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柳
摘要:敘事療法的核心理念為“問題是問題,人不等于問題”,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宰者,都是自己問題的專家。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難免會接觸到一些“問題學生”,這些學生因為各種原因,在行為和心理上出現(xiàn)了偏差。班主任可應用敘事療法,通過故事敘說了解“問題”的全貌;通過問題外化,讓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問題;通過尋找例外事件幫助學生重構(gòu)生命故事,增強解決問題的勇氣和信心。
關鍵詞:敘事療法;班主任;教育談話;資源取向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8-0069-03
一、問題的提出
班主任的工作千頭萬緒,最令班主任感到“頭疼”的一項工作莫過于對“問題學生”的教育。之所以稱其為“問題學生”,是因為他們在行為和心理上存在偏差:學習習慣不好,經(jīng)常不完成作業(yè),成績差;逆反心理嚴重,聽不進道理,喜歡和家長、老師對著干;手機、游戲成癮,怎么都戒不掉;等等。為了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班主任最常用的教育方法是談話法——擺事實、講道理,對學生長篇宏論。但效果如何?學生往往在表面上俯首帖耳、言聽計從,“老實”一段時間,過不了多久就故態(tài)復萌,甚至比先前有過之而無不及。
造成這種結(jié)果的關鍵原因在于,班主任在與這類學生進行教育談話時,往往把問題和學生看作一體,視學生為有“問題的人”。在談話中以問題為導向,聚焦問題,忽視了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和資源。例如,一名學生因上課說話被班主任叫去談話,雙方之間開展了如下對話(學生化名為小A)。
班主任:知道我今天找你來是因為什么事嗎?
小A:知道,上課睡覺。
班主任:因為你在歷史課上說話,這是我第三次找你談話了。你的壞習慣還改得掉嗎?
小A:能。
班主任:歷史老師說,最近你歷史成績下滑得厲害,知道為什么嗎?
小A:上課睡覺。
班主任:還有嗎?
小A:歷史作業(yè)沒交。
班主任:那該怎么做?
小A:我上課盡量控制一下自己,交作業(yè)。
班主任:看你接下來表現(xiàn)。
小A:哦。
在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是被動的,是被指責的,主動改變的意愿低。而且在班主任的影響下,學生也不自覺地將問題內(nèi)化,視自己為“有問題的人”。如果一個人將自己視為問題本身,當他面對問題時,所能做的就非常少,改變起來會很難,因為他的每一個行為都意味著對自我的破壞。
作為一種后現(xiàn)代心理治療方法,敘事療法有別于傳統(tǒng)心理療法,其核心理念是“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將人與問題分開,挖掘個體已經(jīng)擁有的積極資源和能量,使其看到問題解決的可能。敘事療法常用的技術(shù)有故事敘說、問題外化、解構(gòu)故事、重構(gòu)故事等。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心理教師將敘事療法應用于中小學生心理輔導中,幫助學生調(diào)整對自我的認知偏差,為自我賦能,實現(xiàn)心理成長。也有一些班主任將其應用到班級管理工作中,尤其應用在與“問題學生”的教育談話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結(jié)合具體例子來闡述如何將敘事療法應用于教育談話。
二、敘說故事,了解事情全貌
冰山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只有很少一部分露出水面(行為表現(xiàn)),而更大一部分則隱藏在水面以下(包括感受、期待、動機、需求等)。水面以下的部分對我們?nèi)媪私庖粋€人來說非常重要,但這部分如果不通過主動探知就很難真正了解,進而很難徹底解決問題。對此,班主任可引導學生敘說故事,借此了解事情的全貌以及學生問題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
還是上述的例子,在幾次談話后無果時,班主任與該名學生(小A)發(fā)生了如下談話。
班主任:昨天晚上睡得很晚嗎?上歷史課時我從班級門口經(jīng)過,看到你趴在桌上。
小A:媽媽加班很晚才回家,我要先準備晚飯。加上昨天作業(yè)比較多,寫完作業(yè)已經(jīng)很晚了。
班主任:你很懂事。媽媽經(jīng)常加班嗎?
小A:每周二、四晚上會加班。
班主任:每周二、四上午的第一節(jié)都是歷史課,所以你忍不住打了個盹?
小A:是的。老師,我不是故意的。
班主任:那你看怎么解決這個問題?你這樣不僅會影響自己聽課,也會給小組扣分。
小A:我可以讓同桌和組長提醒我。
班主任:好的。
通過談話,班主任了解到事情的全貌:學生并不是故意趴在桌上睡覺,而是因為媽媽加晚班,他要準備晚飯,導致睡眠不足。接下來,在班主任的引導下,小A又講了一些家里的情況,班主任由此進一步了解到,小A父母離異,他跟媽媽生活;他生活自理能力很強,而且經(jīng)常幫媽媽做家務。班主任表揚了小A的自立和懂事,并提醒他要平衡好幫媽媽做家務和學習兩方面,小A也點頭同意。在其后,老師聯(lián)系了小A的媽媽,就這件事和她做了溝通。小A媽媽表示可以試著向單位領導申請早一點回家。隨后,老師把同小組的學生叫到辦公室,向他們說明了小A的情況。大家之前對小A懷有怨言的,聽了小A的故事后,紛紛表示愿意幫忙提醒他。在大家的幫助下,小A上歷史課睡覺的情況有所好轉(zhuǎn)。
當教師不再緊緊盯著問題不放,而是靜下心來,聽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時,會發(fā)現(xiàn)那些我們覺得無關緊要的生活事件往往會讓我們看到“問題”的全貌,甚至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矯正我們對當事人的認知偏差。而當我們試著暫時“偏離”問題,去關注學生本身時,學生的改變就會悄悄發(fā)生。
三、問題外化,讓學生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問題外化是敘事療法中的一項重要技術(shù),指通過象征或比喻的手段,把問題當成一個具有獨立認知邊界的對象,將之擬人化、具象化。外化的目的就是將人和問題分開,使當事人更加客觀地看待問題,看到問題帶給自己的影響,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仍以上述例子來說明。學生小A上歷史課睡覺的問題解決后,還是常常不交歷史作業(yè),小A自己也很煩惱,說歷史作業(yè)對他來說太難了,每次寫著寫著就會睡著,然后媽媽就會說“太晚了,該上床睡覺了”,于是第二天就無法交作業(yè)。班主任運用問題外化技術(shù),與小A進行了如下對話。
班主任:聽起來你不是故意不交歷史作業(yè)?
小A:歷史作業(yè)太難了。
班主任:太難了?都難嗎?還是某個題型難?
小A:論述題難,不知從何寫起。
班主任:那就是論述題讓你覺得歷史很難。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小A:初一。
班主任:從初一的時候這一困難就找上了你。如果讓你給這一問題命名,你會叫它什么?
小A:“論述怪”吧。
班主任:它長什么樣?
小A:它披著黑色的披風,臉模糊不清,就像電影里的“無臉男”。
班主任:這個“論述怪”給你造成了什么影響?
小A:它讓我漸漸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一上歷史課就犯困,不想寫作業(yè)。
班主任:聽起來,這個怪物暫時占了上風,讓你打不起精神來學歷史,而不是你根本學不好歷史。
小A:目前來看是這樣的。
班主任:那你打算一直這樣嗎?想不想扭轉(zhuǎn)一下局面?
小A:想。
班主任: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好不好?
小A:好。
在上述對話中,班主任通過給問題命名的方式,讓學生把問題和自己分開,認識到“不是自己學不好歷史,而是問題暫時占了上風”,由此從一個更加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是一直被問題掌控。
四、重構(gòu)例外故事,啟動資源
敘事療法主張發(fā)生在來訪者身上的任何一次例外(即來訪者多次失敗卻偶然成功的經(jīng)驗)都會助推問題的解決。對待“問題學生”,班主任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在學生的故事中去發(fā)掘這些“例外”,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或身邊的積極資源,并以無限擴大的態(tài)勢來突破目前自己遇到的困境。在上述案例中,小A自述嘗試了很多辦法都沒能戰(zhàn)勝“論述怪”,于是,班主任就此與他進行了如下對話。
班主任:“論述怪”讓你無法按時上交作業(yè),對嗎?
小A:是的。它還讓同學們對我不滿,因為我令小組評分被拉低了。
班主任:你有沒有哪次按時上交了作業(yè)?
小A:(想了想)還真有,上周四就交了。
班主任:那是因為什么?
小A:那晚爸爸來看我,我正在寫歷史作業(yè),他指點了我一下。爸爸是歷史老師。
班主任:爸爸具體是怎么指導你的?能具體說說嗎?
小A:他讓我先列了個提綱,然后擬定小標題……我寫完后,他還夸獎了我,我們一起吃了晚飯。
班主任:聽上去你很高興。這么好的資源你應該好好利用。
小A:是的,但爸爸并不經(jīng)常來看我,他們離婚后,爸爸每次來媽媽都不高興。
班主任:你把爸爸幫你學習歷史這件事和媽媽說過嗎?也許她知道了以后會同意爸爸經(jīng)常來看你。
小A:沒有。我今天回去就和媽媽說。
班主任:除了爸爸,還有什么其他因素,讓你在被“論述怪”威脅的情況下沒放棄學歷史?
小A:對了,還有百家講壇欄目,我比較喜歡聽欄目中有關“三國”的內(nèi)容。還有,那次我按時上交作業(yè)后歷史老師還夸了我。
班主任:是的,還有你自己的“堅持”。
小A:這樣一分析,我覺得我還是可以學好歷史的。
在此段對話中,班主任引導學生發(fā)掘問題之外的積極事件,即在和“論述怪”不斷對抗的過程中,他都沒有放棄學歷史,還得到了爸爸和老師的認可。在班主任的引導下,一個“問題故事”被重構(gòu)為“調(diào)動積極資源戰(zhàn)勝‘論述怪”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班主任和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它讓學生增強了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后續(xù)中,小A將爸爸指導他學歷史的事和媽媽講了,媽媽同意爸爸每周二、四來看望小A,即使爸爸不來也會給予線上指導。自此,小A不上交作業(yè)的情況逐漸減少,兩個月以后,小A的歷史成績也在慢慢提升。
五、小結(jié)
融入敘事療法的教育談話與一般教育談話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資源導向的,引導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看到解決問題的可能,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積極資源,由此朝向那個“可能”努力;而一般談話法是問題導向的,聚焦問題,把人與問題混為一談,教師和學生都深陷問題之中,學生改變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班主任在與“問題學生”的教育談話中適當借鑒敘事療法的理念和技術(shù),有助于提升談話效果,使學生看到解決問題的希望,從而激起學生改變的動力,不斷向著積極的結(jié)果邁進。
參考文獻
[1]王妍. 故事如何影響我們:敘事傳輸?shù)挠绊憴C制[J].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2015,3(4):53-56.
[2]邁克爾·懷特. 敘事療法實踐地圖(修訂版)[M]. 李明,曹杏娥,黨靜雯,譯.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
[3]高燕. 敘事輔導法理論與實踐研究[J].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2015,3(6):46-50.
編輯/黃偲聰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