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嶺峰
“研究什么”與“怎樣研究”是一項研究課題的基本內(nèi)容?!把芯渴裁础笔钦n題研究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怎樣研究”就是對課題研究的路徑或策略的設計。一位教師若想順利完成研究工作,并期望取得高質(zhì)量的研究成果,需要對這兩個方面作深度思考。
先來說說關于“研究什么”,即厘清研究的主題,聚焦核心研究點。在課題的研究方案文本中,主要體現(xiàn)在課題的題目與“概念界定”之中。比如,一位教師想做一項題為“四環(huán)串聯(lián):小學數(shù)學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研究”的研究課題。從課題的題目來看,這位教師研究的是單元整體教學,研究范圍是小學數(shù)學,其核心研究點則是聚焦在“四環(huán)串聯(lián)”上。但從標題中,還不能清楚地理解“四環(huán)”是什么,“串聯(lián)”又是怎樣做的,需要通過概念界定去說清楚相應的內(nèi)容。與教師交流之后,我們對“四環(huán)串聯(lián)”從兩個層次上進行了界定。首先是基本概念的定義?!八沫h(huán)”即為與教師教學實踐密切相關的教材解讀、教案設計、教學實施與作業(yè)鞏固等四個環(huán)節(jié)(也可以稱為“四步”);“串聯(lián)”指的是以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為線索將這四個環(huán)節(jié)串起來,即需要作整體的思考。于是,我們從概念的界定中可以理解:“四環(huán)串聯(lián)”的線索是目標,核心要義在于“串聯(lián)”。
再來看“怎樣研究”。這是關系到課題研究能否真正落地的基本問題,涉及研究方法、研究策略。只是在一線教師的課題研究中,卻還普遍存在著路徑、策略模糊的現(xiàn)象。比如,有一位教師準備做一項主題為“基于學習者主觀體驗的積極關系構建研究”的課題。其中,在課題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中涉及一條基本路徑——“構建積極的家校關系”。從方案文本中,我們看到此條路徑在展開時,先是拋出了“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相關理論:積極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主要包括三類,其中擺在第一位的是“積極的主觀體驗”,包括愉快、感恩、成就、愛、幸福等。然后舉了一個例子:針對一名主觀體驗缺失的學生,教師邀請家長來校交流,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過的重要事件,尋找相關原因,在此基礎上教師與家長商討制訂引導方案,并與小孩作交流,密切關注小孩的情緒波動,及時給予疏導。
以課題研究路徑或策略的設計要求來分析,以上內(nèi)容雖然有一定的想法及做法,但總體上只是停留在敘事的層面,缺少對研究策略、方法的一般化提煉。于是,與研究者進行了討論,最終從提供的案例中去挖掘提煉一般的做法:從“邀請家長來校交流”可以歸結為“溝通”,從“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過的重要事件,尋找相關原因”可以提煉出“回溯”,從“教師與家長商討制訂引導方案”可以想到“定案”,從再次與小孩進行交流“及時疏導”可以稱之為“對話”。四步中,前三步在于家長的參與,最后一步面向?qū)W生,從而家校形成合力,為培養(yǎng)學生的幸福感提供助力。而當由溝通、回溯、定案、對話等四個步驟成了“積極的家校關系”建構的一般化流程之后,也就有了可以反復應用的可能性。
由上我們可知,課題研究核心內(nèi)容的思辨,需要深度解構內(nèi)容自身的邏輯結構,深入思辨實踐路徑及其操作要點。唯如此,課題研究的過程才能扎實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