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書》是嚴耕望先生談歷史研究方法的一本著作,但其中的治學理念、學術方法等并不局限于歷史學研究,對史學以外的學者亦有啟發(fā)作用。其中談到如何做一個“堅強純凈的學術人”,對當代研究生的培養(yǎng)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陸象山認為,今天下學者,唯有兩途:一途樸實,一途議論。嚴耕望先生的性格淡泊寂寞,治學上卻鍥而不舍。正如書后附錄余英時所說:“耕望木訥寡言,終其身與‘議論’無緣,他走的是徹頭徹尾的‘樸實’的道路。是史學界的‘樸實楷?!??!薄吨问啡龝芳畜w現(xiàn)了這些優(yōu)秀的學術品質,以下,筆者分別從學術習慣、學術研究基本方法和論文寫作三個角度來探討該書對研究生培養(yǎng)的啟示。
一、學術習慣決定學術成就
(一)專注——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學問是由心力與時光交織而成,缺一不可。此如河流,固定的相當大的水量,放入一條渠中,必然顯得流量很大,氣勢雄壯;若分入數(shù)條渠道,各渠勢必顯得流量減少,氣勢微弱,無大作用。一個人的心力時光分散到多方面,各方面的成果也勢必都大打折扣。心力與時光愈能集中,成果必愈大,最好他的生活一切都投注浸潤在學術工作中,成為一個純凈的學術人?!?/p>
“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边@是嚴先生對自己成為一個“堅強純凈的學術人”的要求。當代青年學生面對的誘惑和干擾很多,要學會時間管理,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則,優(yōu)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珍貴的也是公平的,從生命的角度來說,時間是人唯一能掌握的籌碼,利用好時間,是取勝的關鍵。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甚至提前完成任務,考驗的就是管理時間的能力。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弊鰧W問時,應該沉下心,迅速從外界的干擾中抽離出來,盡快達成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把閑談、娛樂和業(yè)余愛好暫時放到一邊,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此時此地所要面對的唯一事情上,即達到“專注”的狀態(tài)。平時的生活中,要懂得統(tǒng)籌規(guī)劃時間,而在做學問這件事上,要學會“每次腦子里只想一件事情”,訓練自己的“專注力”。
學會專注,還得學會拒絕誘惑。用現(xiàn)在流行的說法就是要“斷、舍、離”。盡量簡化自己的生活,減少不必要的社交,限制來自外界的干擾,采取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當外界的干擾變少了,心就會慢慢安靜下來,思路會變得清晰,目標也明確,也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生活甚至愛好里。這也是人們常說的“生活在此刻,而不是生活在別處”。專注于自己的專業(yè)目標,所有的努力圍繞這一個目標進行才是正途。
(二)嚴謹——說有易,說無難
“說有易,說無難”幾乎是覆蓋任何一門研究領域的鐵律,因為它隱含了人類認知的一個規(guī)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內篇·養(yǎng)生主》)。語言學研究中也有一條名言與此相呼應,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國語文法》一書中,黎錦熙先生提出了他在語法研究中遵循的一個原則:“例不十,不立法?!眹老壬f:“盡量少說否定話?!睂ふ覛v史真相、下斷語時,肯定的斷語比較容易把握,只要你找到了可信的史料,縱然只有一條,有時也可以下肯定的斷語?!盁o記錄絕不等于無其事”,自己未見到更不等于無其事。但學人們卻常以不知為沒有,以書籍無記載為歷史上無其事。嚴先生所遵守的基本工作要訣中,也提到了“謹”,認為在做學問的時候應該如胡適之所說:“大膽求證,小心假設。”“一分證據(jù)說一分話,七分證據(jù)不能說八分話?!眹乐?shù)膶W術觀還涉及一個問題——引用,看別人文章中的引用,不可直接二次引用,而是只能當作一個索引,要查原著。這也是嚴先生所提到的“盡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編過的史料”。史學如此,其他學科亦如是。
(三)勤奮——“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p>
“勤”是嚴先生十分看重的,他說:“這是學術工作者應具備的起碼條件,不能勤,根本談不上做學問,做其他的事,恐怕也不會有多大成就。就治學言,要勤于閱讀,勤于思考,勤于抄錄,勤于寫作,也相當勤于聽受和講授?!?/p>
“一萬小時定律”說的也是“勤”。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項復雜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艱苦練習,而練習的時長必須達到一個最小臨界量,10000小時。”他將此稱為“10000小時法則”。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個小時,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5年。就像很多作家寫作都有一個方法:不是等有了靈感才去寫作,而是每天筆耕不輟。這樣每日磨礪,功力才能日漸深厚。
進而演繹到學者做研究?!耙粋€人的學術見解要想成為有系統(tǒng)的成熟的知識,就必須經過搜集材料,加以思考,最后系統(tǒng)化的寫出來,始能成為真知識真學問?!薄安荒艿鹊綄W問接近成熟時才寫,而要在青年時代就訓練寫作。據(jù)我所了解,一個人在三十五歲以前,至遲四十歲以前,若不常常寫作,以后就不大能寫作了。所以我常常勸告青年同學,要及早訓練寫作技術,但不要搶著發(fā)表?!?/p>
(四)保持健康——“留住所有0前面的1”
沒有健康,一切為零,這是在生活節(jié)奏匆忙、亞健康人群比例越來越高的今天,人們已經達成共識的事情。在閱讀和寫作的同時,每天要留出鍛煉的時間,有了好身體才不容易疲勞,體育運動會促進大腦分泌內啡肽,改善焦慮和睡眠狀態(tài)?!吧眢w如一艘船,學問如同載量,船不堅固,甚至破壞了,如何還能運載!”
跟身體健康一樣,心理健康同樣重要?!皩θ藢κ拢瑢帨鹈?,寧可遲鈍一點,不要太敏感,多疑慮,縱然覺察到他人對己有不利跡象,也要有胸襟化解,不要放在心上?!边@也是嚴先生一直遵循的“以道家自處而以儒家待人”原則的體現(xiàn)。對此,余英時《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敬悼嚴耕望學長》解讀為:所謂“以儒家待人”是指他珍惜人情的一種忠恕心理;所謂“以道家自處”則是指他的“不爭”“寡欲”的生活態(tài)度。他從不爭浮名和權位,對于物質生活的要求也是低到無可再低。如此忠恕豁達不計名利,才能將學術之心變得純凈。
二、學術研究基本方法
(一)要“專精”,也要相當“博通”
很多辯論賽都有“專精與博通”或者“專才與通才”之辯,這是一個歷久彌新引人思考的話題。嚴先生認為:“為要專精,就必須有相當博通。”“專不一定能精,能精則一定有相當?shù)膶#徊┎灰欢芡?,能通就一定有相當?shù)牟!眹老壬牟┩ú粌H指史學本身的博通,還指史學以外的博通。語言學甚至任何一門學科都是如此,不僅要對本學科全面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還要旁通其他社會科學。對社會科學各方面的知識了解一點,既可以借鑒有用的研究方法和最新理論知識,也有利于自己研究態(tài)度更趨向開明。
在學科內的博通,嚴先生強調“斷代研究,不要把時間限制得太短促”?!皻v史的演進是不斷的,前后有連貫性的,朝代更換了,也只是統(tǒng)治者的更換,人類社會的一切仍是上下連貫,并無突然的差異;所以斷代研究也只是求其方便,注意的時限愈長,愈能得到史事的來龍去脈。我們不得已研究一個時代,或說研究一個朝代,要對上一個朝代有極深刻的認識,對于下一個朝代也要有相當?shù)恼J識;所以研究一個時代或朝代,最少要懂三個時代或朝代,研究兩個相連貫的朝代,就要懂得四個朝代,如此類推;若是研究兩個不相連貫的朝代,則中間那個朝代的重要性更為增加。”
語言學的研究有很多共通之處,比如方言研究,核心在調查研究方言,但是只掌握記錄方言的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音韻學的知識,掌握語音的歷史演變規(guī)律,才能對現(xiàn)在的方言現(xiàn)象做深入的研究。再如歷史語法研究,探索近代漢語語法演變規(guī)律,那就至少要了解中古漢語語法的面貌,才能總結出近代漢語的變化。
(二)閱讀——“要看書,不要只抱個題目去翻材料”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嚴先生認為:“閱讀要精讀、粗讀、檢讀、泛覽兼具并行。”精讀是指對于每一篇認為重要的文獻,從頭到尾仔細閱讀。“基本的書,隨讀隨作筆記,最好同時進行圈點,至少做選擇性的圈點,將緊要處圈識出來,以便再檢時易于發(fā)現(xiàn)”,粗讀針對“一般非基本書籍史料而言”,就是簡單看一下摘要、圖表、結果和討論部分。檢讀“大抵就寫作時臨時檢查而言。而臨時勤于檢查也十分重要,有時復查已錄材料再次精讀,有時因已錄材料而聯(lián)想到其他材料,有時為問題的聯(lián)系而臨時翻查,總之有種種必要,須不惜時間,不怕麻煩的檢查,縱只一兩個字,也不能馬虎,輕易混過”。泛覽“則博識群書,略識大義”,以期擴大視野。不論哪種閱讀方式,一定要給每篇讀過的文獻做摘要和總結。論著寫作,基本功夫在于平時的閱讀思考和抄錄。只有平時做好讀書筆記,需要用時每篇文章的內容和重點才會一目了然。
(三)集中精力與時間作“面”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
嚴先生所謂“面”的研究,就是研究問題,目標要大些,范圍要廣些,也就是大題目。里面包括許多小的問題。如此研究,似慢實快,能產生大而精的成績。研究生做研究寫論文,講究“小而美”,這指的是嚴先生所說的大題目下包括的許多小問題。做“小而美”研究的前提是,心中要有一個大方向,從而讓所做研究的“點”有的放矢,最終匯集為面,而不是凌亂無章的點。青年讀書時期是做研究的黃金時代,外界影響較少,可以凝神聚力于研究之上,在研究生學習階段能確定自己研究的“面”,實為做學問之幸事。確立好一個大的研究方向和目標,所有的努力都可圍繞這個目標進行,就像釘下許多釘子、建許多小房間,因為大的建筑藍圖已經在心中,所以一切井井有條,等所有的小房間完工之時,整個建筑也就矗立在眼前了。
“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風搶進?!闭f的是一旦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就沿著這個目標踏踏實實努力下去,而不要東張西望,不被時下熱門的研究干擾心緒。與“面”的研究遙相呼應。
三、論文寫作
嚴先生說:“青年同學要及早訓練寫作技術。”“一個人的學術見解要想成為有系統(tǒng)的真正成熟的知識,就必須經過搜集材料,加以思考,最后系統(tǒng)化的寫作出來,始能成為真知識真學問。所以寫作是最精密的閱讀,最嚴密的思考,也是問題研究進程中最嚴肅的最后階段?!币虼?,盡管最開始下筆時會有種種困難,但還是要鼓起勇氣去醞釀一顆“珍珠”。
(一)去做——“完成”比“完美”重要
做學術是需要沉下心來“用心一也”的事情,但有些時刻,也需要“躁起來”。比如,文思泉涌時,將心中想法靈感立刻寫下來變成文章?!巴瓿伞北取巴昝馈备匾τ谕昝乐髁x者而言,這是一條很有用的戒律。一切方案和設想,若不落地執(zhí)行、不輸出,最后只能淪為空談。如李榮先生在《颱風的本字(下)》后記中所言:“想的是氣體,說的是液體,寫的是固體?!彼?,如果內心有想法,不妨先寫出來,讓它落地。寫作的好處還有很多:第一,可以梳理清楚思路;第二,寫的同時便會顯現(xiàn)很多問題;第三,落地的東西才可以拿出來請教師長,與別人探討,從而慢慢完善。
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有了初步的積累,然后可以試著“照貓畫虎”,這也是很多學者推薦的“模仿”的寫作方式,也可以說是“舊瓶裝新酒”??梢韵饶7聞e人寫作的視角、思路、文章的結構和方法等,等自己有所體會、有所創(chuàng)新,便會形成自己的風格。寫作時首先把文章的框架搭起來,再根據(jù)提綱的小標題把每個部分內容寫出來,先盡快撰寫完文章,等全部寫完后再進行細節(jié)修改和完善。如果我們連初稿都寫不出來,何談修改呢?所以,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要先邁出第一步——完成。
(二)修改——精工細作,止于至善
正如嚴先生所說:“文章初稿寫成之后一定要修改。必要時且要不怕麻煩,不惜大改。因為初稿往往只是講出大致旨意,或論證主體,也可說是文章的粗坯,很有可能有毛病,(論證錯誤),或有漏洞(不夠精密),或者還有可進一層講的地方,這一切都待改訂時的審核與補充?!?/p>
嚴先生還建議修改要趁早,即在初稿寫成之后,要趁熱打鐵,不要擱置。因為由排比材料到初稿完成,腦海中對此問題已經有了深度的認識,再進一步不難;若寫成初稿就擱置下來,那么腦筋便會慢慢從問題曲折中退出來,對于材料也會生疏,以后再去審核補訂就比較困難,所以要即時追下去,直到當時自覺已不能再改進了,再放下來。但最好不發(fā)表,過些時日或許會有新的思路,可再來一次二次乃至多次補訂。
對學術人來說,《治史三書》常讀常新,青年研究生應感受嚴先生對待學術的熱愛,從書中汲取力量。他將金針度人,時時鼓勵后生,如書中所期冀:“成為一個堅強純凈的學術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