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教師要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閱讀教學作為高中英語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教學任務。高中英語教師要正確認識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性,科學了解當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設計文化對比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資源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在有效落實課程教學過程中不斷發(fā)展學生的文化意識。
關鍵詞:文化意識;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培養(yǎng)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23-0126-05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其閱讀教學在高中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過去的閱讀教學往往側重于語言技能的訓練,忽視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面臨諸多障礙。如筆者針對所教的55名學生進行訪談調研,發(fā)現有約78.00%的學生表示在閱讀英文材料時,難以準確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這直接影響了他們的閱讀理解和應用能力?!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意識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文化意識體現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取向。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開展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可以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歷史事件及文化現象,從而拓寬視野,增強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與理解,有助于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會做人做事,從而成長為有文明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人。因此,探索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與文化意識培育的深度融合,不僅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求,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和存在問題
(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學的基本模式深刻影響著文化意識培育的深度與廣度。過去,高中英語教學采用的基本模式為“預習—講解—練習—復習”,通過這一線性流程引導學生理解詞匯、分析語法及篇章結構。這種模式雖能確保學生掌握基礎語言知識,但在文化意識培養(yǎng)上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一種“情境—互動—反思”的新型閱讀教學模式逐漸被廣泛使用,它強調在閱讀過程中構建文化情境,促進學生與文本、教師及同學之間的多維互動,并在互動后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反思,從而加深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情境”即教學情境。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生動、真實的情境,這些情境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也可以是虛構的故事或者場景。通過設置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課程內容,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在構建情境過程中,教師可以改變單一依賴教材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轉而積極融合多媒體資源,如英文原聲電影片段、紀錄片及文化專題講座等,幫助學生構建一個生動且貼近現實的語言及文化學習環(huán)境。更進一步來說,教師可以通過模擬國際交流場景、組織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通過體驗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技巧與策略,從而有效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為培養(yǎng)具備全球視野的復合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互動”即倡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它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傾聽,而且要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與教師及其他同學進行深入的思想交流與碰撞,從而擦出思想的火花,產生新的思考。這樣的互動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而且可以在無形之中增強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他們對待不同文化的開放態(tài)度和包容精神。
“反思”在教學活動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它要求學生對過去的學習過程進行深入的回顧和思考,以便對所獲得的文化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和歸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回顧和思考所學知識的內涵和外延,要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為了更好地反思,學生可以通過撰寫讀書筆記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感悟,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文字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也可以通過撰寫文化對比報告的方式分析不同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參與在線論壇討論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和觀點,不斷提高交流和溝通能力,拓寬知識、文化視野,從而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就學生文化意識培養(yǎng)而言,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還存在學生文化意識缺失、教師對文化意識培養(yǎng)不重視等問題。一是學生的文化意識比較薄弱。筆者針對所帶班級55名學生進行調研,發(fā)現有超過75.00%的學生在理解英語文本時,難以準確捕捉并解讀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知識背景,導致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出現偏差。這一問題突出體現在學生對西方節(jié)日、歷史典故及社會文化習俗的理解上。如,在閱讀西方感恩節(jié)的相關材料時,許多學生的理解停留在食物與聚會的層面,未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歷史淵源與感恩精神。學生文化意識薄弱還體現在學生對英語國家社會價值觀、思維方式及行為規(guī)范的認知不足上。如,在一次模擬國際交流活動中,面對西方文化中直接而明確的表達方式,部分學生因不適應而顯得拘謹甚至誤解對方意圖。
二是英語教師不夠重視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當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在文化意識培育方面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的單一性和教學方法的局限性上。如,過去柳州高級中學不少英語教師在開展英語閱讀教學時,主要聚焦于詞匯、語法和篇章結構的講解,而忽略對文化背景、社會習俗及價值觀等深層次文化內容進行講解。這種“重語言輕文化”的教學觀念,導致學生即便掌握了扎實的語言基礎,也難以在實際交流中準確理解和運用英語國家的文化表達,從而限制了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教學方法的僵化也制約高中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閱讀教學通常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缺乏互動性和參與性,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文化內涵的興趣和主動性。如,在講述西方節(jié)日時,許多教師僅停留在節(jié)日名稱、日期和簡單習俗的介紹上,未能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節(jié)日背后的文化內涵、歷史淵源及與現代社會的關系,導致學生只能獲得表面的、碎片化的文化知識,難以形成系統(tǒng)的文化認知體系。
二、培育高中生文化意識的英語閱讀教學實踐
(一)設計文化對比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
在高中階段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挑選具有代表性的閱讀材料,并巧妙融入多元文化元素,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舉措。這樣教學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培育他們具備在全球化背景下交流、合作與共處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設計和實施英語閱讀課程時,應當注重材料的多樣性和文化內涵,有意識地挑選涵蓋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文化特色的閱讀材料,設計對比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接觸和了解各種文化現象,增進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經典文學作品,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幫助學生在比較分析過程中理解不同作品體現的不同文化。例如,在教學經典戲劇文本——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哈姆萊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西方戲劇和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以及文本所體現的不同文化,筆者節(jié)選了《哈姆萊特》和王實甫《西廂記》的經典片段,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通過這兩部作品的比較分析,學生不僅能夠領略到中英兩國文化的獨特魅力,而且能深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物性格、情感表達及價值觀的差異。訪談結束顯示,參與對比閱讀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平均提高了20.00%,對他國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尊重意識顯著增強。
筆者認為,要想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文化批判意識,教師可以采用“文化透鏡”教學方式。該方式鼓勵學生以開放的心態(tài)和批判的思維審視不同文化現象,通過比較、分析和反思,形成對文化的深刻理解。在具體操作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組,每組負責一個文化主題,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形式,準備文化展示報告。隨后,在全班范圍內進行文化交流,各組展示并分享研究成果,其他學生則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參與互動,促進思想的碰撞與交流。如,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與漢代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兩個作品都描寫了在社會壓力之下,兩對年輕人的愛情悲??;同時,兩個作品都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思想意識的差異、社會狀況的差異。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兩個作品所體現的文化,筆者設計了“愛情應該是怎樣的?中西方人對愛情的看法有何不同?”的閱讀主題,讓學生對兩個作品進行對比閱讀。筆者通過專題對比閱讀的方式,使學生在不同作品的對比分析中,較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思想的不同,更深刻地理解愛情的意義,有利于培養(yǎng)高中生的文化意識和正確愛情觀。
在精選閱讀材料時,教師還要注意閱讀材料的時效性和多樣性。如,教師可以選取關于全球化、環(huán)境保護、科技發(fā)展等全球性議題的英文報道或評論等文章,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同時,鼓勵學生自主搜集和分享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閱讀材料,如非洲的民間故事、拉丁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等,以豐富課堂的文化元素。這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篩選和整合能力,還能激發(fā)他們對未知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亨利·亞當斯(Henry Adans)所深刻闡述的那樣:教育的本質,不僅在于知識的單純傳授,還在于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求知熱情,猶如點燃一盞明燈。所以,在教學中,英語教師要精心挑選閱讀材料,并巧妙融入多元文化元素,以激發(fā)學生探索文化的濃厚興趣與熱情,使他們在英語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有效提升語言能力,能夠進一步拓寬知識視野,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從而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與素養(yǎng)。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是加強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策略。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和理解英語文章中所包含的各種文化元素和價值觀念。這樣既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英語知識,又可以有效地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種學習情境,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特點和價值觀念。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彼此的學習心得和觀點,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英語閱讀材料,而且能夠培養(yǎng)自己的文化意識,進一步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從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語一年級必修一Unit 4 History And Traditions中,有一篇文章Beautiful Ireland And Its Traditions,這篇文章提到“The country has a long history of producing great writers and poets.(這個國家有著培養(yǎng)偉大作家和詩人的悠久歷史)”,是愛爾蘭的美麗鄉(xiāng)村景色,尤其是“翡翠島”的美景,孕育和培養(yǎng)了這些偉大的作家和詩人。而在中國悠久的發(fā)展歷史中,也有許多詩人在我國大好河山的美景熏陶下成長起來,如我國古代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山水詩人謝靈運,以及唐代著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等等。這引發(fā)筆者的思考:中國和愛爾蘭同樣擁有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這些景色同樣孕育了一大批偉大的詩人,那么這些偉大詩人所作詩篇的風格是否有相似之處?描寫景色是否一致?所表達的思想是否具有共性?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探究上述問題,筆者采取了項目式探究學習法,首先設計了如下學習項目:詩歌是文學中的一種重要問題,古今中外,許多大詩人創(chuàng)作出浩如煙海的詩歌作品,請你選擇中外兩位偉大詩人,了解他們的生平、作品,從兩位詩人的作品中各選擇一首詩歌進行對比閱讀,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寫作方式、描寫內容、情感內涵等,并比較作品的不同。隨后,筆者要求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并將學習項目任務印發(fā)給各組學生。同時,筆者收集了一些關于愛爾蘭著名的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我國古代的著名詩人王維的介紹資料,要求各小組學生通過閱讀書籍、研究論文和網絡搜索等形式,收集更加全面的學習資料,然后根據項目任務進行探究式學習。學生也可以自主選擇其他詩人及作品作為研究對象。接著,筆者要求各組學生在完成探究學習后,共同撰寫一篇3 000字左右的研究論文,并制作課堂展示PPT,或是創(chuàng)編課堂情景短劇,借助班會課讓學生完成項目學習展示。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設計學習項目,以項目任務為驅動,不僅成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他們的研究興趣并提升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參與這些項目的過程中,通過對不同作品進行深入的對比分析和研讀,深刻領悟了作品所蘊含的豐富內涵,了解了作品所反映的中外文化和思想的差異。這樣的教學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對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yǎng)了他們的文化意識,使他們能夠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運用和融合不同文化,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資源,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
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是培養(yǎng)高中生文化意識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因為通過多元化的文化體驗,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的內涵和特點,增強對文化多樣性的認識和尊重,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可以幫助他們拓寬視野,讓他們接觸到更廣泛的文化形式和內容;二是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三是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可以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和身份認同感。
但是,現實中由于高中生學習壓力較大,他們很難有機會到各個地方研學旅行,也很難真切了解各個國家的不同文化。因此,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身臨其境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了解各國不同文化。例如,節(jié)日文化,是各個國家都具有的文化,但是因為每個國家的節(jié)日文化產生的環(huán)境、背景不同,所以節(jié)日文化所體現的思想觀念、文化內涵等也有差異,甚至是天差地別。然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國家,每個國家又有不少節(jié)日,如何讓學生能夠體驗這些文化的不同,是教師需要不斷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相關節(jié)日的視頻,然后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播放,讓學生在觀看視頻過程中獲得直觀的文化體驗。網絡上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學生通過觀看相關視頻,足不出教室就可領略不同國家的不同節(jié)日,這種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文化體驗,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文化意識。
如,在講解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的知識的時,筆者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這些節(jié)日與中國的春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不同,便從網絡上收集介紹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和我國各地不同的春節(jié)風俗,以及介紹印度排燈節(jié)的視頻資料,然后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觀看。與此同時,筆者設計了“這些節(jié)日有何不同?你覺得這些節(jié)日體現了怎樣的不同的思想文化?”等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觀看視頻。為了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不同的節(jié)日文化,在學生觀看視頻后,筆者還設計了小型研討沙龍會,讓學生組成由5—6人組成的若干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自選一個節(jié)日進行專題研討。小組研討結束后,各小組或是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或是以情景短劇表演的方式,呈現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在本課教學中,筆者借助網絡資源向學生展示不同國家的不同節(jié)日文化,同時讓學生進行合作式探究學習,學生在全面了解中西方不同節(jié)日習俗、文化的同時,也深刻理解了節(jié)日所包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更加生動具體。例如,教師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VR技術),讓學生不出教室便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觀英國的博物館、歷史遺跡,甚至參與虛擬的跨文化交流活動,這種沉浸式體驗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直觀感受。同時,教師可以精選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紀錄片、訪談和電影片段等,讓學生在觀看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講解美國獨立日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關于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歷史紀錄片,結合影片中的場景和解說,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這一節(jié)日背后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關注國際知名博物館、文化機構的官方賬號,參與線上展覽、講座等活動,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網友交流心得。這種跨文化的互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還促進了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
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筆者或是通過對比閱讀教學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學習情境,或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師生、生生全面而有效地互動,或是通過項目式教學法促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和深度反思,充分發(fā)揮了“情境—互動—反思”這一新型閱讀教學模式的育人功能。通過有效實施對比閱讀教學,筆者不僅很好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較為全面地培育了學生的文化意識,發(fā)展了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另外,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在選用相關教學材料時,可以盡量擴大選材范圍,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又要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性,切忌選擇那些具有反華傾向、詆毀社會主義思想、具有低俗思想的內容。也就是說,教師在落實學生文化意識培養(yǎng)工作時,既要做到各美其美,又要做到美美與共,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文化意識,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三、教學的成效與面臨的挑戰(zhàn)及建議
為了更好地驗證教學效果,筆者在寫作本文前對所教的55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55份,回收問卷55份,有效問卷55份,有效率為100%。調查結果顯示:通過開展上述教學活動,筆者所帶班級學生的文化意識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一是學生基本都能較好理解文化意識的內涵和重要性。調研中,有37名學生表示能夠正確認識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并且能夠較深刻地理解文化意識的內涵,占比約為67.27%;有13名學生表示能較好理解為什么要培養(yǎng)文化意識,占比約為23.64%;有5名學生表示還未能較好理解文化意識的含義,占比約為9.09%。二是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有了較大提升。調查中,有48名學生表示在理解中外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在閱讀一篇文章前都會有意識地了解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所反映的文化,閱讀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占比約為87.27%;有7名學生表示閱讀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占比約為12.73%。
在落實學生文化意識培養(yǎng)工作的過程中,筆者同樣遇到不少新的挑戰(zhàn)。一是教學資源比較有限。在探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與文化意識培育的深度融合時,教學資源不足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挑戰(zhàn)。當前,盡管市場上存在多種英語教材,但是真正能夠全面、深入融合文化元素的閱讀材料卻相對稀缺。另外,網上的教學資源雖然非常豐富,但是要想挖掘能夠很好地承載文化意識培養(yǎng)且適合學生使用的教學資料,其難度還是非常大的。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借鑒“文化圈”理論進行閱讀材料的選擇和整合,即將不同文化按照地域、歷史、語言等因素分為不同的文化圈,通過對比和分析不同文化圈內的文化現象和特征,幫助學生建立對全球多元文化的整體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精心挑選和整合來自不同文化圈的閱讀材料,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習通、慕課等網絡學習平臺,從中選擇相關的教學資料,因為這些平臺所呈現的資源更適合教育教學所需,既省去了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收集資料的步驟,又確保了學習資料的科學性、有效性。
二是學生個體差異與適應性。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個體差異與適應性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不同學生在語言基礎、文化背景、學習興趣及學習風格上均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直接影響了他們對英語閱讀材料的接受程度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效果。為了有效應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升閱讀教學的適應性,教師可以借鑒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強調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智能組合,包括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等。通過識別并發(fā)展學生的優(yōu)勢智能,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優(yōu)勢智能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文化知識背景,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并為他們量身定制閱讀材料和學習任務。如,在教授關于西方節(jié)日的閱讀材料時,對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簡化版的閱讀材料,并引導他們關注節(jié)日的基本信息和慶祝方式;而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提供更為復雜的閱讀材料,引導他們探討節(jié)日背后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這既是《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教學要求,也是普通高中落實“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的重要體現。“三新”改革強調,在英語閱讀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和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幫助他們搭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把握英語語言的實質,豐富其語言知識儲備,而且能夠拓寬他們的全球視野,增強對多元文化的接納和尊重,進而在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同時,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注:本文系2021年度柳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實踐研究”(2021C-127)的研究成果。
(責編 蒙秀溪)
作者簡介:盧美艷,1974年生,貴港平南人,本科,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英語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