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華文明突出特性融入國學通識類課程的思考

      2024-09-29 00:00:00關健英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24年8期
      關鍵詞:中華文明國學課程思政

      [摘 要]國學是中國固有的知識體系,也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體系。國學通識類課程是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是高校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的重要課程資源。國學通識類課程的課程內容與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相契合,中華文明突出特性融入國學通識類課程具有學理依據(jù)。在授課中要堅持“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導向,把握國學通識課的價值引領。要立足課程內容,諳熟國學學理,融通文史哲藝,悟透知識點,找準五個突出特性的融入點,才能自然融入而不著痕跡。要創(chuàng)新授課方法,采取專題討論、參觀體驗等方法,使學生在參與體驗中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自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關鍵詞]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國學;國學通識課;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8-0014-04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突出的統(tǒng)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這一重大論斷的提出,不僅關乎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也是新時代高校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立德樹人,實現(xiàn)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價值塑造三位一體育人目標的基本遵循。國學通識類課程是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是高校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的重要課程資源,具有涵蓋學科廣泛、涉及知識廣博、價值導向功能突出的特點。將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融入國學通識類課程,是國學通識類課程教學改革的著力點,對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厚植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

      國學的內涵十分豐富,廣義的“國學”相當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念,是中華民族在“過去”經(jīng)年累代創(chuàng)造并傳承下來的物質遺存和精神遺存,諸如語言文字、經(jīng)史子集、風俗禮儀、倫理宗教、古代器物、傳統(tǒng)技藝、國醫(yī)國藥、藝術形式、制度體系等。從學科門類而言,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宗教、建筑、醫(yī)學、法律、農(nóng)學、兵學、天文、科技等,都屬“大國學”范疇。中國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中國固有的學術思想受到知識界高度關注,“中學”“國故學”“國學”概念相繼出現(xiàn),光緒末年出現(xiàn)的“國學”一詞遂成為“西學”的“對待之名辭”,[1]其內涵所指是中國固有之學術。20世紀初的國學家大都是從“學術”的角度定義國學。章太炎以“國故”指代中國固有的學術,內容是小學、經(jīng)學、史學、諸子、文學;梁啟超開列的《國學入門書目》范圍是學術典籍及國學工具書;馬瀛的《國學概論》以經(jīng)學、哲學、史學、文學進行分類;錢穆的《國學概論》主線是從先秦諸子學到清代考據(jù)學的學術思想流變。因此,狹義的“國學”蓋指中國固有的學術。中國傳統(tǒng)學術主張文以載道,思想家個人和某一流派的學術思想體現(xiàn)了他們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故此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理應是國學重要內容。

      基于對“國學”概念及其內容的理解,國學通識類課程是包括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史子集、中國傳統(tǒng)學術思想、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三個部分內容的課程群。國學通識類課程的內容與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相契合,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融入國學通識類課程具有學理依據(jù)。

      (一)連續(xù)是文明發(fā)展的前提,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xù)性內蘊于國學通識類課程的知識體系

      古人將文字學歸屬于“小學”,是國學的入門功夫。識字是周代貴族子弟學習的主要內容,稱之為“六書”。[2]文字是記錄語言和表達思想的符號系統(tǒng),是書寫典籍的工具,體現(xiàn)了一種文明是否具有連續(xù)性。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文字,之所以成為幾乎無法破解的文字之謎,就是因為找不到它們與今天文字的關聯(lián)。中國文字則不然,從商代甲骨文演變?yōu)榻鹞摹Ⅳξ?、秦小篆、漢隸、漢字的字形結構和使用在變化中有規(guī)律可循,東漢許慎總結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正是由于漢字的連續(xù)性,后人能夠與古圣先賢對話,并在此基礎上對過去的文化進行繼承與創(chuàng)新。從歷史的連續(xù)性上看,西周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國確切紀年的開端,[3]自此之后,中國歷史上發(fā)生的大事有了確定年份的記載,這在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古史是中國歷史連續(xù)性的突出體現(xiàn),歷代王朝遵循司馬遷開創(chuàng)的正史傳統(tǒng),后起王朝為前朝修史,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連續(xù)而清晰。英國的格林·丹尼爾在20世紀60年代曾提出世界六大文明說,除中華文明外,還有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墨西哥文明和秘魯文明。這些曾經(jīng)與中華文明同時存在、盛極一時的古老文明,或者湮滅終絕,或者融入其他文明之中,只有中華文明保持自己的獨特性綿延至今,從未中斷。

      (二)創(chuàng)新是文明發(fā)展的內生動力,中華文明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體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思想上

      中國傳統(tǒng)學術思想發(fā)端于先秦。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學術思想體系。一百九十年后,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提出了王道仁政學說??酌蠈W術思想無疑具有同質性,但孟子在繼承孔子學說的同時,對其有發(fā)展有創(chuàng)新,成為思孟學派創(chuàng)始人。孟子去世幾十年之后,戰(zhàn)國晚期的儒家學者荀子繼承發(fā)展了孔孟學說,同時兼容了法家的思想成分,反映了秦統(tǒng)一前夜儒家學者關于時代重大問題的創(chuàng)新性思考。從中國傳統(tǒng)學術思想史角度來看,子學時代各種學說學派凡一百八十九家,[4]其中以陰陽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最具影響力,諸子學成為先秦學術思想的標志。漢代立太學,設五經(jīng)博士,對儒家經(jīng)典的訓詁、闡釋成為兩漢學術主要內容,漢代學術思想表現(xiàn)為儒家經(jīng)學。魏晉時期天下多故,學術思想隨之一變,一種新的學術形式——玄學產(chǎn)生。玄學既非儒學,也非道家,而是儒道合流之學。隋唐重儒、道、佛三家思想,此時學術思想是儒釋道并重之學。宋代學術承接孔孟道統(tǒng),融攝道家佛教,創(chuàng)立了宋代新儒學。清代學術重經(jīng)世致用,重考據(jù)注疏,中國傳統(tǒng)學術思想至此演變?yōu)榍宕紦?jù)學。從先秦諸子學到清代考據(jù)學,中國傳統(tǒng)學術思想既一脈相承,又不斷革故鼎新,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日新不已。

      (三)大一統(tǒng)是中華民族的悠久傳統(tǒng),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是國學通識課的價值取向

      自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兩千年的王朝權力更迭史上,既有漢族建立的政權,也有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既有漢族政權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共存并立的時代,亦有少數(shù)民族統(tǒng)一中國的歷史時期??v觀中國歷史,無論哪個民族建立政權問鼎天下,都把權力一統(tǒng)、疆域一統(tǒng)、思想和文化一統(tǒng)作為自己的治國理政目標。鮮卑族建立北魏,他們認同鮮卑族源出黃帝,認同“大一統(tǒng)”的中國歷史傳統(tǒng),“春秋之義,大一統(tǒng)之美”;[5]蒙古族建立元朝,實現(xiàn)了中國統(tǒng)一,他們稱自己“應天撫運、肇啟疆宇、華夏一統(tǒng)”,[6]具有鮮明的“大一統(tǒng)”意識;清雍正帝自謂“我朝肇基東海之濱,統(tǒng)一中國,君臨天下”,[7]體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對“統(tǒng)一”的高度認同。翻閱經(jīng)史子集,“統(tǒng)一”“天下一統(tǒng)”“中國一統(tǒng)”“海內一統(tǒng)”“統(tǒng)一中國”等概念頻繁出現(xiàn);歷覽中國傳統(tǒng)學術思想,其中蘊含的“大一統(tǒng)”歷史觀和國家觀清晰可見;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倡導的“茍利社稷生死以之”“天下為公”等價值理念,明確表達了對家國情懷、整體主義的推崇。所有這些無不表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崇尚統(tǒng)一反對分裂是中國不同歷史時期各個民族的價值共識。

      (四)兼容并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鮮明地反映在國學通識類課程中

      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都是多樣性的存在,而如何看待多樣性則反映了不同文明的價值觀。中國古人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8]發(fā)展的動力源自多樣性的動態(tài)平衡和對立統(tǒng)一,單一性的疊加只能使發(fā)展停滯。以中國學術思想而論,先秦諸子蜂起、處士橫議、百家爭鳴,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軸心時代”學術思想的巨大包容力。漢代官學主張“抑黜百家”,但陰陽家、法家、黃老道家等思想并不是被禁絕,而是被吸納融入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漢代學術體系。因此,漢代學術雖主張獨崇儒術,實際上是容納各家,這一點可以從西漢學者對學術典籍的分類整理中窺見一斑。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西漢末,劉向劉歆父子將先秦至西漢末的所有典籍根據(jù)內容分為七類: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shù)術略和方技略。漢代“七略”作為后來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的雛形,不僅是對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特征形成的重要貢獻,而且反映了漢代“大一統(tǒng)”背景下對各種學術思想的包容。漢代以降,這一學術史傳統(tǒng)沿襲下來,歷代正史均列《藝文志》或《經(jīng)籍志》記述各個王朝的學術思想,主要內容既包括中國固有的學術思想,也有傳入中國的異質文化如佛學。這些關于各個派別、各種思想、各類典籍的記載,既反映了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體現(xiàn)了固有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包容,佛教的中國化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特質的典型體現(xiàn)。

      (五)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蘊含在國學通識類課程學理中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張“和而不同”,[9]推崇“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10]“貴和”是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重要理念?!昂汀斌w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友善、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睦相處,也體現(xiàn)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上。在中華文明起源之初的古國時代,堯即提出“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11]以“協(xié)和”作為處理族眾、多族群、眾多邦國之間相互關系的準則。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林立,國與國彼此征伐,老子反對戰(zhàn)爭,提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12]墨子主張兼愛天下,倡導“國與國不相攻”[13];《左傳》將“親仁善鄰”看作是國與國交往之寶;[14]孟子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可統(tǒng)一天下。[15]在國與國交往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堅持以鄰為友而不是以鄰為壑,講信修睦而不是弱肉強食,廣交四海朋友而不是奉行叢林法則。西漢張騫通西域,明代鄭和下西洋,他們既是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也使中華民族崇尚和平、睦鄰友好的交往之道播散天下。

      二、國學是中國固有的知識體系,也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體系

      國學通識類課程內蘊中華文明突出特性,中華文明突出特性融入教學過程無疑具有學理依據(jù),而如何融入,則是實現(xiàn)國學通識課程目標和育人目標的關鍵。

      (一)堅持問題導向,把握國學通識課的價值引領

      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國學通識課要培養(yǎng)了解中國歷史、堅守中國立場,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不是培養(yǎng)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精致利己主義者,更不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破壞者和掘墓人。國學通識類課程要堅持問題導向,要講清楚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才能使學生理解古代中國,才能讓他們理解并更好地建設當代中國;要講清楚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性,才能激勵學生守正創(chuàng)新、不斷進取,通過奮斗去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要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統(tǒng)一性,才能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國家統(tǒng)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自覺捍衛(wèi)國家利益、維護國家統(tǒng)一;要講清楚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使學生了解歷史上各個民族文化、各種宗教文化多元并存,了解多元文化匯聚成為共同文化——中華文化的歷史必然性,增進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要講清楚中華文明的和平性,使學生認識到熱愛和平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品格,在當今世界,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二)探賾國學學理,找準五個突出特性的融入點

      “通識課”不等于“通俗課”,通識性要以專業(yè)性和學理性為基礎。國學通識類課程是包括國學概論、國學經(jīng)典、國學方法論、古文字學、中國學術史、中國通史、中華傳統(tǒng)美德、傳統(tǒng)藝術書法、傳統(tǒng)禮儀風俗等課程在內的課程群。中華文明突出特性融入國學通識類課程,不是拼湊整合和生硬融進,而是基于對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與國學通識課內容二者內在契合的深刻理解。只有立足課程內容、諳熟國學學理、融通文史哲藝,悟透知識點,找準融入點,才能自然融入而不著痕跡。在上述課程中,通過“漢字的演變”“最早的中國”“周召共和”等知識點,融入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xù)性,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文明在歷史上不曾中斷,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以國家形態(tài)發(fā)展至今的文明;通過“從先秦諸子學到清代考據(jù)學”“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等問題,融入中華文明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勾勒出代有創(chuàng)新的國學發(fā)展史;通過“什么是大一統(tǒng)”“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五代之亂”等內容,融入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體現(xiàn)團結統(tǒng)一是福、分裂動蕩是禍的道理;通過“滿天星斗文化起源說”“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佛教的中國化”等,融入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闡述多元文化與共同文化的辯證關系;通過“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和合文化”等內容,融入中華文明突出和平性,展現(xiàn)中華民族協(xié)和萬邦追求的和平理念。

      參考文獻:

      [1]馬瀛.國學概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2]周禮注疏[M].鄭玄,注.賈公彥,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司馬遷.史記[M].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4]班固.漢書[M].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5]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6]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0.

      [7]八旗通志[M].鄂爾泰,等,修.李洵,趙德貴,主點.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8]國語譯注[M].鄔國義,胡果文,李曉路,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9]論語注疏[M].何晏,注.邢昺,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0]禮記正義[M].鄭玄,注.孔穎達,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1]尚書正義[M].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2]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王弼,注.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

      [13]墨子間詁[M].孫怡讓,撰.孫啟治,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

      [14]春秋左傳正義[M].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5]孟子注疏[M].趙歧,注.孫奭,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王義祥)

      Reflec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to General Cour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Guan Jianying

      (School of Philosoph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Abstract: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is the inher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a and also the unique value system of the Chinese n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of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are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the edu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curriculum resource in the training plan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urse cont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on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is in line with the fiv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to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on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has a theoretical basis. In teaching,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of \"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 and grasp the value guida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on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By focusing on course content, understanding the principles of National Studies, integrating literatur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art, and identifying the integration points of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these elements can be seamlessly incorporated.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thematic discussions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should be used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fiv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ostering a correct historical view, national view,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Key words: Chinese civilization;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General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urse

      猜你喜歡
      中華文明國學課程思政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軍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垂”改成“掉”,好不好?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當代陜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見證中華文明的甲骨文正在從高冷變得親近
      當代陜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發(fā)揮專業(yè)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湘繡專業(yè)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奮斗雞—我的國學日常
      中國漫畫(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xù)至此
      學習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4
      景宁| 儋州市| 界首市| 肥东县| 卓尼县| 兴化市| 松滋市| 兴山县| 册亨县| 静海县| 台中市| 永春县| 称多县| 蓬莱市| 尉氏县| 佛山市| 襄垣县| 铁岭县| 长宁县| 石渠县| 会宁县| 玉山县| 榆林市| 如皋市| 兴海县| 米易县| 那坡县| 米脂县| 岱山县| 上饶县| 双峰县| 临沭县| 卓尼县| 九寨沟县| 玉门市| 吉安县| 九台市| 皋兰县| 莆田市| 平潭县|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