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熠 張為民
摘? 要:二十世紀前期制度化的中等師范美術課程發(fā)軔于“癸卯學制”下的《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后經時代變遷、政權更迭、思想發(fā)展逐漸建構了較為完善的師范學校美術課程體系。本文基于二十世紀前期中等師范美術課程相關的史料文本,對中等師范美術課程的發(fā)展歷程作了詳實的分期梳理,力圖完整理清其美術課程從“圖畫”走向“美術”的演進動態(tài)與課程樣態(tài),進而生成由“萌芽期”到“完善期”這一美術課程發(fā)展歷程的歷史脈絡,以期為當下師范院校美術課程的建設與改革提供歷史經驗的啟示與補益。
關鍵詞:美術課程;圖畫課程;中等師范教育;二十世紀前期
1900年是師范學堂圖畫課程發(fā)展的重要起點。1900年之前,屬于圖學范疇下還未制度化的圖畫課程被設于軍工技術學堂,作為訓練制圖技術的基礎必修課程,也被設于各類新式學堂,作為輔助其他學科的工具課程。1900年之后,學制系統的建立為圖畫課程的制度化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師范學堂的圖畫課程也因此成為近現代美術課程的濫觴。依據課程史料而作的中等師范美術課程發(fā)展分期,將完整地呈現美術課程從“圖畫”到“美術”的演進動態(tài)。
一、萌芽期:
圖畫課程的制度化(1900-1912)
在二十世紀前期,中等師范學校美術課程萌芽期,師范教育圖畫課程的制度化是一個重要內容。這一制度化進程不僅為美術課程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先決條件,還為中等師范圖畫課程的萌芽與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中等師范圖畫課程的制度化體現在課程文本的制定上,萌芽期中等師范圖畫課程文本歸屬于師范學堂章程的整體文本之中,例如《欽定學堂章程》中的《欽定中學堂章程》,以及《奏定學堂章程》中的《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這些文本是體現萌芽期圖畫課程制度化的重要文本,文本中的圖畫課程是初級師范學堂(中等師范學校)的基礎學科,包含有分科教法和課時規(guī)定等。
在初級師范學堂相關的章程文本中,圖畫課程的課程內容設置通常為“自然畫”“幾何畫”“用器畫”“模型畫”等,這些內容體現了初級師范學堂圖畫課程萌芽期的特點,也是對洋務學堂圖畫課程設置的“西學為用”延續(xù),凸顯了清末時期實業(yè)建設的社會主題。《欽定學堂章程》及《奏定學堂章程》是清末新政以來的教育改革成果,也是教育法制化的學堂章程規(guī)定,具有上層建筑的法律性指令,圖畫也在這種法制化規(guī)定中成為初級師范學堂課程設置的必修科目。從這一意義上講,萌芽期初級師范學堂的創(chuàng)辦必須遵照《欽定學堂章程》或者《奏定學堂章程》的規(guī)定來進行,其中包括課程的設置,因而各地師范學堂的圖畫課程設置已有制度化的規(guī)定。從另一角度來看,圖畫課程的萌芽期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沒有生成系統的圖畫課程標準或者綱要,同時也沒有以圖畫涵養(yǎng)美感的自覺,以及沒有明確提出培養(yǎng)圖畫師資的課程目標。萌芽期的初級師范學堂圖畫課程是一種混合制培養(yǎng)模式基礎上的實利主義課程設置,主要關注于社會實業(yè)建設。但從時代背景以及中等師范學校美術課程發(fā)展的整體路向來看,萌芽期的圖畫課程業(yè)已邁出了歷史性的第一步。
二、開創(chuàng)期:
圖畫課程涵養(yǎng)美感的提出(1912-1922)
民國創(chuàng)立之前,萌芽期的師范學堂圖畫課程內容主要為自然畫、幾何畫、用器畫等,其主要目標在于“西學為用”的圖畫之實用,以備他日填充實業(yè)建設之人才急需。1914年12月民國教育部頒發(fā)了《咨各省師范及小學注重國文手工圖畫音樂》一文,要求各小學校開設圖畫等課程,且“均列為必修科目”[1]476,以此涵養(yǎng)小學生美感。其文中指出“查各種教科,關系美育者,惟圖畫音樂文學三者最為緊要”[1]475,對圖畫課程有重要的認知,此教育部發(fā)文推動了圖畫課程成為美感教育制度化、課程化的主要手段。基于初等教育的美感教育課程化,作為輸出小學圖畫教育師資的中等師范學校,其圖畫課程的設置從上層培養(yǎng)目標到課程目標以及課程內容,也相應地、適配地、預先地對涵養(yǎng)美感的要求進行了課程融通。在1912年12月民國教育部頒布的《師范學校規(guī)程》“教養(yǎng)學生之要旨”中,指出“故宜使學生富于美感,勇于德行”[2]676-677,這是從師范學校培養(yǎng)目標層面對師范生的教育旨歸。具體到課程目標上,師范學校圖畫課程則指出師范生要“練習意匠,涵養(yǎng)美感”[2]680。因此,我們可從師范學校圖畫課程的課程目標看出這一時期的開創(chuàng)性,即圖畫課程本身具有的美感教育特征在民國建立初期被提出、被制度化、被課程化、被普及。
三、發(fā)展期:
圖畫課程綱要的建立(1922-1927)
在二十世紀前期,中等師范學校美術課程的發(fā)展期,建立圖畫課程綱要成為了至關重要的內容,而圖畫課程綱要也是中等師范學校圖畫課程具有自身獨立性、系統性課程標準的初步文本。1923年10月,全國教育聯合會在第九屆會議上決定“組織新學制師范及職業(yè)科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從1923年11月開始編訂,“歷時一年又十月”[3],于1925年8月完竣刊布了《新學制師范科課程標準綱要》?!缎聦W制師范科課程標準綱要》生成了二十世紀前期中等師范學校美術課程發(fā)展期的圖畫課程綱要,分別是具有系統化特征的《六年師范學校圖畫課程綱要》和《相當年期師范學校圖畫課程綱要》。
二十世紀前期中等師范美術課程從開創(chuàng)期到發(fā)展期最為明顯的特征則是發(fā)展期圖畫課程綱要的建立。圖畫課程綱要的建立為中等師范教育下的圖畫課程建構了系統的科學的課程框架,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課程實施三個層面對中等師范圖畫課程的教學進行了內容向導。并且不同于“壬子癸丑學制”下的混合制課程模式將圖畫課程作為基礎必修課程,此“新學制”下的中等師范學校均將圖畫課程提升為???,以培養(yǎng)專門的小學圖畫師資,其在圖畫課程目標之中均有明確指歸。不同的中等師范教育培養(yǎng)模式下的圖畫教育培養(yǎng)的圖畫師資人才也具有不同的方向,因此不同中等師范學校的圖畫課程綱要制定也不盡相同,這也驗證了圖畫課程發(fā)展期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中等師范圖畫課程綱要的建立雖說具有初步性,但也在圖畫課程制度文本層面發(fā)展成為獨立的、系統的具有指導性的課程標準,同時也在綱要內容上承續(xù)了“壬子癸丑學制”中師范圖畫課程的優(yōu)質內容,比如美感教育。由此,中等師范圖畫課程發(fā)展的這一時期因其在不同方面的發(fā)展成果,具有明顯的發(fā)展性特征,故將其稱之為“發(fā)展期”。
四、過渡期:小學教師
應用美術課程的暫用(1927-1932)
1930年11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了《高級中學師范科小學教師應用美術課程暫行標準》,為了適應小學圖畫課程的改革,將新學制時期的“圖畫”課程名稱改為“小學教師應用美術”。這是“圖畫”向“美術”過渡的課程暫行設置。而后在1932年國民政府頒布的《師范學校規(guī)程》中規(guī)定師范學校之教學科目之一為“美術”,在此將圖畫正式改名為“美術”,包括其時的師范學校、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簡易師范學校以及幼稚師范科均使用“美術”一詞替代圖畫,即使在后來的師范學校課程標準修訂過程中也未有改動,一直沿用“美術”之課程名稱。由此可見,中等師范學校圖畫課程向美術課程的名稱修改與小學的圖畫課程發(fā)展及圖畫課程自身的豐富均有關聯,因此“小學教師應用美術”課程是處在圖畫向美術過渡階段的暫行之用。
作為暫行之用的“小學教師應用美術”課程被收錄于1930年11月所頒布的《高級中學師范科課程暫行標準》,此標準是在1925年所頒布的《新學制師范科課程標準綱要》的基礎上而制定的?!陡呒壷袑W師范科課程暫行標準》共設有必修科目26門,并分別制定了課程標準,關于圖畫課程的是《高級中學師范科小學教師應用美術課程暫行標準》。在《高級中學師范科小學教師應用美術課程暫行標準》之中,小學教師應用美術課程分為六個板塊,分別是“目標”“作業(yè)要項”“時間及學分支配”“教材大綱”“教法要點”及“畢業(yè)最低限度”,包含了美術課程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等要素。每一課程要素均通過具體的內容呈現了過渡期美術課程的樣態(tài),同時其課程取向不同于萌芽期、開創(chuàng)期或者發(fā)展期的一種或兩種價值取向,而是開始具備多元的取向,如專業(yè)性、師范性、人文性、學術性等等,以此構成健全涵義的美術課程價值取向,這也是過渡期中等師范學校美術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
二十世紀前期的中等師范圖畫課程發(fā)展到1930年的《高級中學師范科小學教師應用美術課程暫行標準》之時,開始向初步意義上的“美術”課程概念轉變,形成“小學教師應用美術”暫行課程體系,不再局限于“圖”與“畫”兩個維度,開始容納與含括具有多元語義內容的美術形式,從而逐步向完整意義上的美術課程拓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美術”課程體系。過渡期的小學教師應用美術課程是從圖畫到美術的橋梁,是圖畫內涵向美術擴充的平臺,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之用。其課程以《高級中學師范科小學教師應用美術課程暫行標準》為重要表現文本,雖施行時間較短(1930-1934),但也見證了中等師范圖畫課程向美術課程遞進式和承續(xù)式的拓展過程,同時也象征著二十世紀前期的中等師范美術課程發(fā)展過程是正向演進的良性發(fā)展,在平穩(wěn)過渡之后,將逐步形成一個完善的中等師范學校美術課程體系。
五、完善期:美術課程
標準的不斷豐富(1932-1949)
二十世紀前期師范學校課程標準的編訂經歷了三個時期,分別是“暫行課程標準時期、正式課程標準時期與修訂課程標準時期”[4],與此相對應的是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三部重要課程文本:1930年11月的《高級中學師范科課程暫行標準》、1934年9月的《師范學校課程標準》及1944年6月修正的《師范學校課程標準》。這相應地體現著師范學校下美術課程標準在這一時期的逐步完善。
在師范學校美術課程方面,1934年公布的《師范學校美術課程標準》分為“目標”“時間支配”“教材大綱”“實施方法概要”四大板塊,每一板塊下都設有相應的內容,具備一定的豐富程度。“目標”板塊則為課程目標,對師范生的審美素養(yǎng)、人格修養(yǎng)、美術技能、教學能力均作了目標指向;“時間支配”板塊規(guī)定師范生“第一二學年每周二小時,每日假定自修時間半小時至一小時”[5],這是對課程學時的規(guī)定;“教材大綱”板塊指的是課程內容,將其分為兩個學年進行組織和分配,第一學年多為美術的基礎技能養(yǎng)成,第二學年知識技能的內容則更為深入,其兼顧了健全師資所需的“專業(yè)與素質”內容;“實施方法概要”板塊為課程實施,其分為“作業(yè)要項”和“教法要點”兩個大點,教法要點對美術課程實施的重點進行了闡述。
1942年修正公布的《師范學校美術課程標準》依舊以“目標”“時間支配”“教材大綱”“實施方法概要”四大板塊作為標準框架,但相比1934年的課程標準其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課程實施方面更為細化、豐富與完善。特別的是,1942年還公布了《師范學校美術(選科)課程標準》,這是為有志于美術教育的師范生而編訂的課程標準,是其他專業(yè)學生在修業(yè)第二學年可供選修的科目。其框架也以上述四大板塊為主,但在課程要素方面內容較為概括與精煉,主要目的是:“使對于美術具有特殊興趣之學生,從愛美的本性而漸臻于藝術品之賞識與創(chuàng)制?!盵6]對師范學校美術課程標準的必修之用與選科之用體現了美術課程發(fā)展趨于完善的特征。
另外,在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美術課程方面,1935年3月頒行的《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美術課程標準》也以“目標”“時間支配”“教材大綱”“實施方法綱要”組織課程要素,與《師范學校美術課程標準》不同的是,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的美術課程更注重“農村”這個主題。如課程目標中指涉的“農民藝術”“田園風物”“人物勞動姿態(tài)”及“指導農村兒童生活美化”等詞匯皆體現出與師范學校不一樣的課程價值取向。再者,“教材大綱”和“實施方法概要”也注重圍繞田園風物、農民、風景氣候、農村生活及農村兒童來組織課程內容與課程實施。這是師范學校美術課程多元化發(fā)展過程中以課程適配于不同培養(yǎng)方向美術師資的重要例證。
在簡易師范學校美術課程方面,教育部于1942年12月修正公布了《簡易師范學校美術課程標準》,以作為速成小學美術師資的課程參照標準。既然是速成,其標準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課程實施等方面的內容選擇和組織則相對來說較為概括與精煉。但是,其美術課程的內容也兼具培養(yǎng)美術健全師資的“專業(yè)與素質”的要求。
綜上所述,這一時期師范學校美術課程的課程標準方面被不斷完善與豐富,形成了以師范學校美術課程為主,兼有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簡易師范學校以及幼稚師范科美術課程標準的國家層面美術課程制度?;谶@些課程史料文本實證,可知這是中等師范美術課程完善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亦是美術課程正向演進,趨于完備的時期。
六、結語
回顧二十世紀前期中等師范美術課程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發(fā)現每一時期均有各自的獨特性,這與時代相關、與社會相關、與教育上層建筑相關,也與課程制定者以及課程價值取向等方面相關,因此每一時期均凸顯出美術課程具有代表性的階段性特質。萌芽期是中等師范美術課程發(fā)展的實利主義起點,開創(chuàng)期是中等師范美術課程發(fā)展的美感教育關注,發(fā)展期是中等師范美術課程發(fā)展的課程綱要初立,過渡期是中等師范美術課程發(fā)展的平穩(wěn)過渡空間,完善期則是中等師范美術課程發(fā)展的課程健全。當然,二十世紀前期中等師范美術課程的發(fā)展不可能如此簡單地被歸納完成,故而筆者將繼續(xù)以教育學課程論為理論視域,遵循美術課程史料的文本邏輯,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課程實施的解析向度對二十世紀前期中等師范美術課程的發(fā)展作更為深入的考究與分析。
參考文獻:
[1]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咨各省師范及小學注重國文手工圖畫音樂[M]//李桂林,戚名琇,錢曼倩.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公布師范學校規(guī)程[M]//璩鑫圭,唐良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新學制師范及職業(yè)科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新學制師范課程標準綱要起草之經過[M]//莊俞,蔣維喬.中國近現代教育資料匯編·第二冊.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92.
[4]中華民國教育部.師范學校課程標準編訂經過[M]//中華民國教育部.師范學校課程標準.南京:正中書局,1946:1-2.
[5]中華民國教育部.師范學校美術課程標準[M]//中華民國教育部.師范學校課程標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1.
[6]中華民國教育部.師范學校美術(選科)課程標準[M]//中華民國教育部.師范學校課程標準.南京:正中書局,1946:209.
作者簡介:程熠,學士,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數字媒體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學校美育。
通訊作者:張為民,博士,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學校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