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晉陽傳奇

      2024-07-29 00:00:00曉夜樹梁
      名家名作 2024年16期

      第五折 囂張粟特胡

      常言道:“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p>

      大門藝搭箭拉弓,鏃指阿史那·從禮,蓄勢待發(fā)。

      茹常、田神功二人,又搶至大門藝身前數(shù)丈開外,希冀先發(fā)制人,將阿史那·從禮砍落馬下。

      “巡邊隊”展其驥足,星奔電邁,俄然行至。

      險象迭生,大門藝一行岌岌可危。

      千鈞一發(fā)之際,一絆馬索,扽得筆直,黑乎乎,自西向東,驀地發(fā)地而起。

      此絆馬索乃精麻編繞而成,足有盞口粗、十余丈長。

      繩索兩端,各有壯漢七八,生拽活拖,孔武有力。

      常言又道:“一只骰子擲七點——出人預(yù)料?!?/p>

      變起倉促,“巡邊隊”猝不及防,如驚弓之鳥,一觸即潰。

      登時,人仰馬翻,一敗涂地。

      阿史那·從禮被甩出數(shù)丈開外,頭破血流,遍體鱗傷。

      其余眾人,亦如斷線風(fēng)箏,七零八落。

      或斷肢殘腿,齜牙咧嘴;或骨裂筋斷,摧心剖肺。

      可憐那十余匹戰(zhàn)馬,前蹄盡失,跌落在地,悲嘶哀鳴。

      一眾人蔽于叢中,按甲不動。見旗開得勝,方起身而立。

      王之渙循跡望去,但見叢中比肩而立者,足有三四十人。

      正值早秋,草木繁茂,由綠轉(zhuǎn)黃。

      故而,數(shù)十人隱鱗藏彩,竟無人發(fā)覺。

      此數(shù)十人,衣著獨特,裝束另類,與中原漢人迥然不同。

      王之渙細細端詳,但見眾男子衣同袖衫。

      或頭著巾幘;或頭著折風(fēng),其形如弁,上小下大。

      為首一人,冠用紫羅,飾以金銀,旁插鳥羽,甚顯異之。

      其喝令手下,將“巡邊隊”三環(huán)五扣,捆綁結(jié)實。

      眾人得令,一擁而上,擒縱自如,卸其兵器,縛其雙手。

      “巡邊隊”窮途末路,束身就縛。

      為首之人,回過身來,三步并作兩步,至大門藝身前,躬身行禮,道:“王爺受驚了!”

      大門藝端詳片刻,喜上眉梢:“不曾想,竟是王玄志王都護!怪老朽眼拙,竟未當(dāng)即識出。多謝都護出手相助!不知都護在此,有何貴干?”

      王之渙始知:為首之人,名曰王玄志。

      只聽其旋而應(yīng)曰:“王爺有所不知,眾同羅兵入我高句麗人聚居之域,已有數(shù)日。其橫沖直撞,擾百姓,搶牲畜。吾等今日俟于此,便要予其下馬之威?!?/p>

      且說王玄志,姓王,名玄志,是年五十有三,現(xiàn)乃“安東都護府”副大都護。

      其生得面闊耳大,濃眉大眼,鼻直口方,須髯如戟。視之,高大威猛,精神飽滿。背負(fù)兩柄“紫金開山刀”,腰插一桿“棘頭碎骨錘”。

      王玄志,乃高句麗“拓王氏”之后;“拓王氏”,又乃高句麗“六大卿族”之一。

      高句麗立國七百余載,“拓王氏”一族,枝繁葉茂,自成一脈。其權(quán)貴顯要,位同北斗。

      高句麗末年,縱“泉氏”①步步登高,扶搖直上,然其亦對“拓王氏”恭恭敬敬,禮讓三分。

      王玄志所屬“拓王氏”,久居遼東。高句麗后期,乃“烏骨”②“傉薩”③,且世襲之。

      永徽年間,唐軍大破高句麗。

      高句麗各族百姓流離轉(zhuǎn)徙,分居各地。

      滅國之后,“拓王氏”族人,大多隱姓埋名,離鄉(xiāng)避禍,改復(fù)姓“拓王”為單姓“王”。

      王玄志一支,亦背井離鄉(xiāng),出烏骨城,被置遼西郡懷遠縣④,至今已五十余載。

      王玄志身后另有一人,名曰李洧,平素在懷遠縣衙當(dāng)差。原乃“皂隸”一名,近日新進為“捕役”。

      其人牛高馬大,膚白如霜,頭大如斗,面方如田,眼小如豆,嘴闊如門,甚是怪異。

      人見之,皆竊竊私議,顧而視之。

      李洧雖生得怪模怪樣,但為人忠果正直,疾惡如仇。其心直口快,能說會道,善唱善跳。

      再說,阿史那·從禮困獸猶斗。眾高句麗人橫拖倒拽,押至王玄志處。

      其憤憤不平,赤口白舌,罵不絕口,穢語污言,不堪入耳。

      眾高句麗人聞此惡言潑語,須發(fā)皆張,怒不可遏;揎拳捋袖,欲大打出手。

      王玄志處之泰然,默不作聲。

      手下見王玄志不動聲色,故縱有雷霆之怒,亦只含垢忍辱,握拳透掌,隱忍不發(fā)。

      阿史那·從禮見眾人毫無反應(yīng),則有恃無恐。

      其肆無忌憚,猶破口大罵:“如此鼠雀之輩,卑鄙無恥!有本事光明正大與小爺我單挑!小爺我還敬爾等是條漢子!”

      白鍠啞然失笑,道:“自古‘兵不厭詐’!爾等鬼頭鬼腦,窮追不舍,可謂磊落之輩?豈料‘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俗語有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p>

      阿史那·從禮理屈詞窮,無言以對。

      稍作片刻,便又不依不饒,狂妄叫囂道:“有種留下名姓!待小爺日后蛟龍得水,定要報仇雪恥!”

      王玄志昂首挺立,朗聲道:“老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矕|都護府’王玄志是也!”

      “算汝有種!”阿史那·從禮嗤之以鼻,“待我回稟安大人,與爾等再議?!?/p>

      “隨時恭候!”王玄志面不改色,鎮(zhèn)定自若。旋即,命李洧為其松綁,放其歸去。

      阿史那·從禮拖其斷肢殘驅(qū),領(lǐng)其殘兵敗將,一瘸一拐,踉踉蹌蹌,向西而去。

      巡邊殘兵漸行漸遠,眾高句麗人藏怒宿怨,心余力絀。

      李洧怨氣滿腹,道:“吾等費盡周折,方將其活捉。何不將其了結(jié),替吾等邊民報仇雪恨?”

      王玄志正色直言,道:“‘小高王’有令!只可生擒,不可取其性命!”

      李洧百念皆灰,黯然神傷。

      其余高句麗鄉(xiāng)民,皆與李洧同況。

      王玄志見狀,與眾人釋言道:“若傷其性命,粟特人不依不饒,正中其下懷。如此,便會不宣而戰(zhàn),將吾等趕盡殺絕?!?/p>

      眾人聞之,曉其良苦用心,遂云開霧釋。

      話說安祿山等粟特胡人發(fā)跡變泰,遼西情勢,風(fēng)云突變。

      其間,粟特胡人云屯霧集,盈千累萬;進壤廣地,不斷壯大。

      至開元末,“營州都督府”轄區(qū),粟特胡人已有合法居處一百七十余。

      遼西地區(qū),諸族雜居。

      大唐建國百余載,與東北各部族歷次交戰(zhàn),所俘軍民,大都安置于此。

      高句麗人、契丹人、奚族人、霫人、靺鞨人、新羅人、室韋人,抑或鐵勒諸部,五方雜厝,聚族而居,結(jié)社成邑。

      其間關(guān)系,本就錯綜復(fù)雜,兼之粟特胡人與日俱增,異軍突起,此前各族,自是與之齟齬不合。二者矛盾相向,沖突頻仍。

      再者,中原粟特胡人多以經(jīng)商為業(yè),腰纏萬貫,富埒王侯。

      其所建之“火祆”祠壇,遍布大唐各地?!叭肌保ㄎ鞫奸L安、東都洛陽、北都晉陽)以下,皆設(shè)“薩寶府”,掌祆教事務(wù)。

      如此,中原粟特胡人便覺高人一等,處處不可一世。

      粟特胡商本就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尤自安祿山掌“平盧軍”以來,其愈囂張跋扈,為所欲為。

      倘其余各族與其針鋒相對,便是“老虎頭上拍蒼蠅——自討苦吃?!?/p>

      常言道:“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較之其余邊民,高句麗人尤為悲苦。

      失國以來,如喪家之犬,孤立無援。

      其舊地,為大唐、新羅、“渤海”所分。

      其百姓,或流離三國腹地,或被遷三國邊陲。

      常言亦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p>

      高句麗王室貴胄雖銷聲匿跡,尚可豐衣足食。

      可憐平頭百姓,無依無靠,備嘗辛苦。

      任其身處何地,皆低人一等,受人欺辱。

      遼西一帶,粟特胡商更乃揚言:“死同羅一人,高句麗十人償命!亡粟特一人!高句麗百人償命!”

      常言再道:“打狗看主!”

      阿史那·從禮乃安祿山帳前牙兵校尉。

      若意氣用事,傷其性命,逞一時之快,必將累及無辜。

      高句麗黎庶,何罪之有?何故受此無妄之災(zāi)?

      縱然,“同羅巡邊隊”長驅(qū)直入,進高句麗人聚居之地。高句麗人亦要深謀重慮,非計出萬全,必不敢輕舉妄動。

      故而,其謹(jǐn)小慎微,慎之又慎。

      十?dāng)?shù)載以來,王玄志雖賦閑在鄉(xiāng),但尚任“安東都護府”副大都護一職,尚可飽食暖衣。

      此官職,本由王玄志之父所任。

      開元十四年(約公元726年),其父離世,時任“幽州節(jié)度使”之裴伷先上書,請王玄志繼任此職,朝廷便允之。

      然此“都護”非彼“都護”,王玄志乃“講話沒人聽,下令沒人行——光桿司令”一個。

      其無兵無權(quán),無以自遣,茫然若失。只道是清閑自在,無事務(wù)纏身,聊以慰藉。

      王玄志因有官職加身,故而月俸不缺,生計不愁。

      然其所領(lǐng)之軍戶,卻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為生,唯有自食其力,方可勉強度日。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p>

      軍戶如此這般,王玄志汗顏無地,于心不安。

      是故,為尋謀生之道,其竭盡所能,傾囊相助,與諸軍戶同舟共濟,患難相扶。

      昔年,大唐與“渤?!苯粣?。因戰(zhàn)事曠日持久,雙方損兵折將,力不從心,故皆到遼西招兵募勇。

      其間,大唐屢下詔書,公然施壓;“渤?!卑档芈?lián)絡(luò),啖以重利。

      大唐抑或“渤海”,王玄志皆敬謝不敏。

      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p>

      王玄志告其將士:“既明且哲,方可保其身。雖敝衣糲食,亦不可奮不顧身,舍己之命?!?/p>

      第六折 安東都護府

      且說“安東都護府”始置之際,副大都護,嘗有數(shù)人。

      然短短十?dāng)?shù)年,“安東都護府”便失地喪土,撤建制、銷戶口,名存實亡。

      其時,只留“大都護”一人、“副大都護”二人。除此三人,再無他人食俸。

      除王玄志外,方今“安東都護府”另一副大都護,由“盧龍軍”悍將田承嗣任之。

      田承嗣一族,系出“雁門田氏”。

      相傳,秦滅六國之際,齊國貴族后裔,逃至北方草原,遂有“雁門田氏”。

      因其久居塞北,與匈奴各部雜居。風(fēng)俗舊規(guī),已與匈奴無異。

      故而,后世大都視“雁門田氏”為匈奴后裔。

      魏晉以來,“雁門田氏”人才輩出,顯赫一時。其以作風(fēng)硬朗,粗獷彪悍著稱于世。

      自先祖隨薛仁貴東征高句麗始,田承嗣一族,已于大唐東北邊地,經(jīng)營近百載。

      田承嗣之父田守義、祖父田璟,皆以豪俠之名,威震河北、遼西諸地。

      田璟、田守義二人皆嘗任“安東都護府”副大都護。

      田承嗣復(fù)又承襲,厚祿重榮,飽食終日。

      現(xiàn)下,田承嗣亦兼任“盧龍軍”前鋒兵馬使。

      與“平盧軍”無別,“盧龍軍”亦乃“幽州節(jié)度”所統(tǒng)勁旅。其軍部駐于河北道平州盧龍縣,下轄各部散于榆關(guān)(即今山海關(guān))內(nèi)外,守燕山群隘,衛(wèi)中原門戶。

      同為“安東都護府”副大都護,王玄志、田承嗣二人,卻苦樂不均。

      “安東都護府”衙署自幽州遷至盧龍后,田承嗣一族,所領(lǐng)世襲軍戶由“安東都護府”轉(zhuǎn)隸“盧龍軍”。

      其勢蒸蒸日上,士卒軍餉一文不少,將校俸祿不降反升。

      王玄志一族所領(lǐng)軍戶,與之相較,懸殊之差,判若云泥。

      且說這“安東都護府”,地處高句麗故地。

      總章元年(約公元668年),大唐、新羅共破高句麗后,大唐設(shè)官署于此,謂之“安東都護府”。

      “安東都護府”軍政一體,下轄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所任各府都督、各州刺史、各縣縣令,多為當(dāng)?shù)睾兰?,以此羈縻撫綏各地。其轄區(qū)人口或可達數(shù)百萬。

      “安東都護府”治所,初設(shè)于高句麗故都平壤。首任大都護,乃河?xùn)|①名將薛仁貴。

      總章元年(約公元668年)至咸亨元年(約公元670年),薛仁貴統(tǒng)唐軍精銳兩萬,駐平壤,守高句麗故地。

      古語有云:“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p>

      高句麗未滅之際,大唐、新羅休戚與共,友好往來。然自破高句麗,大唐于其故地設(shè)“安東都護府”后,兩國便劍拔弩張,水火不容。

      新羅鼓唇搖舌,興風(fēng)作浪。高句麗故地動蕩不安,兵荒馬亂。

      至上元三年(約公元676年),唐軍欲立足此地,已難如登天。

      是故,唐高宗李治下令,遷“安東都護府”衙署至鴨綠江以北之漢魏“遼東郡”郡城——襄平。

      俗語言之:“自古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p>

      大唐一度忍讓,新羅得寸進尺。

      其變本加厲,于高句麗故地,再以言鼓動其民,與大唐反之。

      敵國外患,大唐不堪其擾。

      為息事寧人,次年(約公元677年),“安東都護府”衙署,復(fù)又北遷,駐于新城①。此后二十二載,“安東都護府”便常設(shè)于此。

      弘道元年(約公元683年)臘月,唐高宗李治駕崩。

      其后,“武后”專權(quán)擅政,屢廢天子。

      載初元年(約公元690年),“武后”篡唐自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約公元696年),“東夷都護府”大亂。因其治所營州(今遼寧朝陽),故而史稱“營州之亂”。

      “東夷都護府”乃大唐前期所設(shè),下轄松漠、饒樂二都督府,掌契丹、奚族兩番事務(wù)。

      大亂期間,營州被破。“東夷都護府”名存實亡,旋遭廢除。

      正值“東夷都護府”孤立無援之際,寓居營州“城傍”②之靺鞨首領(lǐng)大祚榮,趁亂起兵,建國自立。

      彼時,“安東都護府”與之毗鄰。

      適逢戰(zhàn)事,道路阻絕?!鞍矕|都護府”與武周朝廷衡陽雁斷,音信全無。

      其后,朝廷則降“安東都護府”為“安東都督府”。

      圣歷元年(約公元698年),“營州之亂”甫一平定,天女皇便迫不及待,授其侄女之子高德武為“安東都督府”都督,且派其前往遼東。

      然,“聰明反被聰明誤。”

      則天女皇本欲派摯親至遼東,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孰料,卻千慮一失,弄巧成拙。

      常言道:“放虎歸山——必有后患!”

      高德武渡遼水、抵遼東后,潛與靺鞨新建之國曖昧不清,卻與武周朝廷貌合神離。

      高德武“后稍自國”。其父高寶藏未竟之愿,終于高德武歸遼后,得償所愿。

      自此,“安東都督府”所轄遼東諸州(與郡同級)縣,便與“武周朝”再無瓜葛。

      對此,邊鎮(zhèn)將帥、滿朝文武,皆心照不宣,諱莫如深。

      因“安東都督府”有名無實,遂亦成后世史家筆下之“小高句麗”。

      神龍元年(約公元705年)正月,五大臣聯(lián)手發(fā)動“神龍革命”,則天女皇被迫退位。中宗李顯復(fù)位,大唐反正,欲復(fù)設(shè)“安東都護府”。

      然,世殊時異,人各有心。

      “營州之亂”后,東北情勢,今非昔比:

      本臣服大唐之契丹與奚,兩意三心,時叛時降;

      復(fù)國成功之“后突厥”,虎視遼西,其欲逐逐;

      靺鞨所建之國,立足已穩(wěn),如日方升;

      割據(jù)遼東之“小高句麗”,木已成舟,既成事實。

      此間,千頭萬緒,盤根錯節(jié),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復(fù)設(shè)“安東都護府”,談何容易?稍有不慎,或?qū)M盤皆輸。

      故而,大唐君臣冥思苦索,謀定“另起爐灶”:召“安東”故吏,于幽州再建“安東都護府”衙署,并借此離析“小高句麗”,進而重轄遼東故地。

      然,“神龍革命”后,大唐仍動蕩不安,內(nèi)憂外患。

      內(nèi)有皇室針鋒相對,同室操戈;君臣爾虞我詐,離心離德。

      外有吐蕃犯邊,生事擾民;“后突厥”壓境,肆行劫掠。

      如此,內(nèi)外交困之際,再建“‘安東都護府’以破‘小高句麗’”之策,一如“老婆婆紡線——拖拖拉拉”,懸而未決。

      背棄武周之前,高德武被澤蒙庥③,周旋各國,游刃有余。

      然棄武周而自立始,高德武便失武周之蔭,輾轉(zhuǎn)各地,力不從心。

      尤乃神龍元年(約705年),大唐于幽州另建“安東都護府”衙署后,高德武所領(lǐng)“安東都督府”,更乃形同虛設(shè)。

      俗語有云:“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川被犬欺?!?/p>

      失大唐之庇護,高德武自立之“小高句麗”,便如蛟龍失水,為人魚肉。

      正所謂:“你方唱罷我登場。”

      彼時,靺鞨、新羅、契丹諸國爭先恐后,接踵而至。對“小高句麗”豆剖瓜分,蠶食鯨吞。

      “小高句麗”四面楚歌,八方受敵,高德武殫精竭慮,欲扶大廈于將傾。

      然泰山壓卵,任其抵死謾生①,苦撐危局。終乃力不能支,徒勞無益。

      生死存亡之際,高德武走投無路,不得已“重啟舊制”,對“后突厥”納貢稱臣,且遣獨子高文簡,入“后突厥”為質(zhì)。

      高文簡再娶“后突厥”可汗默啜之女為妻。由此,以冀“后突厥”護其周全。

      常言道:“大樹底下好乘涼。”

      果然,蒙“后突厥”庇冒,本覬覦遼東沃土之靺鞨、新羅、契丹諸國,皆休兵罷戰(zhàn),停止進犯。且將先前侵吞之地,盡數(shù)歸還。

      “小高句麗”歷經(jīng)千難萬險,終化險為夷,絕處逢生。

      古語又云:“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

      傍人籬壁,終非長久之計;自力更生,方能豐衣足食。

      未幾載,便風(fēng)云再起。

      高德武雖身處遼東,但獨子高文簡之境遇,其亦了如指掌。

      因默啜可汗晚年昏虐愈甚,濫殺無辜,以致人人自危。高文簡雖為默啜貴婿,亦危如累卵。

      是故,高德武心燎意急,欲救其于水火。

      往時,于東都洛陽,高德武常隨母入宮,與李隆基兄弟數(shù)人嘗為童年玩伴。

      高德武虛長李隆基幾歲,二人志趣相合,遂結(jié)昆弟之好。

      早年,李隆基尚居太子之位,高德武便對其鼎力相助。

      俗語有云:“一山不容二虎。”

      彼時,李隆基與其姑母太平公主,寒暑不兼時,冰炭不同器,勢不兩立。高德武矢志不渝,擁其如故。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獲悉李隆基即位,高德武喜出望外。遂備厚禮,請其母代為遠赴大唐,入西都長安,朝賀天子。

      玄宗龍顏大悅,朝中權(quán)貴揣合逢迎,遂對“小高句麗”改弦易調(diào)。②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大唐于幽州置“節(jié)度使”,名曰“幽州節(jié)度使”。且將北疆勁旅“盧龍軍”,劃歸“幽州節(jié)度”。

      次年(約公元714年),玄宗李隆基敕令,遷“安東都護府”衙署,由幽州至盧龍,寄“盧龍軍”下。

      衙署大小官吏,除正副都護外,或遭解職,或遷他處。

      此后,大唐對“小高句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而許之。

      高德武亦如吃了“定心丸”,如釋重負(fù)。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再說,先天二年(公元713年),誅除太平公主,殄其黨羽后。唐玄宗李隆基大權(quán)在握,勵精圖治。

      大唐君臣,勠力同心;舉國上下,欣欣向榮。

      是時,高德武之子高文簡,身居“后突厥”汗廷,朝不保夕,岌岌可危。

      高德武憂心如焚,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遂自書密信一封,托心腹親赴唐廷,直呈天子。

      高德武乞援,玄宗舉棋不定。

      俗語有云:“救人于危難之中,助人于急需之時?!?/p>

      思忖再三,玄宗決意,啟“金吾衛(wèi)”潛嵌于“后突厥”之暗諜,扶危濟困。

      《韓非子》曰:“事以密成?!?/p>

      大唐之“金吾衛(wèi)”,可謂神通廣大,手眼通天。

      其謀定而后動,高文簡夫婦,兼之幾位異族首領(lǐng),趁默啜可汗親征“拔野古部”(鐵勒諸部之一)之機,便背“后突厥”,而奔大唐。

      高文簡投唐后,唐廷予其尊官厚祿,對其禮遇有加。且于北都晉陽,委其“都督”一職,統(tǒng)“晉陽城傍”之“高句麗”軍戶。

      高文簡亦念唐廷救其危難之恩,愿為之效犬馬之勞。

      后因其父高德武患偏枯之疾③,無法理政。

      高文簡遂上書唐廷,固求解職,乞歸。

      玄宗念其一片孝心,遂封其為“遼西郡王”,許其攜妻挈子,駐節(jié)遼東,往來遼水兩岸。

      適才,王玄志口中之“小高王”,便乃“遼西郡王”高文簡。

      高文簡之父高德武乃高句麗末代君主高寶藏之子。

      總章元年(約公元668年),大唐、新羅共破高句麗后,高寶藏被俘。唐高宗李治任其為工部尚書,且將“武后”之堂兄——武惟良之女,配予其為妻,后生子高德武。

      高句麗覆滅,大唐設(shè)“安東都護府”治其故地而不能。

      故于儀鳳元年(約公元676年),唐廷再任高寶藏為“遼東都督”,封其為“朝鮮王”,統(tǒng)攝遼東。

      然高寶藏歸遼東后,卻欲謀復(fù)建“高句麗”。唐廷察之,召其還唐,流放蜀地。

      永淳元年(約公元682年),高寶藏卒,歸葬西都長安。

      圣歷元年(約公元698年),則天女皇授其子高德武“安東都督”一職,前往遼東。

      高德武歸遼東,再以“高王”自立。故而,人又稱其子“遼西郡王”高文簡為“小高王”。

      第七折 回莊眾舁虎

      “巡邊隊”已去,眾人閑談片晌,王玄志便邀之,同往莊上一敘。

      大門藝、白鍠二人合計,將母虎抬至王玄志莊上烹之,與眾人同享。

      遂大門藝直言不諱,與王玄志言之。王玄志慨然領(lǐng)諾。

      西風(fēng)斜陽,霞光萬丈;倦鳥歸林,炊煙四起。

      眼見殘陽鋪地,日暮已至。如此龐然大物,怎可將其抬回?

      眾人愁眉鎖眼,不知所措。

      俗語言之:“車到山前必有路!”

      王玄志久居遼東邊地,畋獵野獸,駕輕就熟。此等小事,便如囊中取物,手到擒來。

      正值眾人一籌莫展之際,王玄志已招呼鄉(xiāng)民,伐樹砍枝,削木成材。

      鄉(xiāng)民齊心協(xié)力,只一炷香工夫 ,一“抬架”便趕制而出。

      此抬架,工藝精湛,別具一格。其上,可置重物;其下,八柱頭延出。

      八人各扛一柱頭。如此,數(shù)百斤之重,便可分于八人之身,抬虎方得輕而易舉。

      眾鄉(xiāng)民桴鼓相應(yīng),眾志成城。轉(zhuǎn)瞬,便將三百斤母虎舁至架上。

      八壯漢側(cè)身微蹲,八柱頭搭于肩上。

      李洧一聲號令,八人一同起身,將母虎穩(wěn)穩(wěn)抬起。

      此配合天衣無縫,默契無間。

      見此,王之渙、大門藝、白鍠交口稱贊,心道:“這高句麗人,果真身手不凡!”

      王玄志莊園,距此不過三五里。

      眾人牽馬,緩緩行之。

      大門藝、王玄志舉步在前。王之渙、白鍠緊隨其后。

      高句麗鄉(xiāng)民,抬虎居中而行。

      茹常、田神功二人,跟隨隊伍,護衛(wèi)左右。

      白季庚、李洧載笑載言,銜尾相隨。

      二人意氣相投,一見如故;談笑風(fēng)生,神懌氣愉。

      王玄志、大門藝二人,邊走邊聊。

      忽地,王玄志側(cè)頭朝向大門藝,附耳低語道:“今夕吾之莊上,將有貴客而至,王爺可想一見!”

      王玄志此等身份顯赫之人,尚對其有葵藿之心①,想必此人定乃至尊至貴之輩。

      大門藝滿腹狐疑,道:“還請王都護言明!”

      王玄志淡然一笑,道:“待至莊上,吾便引薦于王爺,何如?”

      聞及此,大門藝便置而不問。

      眾人徐徐而行,望莊上而去。

      大門藝不知,今夜貴客,便乃“小高王”高文簡與“烏氏雙雄”——烏承恩、烏承玼二兄弟。二人之父,乃前任“平盧軍使”烏知義。

      開元二十八年(約公元740年),烏知義被黜,復(fù)返烏龍壩府邸,深居簡出,閉門謝客。后遷至烏蘭木圖山中別業(yè)(即別墅),高臥東山,杜門絕跡。安祿山便承其業(yè),繼任“平盧軍使”。

      開元年間,宰相張九齡之《敕平盧使烏知義書》,便乃書于烏知義。

      敕平盧節(jié)度營州都督烏知義:突厥去歲東侵,已大不利,志在報復(fù),行必再來。契丹及奚,一心歸我,不有將護,豈云王略?頃有沒蕃人出,云其見擬東行,蕃漢諸軍,須有嚴(yán)備,遠加斥堠,動靜須知,縱有兇徒,亦即無慮。委卿在遠,實謂得人,朕固無憂,一任量事。渤海黑水,近復(fù)歸國,亦委卿節(jié)度,想所知之。春初尚寒,卿將士已下并平安好,今令白真陁羅往,亦賜卿衣一副,至宜領(lǐng)取,遣書指不多及。

      “平盧軍”戰(zhàn)敗,烏知義閉境自守,密而不漏。

      然“紙里包不住火,綿里藏不住針”。戰(zhàn)敗之事,仍不脛而走。

      “此事諱莫如深,滴水不漏。 然其乃何人所為?其意欲何為?”如此詭秘莫測,烏知義絞盡腦汁,皆不得而知。

      殊不知,此間種種,皆乃粟特胡商所為,且蓄謀已久。

      粟特胡商費盡心機,處心積慮。張守珪、烏知義二人自是無力招架,遂未幾便棟折榱崩①。

      其朝中倚靠,亦遭粟特胡商飛冤駕害,以致四分五裂,終成散沙一盤。

      如此,神不知鬼不覺,粟特胡商順?biāo)浦?,安祿山、史思明扶搖而上。不費吹灰之力,便接任平盧軍使、平盧軍副使。

      然烏知義戰(zhàn)敗,安祿山、史思明二人,難辭其咎。

      為使二人青云直上,粟特胡商無所不用其極。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為其披荊斬棘。

      俗話有云:“朝中有人好做官。”

      二人非但逍遙事外,且搖身一變,竟成秉公任直、守正不阿之人。

      真可謂:“當(dāng)面哈哈笑,背后下黑刀?!?/p>

      于粟特胡商而言,安祿山、史思明二人,只乃冰山一角,滄海一粟。

      除其二人外,粟特胡商之耳目,數(shù)不勝數(shù),無處不在。凡有風(fēng)吹草動,其便聞風(fēng)而動。假各級“薩寶府”“火祆祠”,青鳥傳音,曉以粟特胡商之首領(lǐng)。

      古語言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p>

      張守珪、烏知義等人雖自wkzLJlVYeLmb5eARIO2LrRaDsz7jbyMuDVDeSdyt7Vg=食其果,陷他人圈套,落得個一敗涂地。

      然其后安祿山、史思明二人,亦遭其余烈構(gòu)陷,苦不堪言。

      眾人一路東行,便至一密林處。林間,古木參天,密密層層。

      林中無道,眾人只于樹隙間穿梭而行。

      王之渙茫然若迷,如此林深樹茂,怎知東南西北?

      王玄志前行帶路,一行人緘默徐行。穿林打葉之聲,窸窣作響。

      王之渙默然靜觀,行至半道,便恍然大悟:此間看似無路可循,實則暗含玄機!

      其間,一樹平淡無奇,樸實無華。王玄志正乃憑其辨向識途,尋道而行。

      其數(shù)見不鮮,不足為奇。入林之人,便會熟視無睹,從而不可辨向。

      此樹,名曰“梾”。因其固生于“箕子朝鮮”與“衛(wèi)滿朝鮮”故地,又名“朝鮮梾”。其枝繁葉茂,樹粗干直,形似燈臺,故民間亦稱之為“燈臺樹”。

      王玄志先祖,自遷入此地,便在此林移木栽樹。待其綠蔭如蓋,便與周遭林木渾然一體,難以辨之。

      外人對此一無所知。冒入林者,或蒙頭轉(zhuǎn)向,迷蹤失路;或觸機落井,墮其術(shù)中。

      王玄志從未言明,眾人亦心照不宣,未曾問及。

      一行人穿林而過,眼前豁然開朗,真乃“柳暗花明又一村”。

      只見前方里許處,古堡壁壘,赫然聳現(xiàn),雄踞高臺,氣勢磅礴。

      堡壘周回,方圓十二三里,以郭環(huán)之。

      其下,寬約四尺,高六尺有余。乃用青石壘砌、兼之黃土夯筑而成。②

      其上,五尺多高,皆用木料捆扎而成,狀如籬落。其端以刀削之,尖銳如槍,鋒利如劍。

      “郭”之內(nèi),農(nóng)田環(huán)之,種以稻、粱、菽、麥、黍、稷六谷。

      “郭”之外,約莫十余丈,栽以苜蓿,與密林相接。

      苜蓿源自西域,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華。其乃宿根植物,每至二尺,便即割之。

      此舉,一則可防苜蓿過茂,外人潛入蔽之;二則勤割可飼喂牲畜。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郭”之四端,東、西、南、北,各有營寨一座。四座營寨,各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名。

      寨內(nèi)高句麗遺民,嘗乃“安東都護府”在籍軍戶。

      各寨居民,約莫四五百人。其中十四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男丁,皆由王玄志調(diào)遣,平時為民,戰(zhàn)時為兵。

      寨內(nèi),皆設(shè)望樓,高五仞有余③。軍戶恪盡職守,晝夜輪值。周邊風(fēng)吹草動,皆可盡收眼底。

      平日里,“郭內(nèi)”之警戒,“環(huán)郭”之巡邏,亦由這四寨軍戶當(dāng)值。

      一行人由西端“白虎寨”正門入得“郭”內(nèi)。

      郭內(nèi)阡陌縱橫,雞犬相聞。

      遼西之地,草木叢雜,飛禽走獸,比比皆是。

      雖猛虎多有出沒,可普通百姓終歸難得一見。

      聞有人抬虎而歸。少頃,莊上婦人孺子,皆蜂擁而至,挨肩擦背,延頸舉踵,只為一睹虎容、一摸虎身。

      且說王玄志莊園,建于黃土臺地之上。

      因河道彎曲,遼水至此而回。原本湍急之水流,在此緩之。

      是故,經(jīng)年累月,泥沙堆積,才有這黃土臺地。

      亦因水流緩之,此地便宜渡河。故而,自古便為“古渡要津”。

      莊園周回數(shù)里,四圍三面,皆以深濠環(huán)之。只正南一端,有陸地相接。

      三面濠寬數(shù)仞,水深數(shù)丈。濠中之水,則引自遼水支流。

      正南雖接陸,亦掘溝塹護之。倘有敵寇墮入,或利椎穿體,九死一生;或墜于其間,斃于弩兵之手。

      目及此,王之渙近于白鍠身前,低語道:“王都護這莊子,與咱河?xùn)|之塢壁,大同小異啊!”

      白鍠點頭稱是:“尤與先生所居蒲絳①之塢壁,何其相似?!?/p>

      白鍠此言甚是。王之渙所居蒲絳之地,自東漢始,塢、壁、堡、壘,便棋布星羅,不勝枚舉。

      王之渙稱譽道:“確鐘兄實乃見多識廣!河?xùn)|望族薛氏,亦于此興建壁壘,聚族而居。”

      聞此,王玄志接話道:“河?xùn)|薛氏與我‘安東都護府’,緣分匪淺??!‘安東都護府’首任大都護,便乃薛仁貴。此后,其子薛訥、族子薛泰,皆嘗任‘安東都護府’大都護?!?/p>

      王之渙含笑道:“確如王都護所言。河?xùn)|薛氏,乃世家望族,名仕輩出?!?/p>

      言及此,王玄志若有所思,道:“據(jù)老夫所知,河?xùn)|薛氏,族系亦非漢人?!?/p>

      聞王玄志此言,白鍠驚詫不已,故而朝王之渙問曰:“河?xùn)|薛氏,既非漢人,然則其族屬何處?”

      王之渙繼而道:“王都護所言極是。薛氏一族,并非河?xùn)|土著,而乃蜀地之人。蜀漢滅亡后,薛氏舉宗流寓,徙遷河?xùn)|‘峨嵋塬’?!雹?/p>

      王玄志輕捋髭須,粲然一笑道:“未曾想為大唐東征我高句麗、鎮(zhèn)守‘安東’之薛氏名將,竟乃蠻夷之后!”

      聞及此,大門藝亦淺顰輕笑。

      白鍠又道:“諸族諸教,吾深習(xí)十余載。亦只長于西域各族各教。對西南諸夷,卻是知之甚少。還望季陵兄不吝賜教,以補吾之短?!?/p>

      且說白鍠之妻,乃‘河?xùn)|薛氏’之女。王玄志適才所提薛泰,乃白鍠岳丈薛俶之堂兄弟。

      聞及“河?xùn)|薛氏”源自西南蠻夷,白鍠倍感詫異,故欲曉而明之。

      王之渙道:“此事說來話長,一言難盡。待閑暇之時,吾等再議?!?/p>

      不多時,眾人便行至王玄志莊前。

      王玄志囑咐莊客,三湯五割,設(shè)“猛虎宴”,供大伙一飽口福。

      那廚子亦乃高句麗人,祖上久居長白山。山珍野味,司空見慣。其廚藝精湛,烹煮虎肉,自是不在話下。旋即招呼幫廚,各有所職,賣力干活。

      入得莊門,眾人環(huán)顧四周,仰觀俯察。

      莊園如此之大,竟只設(shè)東西二門,以供進出。

      此二門,一門接陸,名曰“旱西門”;一門臨水,名曰“水東門”。

      出入者,須放下吊橋,方可暢行。

      “現(xiàn)時吾等所見,尚不足為奇。此堡之下,更乃不可思議!”王玄志邊走邊與眾人道之,“其地道廣布,層層疊疊,狀如蟻穴。我族居此六七十載,時至今日,對其全貌,亦未悉數(shù)知曉?!?/p>

      確如王玄志所言。

      此莊園設(shè)計精妙,結(jié)構(gòu)復(fù)雜;巧奪天工,精妙絕倫;張機設(shè)阱,攻守兼?zhèn)洹?/p>

      其外,深溝高壘,堅不可摧;其內(nèi),地道縱橫,四通八達。

      眾人舌撟不下,皆為之震撼不已。

      然其為何人所建?何以如此磅礴?

      (未完待續(xù))

      注釋:

      ①“泉氏”,指高句麗末年權(quán)臣淵蓋蘇文及其家族。高句麗被大唐所滅后,為避唐高祖李淵名諱,改“淵”為“泉”。故而在中華史籍中,多寫為“泉氏”而非“淵氏”。

      ②“烏骨”,即“烏骨城”,又名“鳳凰山山城”,遺址在今遼寧省鳳城市境內(nèi),被認(rèn)為是高句麗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山城,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③“傉薩”,在高句麗語中,意為“城主”。

      ④懷遠縣,古縣名,隋唐時隸遼西郡,縣治在今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qū)遼水西岸。

      注釋:

      ①此處“河?xùn)|”,指唐朝“河?xùn)|道”,范圍比今山西省略大。

      注釋:

      ①新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nèi),大清王朝皇族“愛新覺羅氏”發(fā)祥地。

      ②“城傍”,唐朝時,邊疆部族軍民遷入內(nèi)地后,在軍鎮(zhèn)、城市附近形成的聚居區(qū)域。

      ③庥,受到恩澤和庇護。

      注釋:

      ①抵死謾生,竭盡全力,想盡辦法。

      ②改弦易調(diào),改變態(tài)度或做法。

      ③偏枯之疾,指半身不遂。

      注釋:

      ①葵藿之心,對所仰慕之人的尊敬之情。

      注釋:

      ①棟折榱崩,比喻當(dāng)政之人倒臺。

      ②唐代一尺,約30.7厘米,比如今的“1尺”略短。

      ③一仞約為七尺或八尺。“五仞有余”,約在11~14米間。

      注釋:

      ①蒲絳,唐代中期之“蒲州”“絳州”,在今山西省南部。

      ②峨嵋塬,又稱“晉原”“峨嵋臺地”,位于汾河谷地與運城盆地之間,東西長約90千米、南北寬約60千米。

      铜川市| 余干县| 彩票| 茶陵县| 和硕县| 龙泉市| 大埔区| 盐边县| 韶山市| 壶关县| 张北县| 丰原市| 九寨沟县| 富阳市| 赞皇县| 汕尾市| 军事| 越西县| 闸北区| 锦屏县| 图们市| 简阳市| 吐鲁番市| 浮梁县| 晴隆县| 临猗县| 拉萨市| 历史| 公主岭市| 蒲城县| 镇沅| 平顺县| 恩施市| 揭西县| 惠水县| 拉萨市| 新昌县| 木兰县| 偃师市| 竹溪县| 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