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杰
(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1]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締造的具有中國特色和深厚歷史內涵的革命文化、是一種先進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新疆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新疆紅色文化資源的紅色精神和育人價值,并將其應用到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去,能夠提升該課程的實效性、感染力和親和力,讓學生深入了解紅色文化,并感受紅色文化的內涵,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新疆紅色文化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與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并能為我們今后開發(fā)與運用的物質和精神載體的總和。[2]大部分高校在第一學期開設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能夠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困惑,從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青年是國家建設的棟梁,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師要善于運用新疆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和行為教育。新疆紅色文化與思想道德法治課程中正確的人生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與法治觀教育有著內在的契合點,將其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能夠有效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新疆革命影片和歌曲影視教學集圖、文、聲、影于一身,能夠把枯燥難懂抽象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可視地傳輸給學生,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與學的積極性,提升教學的實效性。新疆革命文化影片豐富,代表作主要有《昆侖日記》《阿娜爾罕》《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小馬鞭》《喀什古麗》《進軍和田》《天山紅花》等。歌曲是新疆人民尤其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是用來抒發(fā)感情、歌頌生活的載體,代表作主要有《邊疆處處賽江南》《天山女兵歌》《天山青松根連根》《團結勝利的新疆》《天山放馬歌》《凱歌進新疆》等。革命影片和歌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讓學生自覺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紅色影片歌曲以自身特點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認知,以新疆民眾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和統一的戰(zhàn)斗、支援抗日戰(zhàn)爭的行為等史實,能夠激發(fā)學生愛國、愛黨、愛疆、愛社會主義的精神。
紅色場館是集中體現革命文化的場所,是指以中國革命各個時期形成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作為文化資源,供大眾游覽、考察和接受教育的場所。新疆主要的紅色場所有:毛澤民故居、新疆各族人民烈士紀念碑、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紀念碑、石河子軍墾博物館、八鋼廠史展覽館、哈密紅星渠、葉城烈士陵園等。紅色場館具有獨特感染力,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接受紅色教育,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將紅色場館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為課程建設和創(chuàng)新教學提供廣闊的平臺。
新疆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豐富多樣的精神特質,在庫車團結大橋、吳登云先進事跡展覽館等紅色資源中蘊含著各民族同仇敵愾的家國精神;在烏魯木齊八路軍辦事處遺跡中蘊含著新疆各民族反分裂反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在石河子軍墾博物館、墨玉四十七團屯墾戍邊紀念館中蘊含著新疆各族人民在黨的帶領下艱苦奮斗,戰(zhàn)天斗地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在紀念為抗日戰(zhàn)爭犧牲的陳潭秋、毛澤民、林路基等革命英烈的烏魯木齊烈士陵園中蘊含著新疆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堅持為民的人民情懷。將新疆紅色文化資源呈現出的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增強該課程的感染力、親和力和可信力,將紅色精神融入教學實踐中,能夠在無形中幫助新時代大學生解決學習中和生活中遇見的各種實際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指大學生對課程教育內容接受的程度和外化行為的能力。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大學期間必修的五門公共思政課之一,該課程講授的主要內容是人生觀、價值觀、法治觀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旨在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情懷、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遵守法律法規(guī),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切實提升該課程的實效性,使學生真正地入耳、入腦、入心,除了要利用好課本原有的內容,還需要擴充課本外的內容作為支撐,紅色文化就是重要的支撐內容之一。新疆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既有歷史遺跡,又有紅色文藝作品,更有革命人物。以史為鑒,將大量鮮活的新疆革命史實融入思想道德和法治課程教學,能為枯燥的理論知識提供鮮活的素材、資源,以紅色人物為榜樣來端正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等,能夠更好地說服學生,實現育人的目的。深入挖掘新疆紅色文化教育資源,依托紅色教育基地開展體驗式、互動式、浸入式多種教學方式,讓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互相滲透,讓紅色文化“活起來”,從而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是從客觀實際出發(fā),根據教育對象自身的實際狀況和實際需要展開的實踐教育活動。2020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fā)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中強調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教書育人規(guī)律、學生成長規(guī)律,編寫適用不同類型高校的教材,進一步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新時代的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種種困惑,例如市場經濟下是否還需要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經濟全球化下科學是不是無國界,新時代講道德是否過時等,解決這些困惑就要求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新疆無數革命先烈為取得民族獨立、政治民主和社會進步拋頭顱灑熱血,無數社會主義建設者為了祖國的建設和發(fā)展甘心奉獻、自強不息、服務人民,將這些觀念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能夠增強課程教學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使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新疆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引導新疆大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教育對象的感染力、吸引力、滲透力,主要表現在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對教育活動的參與度?!?0后”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期待值很高,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調動新時代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新疆紅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鮮活的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全面準確地用好紅色文化,可以有效地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教學設計上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根據大學生的特點設計恰當的教學活動,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將“紅色經典”轉化為“思政話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拓展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新疆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新疆各高校組織帶領學生走出去,去參觀紅色文化場所,在空間和時間上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在感受新疆革命文化震撼心靈的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親和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1]紅色文化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課堂教學是最基本的教育活動,將新疆紅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課堂教學有助于把抽象的理論講明白,引領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領悟愛國情懷、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新疆有著豐厚的革命文化資源,根據教材內容與教學目標,通過案例、微視頻等教學手段“潤物細無聲地將新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講授第一章“領悟人生真諦把握人生”時可以融入兵團的建設、墨玉四十七團屯墾戍邊精神等,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領大學生傳承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高尚品質,懂得當前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就是看一個人是否用自己的勞動和聰明才智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在講第二章“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時可以選擇三五九旅屯墾、墨玉四十七團屯墾戍邊等內容融入課堂,讓學生在感嘆革命先烈艱苦奮斗、堅定理想信念精神的同時懂得漫漫人生唯有奮力拼搏方能中流擊水,實現自己的理想。
許多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比較枯燥無味的。要提升教學的趣味性需要改進教學方式,選擇符合教學目標的紅色故事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既可以傳承紅色基因,又可以提升教學效果,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講好紅色故事,探索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情感教學方法,并不是意味著為講故事而講故事,也不是讓講紅色故事成為課堂教學主體,而是要挖掘紅色故事所蘊含革命精神和教育價值,借助紅色故事的融入,幫助教師更好地講清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
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上講好新疆紅色革命故事,要找好地方紅色文化故事與教材內容的契合點,而不是在課堂把紅色故事念一遍。[3]譬如在講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時,可以結合紅色故事所彰顯的革命精神來展現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在新疆布茹瑪汗·毛勒朵的故事就是一個比較實用的愛國主義事例。除了在課堂上融入紅色文化,還可以調動學生尋找家鄉(xiāng)革命文化,號召青年學生利用假期,重走紅色足跡、訪談家鄉(xiāng)紅色人物、收集家鄉(xiāng)紅色英雄人物事跡,開學后在課堂上展示收集的家鄉(xiāng)紅色文化資料。
馬克思認為:“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毙陆t色革命文化場所豐富,已經被學者根據形成時期、空間分布、物質形態(tài)和精神形態(tài)進行了分類,這有利于新疆高校教師更好地認識本地區(qū)的紅色文化場所,更好地選擇符合本課程的實踐教學基地。烏魯木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五家渠將軍紀念館、烏魯木齊烈士陵園、烏魯木齊毛澤民故居、石河子軍墾博物館、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等。走進紅色文化場所,改變了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空間,讓“00后”的大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革命精神,在活生生的紅色遺存中真正用心感悟紅色文化承載的精神實質,從而自覺地把人生價值、道德品質內化為自身崇高的理想信念,爭做社會主義好青年。除了走出校園參觀,新疆師范大學、新疆財經大學、石河子大學、新疆大學、新疆醫(yī)科大學、喀什大學等都相繼建設了校內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學生稱之為紅色長廊),并且培養(yǎng)了一批學生講解員,講解員在帶領學生參觀過程中不斷啟發(fā)學生思考,達到了實踐教學的目標。
參觀后要及時引導學生談體會、講觀感,相互交流,[4]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到在黨的領導下,新疆革命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以及現在美好生活和黨的領導密不可分,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個人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新時代的大學生有著這一代人使命和擔當,作為新時代大學生要與自己的國家同舟共濟,要自覺愛黨、愛國和愛社會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毙陆鶈T遼闊,有些高校帶領學生參觀紅色文化場所不容易做到,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豐富教學手段,能夠彌補空間距離造成的實踐教學的缺憾。一是借助新技術(多媒體)建立體驗式的教學場景,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其中,增強課程的吸引力,讓學生在課堂內也能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如新疆師范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展館引進通過VR全景系統,全方位、多角度再現紅色歷史場景,學生身臨其境,這種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喜愛。二是拓展宣傳渠道,借助圖書出版,開發(fā)創(chuàng)作紅色文化產品如紅色歌曲或者美術作品,深入學生進行宣傳,讓紅色文化資源的展現形式更加多元[5]。三是推送紅色教育素材,收集新疆紅色文化資源中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跡、故事等,制作成漫畫、圖書等發(fā)給學生學習。四是利用紅色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紅色影視等,新疆紅色文化網頁、視頻《新疆紅色文化記憶》、大部分高校創(chuàng)建的紅色文化VR實驗室等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大力宣傳新疆革命文化,弘揚新疆紅色文化的精神特質。此外還可以借助外力,邀請國內外研究紅色文化的專家舉辦新疆紅色資源高端論壇,為學生提供豐厚的大餐,既挖掘了新疆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刻內涵和育人價值,也豐富新疆紅色育人工程體系。
新疆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寶貴財富,具備政治指導、思想引領和道德教化的重要職能。將新疆紅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有利于高校思政課回答“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甄選新疆紅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的內容,找到融入的正確途徑與方法,建構以新疆紅色文化為主要切入點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模式,能夠實現教學目標,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