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鵠
捐納即賣官,明清時期賣官制度化后的正式稱謂。所謂賣官鬻爵,古已有之,史不絕書。但這里談的不是紙牌屋里的暗箱操作,而是光明正大的國家行為。
清代捐納,京官可捐至正五品之郎中,外官則以正四品的道員為限。所謂康乾盛世,即康熙、乾隆兩朝,恰恰是捐納發(fā)展的關鍵時期。
清政府的捐納信息公開透明,明碼標價,先到先得,童叟無欺。報捐者的年齡沒有任何限制,剛出生的嬰兒也可以捐監(jiān)生,或在此基礎上再捐官職。因為獲得任官資格的人遠比官僚職位要多,并不是買了官馬上就能做,得到吏部提交相關文件,根據(jù)先后排隊等候“上車”。
既然掏了錢,大家都希望早點做上官,盡快連本帶利撈回來。這給清政府帶來了額外商機,報捐者可以加捐“花樣”,即任命的優(yōu)先權,相當于排隊時走VIP通道?;用糠倍啵纭跋扔谩薄坝鋈奔从谩薄跋认扔谩钡?,可供不同需求的客戶選擇,全都明碼標價。
清政府的這樁買賣,隨著時間流逝,出現(xiàn)了一些有趣的變化。一方面,官位不斷“減價促銷”。比如道員,乾隆三十九年(1774)售價16400兩,咸豐二年(1852)降為9446.4兩,幾乎腰斬,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則只需4732.1兩,比三折還低。這是因為,排隊的人越來越多,積壓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比如嘉慶十九年(1814),為了籌措治理黃河河南東部段的費用,朝廷開辦“豫東事例”,可16年前的“川楚事例”、13年前的“工賑事例”、11年前的“衡工事例”、八年前的“捐輸事例”和六年前的“土方事例”都還有買到官的人沒消化掉。這種情況下,排隊等候也就是投資取得回報的時間越來越長。為了吸引新客戶,除了降價,朝廷還發(fā)明了“以新壓舊”(三新一舊、四新一舊,甚至五新一舊)的辦法。
對于政府來說,錢早穩(wěn)穩(wěn)落進了腰包,固然不能翻臉不認人,拋棄當初掏了錢如今仍在排隊的消費者,但為了招攬新人,舊客戶的利益是可以犧牲的。所以嘉慶十九年的“豫東事例”,朝廷宣布實行“四新一舊”,即每五個專門留給捐納人員的空缺官職,頭四個指定給“豫東事例”,第五個才給此前諸多事例留下的未解決人員。一直到咸豐元年(1851),此時距離“川楚事例”的開辦已過去五十多年,還有客戶在排隊。當初因為有機會花錢買官而心潮澎湃的人,有多少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沒等到夢想實現(xiàn)就告別了人世,已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作為VIP通道,花樣的價格始終堅挺。比如光緒十三年(1887)的“鄭工事例”,知縣售價僅1998兩,等于乾隆時的半價,但知縣的“遇缺先”花樣卻需要3808.8兩,幾乎是知縣任官資格的兩倍。但花樣也同樣舊不抵新。
這樣一來,沒買花樣的捐納人員,實際上已經(jīng)沒有指望排得到了。清代末年,“以新壓舊”也從以新舊事例排序,變成了以新舊花樣排序。而且,朝廷考慮到不論是買的官還是十年寒窗科舉考出來的,早日做上官是所有人的心愿,通過科舉取得任官資格的正途人士只要愿意掏錢購買花樣,也可以開辟特殊通道。光緒末年記載知縣輪候序列的《選輪定例》,收錄了二十多種花樣,其中赫然有“捐納進士先”——專為進士“插隊”準備的花樣,還有“捐納孝廉方正先”——孝廉方正是指由于品行出眾得到特別推薦而獲得任官資格的人,這樣的人如果不花錢買個花樣,無論他如何勵行孝道,無論他多么品行方正,恐怕都挨不到輪上的那一天了。
為了籌措資金,清代官員任命流程中還有不少環(huán)節(jié)可以花錢擺平。至少從漢代開始,剛進入官僚隊伍的人,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作為過渡性的實習階段,試用期滿,再正式任命。在清代,初次為官前一般需要一年至三年不等的實習期。如果有錢,就可以捐免試用。
經(jīng)吏部任命的官員,上自道員,下至七品芝麻官知縣(道員以上由皇帝任命),必須朝見皇上,經(jīng)天子親自審核(稱為引見,實際上往往流于形式),才允許赴任。而基層副職等連芝麻都夠不上的小官,皇帝實在沒有時間、精力應付,就委托王公大臣查驗各人的年貌狀態(tài)(稱為驗看)。這么做的目的,是顯示大清君主“乾綱獨斷”,“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無旁假”。但只要掏錢,引見、驗看都可以免去 ——堂堂皇上為了錢,也可以不要權威!
最神奇的例子,大概要數(shù)《中國的科名》所說的“臨時監(jiān)生”了:“有人想考舉人,但無資格。按捐一個監(jiān)生就可以鄉(xiāng)試,但能鄉(xiāng)試之監(jiān)生若臨時現(xiàn)捐,亦須幾十兩銀子,且能中舉人與否,尚不敢定。白花幾十兩銀子,又有點不愿意。而且這種監(jiān)生之捐法,若把各種手續(xù)都辦完了,也得相當時日。于是就興出這種臨時的辦法來。先把十來兩銀子交與國子監(jiān),由監(jiān)中發(fā)給一張臨時的監(jiān)生執(zhí)照(通名曰監(jiān)照),有這張執(zhí)照便可在禮部報考鄉(xiāng)試。將來中了舉人之后,再行補交全費,由監(jiān)中再領正式的監(jiān)照;如不能中,則算完事,俟下次鄉(xiāng)試再行現(xiàn)捐?!?/p>
到了清末,由于地方普遍遭遇財政困難,朝廷往往允許各省分別開辦地方性捐納。如此一來,造成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后果 ——省際競爭。為了盡可能擴大收入,各省不僅接受居住本省的外省籍居民報捐,還在省外主要城市設立捐局(銷售處)以兜攬生意,甚至不惜薄利多銷,“減成(打折)報捐”,打起價格戰(zhàn)。以至于一度發(fā)生了四川等省抗議甘肅、陜西“傾銷”,要求中央明令禁止本省人赴外省報捐的事件。
因為花樣種類繁多,加上捐局林立,一般人容易暈頭轉向,于是誕生了專門代辦捐納的中介機構,傭金約百分之十。許多金店“一變而為捐納引見者之總匯”,專設“捐柜”,辦理捐納。設有捐柜的金店稱“公金店”,未設捐柜的金店則稱“母金店”。金店間會有競爭,也會用種種手段忽悠客戶,和今天的房產(chǎn)中介并無二致。晚清山西票號的繁榮人所共知,但少有人注意到,代辦捐納是山西票號得以大發(fā)展的關鍵之一。
(余娟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