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粵西游日記一》探徐霞客的風景審美

      2024-08-12 00:00:00程婷巫柳蘭高梓涵
      廣東園林 2024年2期

      摘要

      《粵西游日記一》作為記錄徐霞客游歷的文字載體,蘊含著徐霞客與各類風景資源互動的審美體驗與審美思想。梳理游記風景資源可以為桂林當代風景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提供一定的支撐與借鑒。從風景園林視角出發(fā),以《粵西游日記一》為資料來源,對徐霞客風景資源的審美對象、審美方式、審美情感和表達3個層次進行解讀,梳理徐霞客在桂林游歷的風景審美體驗,歸納總結(jié)徐霞客風景審美思想為“山水本原,人文縱覽”“追根求源,引證探險”“多感感知,動靜結(jié)合”“天人合一,借景抒情”4方面。

      Abstract

      As a text carrier to record Xu Xiake's travels,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ideas contained in The First Diary of West Guangdong Journey refl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Xu Xiake's and various landscape. Sorting out travelogue landscape resources can provide some support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Guilin's contemporary landscape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aking The First Diary of West Guangdong Journe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interprets Xu Xiake's landscape aesthetic objects, aesthetic methods, aesthetic emotions and expressions, and clarifies Xu Xiake's aesthetic experience during his travels in Guilin.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es the four aspects of Xu Xiake's aesthetic thoughts : "original landscape, humanities overview ", " seeking the root cause and citing the expedition ", "multi-sensory perception, combination of movement and static, combin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harmony of heaven and man, borrowing the scenery to be lyrical".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2233/j.gdyl.2024.02.013

      Xu Xiake's Landscape Aesthetic in The First Diary of West Guangdong Journey

      CHENG Ting, WU Liulan*, GAO Zihan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1XMZ080);廣西科技計劃項目(編號:桂科AD21220100);廣西旅游產(chǎn)業(yè)研究院科研培育基金項目(編號:LYCYX2023-12)

      文章亮點

      1)從審美對象、審美方式、審美情感和表達3方面分析徐霞客審美思想;2)徐霞客風景審美思想研究有利于補充風景名勝區(qū)審美評價理論。

      《徐霞客游記》是記錄徐霞客歷時 34 年游歷行程的散文游記,其中記述游歷廣西的《粵西游日記》共 4 篇,約占《徐霞客游記》整體篇幅的三分之一。而記錄徐霞客在桂林游歷體驗的《粵西游日記一》作為廣西的開篇之作,篇幅長,記錄游歷的時間長,可見桂林在這一書中的重要地位?!痘浳饔稳沼浺弧凡粌H重點描繪了明代桂林奇特秀美的自然風光,還記錄了徐霞客對人文風景與地方民俗的體驗感悟,蘊含著徐霞客獨特的審美體驗與審美思想,可以為現(xiàn)代風景資源的開發(fā)與風景旅游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歷史依據(jù)。

      全面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徐霞客游線作為典型的線性文化遺產(chǎn),其中很多資源已設立為文物保護單位,桂林的風景資源很多也已被開發(fā)成景區(qū)的旅游資源。隨著桂林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目標的提出,自然與人文風景資源的挖掘與保護迫在眉睫。游記中的風景資源展現(xiàn)了桂林傳統(tǒng)風景的典型特色,具有良好的現(xiàn)實價值。目前學界已有部分關(guān)于徐霞客審美的研究,有學者認為徐霞客的審美理想主要由好奇、探險和求知 3個要素構(gòu)成,三者能夠相互轉(zhuǎn)化[1],并探討《徐霞客游記》的美學特征[2];也有學者專門研究徐霞客的寺廟建筑審美觀[3]和生命美學觀[4];同時有學者從我國山水審美意識的發(fā)展歷程出發(fā),總結(jié)徐霞客山水審美特點為“真、奇、靈、大”,論述其審美意識的現(xiàn)代生態(tài)保護價

      值[5]。這些學者多從審美對象的單一角度對徐霞客審美進行研究。其他相關(guān)研究專門針對某一篇游記,從審美對象和審美方法兩方面進行徐霞客風景審美評價與審美思想總結(jié)[6~7]。目前缺乏從審美對象、審美方式與審美情感等綜合視角的研究,且以風景園林視角分析《粵西游日記一》風景資源與審美思想的成果較少。通過分析《粵西游日記一》[8]真實考察的記錄文本,識別徐霞客風景審美的對象,進一步梳理徐霞客審美體驗方式,分析徐霞客對風景資源的審美情感與表達,探討徐霞客風景審美的完整過程,從而歸納總結(jié)徐霞客風景審美思想,深化和補充我國風景資源審美評價體系[7],為桂林地區(qū)傳統(tǒng)風景與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利用提供參考,同時為桂林發(fā)展世界級旅游城市助力。

      1 徐霞客審美對象

      明代崇禎十年(公元 1637 年)閏四月初八,徐霞客從湘江南岸登岸進入桂林市全州縣,游歷了全州縣、興安縣、永??h、桂林城(現(xiàn)桂林市區(qū)范圍)和陽朔縣等地,在經(jīng)過 63 天的停留考察后于農(nóng)歷六月十二日從永福縣進入柳州府境內(nèi)。根據(jù)“成景”“造景”和風景感悟差異[9],并參考《風景名勝區(qū)總體規(guī)劃標準》(GB/T 50298-2018),結(jié)合徐霞客游覽情況,將風景審美對象分為自然風景與人文風景 兩大類。本文以《粵西游日記一》為參考資料,在游蹤分析的基礎上對游記文本進行逐字研讀,識別風景資源并利用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進行統(tǒng)計,共識別出 594 個風景資源。其中自然風景依托桂林良好的自然資源與獨特山水形態(tài),包括山景、水景、生景和氣象景觀 4 類,共 285 個;人文風景多產(chǎn)生于風景營建與開發(fā),是社會歷史與文化變遷的縮影,包括村鎮(zhèn)聚落、宗教文化建筑、風景建筑、文化遺跡及園林 5 類,共 309個(表 1)。

      1.1 自然風景

      自然風景審美對象是徐霞客的重點探險游歷對象,審美體驗內(nèi)容涉及山水象形美、山水靈奇之處、山水整體環(huán)境特征與空間布局和植物的形色味等內(nèi)容。在自然風景中,山景數(shù)量最多,占比 34.3%,遠多于其他類型,說明山景是徐霞客主要的審美對象。游記中的山景包括巖、嶺、山、石、洞、頂、崖、峰和臺等類型,山體態(tài)勢各具特色,審美內(nèi)容既有宏觀山形山勢的描寫,也有山體景觀的細部刻畫,如“荔枝巖其色玄黃,形如荔枝”。水體數(shù)量第二,這與桂林市山水格局有密切關(guān)系。游記中水體形態(tài)變化多樣,既有江、湖、溪和瀑等動態(tài)水景,又有水隨山跌落下,凝聚于巖洞的潭、泉和池中的靜態(tài)之景,亦兼有城市防御、交通運輸與觀光游覽的護城壕河。水景依山順勢,與山景相互交織。徐霞客樂于探尋巖洞內(nèi)地下水的匯集之處與水體形態(tài),追溯江河的發(fā)源之地及流向,關(guān)注水體的水態(tài)、水質(zhì)和水聲,如鐘靈山內(nèi)靈泉“其內(nèi)水時滴瀝,聲如宏鐘”。生景和氣象景觀的數(shù)量最少,生景包括植物與動物景觀,游記對植物類生景記錄較多,主要記載了植物的生長狀況、形態(tài)、顏色與香味等內(nèi)容,其中以竹、榕和蓮三者記載數(shù)量最多,如“其梁北塘中,蓮花盛開,幽香艷色……令人不能去”寫出蓮花色香之美令人不舍離去。氣象景觀中常出現(xiàn)的類型包括月、云、雨、雷、日、風和煙等,游行時的月色最受徐霞客喜愛,如“月色當空,見平疇繞麓,稻畦溢水,致甚幽曠”一句寫出月色朦朧之下的稻田風光。徐霞客在桂林游歷途中也多遇下雨天氣,所以游記中也多雨天記載,如“雨簾外窺,內(nèi)映乳幕,仙仙乎有凌云餐霞之想”,記錄了徐霞客對雨中觀景的美好遐想。

      1.2 人文風景

      在人文風景審美對象中,村鎮(zhèn)聚落、宗教文化建筑與風景建筑數(shù)量位居前三,數(shù)量占比分別為 15.3%、13.0%和 12.3%,分別反映出居民生產(chǎn)生活、宗教文化活動與風景營建的興旺。徐霞客在桂林游歷過的村鎮(zhèn)聚落包括鋪、村、墟、坪、寨和堡等,展示了不同類型與大小的聚落特色。對村鎮(zhèn)聚落的描寫包括記錄行程里數(shù)、村與山水的方位關(guān)系、周圍環(huán)境布局與聚落周邊景色等內(nèi)容。如“白沙灣在城東南二里,民居頗盛……其南有三峰并列,江流南抵其下……抱此一灣”,可見白沙灣村聚居頗盛,地處三面臨山、一面會水之地,是風水學理論中典型的風水寶地。此外,徐霞客偶爾也會對景色較好的村落景觀進行審美評價,如“一村依山逐澗,亦幽棲之勝”。村鎮(zhèn)聚落多沿山腳與水系分布,其中記錄的興安鎮(zhèn)、嚴關(guān)鎮(zhèn)和熊村等已成為傳統(tǒng)歷史名鎮(zhèn)名村?!疤煜旅缴级唷?,秀麗雅致的桂林山水是佛徒信士們修道參禪的適意之地,多供桂林民眾祈福禱告與官宦騷客們乘興觀覽。因此,當?shù)刈诮涛幕ㄖN類多樣、數(shù)量豐富,既包括零散分布于名山之上的庵、祠、廟、觀和壇等建筑類型,如湘山寺、棲霞寺和慶林觀等,也包括承載著一定文化傳播功能的館、坊、堂、宮、院和館等類型。徐霞客對宗教文化建筑的考察多關(guān)注建筑形態(tài)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建筑空間布局與歷史變遷等內(nèi)容,如游歷龍隱巖時,記載“昔為釋迦寺,僧廬甚盛,宋人之刻多萃其間……今已廢棄,寂無人居”。桂林城官員經(jīng)營山水時往往對景區(qū)內(nèi)某一關(guān)鍵景點做重點建設,強化風景區(qū)整體的山水形勢,因此關(guān)鍵景點一般是景區(qū)最佳視線觀賞點[10] 。景點建筑或點綴于山體風景優(yōu)美及觀景視線良好之處,或藏身于巖洞之后,或與植物相互配合成一景。風景建筑這類審美對象以橋、門和亭等為主,徐霞客多記錄風景建筑的名稱、歷史沿革及傳說故事等,如“先沿江登山,是為薰風亭,曹學佺附書”。徐霞客對游歷途中的文化遺跡也頗感興趣,主要包括摩崖石刻與墳,以摩崖石刻游覽數(shù)量最多,如“(劉仙巖)《養(yǎng)氣湯方》甚妙,唐少卿書奇,俱附鐫焉”。此外,游記也涉及部分王府園林和私家園林,各類園林的記錄也反映明代桂林地區(qū)山水園林類型發(fā)展全面,如游記中記載廉泉園“園在居右,后臨大塘,遠山近水,映帶頗盛,果樹峰石,雜植其中,而亭榭則雕鏤繢飾,板而無紋也”。

      2 徐霞客審美方式

      風景審美是人與大自然復雜交互過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需求[11] 。徐霞客從實地考察出發(fā),借助多感官和多視角與風景資源進行互動,基于自己的審美喜好與實際感受,完成對風景資源的審美評價與表達,進而達到精神的滿足,是一種比較完整的審美方式。徐霞客在審美感知方式、審美游觀方式2個方面,通過多感感知、動靜結(jié)合和俯仰結(jié)合等方式對風景資源進行審美體驗(表 2)。

      2.1 審美感知方式

      景觀審美體驗是一種從感知、情感和認知等心理過程中獲得的愉悅感,而這一過程產(chǎn)生于人們對周圍景觀中水、植物、地貌和建筑結(jié)構(gòu)等細微形態(tài)及特征的快速捕捉[12]。審美感知是一切審美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徐霞客在風景審美過程中,出于對風景欣賞與探險的體驗需要,首先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知覺刺激形成審美第一步[13],快速獲取環(huán)境中的審美信息。多感感知是徐霞客運用最多的審美方式,以視覺感知為基礎,內(nèi)容涉及自然風景的形態(tài)與色彩、巖洞內(nèi)部光線、觀景視線、水體狀態(tài)及人文風景中建筑布局與形態(tài)等內(nèi)容,如看到屏風山“色碧形幻”、荷葉洞“有石肺垂洞中,其色正綠,登覆田田”,如佛子巖西洞“其洞南下北上,穹然高透”的透亮之景,鐘靈山“內(nèi)有泉澄澈如鏡,久注不泄,屢斟輒滿”,摘星亭“先有亭翼然迎客”,在提及仙人足跡時提到“跡在石上,比余足更長其半”。徐霞客也常使用聽覺進行感受,不同的聲音能夠在不同的場所給徐霞客傳達不一樣的聽覺體驗。在山體巖洞外部的聽覺感知主要以動態(tài)水聲、動物聲音、雨聲及雷聲為主,如“溪聲甚厲”和竹鼠“但活而有聲”等;在巖洞內(nèi)部的聲音主要以洞內(nèi)回聲及靜態(tài)水聲為主,在游歷過程中聽見“其內(nèi)水時滴瀝,聲如洪鐘”。嗅覺、味覺與觸覺感知相對較少,但在整個審美體驗中也占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徐霞客在游歷途中多次提及蓮花“香艷遠暨”“幽香艷色”,也曾提及荔枝甘香之氣。觸覺則為徐霞客與審美對象最直接的接觸,徐霞客觸覺感知最多的是攀爬巖洞時“攀條捫隙”。味覺能夠讓人品味審美對象的味道,從而獲得滿足,在尋找金寶頂途中提到“其竹……此處大如管,金寶頂上更大……肥美”。徐霞客通常采取風景外部視覺感知和風景內(nèi)部多感官體驗相結(jié)合的感知方式,探索審美對象的本質(zhì)。

      2.2 審美游觀方式

      “游觀”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一種獨特審美方式,也是古人游歷山川,感悟自然的重要方式,是主體通過內(nèi)心感悟?qū)ο螅l(fā)揮能動性的審美方式[14]。陳從周認為游觀有較長的游覽線,而游觀與靜觀是相對而言的,二者之間是形影相隨、相得益彰的關(guān)系[15]。徐霞客的游歷并不只是單純的游觀,而是采用動觀與靜觀相結(jié)合的方式探索風景審美對象?!案┭鐾€,遠近取與”是中國哲人的游觀法[16],審美主體通過不斷改變觀察的視角、地理位置與距離,形成對風景的不同認識,構(gòu)建“動靜之間,俯仰自得”的游觀視野[17]。徐霞客的動靜之觀與俯仰之觀并不是相互分離的,而是采用兩者相互結(jié)合的方式進行。動觀多應用于尋山途中登高眺望山頂之景、登高俯視山底之景,或平視遠方之景,包括行觀、行觀俯瞰、行觀仰望、泛舟流觀和內(nèi)外兼視多種形式,如自山底仰望巨鼠崖,“又有二小鼠下垂,其巨鼠自下望之,睜目張牙……如貓之騰空逐前二小鼠者”;山頂俯瞰西山之景,“然俯瞰城堞西山,則甚暢也”;凈瓶山“須泛舟沿流觀之,其上莫窺也”;屏風巖“及抵山東麓,則削崖平展,列幛危懸……初向南平入,十丈之內(nèi),忽少轉(zhuǎn)東南向,忽明穴天開,自下望之,層樓結(jié)腰,高鏡懸空”,巖洞內(nèi)外奇異之景均映入眼簾。靜觀多適用于欣賞巖洞內(nèi)部細節(jié)景觀、駐足于某一地欣賞水景,觀看建筑形態(tài)或牌匾,及查閱石壁上的摩崖石刻等,包括靜觀、靜觀俯瞰、靜觀仰望、靜觀遠眺等。如從金鼎山頂靜看周圍山勢,“惟南面群巒紛叢嵐霧中,若聚米,若流火,俯瞰其出沒甚近”;于朝云巖洞口的飛閣之上“下瞰江城,遠挹西山”。徐霞客對同一景點也常采用多種觀賞方式,從山底開始游覽,處在動靜交替的不斷變化中,多視線觀賞景物,在游觀的過程中獲得曠奧交替的空間體驗,形成一系列連續(xù)的景觀印象[18]。徐霞客采用游觀的方式將自己投身于山水之中,動中有靜地探索山水與人文風景,從而獲得獨特審美體驗。

      3 徐霞客審美情感與表達

      隨著游覽活動的深入,徐霞客不僅僅滿足于感官層面的淺層體驗,越發(fā)注重深層次的審美情感與表達。審美情感包括審美偏好與情感 2個方面的內(nèi)容,即在感知的基礎上,對風景資源形成初層次印象,再對風景的外在景象和內(nèi)在成因進行理解,從環(huán)境中提取重要信息,運用更多的自我認識感受審美對象蘊含的審美內(nèi)容,基于個人的自我特征和經(jīng)驗形成自己特有的審美偏好[13],選擇性地對審美對象進行審美表達。郭熙謂之山有三遠,觀景視線也有深遠、高遠與平遠之分,步隨山轉(zhuǎn),景隨步異,視線亦隨山變。徐霞客在進行風景欣賞的過程中,善于使用多角度、多視線欣賞美景,俯仰之間,景色萬千,再按照自己的理解對偏好之景進行情感體驗,或者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偏好。如狗頭洞“洞雖奇而名不雅,竟舍之”,王孫之苑“中多果木,方建亭飭廡焉……非余所欲觀也”,狗頭洞和王孫之苑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但因不符合徐霞客審美偏好而被舍棄游覽。又如“朱君有家樂,效吳腔,以為此中盛事,不知余之厭聞也”,也是審美偏好的直接表達。而徐霞客看到想要游覽之景時亦會進行說明,如“劉仙篆雷符于上巖右壁,又有寇忠愍準大書,俱余所欲得者”。徐霞客對自然風景的偏好主要集中在攀登險峰、探尋巖洞、溯源溪流和糾正地理位置等方面,對不確定名字的山體巖洞,堅持追根求源,直至尋得相應的題記或石刻以證明其名稱的真實性。對人文風景的偏好集中在名人軼事、歷史沿革、空間布局、景觀特征與特色民俗等方面,對景觀良好或具有一定歷史淵源的關(guān)鍵風景建筑會進行重點描寫,如花橋“花橋東涯有小石突臨橋端,修溪綴村”。審美情感是審美心理感受的直接表現(xiàn)。徐霞客的審美情感以積極正向為主,多為看到美景的贊揚、震撼、愉悅、放松和興奮等,登上摘星亭俯瞰西山“則甚暢也”,對漓江寸金灘“江左右自是皆石峰巑岏,爭奇炫詭,靡不出人意表矣”感到震撼。徐霞客也偶有對環(huán)境破壞的批判、失望與悲痛,其在經(jīng)過七星山南巖碧虛閣時記錄“其奈南巖之碧虛閣,反以人掩何”,此時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消極情感。審美偏好與審美情感是徐霞客審美思想重要的一環(huán),展示了徐霞客深度的審美體驗過程,蘊含著他對自然的保護與熱愛之情。

      審美表達是風景審美體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深度情感體驗后的重點,是徐霞客自然生態(tài)觀的傳達。審美表達包括審美聯(lián)想、審美評價與審美轉(zhuǎn)移 3 個方面。

      審美聯(lián)想是一種有意識的認識活動,在游覽活動中,不同景物的形態(tài)與景名等都能夠引導游客進行審美聯(lián)想。徐霞客審美聯(lián)想的方式有 3 種:一是山水實體象形美的審美聯(lián)想,如月牙巖“上環(huán)如玦而西缺其口……形如上弦之狀”,通過形態(tài)觀察奠定了初步審美聯(lián)想的基礎;二是多感感知的審美聯(lián)想,徐霞客游疊彩山時通過視覺感知與心理活動,達到“余時倦甚,遂憩臥一覺,去羲皇真不遠”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是景點命名的審美聯(lián)想,徐霞客多憑借石刻及詩文描述對景點進行聯(lián)想,表明命名由來、景點特征與歷史變遷,如其因?qū)さ谩秴喂丛姟凡胖鹱訋r、呂公巖與中隱巖是同一景點。

      審美評價是對審美體驗的最直接表達,利用多感感知對審美對象進行審美聯(lián)想后,再對資源的特點進行審美評價,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或是表達自己對自然環(huán)境的真實評價,從而把握風景資源的實際情況。徐霞客采用多手法描寫的形式對風景進行審美評價,在知覺之上借助形象化的描寫形成更加深刻的風景印象,評價的內(nèi)容包括風景特征、風景格局、風景歷史變遷及審美心理變化等,如對屏風巖“北奧有大石幢,盤疊至頂,圓若轉(zhuǎn)輪,累若覆蓮,色碧形幻”的評價為“何造物之設奇若此也”。其中對比手法是徐霞客最常用的審美評價形式,他擅長對所游之景進行時空對比分析與虛實對比分析,得出不同景物的特點。進行對比的對象包括不同景區(qū)的不同資源、同一景區(qū)的不同資源及同一資源 3 類,如從寶積山俯瞰城景“晚煙歷歷,荷葉田田”,因山景與煙的對比聯(lián)想發(fā)出“雖無諸葛遺蹤,亦為八桂勝地”的感慨;提及“桂林城四隅,各有小峰特立”,對四小峰進行對比分析,認為它們特色各不相同,但均“以小見奇,若合簡節(jié)”;將全州大小金峰進行比較,因狀元峰高而尖圓,其左峰薄而蝸竘,而以大、小之稱;將道士巖與黃鸝洞進行對比,認為黃鸝洞“滌慮怡神,可以久托”,而道士巖“重閟險巇,駭心恫目”。此外,比喻、擬人、排比及聯(lián)想等也是他進行風景審美評價的方法,如觀音竹“大如蓮肉,小如大豆”、白巖洞“如蓮葉卷覆”;尖峰“東望白面,可與平揖,南攬巾子,如為對談”;從大源村前進途中“連搗三潭:上方,瀑長如布,中凹,瀑轉(zhuǎn)如傾;下圓整,瀑勻成簾”。

      審美轉(zhuǎn)移是審美體驗的內(nèi)化與升華,單次審美體驗完成后,會在審美主體頭腦中留下審美記憶與經(jīng)驗,待下一次審美體驗開啟時,之前的審美經(jīng)驗能夠被激發(fā),并應用于當下的審美體驗。徐霞客通過經(jīng)驗記憶與借景抒情,表達對某一景物的看法,如在游歷劉巖山明月洞時提及“不若穿山、疊彩、中隱、南峰諸洞,擴然平通,下望明皎,內(nèi)無余奧也”;在考察興安讀書巖后,再游歷桂林市區(qū)與陽朔兩地的讀書巖時,均指明其歷史,這也是審美體驗的經(jīng)驗沉淀,最終完成完整審美體驗。經(jīng)過循環(huán)往復的審美體驗,審美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景審美思想。

      4 徐霞客風景審美思想

      《粵西游日記一》中關(guān)于風景資源的記錄與描述可以反映徐霞客游歷過程中的心理感受與情感變化。將游記中的景點記錄進行文本梳理和總結(jié),可以從審美對象、審美方式、審美情感與表達 3 方面總結(jié)歸納徐霞客特有的風景審美思想(圖 1)。

      4.1 山水本原,人文縱覽

      喀斯特巖溶地貌所造就的獨特山形水勢,既是桂林山水園林的構(gòu)成主體,也是其園林審美原型[19]。自然山水作為徐霞客主要的審美對象,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徐霞客常關(guān)注山水本原特征,對自然山水的審美講究錯綜掩映與靈異奇幻之美,多從形狀、姿態(tài)、尺度、色彩、肌理、聲音、光影和空間位置等方面對風景資源進行欣賞與描寫?!坝屑y層絡,綠樹沿映,石質(zhì)黃紅青白,雜彩交錯成章”展示了漓江九馬畫山的掩映之景,省春巖“然石片之奇,峰瓣之異,遠望則掩映,而愈披愈出,令人心目俱?!?。奇靈是徐霞客山水審美思想的核心,被作為標準用于相似形態(tài)山水景觀的比較分析中,從而定等級、說異同,如“路右有小峰,如佛掌高擎,下合而上岐,下束而上展,于眾峰中尤示靈怪”,牛洞“北洞其奧窟也,中洞則左右逢源,內(nèi)外共貫,何巖洞之靈異,出人意表如此”。徐霞客也很重視對人文風景類審美對象的考察,對桂林地區(qū)的名人遺跡、摩崖石刻、坊匾題額和關(guān)鍵風景建筑等歷史人文風景情有獨鐘,會詳細描述關(guān)鍵風景建筑的布局、歷史變遷及觀景效果,也總是不遺余力地去搜尋、拜謁與觀賞游玩,看到喜歡或著名的石刻總會克服萬難去臨摹摘錄與印拓。

      4.2 多感感知,動靜結(jié)合

      游觀是徐霞客重要的審美游覽方式,“游觀性”在游記中得到全方位展示,桂林城“千峰環(huán)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山水格局給徐霞客提供了良好游山觀覽的載體。他采用多感感知和動靜結(jié)合的審美方式探索桂林風景的奇美,具體而言,即利用多感感知對審美對象進行初層次體驗與感受,通過不同角度的視線流動與空間觀察獲得山水美感,采用動靜結(jié)合的方式達到從宏觀感受到細微體驗的審美狀態(tài),從而形成山水欣賞的獨特審美體驗。如登高望遠可以看清楚城市格局或山水態(tài)勢,徐霞客登上狀元峰頂時便一覽其周圍山水態(tài)勢。徐霞客也常采用從遠及近的多角度觀賞方式,先遠觀“似巨鼠飛空下騰之石”,再走至崖下仰望“巨鼠睜目張牙之態(tài)”,最后“沿崖腰微痕著足而下,近觀東處巨擘,分合都辨”。此外,徐霞客還很注重風景建筑與山體巖洞等外部環(huán)境是否和諧,對建筑阻擋觀景視線之例會進行批判。如七星巖前建碧虛閣掩七星巖之勝,徐霞客認為“若去其軒閣則前后通映”。由此也可以看出,徐霞客重視山水自然之美,強調(diào)建筑合宜。

      4.3 追根求源,引證探險

      徐霞客的游歷不只是單純的風景欣賞,而是游覽、求知、溯源和探險相結(jié)合的行為。希望通過了解山川的真實面目以糾正古代書上的不實記載,這是徐霞客風景審美偏好的內(nèi)在表現(xiàn)。因此,他對風景資源的審美評價還包括巖洞探險、成因探索及歷史變遷分析,是風景欣賞與科學考察相結(jié)合的審美方式。徐霞客在桂林游歷了很多名山,對山體整體態(tài)勢、奇峰異石和巖洞內(nèi)部景觀等作了詳實記錄和描寫。在游歷途中若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情況,徐霞客會積極向當?shù)鼐用裨儐栆郧髮さ谜_的地點,并結(jié)合查詢方志的方式尋找目的地,力求弄清楚景物的歷史淵源;如果遇到所見之景與方志記載不一致的現(xiàn)象,則會憑借自己科學的客觀分析辨別正確的景點名字與位置,對錯誤之處進行糾正。如徐霞客在探尋石人峰的過程中,“見一峰擬為石人,而志言石人峰在縣西七里”,后經(jīng)其考察證明,此峰即石人峰。越是險要之地,徐霞客越會克服艱難險阻,尋奇探險。面對難以攀登的險峰,也決不輕言放棄,堅持前往以查明洞內(nèi)構(gòu)造,且常去衣赤體,攀條捫隙而上。如探訪辰山,“悉去衣赤體,伏地蛇伸以進”。在人文風景方面,徐霞客常記錄與風景建筑相關(guān)的歷史故事或變遷,詳細解釋匾額、題刻的題書、建造者。如湘山寸月亭、虞山薰風亭、疊彩山門額“北牖洞天”“爭奇門”均為曹能始所書,七星山摘星亭為曹能始所構(gòu)。徐霞客也會對摩崖石刻、碑文和題記等進行詳細抄錄,并辨別撰寫者與附詩者。

      4.4 天人合一,借景抒情

      仁愛萬物是儒家生態(tài)倫理觀的典型代表,他常常把自然萬物擬人化,在與自然的往來互動中感受天地靈氣,以達到精神的升華,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徐霞客作為早期探險旅行家,對風景的審美往往表現(xiàn)了尊重自然、愛護生命的真摯情感。他在旅行途中能夠密切關(guān)注所見之物,無論是山體巖洞,還是高處隱蔽的石刻,或是動植物都能夠得到他的欣賞與關(guān)注,如錄《張安國碑》時“以衣質(zhì)梯,復肩至巖中,緣拭數(shù)字,盡錄無遺”,“其側(cè)崖棘中,有百合花一枝,五萼甚鉅”。徐霞客也會對發(fā)生變化或遭受破壞的山水風景作出評價與感慨,如前往白巖洞途中看到僧人將牛欄豬笠放置在巖洞中,表達“此中之點綴名勝者如此”的惋惜,由此也反映了他愛護環(huán)境的生態(tài)保護觀。通過對偏好之景進行審美聯(lián)想、審美評價與審美轉(zhuǎn)移,實現(xiàn)對風景體驗的審美情感與表達,采用比喻、擬人和對比等多手法描寫對風景審美對象進行情感表達,在豐富的審美體驗中通過借景抒情實現(xiàn)心靈的滿足,達到物我交融的情感體驗。徐霞客游陽朔珠明洞時,認為此地“此真群玉山頭、蕊珠宮里也”,發(fā)出“飄然欲仙,嗒然喪我,心境變虛物我皆失,此亦人世之極遇矣”的驚嘆,在欣賞美景時通過審美聯(lián)想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其游歷下巖盡觀巖洞內(nèi)外奇異景色時,將此景與所見類似之景進行對比,做出“誠勝境也,予所見粵中重樓之勝,此為第一”的評價與表達。

      5 結(jié)論

      《粵西游日記一》詳細記錄了明代桂林風景,同時也是徐霞客風景審美思想的研究載體。徐霞客風景審美思想以徐霞客風景審美對象為基礎,通過多感感知與動靜俯仰結(jié)合的游觀方式展開。在審美過程中,徐霞客作為審美主體,將自己融入風景之中,結(jié)合自己的審美偏好與經(jīng)驗進行風景審美和情感表達,再通過審美聯(lián)想、多手法描寫等形式進行風景資源的審美評價,在與風景審美對象間的循環(huán)互動中促使審美體驗與審美認知不斷豐富與完善,完成審美轉(zhuǎn)移與審美升華。最終,本文從審美對象、審美方式和審美情感與表達 3 個方面總結(jié)徐霞客獨特的審美思想。徐霞客對不同的審美對象會采用不同的審美方法,在對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與表達中蘊含其獨特的山水觀與生態(tài)觀,以山水本原為重點的同時關(guān)注人文風景,通過動靜結(jié)合與俯仰自得的審美方式,實現(xiàn)對審美對象的探險游覽與審美表達,將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間,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本文對明代桂林傳統(tǒng)風景的研究具有一定典型性,豐富了桂林傳統(tǒng)風景研究。在桂林創(chuàng)建世界級旅游城市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背景下,對明代桂林傳統(tǒng)風景的挖掘與現(xiàn)代化開發(fā)保護還有待深入。通過識別徐霞客風景資源與分析其風景審美,得到以下啟示:首先,可以結(jié)合徐霞客的風景考察方式與審美方式,采用動態(tài)考察的方式對風景資源進行考察評價分析,對于徐霞客桂林風景資源的開發(fā)和風景審美的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將徐霞客游線與徐霞客風景審美相結(jié)合,注重游線的開發(fā)價值,推進區(qū)域聯(lián)動開發(fā),推進徐霞客游線保護和申遺。最后,徐霞客風景審美蘊含著良好的生態(tài)價值觀,是科學考察評價的思想總結(jié),能夠為我國風景名勝區(qū)的審美評價奠定基礎。

      注:圖片均由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王小舒. 論徐霞客的審美觀[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4):59-63.

      [2]張智輝. 論《徐霞客游記》的美學特質(zhì)[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60-64.

      [3]曹姝. 論徐霞客寺廟建筑審美觀[J]. 東岳論叢,2010,31(9):176-179.

      [4]王椰林. 自然人化的新維度 《徐霞客游記》蘊含的生命美學觀[J]. 中華建設,2017(9):102-104.

      [5]高雪. 徐霞客山水審美意識研究[D]. 鄭州:鄭州大學,2019.

      [6]張司晗,高琪,劉曉明. 徐霞客風景審美評價思想和方法——以雁蕩山風景名勝區(qū)為例[J]. 中國城市林業(yè),2020,18(3):110-115.

      [7]汪佳偉,唐曉嵐. 徐霞客《江右游日記》中的風景審美思想研究[J]. 園林,2023,40 (1):111-117.

      [8]徐霞客. 徐霞客游記校注[M].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9]毛華松,梁斐斐,熊瑞迪. 川江流域傳統(tǒng)城鎮(zhèn)風景要素梳理及組織特征探究[J].風景園林,2018,25 (9):27-33.

      [10]張立立. 城市旅游蓬發(fā)下的宋代桂林風景資源開發(fā)與景點營建特征研究[D]. 重慶:重慶大學,2021.

      [11]王馨梓,毛華松. 延續(xù)與嬗變:基于《良友》畫報圖文史料的近代風景審美探析(1926—1945 年)[J]. 風景園林,2022,29(9):135-141.

      [12]李佳陽,瓊·艾弗森·納索. 以生態(tài)健康的文化可持續(xù)性為目標進行審美體驗設計[J]. 景觀設計學(中英文),2021,9(5):72-79.

      [13]吳恒,何文俊. 因何而美:旅游審美體驗的溯源與機制[J]. 旅游學刊,2022,37(1):99-108.

      [14]章明,吳尤. 游目與觀想:城市公共空間復合意象構(gòu)建[J]. 中國園林,2023,39(5):21-26.

      [15]白舸,屈行甫. 中國古典園林中“游觀”的美學闡釋[J]. 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美術(shù)與設計),2018(4):120-124.

      [16]宗白華. 美學與意境[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9.

      [17]高偉,劉音. 風景園林視野中的傳統(tǒng)山水審美范式的迷失與重構(gòu)[J]. 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刊,2021,36(2):119-124.

      [18]唐孝祥,傅俊杰. 西樵山風景名勝審美文化特色研究[J].廣東園林,2019,41(3):61-65.

      [19]吳曼妮,鄭文俊,胡露瑤,等. 風景的人文化進程——桂林山水園林審美歷程之解讀[J]. 中國園林,2020,36(3):50-54.

      文章編號:1671-2641(2024)02-0087-07

      關(guān)鍵詞

      風景園林;徐霞客;風景資源;審美體驗;審美思想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Xu Xiake; Landscape resources; Aesthetic experience; Aesthetic thought

      收稿日期:2023-12-01

      修回日期:2024-02-26

      作者簡介:

      程婷/1998 年生/女/湖南邵陽人/碩士/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桂林 541000)/專業(yè)方向為風景資源與遺產(chǎn)保護

      (*通信作者)巫柳蘭/1985 年生/女/廣西柳城人/碩士/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桂林 541000)/副教授/專業(yè)方向為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研究、風景資源與遺產(chǎn)保護/E-mail:261611610@qq.com

      高梓涵/2000 年生/男/河南商丘人/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桂林 541000)/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為鄉(xiāng)土景觀

      邹平县| 蓬莱市| 天等县| 浙江省| 屏山县| 西吉县| 祁门县| 马山县| 水富县| 兴海县| 中山市| 永安市| 大邑县| 富宁县| 张家界市| 丹巴县| 丽水市| 突泉县| 河北区| 昌平区| 汕尾市| 嘉祥县| 三都| 大英县| 淳安县| 通海县| 三明市| 岳池县| 彰武县| 镇坪县| 迭部县| 蒙阴县| 盘山县| 克山县| 莆田市| 连州市| 满城县| 凤台县| 崇左市| 南阳市|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