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凡
[摘 要] 隨著《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新詩創(chuàng)作開始,截至目前,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1948年,對于中國的詩歌寫作界來說有一件重要的事情發(fā)生,那就是“中國新詩派”的產生?!爸袊略娕伞弊鳛楦挥猩Φ男屡d詩派,強調現實主義寫作,傾向于追求現實與藝術的平衡。1981年,隨著《九葉集》的出版,該詩派改名為“九葉派”。作為“九葉派”詩人中為數不多的女詩人,鄭敏曾在西南聯大攻讀哲學,她的詩歌創(chuàng)作深受馮至先生等人的影響,富有哲學韻味、朦朧美和靜默美,其后期詩歌作品在意象上的把握更是惟妙惟肖。
[關 鍵 詞] 九葉派;鄭敏;哲學;朦朧;意象
站在新詩發(fā)展相對成熟的時間節(jié)點上,很多學者都已經對“九葉派”詩人及其著作進行了研究并歸納出了寶貴的結論與觀點。整體來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鄭敏的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典型的個人特色。胡適的白話文發(fā)表之后,白話文寫作開始走進大眾的視線,新詩寫作也漸漸地開始萌芽。當時的青年有著先進的思想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靈魂,他們高舉愛國主義救國旗幟,與封建勢力做著頑強的斗爭。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fā),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識在我國更大范圍傳播開來。
一、“九葉派”
(一)“九葉派”的產生
五四運動之后,新詩寫作漸漸興起。1948年,在詩歌創(chuàng)作界有一件重要的事情發(fā)生,那就是一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詩派——“中國新詩派”誕生了。當時的作家曹辛之找到與他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相近的穆旦、鄭敏等人共同創(chuàng)辦了《中國新詩》月刊。20世紀80年代,不少詩人又重新拿起筆,開始了詩歌創(chuàng)作。他們雖然鼓勵創(chuàng)新,但是覺得好的經驗也不應該被放棄,應該做到守正創(chuàng)新,保留具有影響力和深刻意義的詩歌作品。經過商量,當時詩派中的九個人決定挑選一些自己創(chuàng)作于20世紀40年代的詩,編選為一部詩集出版,并給它取名為《九葉集》?!毒湃~集》問世時已經是1981年了,“九葉派”的名字正是產生于此。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組織逐漸松散,也逐漸凋零,發(fā)展到最后,“九葉”變成了“七葉”,最初的創(chuàng)作者也只剩下鄭敏和袁可嘉。
(二)詩歌題材及創(chuàng)作背景
整體來看,“九葉派”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是抗日戰(zhàn)爭后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所以大多數詩歌與戰(zhàn)爭題材相關,而且具有典型的現實主義傾向?!熬湃~派”主張的是“人的文學”“人民的文學”和“生命的文學”的綜合。要想達到這一目的,需要調動的因子有很多,比如人、社會和生命,它們貫穿于各種類型的生活方式之中。詩人們致力于探求一種現實和藝術之間的平衡,既反對完全強調藝術而脫離現實的唯藝術論,也反對完全扼殺藝術而過度強調現實的唯功利論。詩人們充分調動思維、發(fā)揮想象,以新穎獨特的意象來追求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以求達到現實與浪漫、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平衡美。詩歌的切入角度既有宏觀的也有細微的,既探討重大的社會現實問題,又注重對個人情感的體會與把握。與“七月詩派”相比,“九葉派”對情感的表達方式含蓄委婉而又富有理性,常常思考比較具有哲理的問題,深刻剖析社會現實,研究問題的角度與以往相比更加尖銳。
除了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的戰(zhàn)爭題材的詩歌,“九葉派”還有很多的批判性作品,像穆旦的《裂紋》和辛迪的《布谷鳥》等。在《裂紋》一詩中,詩人穆旦寫道:“每一清早這安靜的街市,不知道痛苦它就要來臨。”①他通過將不同的事物、景象和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混合到一起,突出了社會的黑暗與淡漠污染了清晨第一縷陽光的美好。他以常人的視角,將自己清早外出散步所見到的景色記錄了下來,在沒有太大情感起伏的敘述中暗含自己內心的價值判斷,具有深刻的諷刺意味。當了解了詩歌的內容之后,再去看詩歌的題目,就可以發(fā)現它透露了深深的象征意味,既直觀又模糊,具有很大的思考空間和悠長的韻味。
二、鄭敏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
(一)鄭敏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
鄭敏曾在西南聯大攻讀哲學系,大學期間對哲學知識的學習為她之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她之后創(chuàng)作的各篇詩歌作品中可以發(fā)現:深厚的哲學韻味一直蘊含其中。鄭敏出生于20世紀20年代,本名叫王敏,在她兩歲的時候,被過繼給了父親的好友鄭禮明,因此改名為鄭敏,在鄭敏的成長過程中,其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深深地受到了馮友蘭、鄭昕等導師的影響,作為一位哲化的詩人,馮至先生對鄭敏的影響是最深遠和廣大的。經馮至先生推薦,鄭敏畢業(yè)后在《明日文藝》上發(fā)表了《詩九首》,后期她的代表作之一也產生于此。但是,曾經有一段時間,鄭敏的詩歌創(chuàng)作陷入長長的沉寂之中,直到1979年與詩友的一次聚會,才重新喚起了她的詩歌創(chuàng)作熱情。鄭敏說:“1984—1986年是我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階段。因為在這時期我找到了自己在新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的藝術形式。”①鄭敏曾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沉寂期,但是長久的沉默并沒有消磨她對詩歌的熱忱之心,她保持著對詩歌的癡情,積極探索,最終創(chuàng)作出了具有獨特魅力的詩歌作品,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二)影響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因素
鄭敏與其他“九葉派”詩人相比,在創(chuàng)作上顯示出了很大的不同。鄭敏深受馮至先生的影響,其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濃厚的哲學韻味,并將人文感情貫穿作品始終。整體來看,哲學對于鄭敏的影響可謂是深人骨髓的。而馮至先生對于人生之境的研究,也激發(fā)了她自身對于此生存在目的的理解與向往。在她看來,人到大地上一行,就像是進行了一次次的越野障礙賽。人們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難、直面挑戰(zhàn),靠的并非功利性、物質方面的東西,因為那些所謂的獎勵或榮耀,并非生命的核心所在,那些外在的榮譽只是暫時的,而且榮與辱二者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已為人類的發(fā)展史所證實。除此之外,要想達到理想的精神境界,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就要充分地與自然相聯系,主動地去融入自然,破除與自然之間的界限,互相參與,破除物我間的分隔,真正實現與大自然對話,汲取它所蘊含的博大力量與生機。只有這樣,人們才有機會跨越“得失”的阻礙,以愉快的心態(tài)跑到最后。鄭敏對人生哲學的深刻感受和對人生真諦的執(zhí)著追求,對生命與人生所抱有的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一次次伴她渡過了生死困境,同樣又使她的詩歌達到了一個更寬廣的境地。
由于馮至先生與歌德、里爾克、尼采等人的聯系較為密切,所以這幾個思想家和作家也都對早期的鄭敏影響很大。除此之外,鄭敏曾表示過她認為自己受三個人的熏陶最深,他們分別是17世紀的玄學作家約翰頓、19世紀的浪漫作家華茲華斯和20世紀的象征主義作家里爾克。他們之所以能對鄭敏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深邃的思索與超脫的玄遠,二者一起形成了的最高程度的詩的空間與情感上的張力”。在這三位具有廣泛影響力作家中,作家里爾克一直是鄭敏心中最親近的詩人,即使受到多種文化的沖擊或影響,也不曾改變,因為他詩歌中的哲理命題也是鄭敏經常思索的對象。
“現代派詩是混血兒?!雹诋斝聲r代來臨之后,鄭敏又對當代西方思潮展開了探究,并對后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尤為重視,這些探究不但激起了鄭敏強烈的好奇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增長了她的見識。經過探究之后,鄭敏曾表明過她對思維和詩歌創(chuàng)作之間關系的看法:“我并不認為應該把思維和科學鎖在感情的王國內,更不能把詩歌限在感情的花園里?!痹谧鎏骄繒r,她曾嘗試將東方思想與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用西洋的現代文化詮釋出來。整體來看,山德里達的非中心論和多元化觀念對其產生的影響較為深遠,讓鄭敏對思維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這也促使她對中國的詩歌與古老文化等產生了新的理解。不僅如此,鄭敏對詩歌進行整體的、藝術層面的、超出知性的情感的感悟之后,體悟到了東方哲學作為重要哲學源流之一的獨特魅力,并且意識到遭到“超我”過度壓縮的原始的生命活力,已經逃到處于生活深層結構的“無意識”中去了,唯有讓積極的思維與生活進行交流、對話才可得到更豐厚的創(chuàng)造資源。
三、鄭敏詩歌的藝術特色
(一)朦朧美
王家新曾說:“我想我們現在需要的正是一種歷史化的詩學,一種和我們的時代境遇及歷史語境發(fā)生深刻關聯的詩學?!雹僭卩嵜粼姼枳髌分锌梢园l(fā)現的一條重要的線索是:創(chuàng)作與“傳統”的相互關聯。她之所以對古典詩歌傳統加以珍視是為了探尋新詩的自主權。傳統的與西方的碰撞也使她的詩歌不僅具有玄學之妙,還有一種朦朧美和靜默美。
受中外詩歌的雙重影響,鄭敏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美學境界方面偏向于追求一種朦朧美,將現實與想象相互交織,在似真似幻的境界中揭示詩歌主旨。和西方的大多數詩人一樣,在鄭敏看來,詩歌創(chuàng)作對她來說也是一種象征性行為,藝術是在象征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主張用具體的、生動的描述來表達內心的情感世界,從而使抽象的事物得到一定的感情寄托。其實,在意象和題材方面,鄭敏的詩歌也強調了對朦朧美的追求,她將筆鋒對準人們廣袤而深遠的內心領域,想要揭開那些恍惚的感受和體驗,將隸屬于意識層面的東西作為寫作目標,使詩歌在呈現上籠罩著濃濃的朦朧美的意境,再加上跳躍性技術手法的運用,朦朧中又透露出一些含蓄。
(二)靜默美
在作品《金黃的稻束》中,詩人寫到母親的意象:“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靜默?!雹诳梢钥闯觯嵜絷P于意象的描寫是直白而又豐滿的,給讀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使其可以在超脫物我走向別樣的精神境界。在鄭敏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靜默的風格常有體現,她將藝術體驗的對象瞄準自然本質的對象,人與自然景物等作為大自然的產物,可以很好地體現出靜默之感。不僅如此,詩人在寫作手法上也注重意象手段的應用,通過刻畫寄情于靜默之境的感受,將靜默之美詮釋出來。鄭敏的寫作不是平鋪直敘、毫無章法的,其出色之處就在于她可以精準地把握所描寫意象或景物最突出的特點,將其放大,使其特色可以形象性地、完整地被展現出來。
(三)后期詩歌創(chuàng)作特點
1978年,鄭敏開始回歸詩歌創(chuàng)作界,回歸之后,她的寫作風格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在意象方面,鄭敏在保留了傳統詩學的基礎上,融合了現代西方學的藝術特色,使二者達到了一種共生的狀態(tài)。意象作為中國古典詩詞的一種特殊表達手段,它沒有冗長的語言和煩瑣的表達方式,相反,它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鄭敏很好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并使它在詩歌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關于意象的選取,她將目光投到了自然景物上。在《背向窗外的秋色》一詩中,她抓住秋天的特點,通過畫面的勾勒,給讀者視覺上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在舒緩的語調中,仿佛有無數個悲秋的身影在若隱若現,一抹淡淡的憂傷涌上心頭。除了平淡的抒情詩,鄭敏還不乏一些情感沖擊強烈的詩歌。在《古尸》中,“美人和丑女”“干癟的古尸”“枯黃的葉片”等詞語體現了作者將以前的古尸狀態(tài)和現在進行對比,以樸素的語言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思維生動地寫出了關于“永恒”的主題,引發(fā)讀者關于“新”與“舊”的深深思考。
四、結束語
“九葉派”的出現,對于中國新詩的發(fā)展是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的,詩人們以不屈的堅守為文學史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熬湃~派”女詩人鄭敏的詩歌豐富而渾厚,大學時期哲學知識的學習為她后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富有哲學韻味的基礎,除此之外,與馮至先生等人的結識對她的詩歌創(chuàng)作傾向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不僅如此,在鄭敏的詩歌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傳統的與西方碰撞出的火花所具有的獨特魅力。鄭敏的詩歌創(chuàng)作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鄭敏詩歌創(chuàng)作必不可少的條件。作為一位女性詩人,她的詩既充滿玄秘感又富有哲理,既豐富跳躍又有寧靜的一面,她很好地把握了意象、畫面等的運用,朦朧美和靜默美也成為其詩歌所具有的鮮明的美學特點。
參考文獻:
[1]陳邑華.鄭敏詩歌中西交融的藝術探論[J].東南學術,2011(6):299-306.
[2]周禮紅,陳綺梅.西南聯大與鄭敏20世紀40年代詩歌[J].甘肅社會科學,2010(3):34-37.
[3]張玉玲.詩歌與哲學是近鄰:鄭敏詩藝觀及重要哲學主題研究[J].小說評論,2009(S2):272-275.
[4]姚國建.論鄭敏詩歌的藝術特征[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21-125.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注釋:
①吳曉東:《荒街上的沉思者——析穆旦的〈裂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9年第1期,第227-233頁。
注釋:
①鄭敏:《詩歌與哲學是近鄰:結構—解構詩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477-481頁。
②《中國三十年代現代派詩歌在表達與詩體方面的流派特征》,《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6卷第3期,第32-36頁。
注釋:
①王家新:《夜鶯在它自己的時代——關于現代詩學》,《詩探索》1996年第1期,第1-13頁。
②邱景華《疲倦而靜默的母愛——鄭敏〈金黃的稻束〉細讀》,《名作欣賞》2010年第25期,第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