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鈺
摘 ?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素質理念的要求,以及新教材的實施背景,高中地理教學要全面落實學科對學生的協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這就需要教師根據雙新要求,積極地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通過打造智美課堂,將學科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并實踐。同時,教師要通過以美啟智、以智美融合發(fā)展來實現地理教學質量的提升目標。
關鍵詞:智美課堂模式;高中地理;教學質量;新課標
地理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的人文科學,其學習與教學不僅僅要依賴理論知識的豐富多樣性,還需通過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與創(chuàng)新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地理學在美育方面的獨特價值,并通過構建智美課堂,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全面展現地理學的人文魅力,實現以美育人、美美與共的教育目標。教師通過智美課堂的構建與美育元素的滲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宏觀視野與實事求是的實踐精神。智美融合的教學模式將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地理思維與學科實踐能力,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提供堅實的基石。
一、智美課堂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積極作用
首先,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為了滿足時代變遷、社會發(fā)展趨勢、行業(yè)要求以及學生特點的需求,構建高效的課堂至關重要。智美課堂模式的運用可以更有效地發(fā)揮學生的優(yōu)點與長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智美課堂模式強調學生的參與和互動,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地理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其次,智美課堂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充分展現了美育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這種模式使學生得以領略地理學科中的人文之美、風貌之美、特色之美,從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從豐富的學科內容中,深刻感受大自然的廣袤、神秘、包容及其獨特魅力。
再次,教師精心打造智美課堂,能激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和實踐能力。在推動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全面理解與掌握的同時,智美課堂還注重培育學生的地理情感。通過深化學生對地理的感性認知,逐漸升華為家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從而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精神。這樣的教育模式旨在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培養(yǎng)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材奠定堅實基礎。
最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采用智美課堂模式,可以顯著提升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水平和資源的豐富程度。這一模式不僅有助于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域的獨特特征,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識與理解,這種深入理解將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從而達成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
總之,智美課堂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建設與應用十分重要。該模式與育人目標、育人作用高度契合,致力于加強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推動高素質人才的輸出作出了積極貢獻。因此,智美課堂模式值得廣泛推廣與應用,以進一步促進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與效果提升。
二、基于智美課堂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一)營造智美課堂環(huán)境,以美育美
為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效運用智美課堂模式,教師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考量。智美課堂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借助美育的啟發(fā)性功能,以美引智,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探究力、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為實現美育的深遠影響,課堂環(huán)境、課程設計、課堂氛圍以及活動形式均不容忽視。因此,打造智美課堂不僅要求內容的充實與精準,還要求環(huán)境的優(yōu)化與美化。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和高中生的思維特征,教師可精心設計課堂環(huán)境,營造美的氛圍,如美化教室環(huán)境,利用黑板報空間設立地理知識專欄等。同時,教師可以每周根據教學進度的安排,展示不同的地理知識主題,以此實現美育的滲透與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例如,教師可以國家為視角,借助多元化的圖像素材展示不同國家的地理特色,諸如經濟發(fā)達的美國或是相對落后的毛里求斯,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地域魅力。同樣,以地域為焦點,教師可以運用各類資料描繪地方的風土人情,無論是沿海城市的現代景觀,還是偏遠山區(qū)的自然風光,它們各自的美感均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啟發(fā)作用。因此,構建智慧與美學相融合的課堂環(huán)境至關重要。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校園美化與設計,運用地理學科的思維方式,將校園環(huán)境劃分為各具特色的區(qū)域,每個區(qū)域根據其功能與特性凸顯不同的主題。充分利用美學資源,打造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為智慧美學課堂的建設及其教學模式的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二)研學后教,以美啟智
為了全面貫徹素質教育,體現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性,教師需要積極調整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狀況,通過引入研學后教的理念,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并落實地理學科對學生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要達成這一育人目標,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幫助學生應對各類考試,而是應協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應用地理知識,使學生感受地理學科的魅力。地理特征、地質地貌的差異是在時間、自然及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地理現象是不斷變化的,它會隨著經濟、科技的進步而發(fā)展變化。這正是地理學科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地理學習的難點。不同的地理形態(tài)具有不同的美感,它們對社會、環(huán)境及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產生著深遠影響。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采用智美課堂模式至關重要。因此,教師需要以美啟智,引導學生進行有效自主學習,以探索地理的奧秘。
以“地理與區(qū)域發(fā)展”這一課程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緊密結合教材內容,以具體區(qū)域為基礎,自主搜集相關資料,深入探討不同區(qū)域在經濟、文化、人口以及地質地貌等方面的特點。通過問題的提出、任務的分配、項目的開展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結合既有知識,依據問題、任務、項目的要求,進行課內外探索、分析與解決。這種自主學習模式,是對研學后教理論的實踐應用,它更加注重學生自主性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是預習階段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與拓展。
此外,在研究區(qū)域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深入探究的方法,發(fā)掘不同區(qū)域間的共性與差異,深入分析共性產生的原因,并對發(fā)展差異進行深刻思考。這一過程不僅要求學生利用資源解決問題,還為學生提供了對過往知識經驗的回顧與利用的機會。在自主學習中,學生需依據素材、提示以及具體的問題、任務或項目,制訂針對性的方案,以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自主學習不僅促使學生回顧過往知識,而且使學生在實踐應用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在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常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與能力。
(三)利用網絡資源,以美育人
智美課堂模式的實施,需從環(huán)境營造、素材搜集、資源整合、活動創(chuàng)新等多維度展開。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教師需不斷豐富教學資源與內容,以拓寬學生視野,使學生深刻領會地理知識中的人文意蘊,全面把握各地的自然景觀與特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高效收集并整合教學資源,不斷豐富地理教學素材,確保素材的多樣性與時效性,從而達到以美育人的教學效果。
以世界地理學習為例,信息技術所具備的資源優(yōu)勢遠勝于傳統教學模式。教材內容的結合與信息技術的利用,可便捷地于海量的網絡資源中搜索相關的教學資料,這涵蓋了圖片、視頻、文字等各類形式。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高品質的紀錄片與國家級地質雜志電子版等,皆為絕佳的教學素材,它們?yōu)榻滩奶峁┝擞辛Φ难a充。教師拓寬資源獲取渠道,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路徑,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教學內容更具吸引力。同時,不同的資源所展現的自然美感,可作為探討不同問題、完成任務與開展活動的契機,在培育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同時,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啟迪與智力的開發(fā)。
(四)運用生活素材,以美化人
智美課堂模式的資源與素材雖然在視覺沖擊力與感官體驗方面十分顯著,但仍存在局限性,正如古語有云:“百聞不如一見”,真實的觀察與體驗,遠勝于視頻、圖片或文字所傳達的信息。因此,在收集與利用地理素材時,教師不能僅限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資源,還需深入生活實踐,從中汲取豐富的地理素材,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真實。
以“地域文化與城鄉(xiāng)景觀”為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充分利用生活素材,這些素材易得且不會構成太大困難。地域文化是在不同地區(qū)、不同發(fā)展階段,由當地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智慧與歷史的結晶,具有多樣性和獨特性。結合我國多民族的國情,各地域文化涵蓋了飲食、服飾、風俗和建筑等多個方面,各具特色。教師可以挖掘生活素材的方式提出問題并延伸討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利用實踐活動,智美融合
地理學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要通過實踐活動,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地理學的魅力。單純的文字和圖片描述,難以使學生獲得直觀、強烈和清晰的地理感知。為了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教師必須重視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深入調查、觀察、模擬和判斷,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教師必須借助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實現智美結合的教育目標。為提升教學效果,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實踐活動。地理學作為一門涉及地質、環(huán)境、氣候、溫度、自然條件、發(fā)展規(guī)律等廣泛領域的學科,雖然屬于人文學科范疇,但在學習過程中仍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這種思維能力并非指物理、數學等學科的邏輯思維能力,而是一種空間上的綜合性思維能力,即全局觀的培養(yǎng)。對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無論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學習方法的傳授,都要首先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和探究興趣。然后再通過教師的科學引導,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為此,教師可以采用構建項目小組的方式,鼓勵學生更深入地探索與思考知識。
例如,在“氣候變化”這一章節(jié)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項目氣候變化的原因、影響與應對措施設計項目任務,讓不同小組的學生就不同的項目展開深入地研究。學生可以從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影響氣候變化的自然與人為因素,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為項目學習的引入點。每一個項目中又可以分為許多細分內容,學生不僅要探索氣候變化的科學原理,同時還要分析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經濟、生態(tài)等方面的影響。為了提升項目學習法的深度與廣度,除了結合教材與互聯網資源,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比如近年來頻繁發(fā)生的極端天氣事件,這些現象其實也很典型地反映了氣候變化的實際影響。構建合作小組,開展項目化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現象相結合,通過觀測、分析、總結,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增強體驗感與獲得感。此外,為了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教師可以引入模擬實驗,比如準備模擬氣候變化的實驗裝置,讓學生親手操作,觀察并理解氣候變化的過程與影響。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將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地理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學需積極融入新觀念、新方法。智美課堂模式的應用與實踐,是教學改革和地理跨學科育人作用的體現。盡管理論上智美課堂模式可行,但要發(fā)揮其積極作用,教師還需重視課程設計的科學性、實施方法的針對性以及課程評價的全面性,從而確保智美課堂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參考文獻:
[1]馬怡平. “智美課堂”的探究:采用預學案策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效益[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23):127-128.
[2]吳建英. 崇美立人:探索教育的美學表達[J]. 江蘇教育研究,2020(26):24-28.
[3]范文玲. 基于以美啟智打造尚美課堂[J]. 新課程:下,2018(09):144.
[4]劉海波. 以美啟智打造“尚美”綠色課堂[J]. 基礎教育參考,2017(05):64-65.
[5]楊潤林. 以“美”啟智,以“美”育人:淺談新課程下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美育教學[J]. 考試周刊,2015(25):119-120.
(責任編輯:孫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