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日益加快,社會轉型升級加速,青少年容易受到來自家庭、學校、朋輩群體等各方面的影響,也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侵襲,這些因素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建設。根據查閱資料和深度觀察,發(fā)現青少年心理建設的現狀包括:青少年心理建設未受到應有重視、青少年心理建設參與力量不足、青少年心理建設方法不成熟以及其心理建設效果不佳。通過對青少年心理建設現狀進行剖析,指出其原因包括:應試教育體制下重成績輕心理、青少年自身人格體系尚不穩(wěn)定、父母對青少年心理建設的情感缺位、社會出現道德滑坡,重視程度及參與力量不足等?;诖?,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良好的心理建設,實現青少年健康、順利成長。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建設;現狀與原因剖析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社會上的價值觀念也在逐漸發(fā)生轉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催生了許多不良風氣。而青少年正處在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轉型的關鍵時期,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出現自私自利、刻薄片面的思想,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打架斗毆、吸煙賭博、觸犯法律等行為。這不僅對青少年的自身發(fā)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對社會來說更是一大隱患。而學校、家庭等方面往往由于忽視青少年的心理建設、對青少年的心理建設缺乏針對性、教育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性等原因,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建設問題不能得到很好地解決。不少青少年出現心理壓力過大、精神臨近崩潰、沉迷網絡、好逸惡勞、貪圖享樂、感到孤獨等心理問題[1]。同時,青少年面對日益繁重的學習任務、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機或者心理障礙,尤其是大部分青少年正處于青春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叛逆、特立獨行、自尊心強等情況,很容易發(fā)生一些不好的或是極端
事件。
青少年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個家庭未來的希望,他們現階段的心理建設狀況對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甚至國家的長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現階段及時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建設現狀,剖析其中的原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國家和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青少年
在我國學術界,不同領域對青少年年齡的劃分有不同的范圍。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30歲以下年齡段的青年與少年是青少年;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少年時期為12至14歲。在法學上,18歲為劃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分界線,18歲以上的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承擔完全民事行為責任。在刑事案件中,25歲為青少年的最高年齡[2]。而在社會生活中,有時將45歲以下的人稱為青年[3]。本文采用12至24歲為青少年的年齡劃分范圍。
(二)心理建設
心理建設最早出現于《孫文學說》,是由我國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孫中山先生提出來的,最早應用于《建國方略》中,旨在破除人們思想上的障礙,解決由于社會道德和文明建設的滯后帶來的一系列問題。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師范大學時重新提出心理建設,強調心理學要為社會服務[4]。因此,加強心理建設,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建設,是現階段我國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從個人層面來講,心理建設是個體自身通過學習和心理調適建立起來的一種健康、正確的心理狀況。它是通過有效的心理調整來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和個人情緒,重在調節(jié)和重建個體自身的心理[5]。本文所講的青少年心理建設是指對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與提升,幫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素質、完備的人格以及高尚的精神品質,從而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二、青少年心理建設的現狀
調查顯示,2022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全國24758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有大約1/3的青少年有焦慮、抑郁的癥狀,其中四年級的學生被查出有2.8%為重度抑郁,相比2020年上升了0.9%。因此,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關注刻不容緩,對青少年心理建設現狀進行分析是當務
之急。
(一)青少年心理建設未受到應有重視
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的興起,青少年學習和使用多媒體技術逐漸增多,甚至出現沉迷網絡的現象,極易引發(fā)心理問題。青少年會感到在現實生活中孤獨,不如網絡世界精彩。而父母、教師等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并未足夠重視,他們更多關注青少年的學習成績是否進步、身體素質是否強健,僅僅把青少年沉迷網絡等虛擬世界看作一種貪玩,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限制、阻止,并未意識到其背后帶來的嚴重后果,導致未能很好地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建設,使得青少年不懂也不會有效地解決內心的困惑和無助,加劇了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形成,不利于構建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建設。
此外,青少年每天接觸到的大量社會事件、感受到的社會環(huán)境,也會對其心理建設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中,依然會有老人跌倒不敢扶、公園隨地吐痰、高鐵霸座、滴滴打車遇害等現象,這也會扭曲青少年對真、善、美的正確理解。
(二)青少年心理建設參與力量不足
青少年的父母、老師、同學及朋友是最先發(fā)現青少年心理建設可能出現問題的人群,也應該是最直接、最有效幫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重構良好心理建設的人。然而,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青少年的心理建設卻不一定能夠得到很好的關注,參與青少年心理建設的力量仍有所不足。
父母一般情況下只在周末或者青少年放學之后和他們在一起,觀察他們的情緒變化和是否出現奇怪的言行舉止。而在此期間,大多數青少年都在做家庭作業(yè),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家長交流自己的內心,或者是家長自己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及時回家陪伴孩子,這就會導致雙方交流不暢通、有阻礙,以至于父母不能主動有效地觀察并參與到青少年的心理建設中。
青少年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所以老師和同學是他們接觸最多的人。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青少年德育品質的構建者,也是青少年的長輩,比青少年有更多的閱歷和更豐富的知識,理應成為青少年成長路上的指路人、青少年心理建設的幫扶者。但是由于一位教師面向的是一個班級的學生,力量小而任務重,因此教師有時候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建設構建,缺乏有效性,這就會導致一些平時不愛說話、內向的學生得不到有效的關注和幫助,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建設。同學雖說幾乎每天都在一起學習、玩耍,但是由于青少年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對問題的出現不能敏銳地感知,以至于他們有時候不能發(fā)現某個同學的心理建設出現偏差或者問題,這也會導致青少年的心理建設得不到有效的關注和良好的構建。
(三)青少年心理建設方法不成熟
大部分父母、教師在面對青少年心理建設問題時比較粗魯,不顧青少年的內心感受,采取強硬的方法進行制止或是命令,這不僅得不到青少年內心的認同,反而會激發(fā)他們的逆反心理,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建設的構建,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讓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抑或是由于采取的方法不科學、不合理,不能有效根除青少年心中的不良思想,不能改變青少年已有的惡習,仍然不能幫助青少年構建良好的心理建設。
(四)青少年心理建設效果不佳
一些父母、教師在發(fā)現青少年的心理建設出現問題時,雖然會第一時間采取措施,幫助青少年走出歧途,但是效果卻不是很理想。一方面,青少年正處在人生路上的過渡期,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做出不正確的行為舉措,并且同輩之間容易攀比、取笑另類者,因此一些不良的行為難以在短時間內改正。另一方面,青少年正處于叛逆期,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觀念,總認為自己是對的,甚至開始反抗權威,從而助長了不良風氣,導致其心理建設效果不佳。
三、青少年心理建設現狀的原因剖析
(一)應試教育體制下重成績輕心理
在當代社會中,無論是升學、就業(yè)、升職,都需要考試,分數和成績成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這也就導致了學校、教師、家長過分看重學生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教育。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的主要場所,是青少年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主陣地,學校人文精神環(huán)境、教師素質、人格魅力以及青少年每天接觸的同學都對他們的身心產生巨大影響。然而,一些學校把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評價教師教學質量、學校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過分追求學生成績、分數,重視成績而忽視學生的心理教育、忽略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培養(yǎng)。有些教師對待成績好壞的學生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這會導致成績不好的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對生活和未來喪失希望,對自己沒有信心,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建設的形成。其次,大部分學校并沒有設立相應的心理輔導中心,有的學校雖然設置了,但是形同虛設,不是長期關門就是缺少專業(yè)的心理輔導教師。倘若青少年的心理建設出現問題,依靠這里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就會積攢下來,甚至會造成較大的隱患。
一些父母為了子女能有一個好的前程,過分看重子女的成績,為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家務活不用他們做,怕耽誤他們寶貴的時間,對他們提出的要求盡可能滿足,想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這反而導致一些青少年養(yǎng)成了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自私自利的不良習慣,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發(fā)展和良好心理建設的構建。
(二)青少年自身人格體系尚不穩(wěn)定
青少年正處在人生中的過渡時期,其身體、生理、心理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對世界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他們自身的人格體系基本形成,但是尚不穩(wěn)定,還處于過渡期、動蕩期,很容易被外界的信息所迷惑,不容易準確地認識自己,甚至會造成偏差,如果不能正確、有效地引導青少年,很難讓其形成正確的人格體系。
現階段,部分父母對青少年要求嚴、期望大,為他們報各種補習班、培訓班,嚴重加大了青少年的學習負擔,造成了他們身體和心理上的疲勞,形成了某種精神壓力。青少年受到的學習壓力大,任務重,又不能得到來自父母、教師的正確引導,情緒無法得到有效舒緩,會導致他們從心里抵觸學習,產生叛逆心理,想要反抗,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這也不利于青少年良好的人格體系形成。
(三)父母對青少年心理建設的情感缺位
父母是青少年家庭生活中、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主體,父母對青少年的教育、關心和愛會直接關系到青少年人格、性格、價值觀的形成,也對青少年心理建設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受到互聯網的沖擊,一些父母被手機“綁架”,只要有閑暇時間就看手機,沒有充足的時間陪伴青少年、聽聽他們的心聲,不能幫助他們解決身心上的問題、學習上的困惑?;蛘呤羌议L自己在玩著手機,卻讓青少年去學習,這種不對等的關系和行為自然會導致他們的心理不平衡,他們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心和理解,在情感上感覺到孤獨,使他們想要反抗、叛逆,故意做出一些違背父母意愿的事情,這種情感缺位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常的心理建設[6]。
(四)社會出現道德滑坡,重視程度及參與力量不足
在當前社會中,一些低俗的文化充斥著人們的眼球,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做事習慣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對各個階段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以至于青少年難以形成穩(wěn)健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建設。再加上社會道德責任感缺失、誠信缺失等現象不斷發(fā)生,對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造成強大的沖擊,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不敢再相信他人,甚至會懷疑在書本上學到的有關真、善、美的推崇,不利于其良好心理建設的形成[7]。
結束語
社會總體更加注重經濟建設、生態(tài)建設等的發(fā)展,對現階段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建設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忽視。一方面可能是現在的人們都不愿意提及個人的心理問題、心理建設,可能會覺得有心理問題或心理建設不成熟,是很丟臉的事情;另一方面,人們還未意識到,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階段,青少年的心理建設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因此,社會上各個方面的人員都要加大對青少年心理建設的關注,全力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綜合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
班人。
參考文獻
[1]張蕓蕓.社會轉型期青年心理問題及其調適[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2(6):60-62+96.
[2]肖思汝.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22.
[3]王瑞麗.論社會工作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干預[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8(16):617,770.
[4]彭波.習近平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N].人民日報,2014-09-10(1).
[5]陸蓉.高職院校女性教師的心理建設[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1):71-72.
[6]渠改萍.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及防治[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1,29(3):15-17.
[7]崔艷俠.網絡時代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3(3):77-78.
作者簡介:潘奮瑤(1996— ),女,漢族,河南林州人,安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本科。
研究方向:青少年,紅色文化,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