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野兵
愛瑪是福樓拜小說《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十三歲時被送入修道院學習,在貴族化教育與消極浪漫主義的雙重影響下,對理想愛情產(chǎn)生了強烈的向往。但在與鄉(xiāng)村醫(yī)生夏爾結(jié)婚后,愛瑪很快對平淡庸俗的婚姻生活感到失望。為了繼續(xù)追求理想中的虛幻愛情,愛瑪先后與羅道爾夫、萊昂展開婚外戀情,卻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終,愛瑪在債臺高筑、情人拋棄的情況下走投無路,選擇了服毒自盡。現(xiàn)實主義大師福樓拜在刻畫愛瑪這一人物時致力于對真實性的追求,并回避了對人物的道德評判,從而為愛瑪漂浮不定卻又真實的人物形象留下了豐富的研究細節(jié)與大量的討論空間。顯然,愛瑪雖為主人公,卻并非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正面人物形象。愛瑪?shù)男蜗缶哂刑厥庑裕龑橐龅牟恢?、對錢財?shù)膿]霍等耽于物欲和淫樂的行為也不能被簡單地歸結(jié)為“放蕩”“自私”等形象特征的標簽,而具有更深層次的形成原因與內(nèi)涵意義。
一、愛瑪?shù)男蜗筇卣?/p>
(一)偽浪漫
愛瑪一直不滿自己和夏爾的婚姻,她一直在追求一種所謂的浪漫的愛情,小說中對于愛瑪理想的蜜月生活是這樣描寫的:“人坐在馬車里,在藍綢子的車篷下,爬著陡峭的山路,聽著馬車夫的歌聲在山中回蕩,和山羊的鈴聲,瀑布的喧囂,組成了一首交響曲。太陽下山的時候,人在海濱呼吸著檸檬樹的香味;等到天黑了,兩個人又手挽著手,十指交叉,站在別墅的平臺上,望著天上的星星,談著將來的打算……”愛瑪想要的生活看似是浪漫而溫馨的,但實際上通過她的第一個情人萊昂可以看出,她渴望的并不是平靜溫馨的浪漫生活,而只是自己幻想中的偽浪漫。萊昂性格敏感、含蓄,他執(zhí)著地待在沒有多少人參加的郝麥家庭聚會上,為的就是和愛瑪見面聊天兒,他體貼地幫愛瑪拿披肩和大拖鞋,為愛瑪朗讀詩歌,和愛瑪一起看畫報,用眼神進行交流……這看似十分符合愛瑪想要的“浪漫”,但愛瑪并不覺得滿意,因為在最初與萊昂的相處中不能體會到小說中描寫的那種狂風暴雨似的愛情,同時,前期的萊昂僅僅是一名學生,經(jīng)濟上的拮據(jù)也不能使愛瑪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欲望,這令愛瑪在這段關(guān)系中顯得頗為矜持。而愛瑪天生仿佛也有一種“受虐情結(jié)”,即“越覺得自己有愛情,越加以抑制,為的是減弱它的聲勢,不要流露出來。到處尋找機會,加深她的悲痛”。
在萊昂走后,愛瑪反而又感到空虛,在前段關(guān)系中并沒有得到滿足的內(nèi)心依舊渴望著一段新的感情,于是她同第二個情人羅道爾夫發(fā)生了關(guān)系。愛瑪在與羅道爾夫的相處過程中感受到了她所追尋的文學中愛情來臨時的感覺,體會到了年少時在浪漫文學中常常看到的驚險、刺激、夢幻的場景,找到了她所追求的一種激情。但是,此時的愛瑪并不是真正愛上了羅道爾夫,她所愛的只是這一切與小說相同的、異于現(xiàn)實生活的情節(jié)和場景中,愛瑪愛的是一種感覺,一種激情,是自己欲望實現(xiàn)過程中所帶來的感官、心理感受。那么,愛瑪為什么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幻想的偽浪漫,渴望擁有不合倫理的“情人”呢?這與愛瑪對貴族式生活的渴求有著直接關(guān)系。
(二)對貴族生活的強烈渴望
愛瑪一直以來真正追求的并不是浪漫的愛情,而是一種貴族式的生活,而對于“情人”這一形象的渴求,對偷情所帶來的激情的滿足感以及對物質(zhì)生活的要求,也均是因為這三者在愛瑪眼中構(gòu)成了貴族式生活的必要因素。首先,愛瑪在修道院時就已經(jīng)對貴族式生活產(chǎn)生了深切的向往與不可自拔的幻想,她本想借由與夏爾的婚姻開展一段嶄新的理想生活,然而現(xiàn)實并不如她所愿,在這一段婚姻中,愛瑪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一種痛苦的姿態(tài),如果愛瑪一直與夏爾在這樣平淡的環(huán)境中生活,愛瑪?shù)幕孟胛幢夭粫粫r間所沖淡,然而沃比薩莊園之行徹底使愛瑪陷入幻想與欲望之中。在沃比薩莊園里,愛瑪與子爵共舞,與眾多貴族同處一室,這給予了愛瑪這樣的幻覺—貴族生活似乎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原文中這樣描寫:“沃比薩之行在她的生活中留下了一個大洞,就像一夜的狂風暴雨,有時會造成山崩地裂一樣。然而,她有什么辦法呢?只好虔誠地把她漂亮的衣裳放進五斗柜里,就連那雙緞鞋給地板上打的蠟?zāi)S了的鞋底,她也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她的心也一樣:一經(jīng)富貴熏染,再也不肯褪色。”如果沃比薩是愛瑪貴族夢的起點,那么子爵就是愛瑪夢境里永恒的主人公,她第一次得到她夢寐以求的一種類似于貴族的生活方式便是因為子爵。文中寫愛瑪看到夏爾從街上撿回來的煙匣,便把它和子爵聯(lián)系起來,愛瑪?shù)馁F族情結(jié)也體現(xiàn)在其他方面。例如,她給羅道爾夫?qū)懶?,給萊昂寫信,并不是為了傳達信息,而是在愛瑪?shù)恼J知里,貴族婦女都要為自己的情人寫信,她僅僅是為了遵循一種貴族式的做法。還有愛瑪為女兒取名這一事件上,愛瑪給自己的女兒取名白爾特,這是她在沃比薩莊園聽到的某個女貴族的名字,對愛瑪而言,女兒的名字同樣寄托了她求而不得的浪漫與對遙遠的貴族式生活的渴望。
(三)幻想導致的自我認知錯位
由于愛瑪受到修道院里浪漫主義文學、貴族式教育的影響,她強烈的欲望使她陷入一種深深的幻想,當愛瑪在修道院時,“她內(nèi)心崇拜的是殉難的瑪麗女王,狂熱地敬仰的是出名的或不幸的婦女”,而愛瑪母親去世時她所表現(xiàn)出來的“覺得自己居然一下就感到了人生的灰暗,而平凡的心靈卻一輩子也難得進入這種理想的境界”,也正是因為愛瑪在此刻把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等同于“落難的貴婦”。同時,文中很明確地指出,愛瑪在蕓蕓眾生中只看到兩三類人,就一葉障目,以為他們就代表全人類了。第一類人是外交官,第二類是公爵夫人的社交界,第三類人是五彩斑斕、成群結(jié)伙的文人雅士、舞臺明星……這三類以外的人,都失落在茫茫人海之中,在愛瑪心中沒有固定的位置,仿佛他們根本就不存在似的。而且無論什么東西,如果離她越近,她越懶得去想。她周圍的一切,沉悶的田野,愚蠢的小市民,生活的庸俗,在她看來,都是世界上的異?,F(xiàn)象,是她不幸陷入的特殊環(huán)境。而在這之外,展現(xiàn)的卻是一望無際、遼闊無邊、充滿著幸福、洋溢著熱情的世界。但是,愛瑪?shù)幕孟腼@然是不切實際的,她在幻想中把自己定位得過高,全然忘記她自己本來的身份階級,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讓她無法接受自己的現(xiàn)實處境,也導致她在后期追隨自己欲望但一直無果,儒勒·德·戈吉耶發(fā)明的“包法利主義”也正是基于愛瑪?shù)倪@一形象特性,即“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設(shè)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
二、內(nèi)部視角分析性格成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就文內(nèi)而言,愛瑪?shù)募彝ケ尘笆悄晟賳誓?,父親對貴族生活同樣具有一定的欲望,且較為自私。文中提到,愛瑪十三歲時盧奧老爹將她送去修道院受教育,在一家小客店里吃晚餐時,他們看到盤子上拉·華麗葉小姐的故事,解釋圖畫的文字是宣揚宗教,贊美心地善良,歌頌宮廷榮華富貴的,從那時起,愛瑪在父親的影響下,就已經(jīng)對這種不切實際的貴族生活產(chǎn)生了懵懂的向往。
母親的缺失同樣也是導致愛瑪性格缺陷的一大因素。母親的離世讓愛瑪失去了一定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同時也使她生活在一種“缺失”與“迷惘”的狀態(tài)中。因此,在女子修道院的生活與學習不僅沒有使她成為一個虔誠的信徒,或者對宗教產(chǎn)生相當?shù)臒崆?,反而陷入自己無望的幻想,偏離了社會紀律和規(guī)則。這種童年的缺失與匱乏導致愛瑪在成年后對愛和物質(zhì)瘋狂地攫取。在懵懂的少年時期,由于背負著父親的貴族情結(jié)以及缺少母親這一角色,愛瑪?shù)某砷L道路出現(xiàn)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錯位。
(二)消極浪漫主義影響
消極浪漫主義對愛瑪?shù)挠绊?,首先體現(xiàn)在她在修道院接受的貴族式教育。在當時很多人把自己的孩子送進修道院,渴望他們能夠接受貴族式的教育,繼而獲得貴族的青睞,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愛瑪在修道院中學習貴族子女的談吐、儀態(tài),接受貴族的思想,并且練習跳舞、繪畫、繡花、彈琴等原本和她是農(nóng)民的女兒身份不符的活動。貴族教育向她展示了奢華和崇尚物質(zhì)追求的資本主義世界,這對愛瑪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擊,并潛移默化著她。同時,愛瑪在修道院所看的一系列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也讓愛瑪不能自拔,《保爾和薇吉妮》、修道院里的小說和畫冊以及巴爾扎克和喬治桑等人的小說,讓愛瑪對自己目前的平淡生活感到不滿,她渴望跌宕、刺激的經(jīng)歷。
三、外部視角分析性格成因
(一)社會原因
書中愛瑪所生活的環(huán)境是福樓拜以現(xiàn)實環(huán)境作為依托而塑造的,而福樓拜同時也把自己對于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隱射進了小說的情節(jié)當中。例如,包法利主義提到的“人所具有的把自己想象成另外一個人的樣子的能力”,正是由于卑微的現(xiàn)實和美好的理想差距過大而形成的,而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國時期享樂主義生活盛行的惡濁風氣,也導致了愛瑪認為成為貴族的必要條件之一,是擁有一個情人。同時,當時的法國金融業(yè)在法國經(jīng)濟生活中已取得較優(yōu)越的地位,金融大資產(chǎn)階級成為奧爾良王朝的支柱。因此,不論是愛瑪所看到的貴族淫靡奢侈的生活,還是她自身在物質(zhì)金錢方面的渴望,都成為塑造她不切實際心理的因素,也是把她推向不歸路的黑手。
(二)作家意識
福樓拜出身于醫(yī)生家庭,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他似乎在年少時期就已經(jīng)懂得了人生命的短暫和易逝,加上他十幾歲時便染上疾病,從而產(chǎn)生了一種人生虛無感和消極厭世的情緒,他說:“我十歲時上學,不久就染上了一種對全人類的憎惡。”這種悲觀主義伴隨了福樓拜的一生。從文中可以看出,福樓拜所寫的每一個人物都是平庸的,甚至有意地放大了每個角色中人性的缺陷,既真實又顯得格外悲哀。對于愛瑪這一角色,福樓拜說:“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痹趷郜?shù)纳砩希前輧A注了自己的靈魂與思想。例如,他所塑造的愛瑪是一個愛幻想的形象,而福樓拜本身也是一個幻想家,他曾寫道:“我一直走進我的思想,我把它面面翻轉(zhuǎn)到,我走向它的內(nèi)部,我回來,我又開始;漸漸這成為想象的跑道:一種超乎現(xiàn)實的神異的奮越,我給自己編出種種的奇遇,我給自己排除種種故事,我給自己蓋起種種宮廷,我住在里面也就和一位皇帝一樣,我挖掘所有的金剛石礦,于是一桶一桶,我把它們拋散在我要走過的路上?!睂τ诟前荻裕孟氩⒉粫绊懰娜粘P袨楹蜔o盡欲望的滋生,他也認為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產(chǎn)生過一些幻想,但是他將這一特質(zhì)不加節(jié)制地在愛瑪身上放大,既出于在福樓拜設(shè)想中社會環(huán)境等多方面將會給人造成的結(jié)果,也是福樓拜在文學寫作中的一種自我放縱。又例如,愛瑪最后難逃一死的結(jié)局,既是福樓拜所設(shè)置的她的性格、情緒等方面促成的結(jié)果,也包含了福樓拜對于人之肉身最終都會歸于死亡這一事實所感到的悲哀與痛苦。
四、負面形象之外的愛瑪
上文分析了愛瑪負面形象的內(nèi)外成因,但我們需要看出愛瑪?shù)男蜗蟛⒎侨回撁?。從女性主義批評的角度來看,愛瑪沒有主動迎合當時社會對于女性的種種要求,仍然保留了些許自我意識,她的行為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首先,愛瑪尋找情人的舉措有其內(nèi)在合理性。從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來看,女性理想的實現(xiàn)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安于本分的賢妻良母;自我實現(xiàn);愛瑪所屬的理想轉(zhuǎn)嫁型,即將自己的理想轉(zhuǎn)嫁、寄托他人(主要是丈夫、孩子、情人)。丈夫夏爾平庸得令愛瑪失望,因此她把理想轉(zhuǎn)嫁到生兒子上,但生的又是女兒,于是愛瑪不得不再次尋找理想的寄托—情人。這是女性的個性特征和本能需求,源于女性內(nèi)心最原始隱秘的意愿。而愛瑪具有超越普通女性的反叛精神,將這種隱秘的需求大膽地表露了出來。
偽浪漫、對貴族生活的強烈渴望以及自我認知錯位,構(gòu)成了愛瑪形象的主要特征。這些特征本身并無絕對的正負面之分,并且內(nèi)視角中家庭教育的缺失、消極浪漫主義以及外部視角中的社會原因、作家意識,都是愛瑪形象形成的深層原因。這是一個豐富且復雜的人物形象。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反抗精神,我們需要在她的負面形象之外看到她的正面因素:愛瑪既不是自私自利的“渣女”,也不是反抗時代的英雄。愛瑪?shù)娜宋镄蜗箅m然是特殊的,但實際上也具有普遍性。正如福樓拜所說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毫無疑問,此時此刻,我可憐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國的二十個村莊里—同在受苦,在哭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