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榆
【導讀】晚清時期,清王朝封閉的大門被迫打開,中國傳統(tǒng)的朝貢體系不再能適應近代社會的發(fā)展。經過不斷的探索嘗試,中國的外交體制由朝貢體系調整為近代外交體制。本文分析了晚清外交體制調整的階段、原因及意義,指出外交體制的調整推動了中國外交的現代化進程,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獲得更多話語權奠定了基礎。
朝貢體系是中國古代的外交體系,也是中國古代處理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主要模式,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強化中央政權權威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晚清時期,隨著清王朝封閉的大門被迫打開,中國近代社會的各方面都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傳統(tǒng)的朝貢體系無法適應近代社會的發(fā)展,中國的外交體制開始了艱難的調整。經過不斷的探索嘗試,最終成功將外交體制從朝貢體系轉變?yōu)榻饨惑w制。
一、朝貢體系的崩潰
(一)朝貢體系的形成與崩潰
朝貢體系是公元前3世紀至19世紀末期,存在于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qū)的,以中國中原王朝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政治秩序體系。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就是朝貢體制。秦漢以后,朝貢體系被推廣運用到處理與別國關系上,成為此后歷代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參照。中國和周邊的一些國家在交往與溝通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朝貢關系。朝貢體系在明朝時發(fā)展到鼎盛。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派出使節(jié)出使周邊國家;明成祖朱棣時,鄭和七下西洋,出訪國家遍布亞洲和非洲,大明國威得到了極大宣揚。明朝確立了朝貢體系在中國對外交往時的主導地位,朝貢體系成為東亞地區(qū)的外交體制,中國中原王朝政權作為朝貢體系的中心,為各朝貢國所承認,各朝貢國家構成中國中央政權的外藩。到了清朝,政府設立了理藩院與禮部管理對外關系,繼續(xù)沿用朝貢體系。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署以后,歐洲各國在對外交往中主要使用條約體系,而在面對弱國、小國時,歐洲各國則主要使用殖民體系。條約體系、殖民體系和朝貢體系被視為世界外交的三大體系。1689年清政府和沙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這是第一份清政府與西方國家簽訂的條約,傳承已久的朝貢體系逐漸衰敗。
由于晚清國力漸衰,不斷有國家試圖與中國簽訂各類條約,以期獲取在華利益。1871年清政府被迫同曾經的朝貢國日本簽訂條約《中日修好條規(guī)》,中原王朝努力維系幾千年的朝貢體系開始破裂。《中法新約》簽訂后越南被法國占領,朝貢體系的成員國又少一員。《馬關條約》簽訂后朝鮮被日本占領,朝鮮徹底脫離這一體系后,朝貢體系徹底崩潰。
(二)朝貢體系的影響
朝貢體系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愿望和要求,鞏固了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可以長時期地保持安寧與穩(wěn)定,也給邊塞軍隊駐扎管理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在朝貢體系的作用下,東亞地區(qū)逐漸發(fā)展成了一個以漢字、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在這個文化圈內部,古代的中國就如同周朝時期所認為的天下共主一般,通過朝貢體系獲得其他小國的承認并對其進行統(tǒng)治。
但朝貢體系總體來說是華而不實的。朝貢會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藩屬國需要向宗主國進貢, 宗主國更加需要回贈價值更高的禮物以凸顯大國威風;朝貢關系也不是積極的外交關系,朝貢的目的是宣揚國威而非與其他國家交流合作,是一種落后的外交關系,難以適應近代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而且,朝貢關系與國家實力掛鉤,一旦國家實力衰弱,那么朝貢關系勢必無法維系。
二、晚清外交體制的調整
(一)總理衙門的建立
1840年前,清朝沒有專門執(zhí)掌對外交往事務的專門機構,僅由禮部和理藩院管理朝貢體系下的對外交往。1840年后,情況稍有改變,由五口通商大臣專辦與歐美國家的交涉。此后,中外交涉不斷增加,外交對象也由曾經的藩國變成了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迫于現實需要,清政府在1861年成立了總理衙門,來專門管理對外交往事務,適應新時代下對外交往的需要??偫硌瞄T全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辦理洋務及外交事務、派出駐外國使節(jié),并兼管通商、海防、關稅、路礦、郵電、軍工、同文館、派遣留學生等事務。但總理衙門是一個非正式的政府機構,更算是為了應對外交事務設立的臨時機構。總理衙門的設置,既是洋務派在對外事務活動中的一個勝利,也是中國外交近代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傳統(tǒng)對外關系的終結和近代對外關系的確立。同時,這也更深層次地反映了清政府開始從傳統(tǒng)的“天朝上國”觀念向近代平等的外交觀念的轉變,對近代中國由閉關自守到對外開放的轉變起了積極作用。
總理衙門的設立是晚清外交體制發(fā)展中的一大創(chuàng)舉。奕訢說:“添設總理衙門,專管中外一切交涉,本系從來未有之創(chuàng)格?!笨偫硌瞄T的設立推動了中國整個社會近代化。總理衙門的各個機構之間相互分工協作,其設置兼具軍機處機構以及西方國家近代外交機構組織模式的特點,不僅為外務部的成立奠定基礎,更為近代外交體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反映了清朝統(tǒng)治者拋棄閉關政策思想的意愿。
(二)外務部的建立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在客觀上推動了清末的社會改革。清政府為維持統(tǒng)治,阻止反抗運動,適應國家近代化的需要,決心改變舊的對外交往的方式。同時,由于總理衙門事務太多、辦事效率低下且始終是個臨時機構,總理衙門的改革需求迫在眉睫。
1901年《辛丑條約》規(guī)定:“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笨偫硌瞄T從此宣告結束,外務部取而代之。1906年,清政府進行了中央官制改革,使外務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外交機構。外務部管轄的范圍極廣,負責一切對外交涉的事務,包括簽訂條約、劃定疆界、派遣使節(jié)等事務,比起總理衙門時期管理的事務更加細致清晰。
相較于總理衙門,外務部在駐外使館方面的機構設置有所進步。外務部出現了兼任多國使臣的情況,積極派遣使臣進駐外國,建立自己的領事館。外務部作為常設機構, 有專任人員, 是名副其實的外交機構。外務部的領導層人數減少, 職權集中,行政效率大幅提升。外務部逐漸把對外交涉的權利收回,完善使領制度, 確定駐外使館規(guī)則, 使使領制度走向規(guī)范化、近代化;外務部還設立了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人才培訓機構儲才館,致力于培養(yǎng)合格的外交人才。
雖然還存在許多問題,但總體而言,外務部在外交方面的進步毋庸置疑。外務部相較于總理衙門來說并不只是名字的改變,而是在體制和內部運行機制上與國際慣例接軌,是名副其實的專業(yè)外交機構。外務部的設立標志著我國近代外交體制的建立,促進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
三、晚清外交體制調整的原因
晚清外交體制之所以進行調整,不僅是因為外部勢力的逼迫,更是因為自身的需要。
從晚清中國外部環(huán)境來看,調整外交體制首先是由于當時所處形勢的變化,中國封閉的大門被迫打開,來自西方的炮火讓一些官員以及知識分子認識到了中西之間的極大差距。他們意識到與西方的接觸已經無法避免,中國不可能再閉關鎖國,只有跟西方進行交流學習,才可以讓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是為了限制列強無止境的要求。晚清政府希望在承認不平等條約的同時,利用條約的制度化來制約列強無休止的要求,維護中國的權益。
從晚清中國內部來看,調整外交體制是出于維護清政府統(tǒng)治的需要。當時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西方侵略者入侵,內憂外患的狀況讓清王朝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為了維護統(tǒng)治,清王朝急需與西方列強之間取得和解,以集中精力去處理內部的動亂;其二,內外交困的局面導致了華夷觀念的崩潰。在華夏中心論中,中國認為自己是世界文化和地理的中心,將周邊少數民族和所有的外來人視作“夷”,并不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但在西方殖民者的武裝侵略的威脅之下,中國傳統(tǒng)精神世界中的華夏中心觀逐漸崩塌,戰(zhàn)爭的失利徹底擊垮了沉醉在天朝上國美夢中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中國并非世界的中心,而西方也并非“夷狄”,而是實力強盛的近代化強國。傳統(tǒng)的華夷觀念日漸崩潰,平等的外交理念逐漸形成。因此,晚清統(tǒng)治者的外交觀念發(fā)生了變化,他們開始放棄傳統(tǒng)的朝貢體系,開始被迫也是主動地妥協,將外交體制逐漸由朝貢體系調整為條約體系。
四、晚清外交體制調整的意義
近代中國外交體制由傳統(tǒng)型轉向現代型,從朝貢到外交,這一調整對中國的意義巨大。
首先,晚清外交體制調整后,中國打破了與世界隔絕的狀態(tài)。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使中國的發(fā)展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且阻礙了中國對世界的認識,使中國人始終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當中。晚清外交體制調整后,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增加,中國人不再閉門造車,而是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制度以及思想,努力追趕世界發(fā)展的潮流。
其次,晚清外交體制調整后,中國外交由被動轉為主動。在被迫加入條約體系的同時,清政府為維持統(tǒng)治,不得已做出一系列的改革,以適應新的情況,由被動接受西方,到主動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將西方理念中主權、平等、按約辦事理念貫徹到實際事務中去,不斷做出抗爭,使用西方的法律制度維護自身的權益。
此外,晚清外交體制調整后,中國外交觀念由傳統(tǒng)夷夏觀念轉為務實觀念。步入近代前,清政府沒有外交,只有朝貢,以天朝上國的姿態(tài)接納周邊亞洲國家的朝貢,將與中華民族文化不同的西方國家一概以蠻夷視之。朝貢體系采取“厚往薄來”的方式,以宣揚國威為目的。但是,在清朝封閉的大門被迫打開,中國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后,中國被迫進入了以西方國家為中心的近代國際社會,中國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世界、認識自身,由被動模仿西方先進的外交觀念處理外交事務,轉變?yōu)橹鲃邮煜げ⒗脟H上的外交規(guī)則來維護國家利益。
最后,晚清外交體制調整后,中國有了專職的外交機構。在清朝傳統(tǒng)的政治體制中沒有專掌外交的機構。清朝傳統(tǒng)的朝貢關系主要由禮部負責,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關系主要由粵海關和十三行負責??偫硌瞄T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有了專職的政府外交機構,中國邁出了近代外交的第一步。1901年外務部的設立,是中國從自古以來的“理藩”最終轉向外交的標志,也是中國與現代國際體系實現接軌的一個重要標志。
五、晚清外交體制緩慢完善
綜上所述,由于近代晚清國勢漸衰,中國過去天朝上國的觀念以及朝貢體系不再適合變化發(fā)展的世界,曾經的外交體系朝貢體系崩潰,由禮部及理藩院分別掌管外交的辦法也難以在急劇變化的時局中發(fā)揮作用。中國外交體制針對現實進行了改革發(fā)展。總理衙門建立于國家危亡的時刻,為中國外交近代化做出了貢獻,開啟了晚清外交近代化的第一步。外務部上承總理衙門,下啟民國外交部,是中國建立正規(guī)外交機構的轉折點。外務部的建立極大促進了中國外交近代化,作為我國第一個正式的外交機構,外務部的建立標志著中國近代外交體制的正式建立。經過艱難的四十年發(fā)展,晚清外交體制逐步得到了完善。
參考文獻
[1] 蘇全有. 近代中國專題研究(下)[M].北京:線裝書局,2008.
[2] 郭孝義. 中國近代史[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 石勝昌,黃秋艷. 清末新政中外務部的設立及影響[J].安順學院學報,2013(4).
[4] 楊海英. 淺議清末外務部[J]. 文教資料,2007(36).
[5] 李麗杰. 傳統(tǒng)中國對外關系在近代嬗變的路徑[D]. 貴州師范大學,2003.
[6] 鄧海成,劉梅. 晚清外交中的傳統(tǒng)對外觀念研究[J].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