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 2024 屆高中畢業(yè)生適應性考試第一次模擬測試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高考之前,我們要經歷多次模擬、適應訓練和測試,以充分的準備走向考場。那么,我們面臨的未來生活是否也都能做到事事有備而來?
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明確立場和觀點,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本題屬于觀點類材料作文。材料要求考生思考“有準備”與“無準備”在未來生活中的辯證關系,并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探討如何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
1.理解核心概念。
首先,要準確理解題目中的核心概念:“有準備”和“無準備”。這兩個概念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在學習上,“有準備”通常指的是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和訓練,為考試或挑戰(zhàn)做好充分準備;而“無準備”則意味著缺乏必要的準備,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和風險。在生活中,這兩個概念同樣適用,只是內容可能更加廣泛和復雜。
2.分析概念間的辯證關系。
這兩個概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一方面,“有準備”可以在未來的挑戰(zhàn)中擁有更好的應對能力和信心;另一方面,“無準備”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挑戰(zhàn)和機遇,通過靈活應對和調整,可能會發(fā)現新的可能性和機會。
3.聯系個人經歷和社會現象。
可以思考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有準備”和“無準備”的情況,以及這些情況對自己的影響。同時,也可以關注社會上的相關現象,如不同行業(yè)、不同領域的人們是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和變化的。
例文
豐底蘊,備無備
一考生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永恒的運動、變化、發(fā)展過程中,我們不會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會先到來,也自然無法做到事事有備。為求穩(wěn)健前行,我們必須深厚自身內涵,以充分準備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并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未知,從而實現遠大目標。
有備方可無患,在生活中,我們應當積極做好準備,迎事物之未發(fā)。高考前,我們經歷多次模擬、適應訓練和測試,是為考場上能夠保持從容不迫、冷靜自若的態(tài)度,以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生活中,我們積極了解專業(yè)內容,學習職業(yè)規(guī)劃,是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做準備。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準備,我們在考場上,在生活中才更有信心、更加從容。當然,有備不等于庸人自擾,我們應當做到的是適當“有備”,在事物萌芽之時,先知先覺,掌握事物發(fā)展的可能規(guī)律,從而做好積極的準備,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涵養(yǎng)無備心態(tài),也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生活是種律動,有光有影,有晴有雨,有恰到好處的節(jié)奏,也有突如其來的轉折,此時,保持一種“無備”的心態(tài)顯得至關重要。“無備”不是無為,它是一種隨機應變、靈活處事的態(tài)度。正是因為有著見招拆招的心態(tài),撒貝寧才能在無數次意外發(fā)生時巧妙救場?!盁o備”的心態(tài)像一把軟劍,它可以靈活抵擋外界的攻擊,同時又能夠出其不意,達到理想的效果。
然而,“無備”的心態(tài)背后,其實也是“有備”。外交場上張京巧妙回復外國代表刁難,奧運場上女排突遇勁敵逆風翻盤,這些看似突然的靈活舉動,何嘗不是他們背后積極準備認真努力的結果呢?倘若他們沒有過硬的個人素養(yǎng),沒有平日的積累準備,如何能在緊急時刻轉變局為機遇?由此可見,正是有日常的準備,我們才能更具面對意外挑戰(zhàn)時隨機應變的“無備”之心。
巴喬說過:“人生就像罰點球,你永遠也不會知道接下來要發(fā)生什么。但我們還是要一如既往地努力,直到烏云遮住了太陽,或者陽光刺穿了烏云,到達之前永不停止。”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應摒棄消極悲觀的心態(tài),拒絕躺平擺爛。這樣的行為不僅無法解決問題,更可能對我們的未來造成嚴重的阻礙。振作精神,銳意進取,培養(yǎng)前瞻性的視野,提前規(guī)劃,并落實于實踐之中;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斷完善自我,保持一顆“無備”之心,面對危機時不懼挑戰(zhàn),靈活應變。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鼻嗄耆苏鐣蠒戏錾#斪龊贸浞譁蕚?,涵養(yǎng)“無備”之心,成就自我,助力人生。
以綢繆之有限,迎未雨之無限
一考生
《中庸》有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痹フ撸戎剖乱?。可見古人對于事前準備的智慧極為推崇。正如我們這些學子千測萬練,最終奔赴命運的考場,古人的智慧在當下有時不失為顛撲不破的真理。
然而有人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萬事面面俱到,何必勞心勞力做那么多無用的準備呢?”
誠然,面對不斷發(fā)展的世界,我們憑有限的精力無法做到萬事皆備。而我認為,正是因為無法每件事都做好充分的準備,而更應該努力做好人生的準備。準備,是對事物預先的規(guī)劃預測,也是日常生活中隨機應變能力的基礎。所有的妙手偶得都源自生活中不經意的積累與準備,只有這樣才能在緊急情況中迅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變的能力,從容應對各種挑戰(zhàn)與困境。
縱覽古今,戚繼光以“謀定而后動”作為人生準則,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終其一生都在練兵與推演兵法中度過,他吸收唐順之軍陣并加以推演,在臺州花街臨時變陣取得九連大捷。勤于備戰(zhàn)、隨機應變是戚家軍戰(zhàn)無不勝的法寶。
當下,未雨綢繆仍是當下社會的主流。若因準備無用,考生何必復習演練?國家何必進行長期規(guī)劃?我們的社會又將如何運營發(fā)展?盡管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我們仍要盡力規(guī)劃準備。事先的準備不僅是隨機應變能力的來源,更是我們在面對突發(fā)事件時保持自信的根基。
青年一代,作為民族的希望,滿懷激情地投身于國家事業(yè)的先決條件,是擁有真正的能力和知識,才能在行動中體現智慧,在知識中成就實踐。想象一下,如果鄧稼先只有對國家的熱愛,而缺乏深厚的專業(yè)知識,他就不可能成為中國核武器研發(fā)的杰出貢獻者;如果袁隆平只有承擔責任的勇氣,而沒有扎實的科學學識,他也難以成就雜交水稻研究的卓越功績。因此,年輕人除了要培養(yǎng)堅定的責任感,更應努力提升自己,具備實現責任的能力。
世界的復雜多樣不僅僅體現在事物的復雜多變上,更有的是難以預知曾經的準備在哪一天會派上用場。只有樹立超前的思維,我們才能盡可能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而更多體會到厚積薄發(fā)那一刻的喜悅。
經驗變通相融,應對未來不備
一考生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此言出自《文心雕龍》,與當代中學生歷經多次模擬考試、終至高考的歷程頗為相似。然而,生活之中,并無模擬之途,唯有憑借經驗與變通,方能應對未來之不測。
俗語有云:“機會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然而,面對充滿未知的未來生活,我們又該如何應對不備之情形呢?誠如古諺所云“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我們當以自身累積之經驗,與機智懂變通的頭腦相結合,以應對突如其來的生活難題。經驗的積累,實乃生活之真諦,防患于未然。鄧清明初心不改,一飛沖天;桂海潮刻苦學習,圓夢太空;屠呦呦發(fā)掘青蒿,懸壺濟世。經驗的積累,對于面對未來生活的挑戰(zhàn),實乃寶貴之借鑒。我們當注重提取生活經驗,以備未來之用。
然而,經驗雖重要,但變通之智慧亦不可或缺。若一味依賴舊有經驗,往往易犯經驗主義之錯誤。過去的經驗,未必適用于當下新問題。面對未來的種種不可測,我們當因勢而變,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周總理面對外國記者之不友好提問,一句“戰(zhàn)利品”便讓對方自慚形穢。我們當在不備之時,靈活應變,以巧妙之方式解決問題。
經驗與變通,兩者相輔相成,方能應對未來之不備。未來已至,萬事難以完備;唯有因時而變,看變化而應對不測。生活非高考,沒有模擬題。它如同秋風掃過的枯葉,何時飄落無人知曉;又似投入水中的石頭,蕩漾幾圈難以計數;生活也不是選擇題,而是主觀題,需我們自行書寫答案。將經驗與變通相結合,正是將知識與題干相融合,以應對未來生活之不確定性。
“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蔽覀儫o法預備未來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更無法如高考般事事有備而來。因此,經驗與變通的使用尤為重要。我們更應將兩者相結合,以應對未來之不備。經驗與變通攜手并進,應對之法存于心中;未來之不測難以預料,唯有巧妙應對方為上策。
(編輯:關曉星)
強調了有備無患的重要性,通過高考和生活規(guī)劃的例子說明了準備的必要性,提倡適當地準備,以便在事物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就能掌握規(guī)律,做出積極的應對。
討論了保持“無備”心態(tài)的重要性,這種心態(tài)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能夠靈活應對突發(fā)情況。用撒貝寧的應變能力作為例子,說明這種心態(tài)的實際應用。
揭示了“無備”心態(tài)背后實際上需要“有備”的基礎。通過外交和體育比賽中的例子,說明了只有通過日常的準備和積累,才能在關鍵時刻靈活應對。
引用巴喬的話,強調了在不確定的時代中,新時代青年應該摒棄消極態(tài)度,積極進取。鼓勵青年人培養(yǎng)前瞻性視野,提前規(guī)劃并付諸實踐,同時保持一顆“無備”之心,勇于面對挑戰(zhàn)。
引用《中庸》中的話,強調了預先準備的重要性,并用學生備考作為例子來說明古人智慧在現代依然適用,巧妙點明了主題。
提出了一個反論,即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萬事俱備,質疑是否有必要做過多的準備。
作者回應反論,認為準備不僅是預先規(guī)劃,也是提升隨機應變能力的基礎,進一步強化了準備的必要性。
通過歷史人物戚繼光的例子,展示了準備和隨機應變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回歸現實,指出社會中各種準備的必要性,強調即使無法面面俱到,仍須盡力規(guī)劃準備。
文章開頭引用了《文心雕龍》的名句用以比喻當代中學生通過多次模擬考試來準備高考的經歷。這一比喻既貼切又生動。接著,文章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直接點明了文章的主題,也引發(fā)了讀者的思考。
通過引用周總理的例子,生動地展示了變通之智慧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妙用。這些例子不僅展示了變通的力量,也教會了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應該如何靈活應對。
結尾提醒我們無法預備未來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因此更需要將經驗與變通相結合來應對未來之不備。這一結論既是對前面論述的總結,也是對讀者的一種啟示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