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小婷 鄒志勇
【導讀】宋代科舉與花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科舉制度的發(fā)展變化中,逐漸與花產(chǎn)生了重要的聯(lián)系,這種關(guān)系在宋代有了新發(fā)展。 在宋代科舉詩中,花具有政治、文化等復雜意蘊,體現(xiàn)出時代性、特指性、審美性等特點。探究花在宋代科舉發(fā)展中的關(guān)系,對于研究宋代科舉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宋代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科舉與花產(chǎn)生了重要聯(lián)系。以花喻舉子;赴舉時節(jié),應季花開;舉第之后,皇上賜花,朝廷舉辦百花宴……甚至用特定的花指代科舉??婆e是各階層、各地方的人才向中央?yún)R聚的一種途徑,其欣欣向榮的景象與當季百花交相應和。
一、宋之前科舉與花的關(guān)系
男子戴花習俗可追溯到《離騷》中香草美人傳統(tǒng):“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鼻瓕⑾悴菖宕饔谏?,此與后世男子頭上簪花有很大區(qū)別。據(jù)文獻記載,男子簪花始見于漢代。此時簪花只是個人行為,限于某種特定場合,與才能無直接聯(lián)系。
科舉源于隋文帝時期,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詔“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始用分科舉人的方式選拔人才。主要參加者、科舉簪花對象皆是男子。但隋朝科舉歷史較短,尚待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就被李唐取代。相對于唐朝,隋朝受門閥等因素的影響較大。此時的科舉制度與花之間并沒有產(chǎn)生有意義的、固定的聯(lián)系。
唐朝科舉與花的關(guān)系已較為明顯,具有一定政治內(nèi)涵。唐尚牡丹,即便是在科舉中亦如此。唐已有為進士舉行簪花宴的習俗,典型如“杏花宴”,又稱“探花宴”,主要參加人為新科進士,主要目的是賞花?!肚刂袣q時紀》載:“期集、謝恩了……次即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便差定先輩二人少俊者,為兩街探花使;若他人折得花卉,先開牡丹、芍藥來者,即各有罰?!北贿x定去采花的二人,稱探花郎,在含義上,與后代科舉一甲第三名的探花郎有區(qū)別。
宋朝重文輕武,改革科舉,細化考試等級與規(guī)則、擴大科舉取士??婆e與花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花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并具有特指性。典型如 “探花郎”的內(nèi)涵。北宋殿試,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最年少者稱之為探花。南宋才將殿試第三名稱為“探花”?!疤交ɡ伞痹诳婆e歷史流變中,重點由表層容貌、年齡逐漸轉(zhuǎn)變?yōu)橹匾暡湃A,其政治內(nèi)涵不斷深化。南宋,聞喜宴是專為科舉進士舉辦,對賜花時間、流程都有詳細規(guī)定。
宋代舉子已包括社會各階層的才能之士,在舉子心中,簪花不僅是一種文化行為,更是一種政治地位和社會榮譽,御賜簪花更是中舉后最高規(guī)格的儀式。
二、花在科舉詩中的多重意蘊
作為詩歌中重要的審美意象,花在科舉詩歌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相較于其他詩歌,科舉詩歌中的花的意蘊相對固定,內(nèi)涵相對復雜。將科舉詩中的花之意象內(nèi)涵單獨分析,對于探析科舉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政治意蘊
科舉詩中花的政治意蘊,可分兩類:一是主題詩歌,即詩歌主題本就具有豐富政治含義,如鹿鳴宴、聞喜宴上所作詩歌;二是詩歌中有關(guān)花的個別意象具有政治性。
鹿鳴宴詩最具代表性。鹿鳴宴是地方長官為本地舉子舉辦的餞行宴會。在宴會上,送別者可作詩以祝福舉子,舉子也可作詩表達雄心壯志和感激之情。其詩歌本身藝術(shù)性不高,抒情也并不濃厚,政治性、應酬性大于藝術(shù)性、抒情性。兩宋鹿鳴宴詩大概有二三百首,是宋代特有的文化。
鹿鳴宴詩中的花多有高升的含義。李曾伯《勸駕桂林鄉(xiāng)舉》:“宴啟鹿鳴珠照乘,堂開鵬運玉連城。梅花雪里傳魁信,桂子風前送客程。”“魁”意味第一個,“魁信”是指中第的好消息。以梅花作傳遞好消息的使者,以桂花為舉子高升而餞行?;ㄔ诳婆e主題詩中用來傳遞權(quán)利、榮譽等抽象性事物。程洵《次韻劉寺簿鹿鳴宴》:“京國路雖千里遠,瓊林花又一番新。”地方向中央輸送人才,使國家結(jié)構(gòu)煥然一新,以花喻人,將舉子喻為“瓊林花”。
瓊林宴興于宋代,為科舉四大宴之一,由唐代“聞喜宴”演變而來,其性質(zhì)也大致相同。宋朝賜新科進士宴會于瓊林苑,進士著“錦繡之衣”,簪御賜之花。瓊林苑中有各階官員,花團錦簇,飄香十里,參加瓊林宴,代表著無上的政治榮譽?!暗驱堅肷倌陥?,錫宴瓊林醉御觴”(《杏花》王禹偁)、“昔歲瓊林花氣曛,今朝長樂柳梢春”(《長安送李堯夫同年》司馬光)等詩中的“瓊林”代表著人生輝煌時刻,蘊含著儒家士子畢生的政治追求。
(二)文化意蘊
傳達節(jié)日祝福 林亦之的《秋試罷重九過滄峽》:“年年逆旅逢重九,今歲須看籬下花。”菊花是重陽節(jié)象征與代稱,重陽節(jié)之時,舉子參加秋闈,不能和家人團聚,今秋試已罷,得以和家人一起賞玩菊花。收錄于《江湖后集》中的王諶《送薛端夫赴武學赴舉》:“捷報重陽近,黃花汎一卮?!币矊⒅仃柟?jié)與菊花聯(lián)系在一起。在民俗文化與詩歌的發(fā)展過程中,重陽節(jié)與菊花逐漸形成一種固定的文化組合。
傳達內(nèi)心情感 《人間詞話》中言:“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被o主觀意識,作者將情感傾注于物上,以隱晦方式表達出來。李石《天彭得解》:“一第楓宸歲月深,槐花杯酒喜同斟。”古代士子是含蓄的,登第之激動不能大聲宣泄,只能借“槐花杯酒”表達。酒杯中不只有槐花,更有自己登第的興奮心情?;被仁菓局参?,也是作者心情的物化。
舉子及第,看花則皆有喜悅色彩;舉子落第,心情郁悶,此時看花不是“花”,是自己內(nèi)心物化。科舉及第者觀花皆有喜不自勝之感:“勒馬江邊問玉京,百花頭上占梅英。云霄萬里開鵬路,詩樂三章奏鹿鳴” 。(《兄弟同登進士》吳元)
落榜者將落第之惆悵、落花之惋惜結(jié)合在一起。不直言未登第之痛苦,而是借暮春落花來表達:“塞管有情增哽噎,野花無緒伴凄涼?!?(《秋試下即事有感寄國鎮(zhèn)》歐陽澈)路邊凄涼野花與杏園盛景相對比,落第之惆悵不言而喻;“一名傷圣祖,三榜作遺賢?!斡射N此恨,獨坐落花前。”(《聞周孟下第》魏野)暮春時節(jié),獨坐看落花,勾起回憶。
作為考試代稱? 宋科舉考試可分四環(huán):童試、秋闈、春闈、殿試,分布在不同季節(jié)。特定科舉詩語境中,甚至可以用花來代指科舉。
冬春之梅花、桃花、梨花、杏花,代表童試、春闈、殿試。
童試是科舉考試第一步,在與此相關(guān)的鹿鳴宴詩中,上述花意象出現(xiàn)頻次較高,多用來表達取得階段成就的喜悅之情。如 “江頭梅蕊小裝春,式宴嘉賓屬守臣?!保ā洞雾崉⑺虏韭锅Q宴》程洵)也會出現(xiàn)其他季節(jié)的花,多用來展望未來,如,“講藝欣聞暫息兵,槐花秋晚詔群英?!保ā堵锅Q燕詩送諸進士》劉子翚)春闈、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后兩個階段,因時間相近,因此兩者花之代表意象無大差別。此階段詩中的花,多是表達喜悅之情。
秋之菊花、槐花、桂花,多代表秋闈。
秋闈可中舉人,在地方上占有一席之地?;被榍镩澊Q。清代之前,詩歌中槐花都是國槐。古語有云“槐花時節(jié)舉子忙”,國槐槐花盛開時恰是秋闈,在詩中,多稱舉子此時忙碌,卻不直言考試。因此,在科舉與花文化交叉演進過程中,槐花與秋闈構(gòu)成一種固定的、可以單向指稱的文化組合。
桂花既代指秋闈,也可代指整個科舉。此種聯(lián)系最早可追溯到晉代,《晉書·鄭洗》:“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本牌分姓剖菚x代主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是后世最主要的人才引進方式,因此后代逐漸將桂枝與科舉兩者產(chǎn)生聯(lián)系:“蓋自鄭洗對策東堂,唱為桂林一枝之語,世遂以士之決科者為折桂。”“丹桂一枝應俯拾,青云萬里看橫飛。”這些詩,或用桂花祝賀科舉取得好名次,或是表達對于科舉成功的喜悅。
需注意的是,有時候花僅僅是渲染氛圍、表達時間,而無關(guān)其他。如不同花期表示不同時間:“路崎嶇兮憑竹杖,月朦朧處認梅香?!保ā稇e早行》繆蟾) 梅花花期在2—3月,和題目中“早行”互為照應。晚上花香更加濃郁,所以作者能依據(jù)花香辨別梅花。這一類表達的內(nèi)涵相對單一。
三、宋代科舉與花關(guān)系的特點
宋代科舉與花的關(guān)系密切,兩者的關(guān)系主要有以下特點:
時代性? 宋代城市經(jīng)濟繁榮,推動文化藝術(shù)發(fā)展。許多花在宋代都迎來了詠唱巔峰。據(jù)《全宋詩分析系統(tǒng)》檢索,梅花意象單次出現(xiàn)頻次為12009次,桃花為6527次,荷花為4771次,桂花為3651次。兩宋堪稱是詠梅的時代。梅生于人跡罕至處,其花期與其他花不同,具有冷艷高貴的特點,使得宋人對梅花推崇備至。宋代科舉詩對梅花的贊賞毫不吝嗇。與其他時代科舉詩相比,這是一種獨特的現(xiàn)象?!袄振R江邊問玉京,百花頭上占梅英”(《兄弟同登進士》吳元)中借助“梅英”暗示自己的成績。“英”本身就代表卓越,《荀子·正論》言:“堯舜者,天下之英也”,以“梅英”說明自己獨占鰲頭。
特指性 特定的花能代表科舉考試階段,這是科舉與花之間形成的一種獨特關(guān)系。正如前文所言,槐花常代稱秋闈考試,桂花多代指整個考試。這種關(guān)系是單向的、不可逆的:槐花并不只是指代秋闈,其間關(guān)系是交叉,并非重合、包容。兩者只在特定主題下產(chǎn)生一種固定聯(lián)系?;ㄒ蚧ㄆ诘牟煌?,本身就蘊含先后順序。在科舉詩中,秋闈、春闈和科舉及第等不同階段,分別用不同的花,在有特指性的同時,兼有敘事性。
審美性? 花卉本就有審美性。桃花色彩嬌嫩,單朵花有5-6瓣,盛開時層層疊疊;陽春二三月,桃花大盛,翻涌成浪,稱為“桃花浪”。桃之粉嫩與繁華,使桃花具有獨特審美性,不僅使得詩人廣詠桃花,而且舉子期待能夠翻過“桃花浪”,魚躍成龍。陳襄《送鄭洙赴舉》、陳元老《登科》等詩中,將桃花盛景喻為浪花,極具審美意象。
綜合全文來看,許多文化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宋代科舉與花文化相結(jié)合具有必然性。但在后代文化演進過程中,科舉與花卉間聯(lián)系逐漸松散。與此對應,男子簪花的社會風尚也逐漸消失。因此,在整個封建歷史時期,宋代科舉與花卉間的緊密聯(lián)系是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 《中國皇帝全書》編委會. 中國皇帝全書:第3卷[M]. 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10.
[2] (宋)吳自牧. 夢粱錄:卷3[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3] 王國維. 人間詞話[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4] (唐)房玄齡. 晉書·鄭洗傳[M]. 北京:中華書局,1996.
[5] (宋)吳泳. 鶴林集:卷39[M].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