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語文教學當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在開展思辨性閱讀時需要借助“闡明”策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以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為例,可通過演繹陌生詞語、典型畫面、相似情節(jié),讓語言感受生動化、語言積累立體化、語言含義切身化,發(fā)展思維的形象性;通過解說本能反應(yīng)、角色表現(xiàn)、事件脈絡(luò),把握實踐選擇邏輯、行為表現(xiàn)邏輯、事情發(fā)展邏輯,培育思維的邏輯性;通過故事與故事、故事與歷史、故事與現(xiàn)實的類比,闡明意義,聚焦思維的深刻性。
【關(guān)鍵詞】思辨性閱讀;思維發(fā)展;闡明;低段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wù)群的“學習內(nèi)容”中指出,低年級要“大膽提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通過閱讀、觀察、請教、討論等方式,積極思考、探究,樂于分享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就閱讀教學而言,理解是解決問題的基礎(chǔ)。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shè)計(第二版)》一書認為,理解是多維、復雜的,可分為解釋、闡明、應(yīng)用、洞察、神入和自知六個側(cè)面。[1]其中,“闡明”是指演繹、解說和轉(zhuǎn)述,從而提供某種意義。在低段思辨性閱讀中運用“闡明”策略,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有助于他們解決問題,發(fā)展思維。下面結(jié)合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一課,談?wù)劸唧w的操作過程。
一、在演繹中闡明語言,發(fā)展思維的形象性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為此,教學中可借助對陌生詞語、典型畫面、相似情節(jié)的演繹,闡明語言,讓文字變得可視可感、可親可愛。
(一)演繹陌生詞語,讓語言感受生動化
《狐假虎威》中,對于“骨碌碌一轉(zhuǎn)、搖頭擺尾”等比較形象的詞語,學生容易借助動作演示掌握詞義。然而,對于“扯著嗓子問”中的“扯”這類詞語,學生就難以理解了,不知道為何有多種詞義,在課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讓學生從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不斷積累理解陌生詞語的經(jīng)驗。如有的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悟“扯”字時,讓學生先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交流“扯”字的一般意思:扯破——撕破;扯著衣服不放——拉;拉拉扯扯——拉住不放……然后,讓學生猜測:“扯著嗓子問”中的“扯”字和上面的哪個意思一樣呢?學生會發(fā)現(xiàn)似乎哪個都不符合。接著,教師引導他們想象:狐貍被老虎抓住后,搬出老天爺來嚇唬老虎,一定會裝出很生氣、很嚴肅的模樣。為了顯示自己的了不起,它還得裝作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樣子。這樣的角色說話,一定很大聲,也會拉長語調(diào)。[2]
(二)演繹典型畫面,讓語言積累立體化
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指出,好的情境借助于文本本身,一個大單元完整設(shè)置一個情境。由于《狐假虎威》一課臨近元旦,教師可以緊緊圍繞“元旦會演課本劇”這一情境進行教學。表演時,“老虎跟著狐貍朝森林深處走去”這一片段是難點。狐貍的“神氣活現(xiàn)”與老虎的“半信半疑”不能成為啞劇。那么,狐貍怎么做才不會露怯?老虎會怎么試探他?學生結(jié)合生活中公雞率領(lǐng)一群母雞的神氣樣、小偷東張西望的慌張樣,配上自編臺詞、動作,頓時演得像模像樣。
吳忠豪教授認為,抓好“語言經(jīng)驗積累”,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只有把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詞語勾連起來,把靜態(tài)的文本語言和動態(tài)的動作勾連起來,讓語言立體化,才能最大程度幫助學生積累語言表達經(jīng)驗。
(三)演繹相似情節(jié),讓語言含義切身化
成語有本義和引申義。教學時要讓學生不僅理解“狐假虎威”的本義,還能理解引申義以及在生活中進行靈活運用。要想理解“狐假虎威”的含義,課文中有“狐貍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可以對應(yīng)。為了闡明詞義,教師可以引用課文中的“老天爺派我來做你們百獸的首領(lǐng),你吃了我,就是違抗老天爺?shù)拿睢?,之后出示“狐假天威”,并舉例:“同學們又開始吵鬧了。作為值日班長的我,大叫一聲:‘再吵我就把名字記下來告訴老師?!瑢W們知道我說到做到,生怕被老師責罰,頓時安靜下來?!庇纱艘龑W生發(fā)現(xiàn)例子中“值日班長借著老師的威風”,可以說成“生假師威”。學生發(fā)現(xiàn),其實這里也可以說是“狐假虎威”,這時候的“狐”不再指狐貍,而是指“值日班長”,“虎”也不再指老虎,而是指“老師”。隨之,學生可以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模仿說說“兒假母威、孫假祖威、狗假人威(狗仗人勢)”等。
二、在解說中闡明事件,培育思維的邏輯性
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解說行為、事件背后的邏輯,闡明并學習寓言故事中人物的思維方法,可培育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解說本能反應(yīng),在明顯反差中關(guān)注實踐選擇邏輯
對學生來說,學習語文不能僅僅停留在文本閱讀中,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文本的現(xiàn)實價值。如在教學“狐貍眼珠子骨碌碌一轉(zhuǎn),扯著嗓子問老虎:‘你敢吃我?’”時,很多教師會直奔狐貍的“機智”。但捫心自問,一般遇到危險是“扯著嗓子”重要,還是“你敢吃我”重要?毋庸置疑,會說“你敢吃我”的永遠只是少數(shù),利用好“扯著嗓子”的本能反應(yīng)才是第一位的。
什么是本能?教育心理學認為,本能是指人先天的、在物種演化過程中形成并以遺傳方式傳遞的、不學而能的行為或行為模式。弗洛伊德、詹姆斯等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源于本能。在設(shè)計本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實踐中的選擇邏輯,先出示詞卡“扯著嗓子”,讓學生從本能出發(fā),演練遇到危險喊“救命”,再聚焦“骨碌碌一轉(zhuǎn)”與“你敢吃我”,在一遍遍的朗讀中,體會狐貍的智慧,感受狐貍的威嚇力。
(二)解說角色表現(xiàn),在心理揣摩中明確行為表現(xiàn)邏輯
《狐假虎威》中有兩位主人公:狐貍和老虎?!袄匣⒁汇?、被蒙住了”這些表示老虎神態(tài)的語句讓低段學生奇怪:這只老虎與以往故事中威風八面的老虎很不一樣。教師可在教學“老虎一愣”這一句時,引導學生先揣摩老虎的心理,再解釋“一愣”,最后讀好老虎的臺詞。這樣三步走,可讓學生明白老虎突然面對狐貍的威嚇,一下子蒙了,從而理解老虎的“一愣”為后面老虎“被蒙住了,松開了爪子”做好鋪墊。之后讀到“被蒙住了”時,學生馬上理解老虎被狐貍嚇得完全呆住了,甚至松開了爪子。
教師再擇機提問:“狐貍為什么不逃跑?”學生能夠理解狐貍當時處在危急的環(huán)境中,一旦逃跑只有一個下場,就是被老虎識破伎倆,再次被抓住,絕無幸免。教學中教師需要圍繞學生的困惑、問題,讓學生學著揣摩角色心理,給出自己的理解。
(三)解說事件脈絡(luò),在前后聯(lián)結(jié)中把握事情發(fā)展邏輯
在教學《狐假虎威》第二課時的時候,教師可以抓住課后第二題中的“神氣活現(xiàn)、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大搖大擺”五個詞進行設(shè)計。
從第一至第六自然段中,學生已經(jīng)感受到老虎的神態(tài)和動作,如“老虎一愣”“老虎被蒙住了,松開了爪子”。讀到第七自然段的“東張西望”時,文本的邏輯能夠讓學生體會到老虎是如何從震驚、懷疑到半信半疑的,并且把老虎的內(nèi)心想法表現(xiàn)出來。
如何抓住核心詞“神氣活現(xiàn)”?教師可以借助文本信息的關(guān)聯(lián)性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研讀,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具體而言,可以讓學生關(guān)注狐貍的表情和動作,抓住文本內(nèi)在邏輯——先是“搖了搖尾巴”,再是“搖頭擺尾”“大搖大擺”,由此感受到狐貍逐漸“神氣活現(xiàn)”,進而演出狐貍得意的神態(tài)。在教學中必須爬梳細節(jié),找到核心,然后就此展開思考分析。
三、在類比中闡明意義,聚焦思維的深刻性
在教學中通過故事會、辯論會、座談會等多樣形式,借助類比闡明文本與歷史、現(xiàn)實的異同,可促使學生的思考逐步從膚淺走向深刻。
(一)故事與故事類比,可通過“辯論會”豐滿人物形象
在低段學生的印象里,老虎是叢林之王,處于食物鏈的頂端。狐貍在很多寓言、童話中是狡猾的代名詞,如《狐貍與葡萄》《狐貍與烏鴉》。那么,《狐假虎威》中的狐貍也是如此嗎?對此可以舉行狐貍形象辯論會,辯一辯《狐假虎威》中的狐貍是狡猾還是機智,開展“狐貍這樣的‘聰明’到底好不好”大討論。[3]再結(jié)合《咕嚕牛》的故事、戰(zhàn)爭中的三十六計來闡明狐貍行為的正面性,讓學生認識到為了自身生存且沒有妨害他人,狐貍無可厚非。
(二)故事與歷史類比,可通過“故事會”深入理解行為
《狐假虎威》最早出自《戰(zhàn)國策·楚策一》。當時楚國最強盛,北方各國都宣稱懼怕楚國邊防大將昭奚恤。楚宣王(也稱荊宣王)聽說后感到奇怪,便問朝中大臣究竟是為什么。一位名叫江乙的謀士杜撰了“狐假虎威”的故事,強調(diào)各諸侯國怕的并不是昭奚恤,而是楚宣王的權(quán)勢。
在分析這個故事之前,必須先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戰(zhàn)國時期,大臣可以比較自由地選擇在各個國家做官。而江乙原本是魏國人,與昭奚恤的關(guān)系一直不和睦。他用“狐假虎威”比擬,企圖挑撥楚宣王和昭奚恤的關(guān)系。在教學中,可適當?shù)貙适逻M行拓展延伸,讓學生對《狐假虎威》這則古老的寓言有新的理解。
(三)故事與現(xiàn)實類比,可通過“座談會”明晰價值取向
《狐假虎威》是虛構(gòu)的故事,但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教師要引導低段學生從故事中發(fā)現(xiàn)意義,聯(lián)系生活,展開思考。教師可以“生活中如果有狐貍這樣的人,借著別人的威風來嚇唬大家,你會喜歡他嗎?”“作為狐貍(或老虎),經(jīng)過這件事情,你會怎么做?”為話題,組織召開座談會,延伸本課價值。這樣,讓學生從多維度感受了狐貍的形象,批判性地把握了聰明和狡猾的本質(zhì)區(qū)別,既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又注意到了健康的價值取向。[4]
綜上,為了在低段落實“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wù)群,教師需要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感悟生活,在分析、比較、綜合、演繹中充分“闡明”,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威金斯,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shè)計(第二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94.
[2]沈紅霞.讀出詞語的“新鮮感”:以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教學為例[J].小學語文教學,2020(8):28-29.
[3]蓋鸞英.學習任務(wù)群理念下的單篇文本教學探索:以二上《狐假虎威》為例[J].小學教學設(shè)計,2022(34):26-27,37.
[4]魏本亞,劉文琪,劉春,等.于永正經(jīng)典課例評析:低中年級閱讀教學卷[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6:55.
(1.浙江省瑞安市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2.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黃坦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