐防營、莊浪駐防營、烏魯木齊駐防營、惠遠駐防營、惠寧駐防營。黃河一條線上的滿城有:青州駐防營、德州駐防營、開封駐防營、西安駐防營。沿長江到四川一條線上的滿城有:京口駐防營、江寧駐防營、荊州駐防營、成都駐防營。東南沿海一條線上的滿城有:乍浦駐防營、杭州駐防營、福州駐防營、廣州駐防營”[14]。此種戰(zhàn)略布局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結(jié)果,如以京師為中心觀察,則京畿外圍北至長城一線,南至直隸、山東、河南等地呈扇面分布,呈現(xiàn)出明顯的拱衛(wèi)京師的格局;以盛京為中心的東北地區(qū)駐防也如同群島,點面結(jié)合,周密布防。

      具體到每一處駐防旗營,則每一個駐防點都設在海陸要隘之地。如山東德州府為最早設立駐防營的地方之一,雖然后來其成為城守尉一級的較小規(guī)模的駐防點,但它地處京師門戶和運河樞紐,戰(zhàn)略地位十分突出,“既可屏蔽,維護自身安全,亦可伺機主動出擊,對敵對方構(gòu)成壓力,起到震懾或制衡作用”1。統(tǒng)一戰(zhàn)事開始時,德州即成為南下山東等地的重要據(jù)點。八旗駐防格局形成后,它既是黃河防線上的據(jù)點,也是運河防線(京師、德州、京口、杭州)的要樞;而從京師防務看,它也與保定、滄州和太原等地構(gòu)成京師最外圍一圈的防御體系。[2]20又如湖廣荊州府,連通南北,貫穿東西,據(jù)川楚要道,扼武昌上游,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荊南形勝宜開府,綱領中原鎖百蠻”[15]163,“今之駐防旗營,即我朝禁軍也??滴醵辏跫绕剑嚂煲?。荊州勢據(jù)上游,滇、黔、巴、蜀往來所必經(jīng),始定駐防之制,設協(xié)、佐、防、校等官,而以將軍、都統(tǒng)為之帥”[16]1。位于金陵附近的鎮(zhèn)江京口地區(qū)“自昔為用武之地,金陵鎖鑰之重,全倚乎此。宋陳亮曰:京口邊岡,三面大江橫陳于前,勢如虎之出穴是也。北與廣陵、瓜洲相對,為津濟沖要。國朝設鎮(zhèn)海將軍統(tǒng)八旗官兵屯駐于此”[17]635。清設駐防之區(qū)皆類于此,津關要隘是也。而位于杭州附近的乍浦港口,“為浙江藩籬,而以江蘇吳、松之保障,乍浦之守若固,杭州固可恃以無虞,江蘇亦可借以為衛(wèi),是其緊要不亞于寧波城。城外距大洋不過里許,左則山巒聯(lián)互,右則塘岸袤延,形勢散漫,并無口門”[18]95。雍正時期新設之山東青州駐防,亦屬戰(zhàn)略要地,“山東青州府為適中要地,內(nèi)聯(lián)陸路各營,外與沿海營汛呼吸相通。設立滿洲駐防兵,可以資彈壓而重保障”[19]963。八旗駐防點的重要性,誠如《荊州駐防八旗志》所說:“我朝以八旗禁旅分駐各直省形勝要沖,無事則拱衛(wèi)控制,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有事則敵愾同仇,收干城腹心之用?!盵16]3其“形勝要沖”四字,點明了八旗駐防布局的基本特征。

      這類控制網(wǎng)絡的節(jié)點也往往是國家賦稅集中之地,如杭州,從八旗駐防防線上看,它不僅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關節(jié)點,而且是東南沿海防線重要的居中環(huán)節(jié)。同時,杭州也是清代最為富庶的地區(qū)之一,為國家財賦的重要保證,“東南為天下財賦之藪,江蘇之蘇、松、常、鎮(zhèn),浙江之杭、嘉、湖七郡,尤甲于二兩省” [18]208,為東南地區(qū)最重要的商業(yè)中心,故而清廷于此地設立規(guī)模較大的八旗駐防,也是保障朝廷賦稅收入來源的重要舉措。

      第三,清代八旗水師的布局是清代八旗軍隊精心調(diào)整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出“首崇滿洲”的國策。

      回顧清初以來的歷史,在關外時期,女真各部并非只是純粹的陸地族群,在其生存發(fā)展的過程中,海洋生活與海洋觀念已是族群生活的組成部分。在女真統(tǒng)一和明清鼎革的戰(zhàn)事中,水師都曾起到過重要作用。清軍入關后,在征服東南地區(qū)及應對鄭氏集團為主體的海上抗清力量的過程中,水師不可或缺??滴鯐r期抗擊沙俄侵略時,東北吉林等地八旗體系中的水師起到了支撐作用。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順治到康熙、雍正時期,水師尤其八旗水師的建立一直存在于清廷統(tǒng)治者當局的視野與觀念之中1。康熙時期,清朝為應對俄國在北方的侵略活動,以及為收復和保護國土作準備,康熙初年清朝建立吉林水師營和黑龍江水師營。盛京方面,金州水師(駐旅順)成立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東三省旗營水師,多為漢軍旗人和流人?!昂邶埥∷畮熓加诳滴醵荒炅_剎據(jù)雅克薩城,調(diào)烏喇(即吉林)省寧古塔兵,并置造船艦于黑龍江呼馬兒等處駐守。其時有大船、花船、槳船名目,皆烏喇寧古塔流人充當水手。后遂定為經(jīng)制之師,然僅有四品、五品、六品諸階,而無官號營制,統(tǒng)歸總管鈐轄。當時蓋以運糧為重也??偣転闈h軍額缺,有時兼掌各司關防與協(xié)領同。歲修船只在吉林省設有船廠,官兵分駐船廠者率就以為家。吉林以船廠名,土人稱船廠不稱吉林也。水手本南省流人,往往述其先世或閩或楚云”[20]107-108?!昂邶埥畮熤d,在康熙二十二年征羅剎時,原以糧運為重,其后定為經(jīng)制兵。齊齊哈爾城額設船三十二只,呼蘭城額設船十二只,墨爾根城額設船十三只,黑龍江城額設船六十二只,并有三十年拆修,五年補修之制。其拆修補修,均在吉林船廠。額設水手即供伐木匠作之用。一應物料均先期奏明數(shù)目,派員分赴京都、奉天兩工部支領。綜計船只一百有余,黑龍江城居其大半”[20]189-190。東三省諸水師營,以旅順一支駐于海港,為沿海水師。

      雍正初年,清廷提出建立直省與沿海八旗水師的戰(zhàn)略構(gòu)想,下令在江寧、杭州、荊州、京口、廣州和福州等處駐防八旗中建立水師。此后建成的八旗水師均非獨立建制,而是隸屬各駐防將軍和副都統(tǒng)。清代海防歷來與陸路布防相結(jié)合,并依托海岸要塞的水師防衛(wèi),八旗水師此后成為戰(zhàn)略布局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雍正三年,第一個內(nèi)地八旗水師營——天津水師旗營建成。天津水師旗營設于天津口外蘆家嘴,由滿蒙旗兵組成,教習人員則從閩浙兩省綠營水師抽調(diào)。天津水師旗營官兵額數(shù)達二千余員,儼然是沿海地區(qū)最重要的海防力量。清廷也曾下令由天津八旗水師取代登州綠營水師,并與旅順水師進行海上“會哨”。這一改變從未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但卻在清代海防中有著特殊意義。至少它顯示出清廷建立以八旗水師為主體海防體系的一種嘗試。隨后,雍正年間,清朝陸續(xù)在沿海地區(qū)乍浦、杭州、京口、江寧和福州等地建立八旗水師,至乾隆初年廣州八旗水師營建成后,沿海八旗水師從此連成一氣。

      但天津和江寧等水師很快被裁撤,對后來整個海防布局造成負面影響?!坝赫?,憲皇帝念津門附近京畿,海防綦重,因設滿洲水師都統(tǒng)一員,副都統(tǒng)二員,其協(xié)領下若干員,兵三千名,守御海口以防鯨濤不測之變。然滿兵雖雄健,不利水師,初設時,章程草率,所訓練技藝不及綠營之半。乾隆丁亥,純皇帝巡幸津甸,是日大風,海船逆勢,難以施演。時都統(tǒng)為奉義侯英俊,年既衰老,復戎裝繁重,所傳令俱錯誤。兵丁技藝既疏,隊伍紊亂,竟操,喧嘩不絕。上大怒,因裁革焉”[21]106-107。天津水師旗營為直省第一個獨立的八旗水師,自雍正三年建立,次年(1726)開始訓練及出巡,乾隆三十二年被裁撤,僅存在了40年時間。其他的江寧、京口、杭州、乍浦和荊州等處水師建設也歷經(jīng)周折,最后存在下來的僅有杭州所屬之乍浦水師旗營及廣州、福州所屬之水師旗營1。京口八旗水師于乾隆中期歸入綠營體系,置于督標之下,不過由于仍有旗兵參與訓練,京口旗營仍有一定指揮權。而荊州八旗的水上訓練,則是借用綠營戰(zhàn)船,操演時由綠營兵駕船和擔任水手?!案魇“似焖畮煚I每歲春秋二季,將軍副都統(tǒng)等統(tǒng)率官兵,駕戰(zhàn)艦操演。金州、福建、乍浦和廣東出???,黑龍江、齊齊哈爾、墨爾根、江寧出江,天津出海。每年四月始,八月止。均擇天氣晴和,潮平風順時駕駛出口,張帆起碇,掌號鳴炮,以次演習。停操之后,各督率官兵講習水務”[22]385。廣州和福州八旗所屬三江口水師均以漢軍為主,其教習亦由綠營水師派出,“漢軍出旗”改革后,水師成為駐防八旗中保存漢軍最多的兵種之一。

      第四,在八旗駐防布局上,不少駐防是互相策應和互為犄角,有時他們甚至也與綠營形成互相配合的布局。在軍事上這種互為犄角的布局,以旗營水師與同一地區(qū)或相近地區(qū)的陸路駐防最為突出。如乍浦與杭州、江寧與京口、福州旗營與三江口水師旗營,它們聲氣相通,隨時呼應?!案魇〗杂薪?jīng)制額兵,又諸路遣滿兵駐防,互為犄角”[23]286。旗營有時也與綠營互相配合,如福州于雍正年間設立水師旗營于三江口地方,“(福州)四旗兩營駐扎省城,控扼上下游各府,為閩省之中權。水師旗營駐扎閩縣洋嶼,與閩安協(xié)互相犄角,為海洋之外捍。規(guī)制周詳,防范嚴密,洵足以鞏護民人,奠安疆宇矣”[9]8。這里,水師旗營是八旗駐防之一部分,人員由福州旗挑選派出,而閩安協(xié)為綠營兵駐守之地,二者互相策應?!皬B門特設水師提臣駐扎其地,閩安亦設有副將防守。而洋嶼水師旗營之設,又為閩安之犄角也”[9]13。駐防旗營與綠營形成協(xié)作關系。此外,水師旗營與綠營也互相依賴。所有的水師旗營都安排了綠營兵,他們起初是教練者,后來是合作者,甚至有的綠營兵直到清末仍在旗營中。琴江水師旗營還專門為綠營派來的教練兵在營內(nèi)居住等方面做了安排。簡言之,八旗駐防與綠營的關系,既有傳統(tǒng)上學者們提出的監(jiān)視關系,也有作為國家軍隊不同性質(zhì)兵種間的合作關系。

      八旗駐防的布局與分布,是為滿足戰(zhàn)爭及隨后的鎮(zhèn)撫需要而形成的。以江南之徐州府和山西之平陽府、潞安府、蒲州府及江蘇之蘇州府等一系列地區(qū)八旗駐防設置后又調(diào)整或撤銷的情況來看,八旗駐防并非一開始就有總體規(guī)劃的。它是清代戰(zhàn)守體系不斷延伸和發(fā)展的結(jié)果,最終形成控馭戰(zhàn)略要地的分布狀態(tài)。八旗駐防隨宜布置,精心調(diào)整,呼吸相通,成為以京師為中心,臂指靈活,掌控全局的防控體系。

      三、八旗駐防的目的與作用

      八旗駐防之制,肇興于關外,其時后金每征服一地,或在戰(zhàn)時重要地方,均派出旗軍駐守?!皾M族人數(shù)少,它在向外用兵時候,每得一地,總要留一小部軍隊駐守,監(jiān)視當?shù)厝嗣?,例?629年留英俄爾岱駐守遵化,1630年留阿敏駐守永平,后被明朝軍民驅(qū)逐出關,是駐防之始。清人入關(1644),留何洛會駐防盛京”[24]。清朝入關后,沿用此制,并逐漸于重要地區(qū)、新征服之處和戰(zhàn)略要地,實施八旗駐防。就設置過程看,駐防之設,隨事而定,隨宜而置,各有側(cè)重,逐漸布防,是國家軍隊對外防御對內(nèi)鎮(zhèn)壓基本職能的體現(xiàn)。清廷宣稱:“我國家以騎射威天下,八旗綠營,星羅棋布,有事則埽除,無事則鎮(zhèn)撫?!盵25]648 有鑒于此,則天下關隘之地,無不設防:“無事則控制形勢,可以銷奸宄之萌。有事則提兵應援,可以據(jù)水陸之勝?!盵26]9889如果僅從兵制角度看,清代八旗與綠營相結(jié)合,以及京師八旗禁旅與各地八旗駐防相聯(lián),集歷代兵制之大成?!皣覂?nèi)有八旗以奉環(huán)衛(wèi),外有駐防以資鎮(zhèn)守,而綠營之兵分布于十八省,中外之兵八十八萬有奇。輕重相制,臂指相聯(lián),制已密矣”[27]5。如果從全局的角度觀察,實際上,八旗駐防在不斷調(diào)整與充實過程之中,已經(jīng)成為清廷對全國進行有效統(tǒng)治機體的一個部分。

      就具體方面而言之,清代各地八旗駐防目的明確,各有側(cè)重,體系上則逐漸完善。

      第一,清朝以少數(shù)民族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其駐防之設,首重防止以漢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反抗,以維護政權穩(wěn)定為其基本職責。清朝入關后,無論從人口數(shù)量還是從文化上講,與漢族相比,滿族在總體上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其奪取全國統(tǒng)治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漢軍及明朝降軍。因此,從入關初期起,保證其政權不被人民反抗所推翻即成為清廷第一要務,駐防八旗作為清廷最為倚信的軍隊,其布防的主要目的當然以防止和鎮(zhèn)壓人民反抗為首要任務?!拔页远ǘσ院螅瑧]勝國頑民,或多反側(cè),乃于各直省設駐防兵,意至深遠也。八旗駐防,例由世襲,設將軍副都統(tǒng)等官以董率之,其間移駐改置,頗費經(jīng)營。蓋兵者所以衛(wèi)民,相時勢而度機宜,豈容膠柱。傳謂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備者,我朝有焉”[28]9559。防民包含防備漢族反抗之意。清朝以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八旗駐防布置包括民族間互相防范之意,為其民族統(tǒng)治之固有之義。“清以滿蒙漢八旗戍要害,凡沿邊、沿海、沿江及重要城邑皆有之。曰駐防,防漢族也。蒙為蒙古,以蒙防漢也。提督非旗缺,而直隸之提督,乃駐古北口,以防蒙,則以漢防蒙矣。其地在順天密云縣東北,兩崖壁立,劣通一車,為腹地,往蒙古”[29]182。駐防以防漢人,以蒙防漢,以漢防蒙,均屬民族之大防。駐防于當?shù)兀徒?,一旦發(fā)生動蕩,則迅速出兵。

      第二,監(jiān)督地方大員及綠營軍隊。清朝既然具有專制集權和民族統(tǒng)治之特征,必然會對地方官員實施監(jiān)控,尤其是漢族高官,這既是民族統(tǒng)治之必然,也是傳統(tǒng)中央集權制的需要。史載:“行省要區(qū)置旗兵駐防,其尤重都會,兵額多者,以將軍領之。蓋監(jiān)制疆臣,備不虞也?!盵30]11812

      韓國學者任桂淳的《清朝八旗駐防興衰史》認為:“荊州旗城還有地方要員的官邸,這暗示八旗駐防的將軍是隨時都在監(jiān)視著這些地方官員的活動的。地方官員和他們的家屬幾乎就像人質(zhì)一樣被牢牢控制在滿族人的手中”[31]19,此說有誤。史志明載,荊州駐防初設時,即已將東城所有官署民居全部遷往西城?!翱滴醵昶毂O防于此,慮兵民之雜廁也,因中畫其城,自南紀門東迄遠安門西,繚以長垣,高不及城者半,名曰界城。其東則將軍以下各官及旗兵居之。遷官舍民廛于界城西”[16]84。地方志亦載:“康熙二十三年奉旨特設滿洲將軍,都統(tǒng)領八旗大兵駐防荊州駐城東,其西為官署民居,中設間墻?!?康熙《荊州府志》、光緒《荊州府志》和光緒《江陵縣志》等所載略同。無疑,荊州旗城是一個獨立的,在法定意義上不得有漢族官民摻雜其中的軍事社區(qū)。駐防八旗及其將領們當然有監(jiān)視所在地方民眾及漢族官員的責任,但這種監(jiān)視多數(shù)時候只是“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而不是公然地扣押看管“人質(zhì)”。在更多時候,對于地方官員的監(jiān)控,往往是讓地方督撫與駐防將領等,各有密折奏事之權,利用其矛盾,準其互相密告,而將所有裁決之權收歸中央。在很多時候,朝廷會就地方督撫大員的表現(xiàn)與能力等事項,詢問當?shù)伛v防將領的意見,反之,也會就駐防官員的類似情況,向當?shù)卮髥T了解情況。朝廷利用駐防將領與地方官員之間的矛盾,掌控大權,控制地方局面。一個典型的事例是,嘉慶年間,福州將軍魁倫有聲色之好,而總督伍拉納貪財好貨,“伍固貪吏,嘗納屬員賄,動逾千百,有不納者,鎖錮逼勒。又受洋盜賄,任其劫掠,毫不捕緝,五虎門外,賊艇云集。公慨然曰:‘夫夜合之欲,情不自禁,乃過之小者。若伍公以天子封疆大吏,舉止有同盜賊,貪黷無狀,不知相愧悔,乃反欲劾人耶?傳曰:‘無瑕者可以責人,其不明何若也。乃抗疏劾伍之貪縱,并閩省庫藏虧絀事。上大怒,立置伍于法,以公代其位”[32]292-293。在這場地方將軍與總督的斗爭中,將軍魁倫先發(fā)制人,取得朝廷信任,并取而代之,得到總督之職的任命。這當然是一場官場斗爭,而旗員與地方高官的互相監(jiān)督,于此亦可略見一斑。同時,旗員之間也不乏監(jiān)督告訐之事例。清廷對于八旗駐防大員也監(jiān)督掌控,其任免之權,操諸于最高當局,“其將軍、都統(tǒng)等官,聽朝廷隨時遷擢,全收封建之利,而無其弊,制度最為美善”[16]3。其核心在于,中央大權不得旁落。

      對以漢族為主綠營的監(jiān)督,也是駐防旗營的職責之一。清代八旗兵總額,近于機密,官書往往語焉不詳,只是記有“八旗官兵額數(shù),代有增減”[3]3879等語,尤其關于京旗數(shù)額,直至清季,仍以約數(shù)言之。近代人多以八旗佐領數(shù)為依據(jù),估算其總兵數(shù)與人口數(shù)。魏源曾對旗兵額數(shù)進行估計:順治入關,“其后遂以存京師者為禁旅,而分鎮(zhèn)各省者為駐防,定兵額約二十萬。佐領丁雖增,而兵額不增”[1]467-468,“通計京師之兵,滿洲、蒙古、漢軍、綠旗四項,共十萬有奇,而余丁二萬七千四百不與焉”[1]469,“若夫駐防之兵,則無論騎、步,皆合滿洲、蒙古、漢軍以為營”[1]469,“通計中外禁旅駐防兵二十萬有奇,而居京師者半之”[1]469。曾國藩亦曾略言其數(shù):“八旗勁旅,亙古無敵。然其額數(shù)常不過二十五萬,以強半翊衛(wèi)京師,以少半駐防天下。而山海要隘,往往布滿,國初至今,未嘗增加?!?而綠營兵數(shù),有清一代,以六十余萬為額定之數(shù),一如八旗兵數(shù)之定制,自清初至清末,鮮有增減。綠營兵額數(shù)倍于旗兵,清廷必然對其加以防范。清廷出于民族統(tǒng)治的本能,倚信旗兵而疑慮綠營,康熙帝曾多次表達對旗兵的贊許:“滿兵一心奉法,假如千人會于一處,死則同死,斷無離心。”[33]2448“凡地方有綠旗兵丁處,不可無滿兵。滿兵縱至糧缺,艱難困迫而死,斷無二心。若綠旗兵丁,至糧絕時少或窘迫,即至怨憤作亂”[34]689。這些都顯示了清代以八旗駐防監(jiān)控綠營的基本思路。其防范之法,則有兩個方面:一是將綠營分散,而八旗駐防集中聚于一處,形成兵力上“以整制散”的優(yōu)勢?!皳?jù)乾隆朝統(tǒng)計,全國綠營兵64萬余人,其中集中駐防的標營336個,而分散駐防的營竟達763個,超過1倍以上。至于占綠營1/3的守汛之兵,更似散珠般分駐各地”[35]37。如此,清朝形成了以分散的綠營兵監(jiān)控各地百姓,以集中的八旗駐防監(jiān)控綠營的防控體系。二是將綠營兵的指揮權分散于督撫和提鎮(zhèn)等各級官員之手,以文官駕馭武將,平時則兵將分離,戰(zhàn)時則分頭調(diào)配。而八旗駐防始終將兵將聚于一處,便于隨時調(diào)動出兵。在一些邊遠區(qū)域,清廷還賦予駐防將軍等調(diào)動綠營兵的權力,寓監(jiān)控于管理之中。如四川將軍自乾隆年間設置時起,就有調(diào)動周邊綠營及土司兵的權力 2。在一些具體變亂中,駐防八旗也確實起到震懾綠營及勇營等兵丁的作用。道光二十一年(1841),“海氛不靖”,參贊大臣楊芳行臺設于廣州貢院,廣州八旗駐防兵“扼守小南門”,而楚勇與廣勇因領餉事發(fā)生糾紛,“各執(zhí)軍械,擁入貢院,勢甚急。(旗營協(xié)領)阿勒精阿聞之,即率兵屯聚東西轅門,以遏來者,且燃槍以待。參贊親出撫慰,犒以金錢,并摘統(tǒng)隊官頂戴,廣勇始散。而阿勒精阿己縛得兇勇二名,獻于參贊,交縣懲辦”[36]458。在一些關鍵時刻,八旗駐防確實起到了彈壓綠營和勇營的作用。

      第三,八旗駐防為清廷對外防御的堡壘,有時也是進攻的中樞據(jù)點。一般而言,任何時代的政權都具備防御外敵入侵的意識,其軍隊的基本職能必然會有對外防御和保衛(wèi)國土與政權的職能。清代處于由傳統(tǒng)向近代轉(zhuǎn)變的時期,外部影響與對外關系也發(fā)生了很大轉(zhuǎn)變,因而,作為清朝主要武裝的八旗及八旗駐防軍隊,必然較此前歷史時期更多地具有防御和抵抗外敵入侵的作用。

      在清前期,清代八旗駐防對外抵御侵略的職能,主要體現(xiàn)在東北和新疆等地區(qū)的八旗駐防。康熙時期,黑龍江將軍和副都統(tǒng)等的設立,在很大程度上與抗擊沙俄入侵有關??滴跄觊g八旗水師營、驛站和官莊相繼進駐黑龍江,逐漸形成了黑龍江城、墨爾根城和齊齊哈爾城三城并重的駐防格局,為防范俄國的侵略奠定了基礎。吉林所屬琿春地區(qū),地處中朝邊界,為防范朝鮮邊民越境,逐漸設置八旗駐防,至康熙末年,逐漸形成數(shù)量較多、規(guī)模不大的駐防點。乾隆時期,西北新疆設伊犁將軍和烏魯木齊都統(tǒng)等駐防,在其職能中即包括防范俄國人入境和防御俄國軍隊入侵的任務。乾隆五十六年(1791),因恰克圖等地與俄人商貿(mào)中斷,新疆地區(qū)的俄國人活動頻繁,乾隆帝諭令新疆伊犁將軍等,新疆地區(qū)民族情況復雜,“我方更毋庸張皇預備。著寄諭保寧、永保,令伊等暗中防范,停止張揚備辦”[37]413。近代以后,清朝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外敵入侵狀況,在歷次對外戰(zhàn)爭中,八旗駐防均成為清朝作戰(zhàn)的主要武裝之一。著名的鎮(zhèn)江保衛(wèi)戰(zhàn)和乍浦之戰(zhàn)等,都是以調(diào)派而來的八旗駐防兵為主力,為抗擊外國侵略者付出了慘重代價。

      另一方面,在一些時期,八旗駐防也成為清廷平定北部邊疆的堡壘。如綏遠和歸化等地駐防的設置,均與康熙時期防范和進軍準噶爾部有關。在很大程度上,沿長城設立的駐防營,成為康熙和雍正時期西北用兵的堡壘。這一時期,歸化、綏遠等城的駐防兵力曾一度超過萬人,直到乾隆時期,防御重點西移至新疆伊犁等地后,歸化等地的兵力才逐漸縮減下來1。

      第四,清代八旗駐防的設立也有解決旗人生計問題的意圖。順治和康熙時期,八旗駐防并不穩(wěn)定,主要依據(jù)軍事行動的需要設置或裁撤。同時,解決旗兵久聚于京師所產(chǎn)生的生計問題,也成為八旗駐防設置的一個因素。“朝廷設駐防兵一千于漢中,而西安、荊州、江寧各添駐防兵一千。昔將軍圖海議于漢中、荊州各設駐防,誠為局外要著。后撤去漢中兵,今因饑荒流離,復添設焉。綢繆牖戶之計,蓋本之圖公矣”[38]161??梢娫谠缙隈v防中,已有解決旗兵生計的謀劃??滴跗蕉ㄈ畞y后,大量旗兵撤回京師,造成京師旗人大量增加,居住和供給的壓力大增。起初是將多余兵丁及家屬向京郊地區(qū)擴展,分派兵丁移駐京郊,一方面解決了皇家園林的安保問題,另一方面也疏散了一定數(shù)量的內(nèi)城人口,減輕了人口膨脹所帶來的多方面壓力,比如住房不足等。及至京郊無法安置時,清朝即開始向京師以外的京畿地方派多余兵丁及家屬??滴趿荒辏?722),康熙帝下令于京畿鄭家莊移兵駐防,即是以解決住房為主的舉措。“上諭大學士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等曰:前因兵丁蕃庶住房不敷,朕特降諭旨多發(fā)庫帑,于八旗教場蓋設房屋,令伊等居住。近看八旗兵丁愈多,住房更覺難容。朕因思鄭家莊已蓋設王府及兵丁住房,欲令阿哥一人往住,今著八旗每佐領下派出一人,令往駐防此所。派滿洲兵丁編為八佐領,漢軍編為二佐領。朕往來此處即著伊等看守當差,著八旗都統(tǒng)會同佐領等派往”[39]876-877。設立這種以解決生計問題為目的的駐防,或者對已有直省駐防的增兵,使得八旗駐防派出的目的與性質(zhì)發(fā)生了些許改變,但還不是根本性的改變,只是在戰(zhàn)略需要的同時,兼顧解決生計問題。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諭:“邊外地方遼闊,開墾田畝甚多,將京城無產(chǎn)業(yè)兵丁移駐于彼,殊為有益?!?[40]1110因此,清朝開始逐步向熱河地區(qū)派駐八旗駐防人員并陸續(xù)增加駐防人員數(shù)量。

      雍正年間,在設立的以解決生計為主要目的駐防中,以山東青州駐防最為典型。當雍正帝決定在青州設置駐防八旗時,已不再是單純基于軍事上的考慮。他在給田文鏡的朱批中說得很明白:“‘此論(指登、萊等處不宜設滿洲水師的議論)固詳悉允當,但未領會朕意,‘自定鼎以來,滿洲戶口滋生日漸繁衍,將來若至敷用時,省省皆有駐防滿兵方為全美。在此,他已經(jīng)明確地把滿洲人口滋生日繁,作為在各省安設八旗駐防的一條重要理由。換言之就是把增設八旗駐防與解決八旗生計的經(jīng)濟需要聯(lián)系在一起。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所以他又補充說:‘如云虛糜錢糧,則在京在外皆屬同然,不為枉然。”[41]乾隆以降,此項政策得以延續(xù)。乾隆三年(1738)乾隆帝諭:“從前學士雅爾呼達條奏沿邊內(nèi)外添駐滿兵,經(jīng)議政王大臣議令該督提查看地方情形,朕聞古北口外巴溝地方遼闊,可以添兵駐扎?!盵4]855乾隆中后期全國八旗駐防格局穩(wěn)定后,設立駐防時,仍始終隱含著解決旗兵生計這一目的。如乾隆四十二年(1777)設立京畿密云地區(qū)八旗駐防時,乾隆帝強調(diào),“現(xiàn)在八旗滿洲生齒日繁,若不稍為酌辦,伊等生計日蹙。密云縣地方密邇畿輔,彼處城邑亦大,盡可建蓋兵房,安插兵丁一二千名。一轉(zhuǎn)移間,既于新駐兵丁有益,且京城出有多缺,又可補挑閑散壯丁,于八旗滿洲等大有裨益。著軍機大臣于八旗滿洲兵內(nèi)挑選二千名,派往密云縣駐防。至于管轄此項兵丁,著設副都統(tǒng)一員。其如何建蓋兵房,料理起程,并設立官員,以及到彼如何安插之處,著即行妥議具奏”[42]971-972,將解決生計的謀劃貫穿于八旗駐防設置的全過程之中。另一個典型事例是,雍正元年,曾有旗員奏請增添河南省滿洲駐防兵數(shù),意圖將防范地方動亂與解決旗人生計問題結(jié)合在一起。是年,正黃旗滿洲副都統(tǒng)勒什布奏稱,康熙年間經(jīng)他奏請并得到批準,調(diào)800名滿洲兵前往河南省駐防?,F(xiàn)在看來,此項駐防兵似乎仍嫌單薄,“河南府屬地方山深險峻,北靠黃河。一旦有事,八百兵丁分調(diào)各處,力量單薄,于事不利。茲八旗滿洲承皇恩養(yǎng)育,生齒殷繁,閑散滿洲人口眾多,倘河南省內(nèi)再能增派一些,不僅利于地方調(diào)用,且閑散滿洲亦得以食錢糧也”[43]266-267。從后來河南八旗駐防的兵員數(shù)量上看,勒什布的奏請似并未得到批準,開封駐防的額定數(shù)量仍是800人,但他在奏折中提出增加駐防數(shù)量可以使旗人得到錢糧,卻已經(jīng)將駐防與解決旗人生計聯(lián)系起來。

      乾隆以后,八旗駐防的調(diào)整和京旗移民于外省,往往也具有解決旗人生計問題的考量。乾隆年間兩次調(diào)京旗赴阿城屯墾效果不錯,第一次調(diào)1000戶京旗赴阿城屯墾,10年后他們的生計問題得以解決。乾隆十九年(1754),清廷再調(diào)3000戶,并加強對這些京旗的管理。乾隆年間的這兩次調(diào)整駐防,有效解決了部分京旗生計問題,也強化了當?shù)伛v防。這也是八旗駐防建立的另一種情況1。

      第五,從制度上講,八旗駐防一般不參與地方事務,但作為朝廷基本力量,也不免出現(xiàn)參與民事的情況。除熱河都統(tǒng)和東三省駐防將軍等參與地方管理外,其他駐防偶爾也參與地方事務。這不是駐防性質(zhì)的改變,而是作為清廷最為倚信力量的一種表現(xiàn)。雍正時期,大舉興修浙江海塘工程,內(nèi)大臣海望奏“從前塘工未固,由監(jiān)修之員每多草率所致。請敕浙江駐防將軍、副都統(tǒng)就近選派旗員,協(xié)同監(jiān)修,從之”[44]538?!肚迨犯濉芬噍d:海望等勘查浙江海塘,“又奏請設專官總轄,令駐防將軍、副都統(tǒng)協(xié)同監(jiān)修,及議敘在工人員工價以銀米兼發(fā),并從之” [45]10283。顯然,這是浙江駐防官員參與地方事務的事例。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寄諭黑龍江將軍傅玉等著將齊齊哈爾周圍蝗蝻率官兵撲滅盡絕”[46]637,“東三省從未生發(fā)蝗蝻一次,今歲驟生蝗蝻,倘不能撲滅盡絕,則蝻子遺入地中,以致來年復生,于田地大有妨礙。將此著寄信傅玉等,于齊齊哈爾周圍生發(fā)蝗蝻之地,必率官兵奮力撲滅盡絕外,即其蝻子亦務期殄絕”[46]637。此類發(fā)給熱河、東三省及長城沿線駐防將領的上諭,屢見記載,這也是駐防官兵參與地方事務的明證。

      四、結(jié) 語

      清代是中國專制統(tǒng)治高度發(fā)展的時期,同時也具有民族統(tǒng)治與專制集權的特征。八旗駐防的布局、目的與作用,雖然復雜卻很明確,上述諸多方面概括起來說,無非是王朝中央通過自己倚信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掌控國家的全局。從布局來看,八旗駐防兵丁,攜眷而來,聚族而居,成為山海要隘之處一個個堡壘。在大多數(shù)地方,以聚集的形式對分散的綠營兵形成兵力上的優(yōu)勢。單獨看來,他們似為漢族汪洋中的一個個孤島,但聯(lián)系起來,他們則或為點面結(jié)合,或為扇面分布,遙相呼應。有些部分,呈現(xiàn)群島效應,如京畿地區(qū),所有駐防緊密關聯(lián),并與京旗共同構(gòu)成穩(wěn)定防御京師的攻防體系;有些部分,則一線連通,如長江沿線陸續(xù)形成了從成都到荊州,并延伸至江寧(南京)和杭州的整個流域布局;有些則點點相連,一字排開,如長城沿線西安、綏遠、右衛(wèi)、山海關等;不少駐防大小相維,以成掎角之勢,如綏遠與右衛(wèi)、江寧與京口和杭州與乍浦等。初看似為隨手隨勢布置,細分則隱然關聯(lián),呼吸相通,八旗駐防成為穩(wěn)定清廷統(tǒng)治的基本力量,與京師禁旅一起構(gòu)成國家的基本力量。

      滿族先民并非傳統(tǒng)觀念中的純粹陸地民族,他們很早就有自己的航海技術,他們的“航海技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是可以觀察到海底火山噴發(fā)的盛景的”[47]34。清初以來,他們就對東北沿海行使管轄權。 清前期,在應對鄭成功等沿海反清力量和東北抗擊沙俄的過程之中,清廷即開始著手布局八旗水師,使之成為八旗駐防的有機組成部分。八旗水師是駐防制度延伸與發(fā)展的結(jié)果。

      作為清代社會的基本制度,八旗駐防的社會作用也是全方位的,不僅起到對內(nèi)對外的防御和鎮(zhèn)守作用,而且它與清王朝休戚與共,榮辱相連,是清廷存在與興盛的基石。它的衰敗,也預示著清王朝大廈的崩塌。出乎統(tǒng)治者意料的是,駐防旗人族群深入各地各民族之中,帶來中華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關系的巨大變化,同時也使他們自身在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中產(chǎn)生難以自控的變化。

      [參考文獻]

      [1]魏源.圣武記:卷11[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定宜莊.清代八旗駐防研究[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3.

      [3]趙爾巽.清史稿:卷130[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福隆安,等.欽定八旗通志:卷35[Z]//紀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4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5]昆岡,等.大清會典事例:卷1128[Z].北京:中華書局,1991.

      [6]徐映璞.杭州駐防旗營考[M]//王國平.西湖文獻集成:第10冊.杭州:杭州出版社, 2004.

      [7]永保,等.塔爾巴哈臺事宜[Z].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

      [8]翁同爵.清兵制考略:卷2[M].光緒刻朱墨套印本.

      [9]新柱.福州駐防志[Z]//林文斌.福建省少數(shù)民族古籍叢書:滿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0]趙慎畛.榆巢雜識:卷下[Z].北京:中華書局,2001.

      [11]鄂爾泰,等.八旗通志:卷1[Z].李洵,等,主點.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12]佚名.裁撤駐防兵議[N].申報,1901-08-04(1).

      [13]中華書局.清文宗實錄:卷85[Z]//中華書局.清實錄:第4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14]趙展.論清代滿族四種社會群體的形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66-73.

      [15]龍顧山人.十朝詩乘:卷5[Z].卞孝萱,等,點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16]希元,等.荊州駐防八旗志[Z].馬協(xié)弟,陸玉華,點校注釋.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

      [17]黃之雋,等.江南通志:卷95[Z]//紀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9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18]張大昌.杭州駐防八旗營志略[Z].白辰文,點校.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

      [19]清史列傳:卷13[M].王鍾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20]徐宗亮.龍江述略[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

      [21]昭梿.嘯亭雜錄:卷4[Z].北京:中華書局,1980.

      [22]張廷玉,等.皇朝文獻通考:卷192[Z]//紀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6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23]阮元.揅經(jīng)室二集:卷5[Z].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

      [24]鄭天挺.清代的八旗兵和綠營兵[J].歷史教學,1955(1):28-30.

      [25]中華書局.清文宗實錄:卷92[Z]//中華書局.清實錄:第4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26]趙爾巽.清史稿:卷262[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7]孫鼎臣.論兵:卷75[Z].光緒三年思補樓刻本.

      [28]劉錦藻.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卷208[Z]//王云五.萬有文庫.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29]徐珂.民國筆記小說大觀:康居筆記匯函[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30]趙爾巽.清史稿:卷398[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1]任桂淳.清朝八旗駐防興衰史[M].北京:讀書·新知·生活三聯(lián)書店,1993.

      [32]昭梿.嘯亭雜錄:卷9[Z].北京:中華書局,1980.

      [33]康熙起居注[M].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84.

      [34]中華書局.清圣祖實錄:卷274[Z]//中華書局.清實錄: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35]施渡橋.晚清軍事變革研究[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36]長善,等.駐粵八旗志[Z].馬協(xié)弟,陸玉華,點校注釋.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3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第22冊[Z].長沙:岳麓書社,2011.

      [38]劉獻廷.廣陽雜記:卷3[Z].北京:中華書局,1957.

      [39]中華書局.清圣祖實錄:卷297[Z]//.中華書局.清實錄: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40]昆岡,等.大清會典事例:卷166[Z].北京:中華書局,1991.

      [41]劉小萌,王禹浪.山東青州北城滿族村的考察報告:關于青州八旗駐防城的今昔[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1(4):60-69.

      [42]中華書局.清高宗實錄:卷1043[Z].中華書局.清實錄:第2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4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上冊[Z].合肥:黃山書社,1998.

      [44]福隆安,等.欽定八旗通志:卷153[Z]//紀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6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45]趙爾巽.清史稿:卷291[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第10冊[Z].長沙:岳麓書社,2011.

      [47]楊春風.滿族說部中水生創(chuàng)世與洪災重建神話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34.

      On the Layout,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the Eight Banners Garrison in the Qing Dynasty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Eight Banners garrison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based on the customary practice outside the border, and was set up as the war unfolded. It is gradually adjusted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war and is a dynamic process.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layout and points of the Eight Banners garriso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were caused by the dynamic changes in garrisons and the different selection criteria for garrisons in Northeast China, Xinjiang, and other regions. During the Kangxi to Qianlong periods, the Eight Banners navy became a part of the strategic layout. The purpose of the Eight Banners garrison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for the central dynasty to exert maximum control over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through its own reliance on trust. The role of garrison is also comprehensive. It shares weal and woe with the Qing Dynasty and is the cornerstone of its rise and fall.

      [Key words] Qing Dynasty;Eight Banners garrison;layout;navy

      猜你喜歡
      水師清代布局
      法國水師兵營舊址 曾作為法國在長江上游的控制站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能源(2017年5期)2017-07-06 09:25:57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人民論壇(2016年32期)2016-12-14 19:41:06
      清代典妻習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清代寫真人物略考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16:40
      淺談清代宮廷樂舞的主要類型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24:02
      VR布局
      2015 我們這樣布局在探索中尋找突破
      Face++:布局刷臉生態(tài)
      浙江福建沿海海防圖
      藝術品鑒(2013年6期)2013-04-29 03:27:25
      凉山| 博白县| 宁国市| 育儿| 库车县| 两当县| 滦南县| 诸城市| 泾阳县| 公安县| 象州县| 来宾市| 油尖旺区| 阜新市| 陇川县| 尉犁县| 资阳市| 浦县| 齐河县| 江北区| 长沙市| 新野县| 镇江市| 泽州县| 洛浦县| 东方市| 屏南县| 泉州市| 车险| 金沙县| 亳州市| 外汇| 綦江县| 溧水县| 万山特区| 襄樊市| 原平市| 金川县| 康乐县| 额敏县| 辰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