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自主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旨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出示了與之相應的單元訓練重點,即通過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以本單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學生在閱讀一篇敘事性文章時,如何從整體上把握,將各部分內容歸并概括起來,從中探析核心素養(yǎng)下學生歸納能力提升的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歸納能力;思維養(yǎng)成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學習歸納文章主要內容時遇到的“難處”,在自身教學中找出問題,實施改進策略。從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出發(fā),基于學生的學習基礎,根據學習目標,構建學習框架,分步落實,促進其思維的進階,使學生獲得歸納的能力與方法。
一、學生歸納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
1.忽略歸納的基礎學習,沒有坡度
歸納文章主要內容這一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本冊第四單元中已有安排。部分教師卻忽略學生的基礎學習,沒有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其教學缺乏連續(xù)性,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
2.忽略歸納的學習經歷,只求結果
有的教師只朝著“歸納”這一教學目標出發(fā),缺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造成學生只是機械性地對文章主要內容進行死記硬背。一旦自己面對新的文章時,就無處著手。
3.忽略歸納的思維養(yǎng)成,不講方法
歸納文章主要內容是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實踐。不過,教師常常只講歸納的內容,不提煉歸納的方法,只限于課內的歸納訓練,不創(chuàng)設課外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不利于學生的思維養(yǎng)成。
二、核心素養(yǎng)下學生歸納能力培養(yǎng)策略
1.在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上,從單元視角定位“歸納”
提升單元意識,建立單元架構,從單元的外部和內部視角,依據“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這一學習目標的連續(xù)性和進階性,明確外在聯系與內在定位。從而使教師在教學時,能分步完成相對應的教學目標,體現連貫性。
小學階段關于“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首次提出是在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篇章頁上:關注事件發(fā)生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本冊第七單元提出“學習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來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v向來看,除了關注點不同之外,從歸納一件事到由多件事組成文章的主要內容,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這也是為第三學段整本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扎實的基礎,積淀相應的能力儲備。橫向來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是本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是歸納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的新起點和關鍵點。
2.在理解的基礎上,以邊讀邊思助力“歸納”
閱讀,是學生歸納能力訓練與實踐的重要方式。它承載著學生感知內容,理解內涵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教師抓住“自由閱讀”“有感情地朗讀”“邊讀邊思”的朗讀契機,指導學生在朗讀經歷中學習歸納,突破難點。
(1)在自由閱讀中初步理解。初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學生在自由閱讀時,自主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為了解課文內容掃除認知障礙。同時,“課文寫了幾件事?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帶著問題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學生在自己既有的學習基礎上,借助“六要素”中的“時間”標志作為梳理依據,就理清了本課內容由三件事組成。
(2)在指導朗讀中深入理解。學生將課文內容讀懂了,讀好了,能更好地促進他們對主要人物的認識、主要內容的把握以及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體會。如何指導學生讀懂、讀好呢?就要聚焦主要人物和事件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中,當修身課上魏校長提出“為什么而讀書”這個問題時,同學們各有各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時聚焦主要人物周恩來,學生一下子就讀懂了:他們立下的志向不同,周恩來是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讀書。自然而然地,學生能發(fā)自內心地讀好周恩來回答時清晰而堅定的語氣。聚焦主要人物和事件,即聚焦周恩來的“回答”,學生就能簡潔地概括出“第一件事”的主要內容。舉一反三,概括另外“兩件事”時學生就有了“抓手”,主要聚焦周恩來“聽到的”和“看到的”內容。
(3)在邊讀邊思中歸納整理。帶著問題讀,是學生深入文本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的提問尤為關鍵,指引學生在讀中思考,通過聯想想象、分析比較等進行歸納整理,逐漸形成內容全面、簡潔扼要的語言經驗。①抓住關鍵句邊讀邊思。概括周恩來“聽到的”內容時,就要抓住“伯父說的話”。教師提出問題“讀一讀、想一想:伯父說了幾次話?”用最簡潔的語言說一說。這幾句話之間有什么聯系?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邊讀邊思,抓住兩句“伯父說的話”分別概括,發(fā)現“不要去被外國人占據的地方”與“中華不振”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可以歸納成簡潔的一句話。②聯系上文邊讀邊思。學生在概括周恩來“看到的”內容時,往往只是將全部內容說一遍,語句冗長。原因是只著眼于寫這件事的內容,缺少通過事件之間的比較朗讀來幫助歸納。此時,教師可以給予提示:周恩來“看到的”這件事與之前“伯父”說的話有什么聯系呢?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第三件事。學生根據問題提示,聯系上文讀,以“伯父”說的話為線索,明白了“女人受外國人欺負,原指望巡警局給她撐腰,懲處肇事的外國人,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他,反而訓斥她?!边@句話的意思就是上文“伯父”說的“沒地方說理”。
3.以思維養(yǎng)成為目標,形成“歸納”方法
(1)化整為零,建構路徑。落實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目標來展開教學,需由一個個“小任務”來支撐與推進。這一個個“小任務”構建起歸納的一般思維路徑:分別概括事件—發(fā)現寫作順序—厘清事件關系—合并與串聯內容。學生循著路徑,在實踐中逐步養(yǎng)成歸納思維和能力。
歸納由多件事組成的文章時,先以修身課上發(fā)生的事,引導學生學習概括方法,再扶放結合概括周恩來聽到的第二件事,最后放手讓學生概括第三件周恩來目睹的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現文章的寫作順序。本文作者采用倒敘手法,按照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其實是第二、第三件事先發(fā)生,再是第一件事。然后,明確事件與事件的關聯。引導學生發(fā)現事件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第二、三件事是“因”,第一件事是“果”。最后,運用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因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為……”以合并、串聯的方式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2)豐富經歷,積累內化。學生歸納能力及方法的訓練與應用,不能靠單純地、機械地做相關的練習來達成目的。聚焦語文學習任務群,依托整本書閱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自由閱讀、快樂分享中積累閱讀經驗,實現其歸納能力的內化。
其一,學生選擇一本喜歡的故事書,自主制定閱讀計劃。教師以“閱讀記錄卡”的形式引導學生制定一份詳細的閱讀計劃,可細化到每日閱讀的時間、頁數,記錄故事的主要內容、精彩片段的摘錄等。
其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豐富“歸納”的學習經歷(如下表)。
其三,學生快樂分享,積累“歸納”的學習經驗。歸納與閱讀建立起聯系,將課內學習的歸納方法在課外閱讀中得以實踐、內化和提升。豐富、精彩的閱讀活動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多種形式的展示是學生能力的體現與促進,形成語言經驗。例如整本書推薦會上,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書籍,說一說書籍的基本信息,介紹故事的主要內容,講一講精彩的、印象深刻的故事情節(jié)。書友會上,學生概括出人物的主要特點,用畫像描繪自己喜歡的人物。課本劇中,學生通過梳理、歸納、擴充等將文本語言轉換為劇本,讓文字活起來……
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緊扣單元目標,探究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豐富學生歸納能力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課堂學習向課外遷移和運用,使學生在真實的學習經歷中積極地積累與建構,逐步養(yǎng)成獨立閱讀的能力和習慣,獲得語言和思維的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文燕.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線,2017(05).
[2]王曉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J].語文新讀寫,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