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學科學習是2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旨在引導學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文章立足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探討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跨學科學習策略,旨在更好地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深度學習;初中語文;跨學科學習
作者簡介:毛麗嬪(1984—),女,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學。
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應用所學語文知識解決問題,最終實現(xiàn)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一種學習模式?!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標”)指出,跨學科學習是2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旨在引導學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因此,教師需要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組織學生開展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跨學科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效果。
一、立足核心素養(yǎng),合理設計教學任務
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是深度學習的主要目標之一。學習任務群是由一系列有著密切關聯(lián)的學習任務組合而成的,學習目標應當體現(xiàn)在學習任務之中。這就要求教師立足核心素養(yǎng),合理設計學習任務,通過跨學科學習這一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助力學生達成深度學習目標。
(一)設置語言實踐任務,發(fā)展語言能力
語言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中之重,要求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初步具備良好的語感,了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能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溝通。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要在跨學科學習活動中設置語言實踐任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實踐機會。
例如,在“倡導低碳生活”這一綜合性實踐活動中,教師就可以設置一個相關主題的調(diào)查活動,讓學生以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兩種方式了解人們對低碳生活的看法,并撰寫調(diào)查報告,提出解決方案。接著,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保護環(huán)境與發(fā)展經(jīng)濟何者為重”的主題辯論活動。通過參與多樣化的語言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語言運用能力,還能夠鍛煉口語表達與寫作能力。
(二)合理選擇拓展素材,培養(yǎng)文化自信
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文化自信要求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為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拓展素材,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跨學科學習活動,使其具備開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例如,教師可以以“百家爭鳴”為主題,引導學生開展拓展學習活動。學生需要閱讀與百家爭鳴相關的歷史資料,了解諸子百家各派代表人物有哪些,并摘抄儒、墨、法、道等各家學說,與同伴深入探討后,在摘抄的句子旁邊批注上自己的見解。通過這一拓展學習活動,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百家爭鳴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個思想家的優(yōu)秀理論和學說,逐步樹立文化自信。
(三)舉辦班級朗誦會,形成審美觀念
語文課標指出,學生應充分運用科學、藝術、信息科技等相關知識和技能,富有創(chuàng)意地設計并主動參與朗誦會、故事會、戲劇節(jié)等活動。對此,教師需要積極配合,為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
例如,在教學《鄉(xiāng)愁》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班級范圍內(nèi)組織一場朗誦會,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
體驗。
首先,教師可引入知名朗誦家的朗誦視頻。視頻中,游子與母親別離,天各一方。通過觀看視頻,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鄉(xiāng)愁》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其次,教師可以拓展這首詩的背景知識,如“《鄉(xiāng)愁》是詩人余光中于1972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現(xiàn)代詩歌,詩人以‘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情”;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節(jié)奏等進行探究和了解,如詩歌是按照時間順序描寫的,四段內(nèi)容在字數(shù)、句式上基本一致。
最后,學生要基于對這篇課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參與《鄉(xiāng)愁》朗誦會。學生需要自選合適的配樂,并設計相應的動作,通過朗誦表達詩歌蘊含的思鄉(xiāng)之情。
(四)設置多樣問題,提升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lián)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xiàn),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計多樣化的問題,讓學生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
例如,在《消息二則》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借助一系列相關素材,如《大決戰(zhàn)》三部曲的影視資料,反映階級矛盾的《收租院》雕塑照片集等,引導學生開展語文、歷史與藝術相結合的跨學科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
1.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何能獲得勝利?
2.為什么抗日戰(zhàn)爭時期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軍隊的戰(zhàn)斗力有明顯的差異?
3.你認為如果讓你帶著記憶成為國民黨軍隊的領導人,結果會有所不同嗎?
通過探討以上問題,學生能夠逐步進入深度學習,切實提高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
二、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深度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于其他的學習任務群,跨學科學習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在開展指向深度學習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教學時,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多種方法,促進學生在深度學習中提升綜合能力。
(一)應用信息技術,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跨學科學習任務群要求學生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社區(qū)生活場景等進行語文跨學科學習,記錄活動過程,運用多種媒介發(fā)布學習成果。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渠道,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生活范圍、學習興趣和能力,精心選擇學習主題和內(nèi)容,組織、策劃多樣的學習活動。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以“觀察身邊小動物”為主題的綜合性探究作業(yè)。學生需要選擇一種常見的小動物,結合科學知識,觀察、了解其習性,充分運用多種媒介,以調(diào)查報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比如,學生可以借助手機的拍照和拍攝等功能,自行記錄自己所觀察動物的圖像資料。學生也可以從網(wǎng)絡上搜集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信息,整合已有的調(diào)查結果,完成跨學科學習活動。
(二)合理劃分小組,提升合作交流能力
跨學科學習任務群要求學生在廣闊的學習和生活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交流溝通、團隊協(xié)作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鐚W科學習對學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協(xié)調(diào)能力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诖?,教師可秉持同組異質(zhì)的原則將學生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引導學生通過分工合作高效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綜合參考學生語文、數(shù)學、英語、美術等多門學科成績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合理劃分,以確保小組學生能力的均衡。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本劇表演準備活動,指導學生在小組內(nèi)完成舞臺布置、配樂選擇、角色演繹等任務的分工,從而讓擅長美術的學生負責布置舞臺、搭配服裝,熱愛音樂的學生負責選擇配樂,語文能力較強的學生則負責劇本改編和演繹。這樣,既能讓學生各司其職,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還能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
三、轉(zhuǎn)變評價方法,有效做到以評促學
語文課標重視評價的過程性和終結性,重視評價導向作用的發(fā)揮。在這樣的情況下,延續(xù)過去以學科成績?yōu)橹鞯脑u價方法是不合適的。教師需要結合深度學習理念,積極轉(zhuǎn)變評價方式,做到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一)提供展示平臺,積極鼓勵學生
在跨學科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利用評價關注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和能力,以鼓勵為主,促進學生自我反思提升。
例如,在教學《水調(diào)歌頭》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布置制作中秋燈籠的任務,讓學生制作燈籠并在燈籠上寫上燈謎。學生制作完燈籠后,教師可以正式開啟猜謎活動?;顒舆^程中,教師要鼓勵積極猜謎的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發(fā)起學生投票,選出最佳燈籠,并給予學生相應的獎勵,表揚學生的表現(xiàn)。
(二)合理運用量表,重視過程性評價
跨學科學習活動是一種綜合性活動,不僅重視學習的結果,也重視學習的過程。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學評價也要重視過程性。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習目標和內(nèi)容制訂評價量表,細化評價指標,引入多元評價主體,引導學生從學習過程出發(fā),進行有效反思。
例如,在教學《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這三首古詩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張“唐朝中后期社會現(xiàn)狀分析”跨學科學習評價量表。在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評價量表指標進行自評和互評。
評價量表以四項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結合課程學習目標設置具體的指標。如在“文化自信”方面,教師可以將指標設置為“能否了解唐朝中后期的優(yōu)秀文化,積累相關的詩歌素材”;在“思維品質(zhì)”方面,設置“能否了解唐朝中后期經(jīng)濟與文化的關系”這一指標。這樣,通過評價量表,學生能夠從核心素養(yǎng)角度進行學習反思,把握跨學科學習重點,實現(xiàn)學思結合。
【參考文獻】
[1]范樺.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融合式課堂構建探究[J].語文天地,2022(11):73-74.
[2]郭云娟.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名著閱讀項目化學習教學設計:以《昆蟲記》為例[J].語文新讀寫,2022(20):30-32.
[3]朱健.初中語文跨學科綜合性實踐探究學習策略摭談[J].新課程研究,2022(26):78-80.
[4]張娜.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策略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23.
[5]常志剛.自我效能感理論下的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以《大自然的語言》為例[J].甘肅教育研究,2022(4):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