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一龍
《風起陜甘寧》韓毓海?三聯書店2023年12月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韓毓海說,每當我走投無路的時候,就會想起毛主席的話:“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斗,奮斗就會有犧牲?!?/p>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憂思如潮。在一個大雨滂沱的下午,韓毓海來到了陜甘寧這個歷史現場,這個實現中國革命偉大轉折的地方,這個中華民族命運起承轉合的偉大結合點。他在尋找問題的答案。
第一篇“楊家溝”的答案是實事求是。什么是實事求是?實事求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之箭射中國實際情況之“的”。實事求是是超越不接地氣的教條,探求與現實情況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是超越抽象的普遍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探求與具體的情境、文化、人物結合的“地方性知識”;是超越不切實際的空想,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超越永遠真理在握的自大,是要不斷修正錯誤,才能不斷堅持真理,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第二篇“大地上的學問”的答案是共同體。什么是共同體?人類文明是依靠共同體生活的,共同體并非鐵板一塊,充滿著血與火的斗爭,有各種不平衡,有小共同體、大共同體,有對外掠奪的共同體,有依靠共同生產的共同體,有虛假的共同體、真正的共同體。中華文明是超大規(guī)模的、不斷演化的復雜共同體,同樣也是內部高度不平衡的共同體,有不同經濟區(qū)。馬克思主義是解放全人類的國際主義學說。今天的中國不但為民族謀復興,同樣也為人類謀大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要超越那些對于少數人是共同體,對于大多數人是桎梏的虛假共同體,邁向真正的共同體;超越資本為中心的全球化,邁向人民為中心的全球化,構建勞動者共同體。
第三篇“波羅”的答案是覺悟。什么是覺悟?覺悟就是放下,就是放下小我走向大我,就是解脫,就是解放,就是超越。毛澤東、周恩來放下了長衫,覺悟到“最干凈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他們選擇做勞動人民的兒女,選擇做革命群眾的士兵。
第四篇“王學文”的答案是經濟。什么是經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講求立場、觀點、方法的經濟學,改造世界,并在實踐斗爭中鍛煉的經濟學,而不是假裝中立,只能作為擺設的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要講“四面八方”,講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照顧不同方面和不同主體利益的經濟學,而不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設自主經濟體系的經濟學,而不是依附在不平等的世界體系上發(fā)展的經濟學。
第五篇“結合”的答案是結合。什么是結合?結合是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是在陜北這片中華文明的沃土上,重新塑造中國革命者的性格。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華文明優(yōu)秀文化結合。前一個結合使得馬克思主義學問寫在中國的大地上,后一個結合使得馬克思主義為真理斗爭的偉大精神與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自主奮斗精神結合,兩個結合鍛造了更加成熟的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大風起兮陜甘寧。人類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前途,又一次處在起承轉合的轉折點,處在偉大轉折的結合部,我們不妨隨著作者的腳步回到陜甘寧,回到夢里的紅色的故土,只有回望,我們才能更好地出發(fā)。
本書輯錄阿拉伯文史類古籍中關于中國的記載,主要包括辭書、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作者通過對公元8世紀至19世紀50余部阿拉伯古籍中關于中國的記載進行全面翻譯、梳理和研究,力圖從中尋找阿拉伯人關于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使讀者更加客觀、真實地了解自古以來阿拉伯人的整體中國觀,了解他們對中國認知的變化過程。對于深化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間的相互理解、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強化中阿文明的互學互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