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辯證思維展現和揭示客觀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和過程,包含四層含義,即思維的多元性、批判性、全面性和邏輯性。補充材料,打破認知的局限,可以培養(yǎng)思維的多元性;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在親身實踐中獲得真相,有助于培養(yǎng)思維的批判性;關聯(lián)比較、綜合考慮,有助于培養(yǎng)思維的全面性;在激烈的辯論中學習有條理地表達,有助于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辯證思維;多元性;批判性;邏輯性
辯證思維是展現和揭示客觀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和過程的思維方式,它包含四層含義:一是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即思維的多元性;二善于從實際出發(fā),敢于質疑,根據客觀標準和規(guī)律評判事物優(yōu)劣,即思維的批判性;三是能夠由簡單、片面地看問題走向綜合考慮,即思維的全面性;四是強調整個論點和論據的嚴密,即思維的邏輯性。
小學階段是形成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時期。在信息爆炸時代,新鮮的事物和觀點層出不窮,而小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欠缺,這導致他們看問題比較簡單,易發(fā)生偏差。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敏銳地挖掘辯證思維的訓練點,引導學生對各種問題和觀點進行深入
辨析和判斷,滲透辯證思維的培養(yǎng),從而達成“樂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方法,辯證地思考問題,有理有據,負責任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養(yǎng)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tài)度”[1]的培養(yǎng)目標。
一、補充材料破局限,培養(yǎng)思維的多元性
思維的多元體現在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積極拓寬思維邊界。為了破解因知識、經驗有限而導致的小學生思維局限的問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選擇合適的思辨點,通過補充材料,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多元性。
(一)“補”出見解
當下,各種信息紛繁復雜,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往往持不同的觀點。學生在辨別觀點的過程中,容易陷入兩個極端:一個是固執(zhí)于自己的觀點,一個是丟失了自己的觀點。面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補充資料,在辨析中得出合理的結論。
以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芬徽n教學為例。學生容易被牧童的“畫錯了”
這一看法左右,從而得出戴嵩“畫得不好”的結論。這里面包括了兩個問題:一是牧童“畫錯了”的結論是否權威,二是“畫錯了”是不是等于“畫得不好”。教師借此引導學生課后搜集關于斗牛的資料。學生補充閱讀了大量的資料后發(fā)現:唐代畫家戴嵩以畫牛著稱;《斗牛圖》作為傳世的畫牛佳作,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另外,學生在補充了科普資料后還發(fā)現:斗牛時牛的尾巴可以是“調尾而斗”,也可以是“尾搐入兩股間”……在補充資料的基礎上,學生得出結論:《斗牛圖》畫得好,即使牛尾處理有一點遺憾,但瑕不掩瑜。
這樣的訓練,讓學生逐漸意識到,看待問題應在多方查補資料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合理的看法,養(yǎng)成凡事有辨別意識、不輕易“上當”的習慣。
(二)“補”出立場
人們看待問題的立場不同,得出的觀點就不同,內心的情感傾向自然也不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學生的認知聚焦在文本核心處,結合相關的補充資料,
引導學生進行多元思考和思維碰撞,錘煉學生的辯證思維。
例如,教學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對于到底為誰讀書,學生產生了爭議。有的學生認為,讀書就是為了讓自己或者家庭獲得更好的生活。教師先引導學生搜集補充有關周恩來的資料,了解他的事跡。匯總交流后,學生被其崇高的人格所折服。繼而,教師再讓學生搜集留學歸國科學家的資料,并幫助學生補充近些年留學未歸人員的相關數據。學生發(fā)現,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留學歸國科學家,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為國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有一些人員赴美、英等西方國家留學后,留在了當地工作、生活,選擇為他國服務?;谶@些資料的分析,學生明白:從國家立場上來看,讀書自然是為了中華之崛起;那些認為讀書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好生活的,顯然是從個人立場進行思考的。如果那些留學未歸人員也能夠從國家立場出發(fā),選擇學成報效祖國,我們的國家將會更加強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總結出:立場不同,判斷就不一樣。當然,在
此過程中應讓學生明白,選擇立場應以國家和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為重。
二、親身行動求真相,培養(yǎng)思維的批判性
思維的批判性關鍵在敢于質疑,能根據實際,依據客觀標準和規(guī)律判斷事物的優(yōu)劣。由于學生的思維還不成熟,面對復雜的事物往往缺乏獨立分析的能力,容易人云亦云。
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在親身行動中獲得真相。
(一)“行”中見真實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苯處熞龑W生,面對復雜的事物
不能用感覺代替分析,而是要借助親身實踐,作出理性的判斷。
例如,教學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習作“推薦一個好地方”時,不少學生都想到附近鎮(zhèn)上的一個美食小吃街。他們通過大眾點評App和短視頻等平臺,向同伴推薦這里的一個個“好地方”。看到學生的習作后,教師并未及時給出自己的評價,而是讓學生跟著推薦,去現場體驗,
之后再討論。學生實地探訪,分別從環(huán)境、服務、菜品三個方面進行評鑒,發(fā)現這些“好地方”有的名不副實。通過這樣的實踐論證,學生自然真切體會到判斷真?zhèn)蔚暮梅椒āH自實踐。
(二)“行”中得標準
個人的喜好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作出的評價自然也不同。仍以上文“推薦一個好地方”習作為例,學生在評選最佳飯店時又有了爭議。有一家飯店獲得了班上絕大部分學生的認可,但仍有少數學生給出了否定意見。這又是一個思辨的增長點。于是,教師引導大家分析,評價的標準是什么。學生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發(fā)現,參與評選的學生來自不同省份,有學生是從四川等地轉學來的,喜歡重口味,尤其是辣味。而這家飯店以淮揚菜為特色,不符合這些學生的口味,并非飯店的口味不佳。由此,學生感悟到,個人的喜好也會影響評價結果;評價時必須排除主觀因素,這樣才能更加客觀和公正。
三、關聯(lián)比較研起因,培養(yǎng)思維的全面性
思維是復雜的。作為小學生,出現問題時他們往往會關注表層因素或者外部原因。此時,教師就需要引導他們再進一層,能綜合各種因素進行考慮,從而讓思維具有全面性。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并設計一些任務,驅動學生不斷地提問、查證,進行各種關聯(lián)比較。
(一)“聯(lián)”出順序
一件事情往往牽涉多個要素,如何理清其順序?不妨借助關聯(lián)比較。
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跳水》一課教學為例,教師讓學生做一回小法官,判決“誰是導致孩子遇險的罪魁禍首”。學生踴躍回答,有的說是放肆頑皮的猴子,有的說是被生氣沖昏頭腦的孩子自己,還有的說是開玩笑開過頭的水手,更有學生怪罪于風平浪靜的返航。教師引導學生依據事件因果關系畫出肇禍鏈條:風平浪靜返航—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放肆逗孩子—孩子生氣追猴子—水手笑得更歡—猴子更放肆—孩子氣極了,爬桅桿走橫木遇險。從畫出的鏈條里,學生輕松地找到了肇禍原因,從而將引發(fā)問題的各種因素以先后順序有序勾連起來。學生也由此明白事情起因具有復雜性,明白看待事情要全面的道理。
(二)“聯(lián)”出主次
造成事物發(fā)展結果的原因雖然多,但會有主有次。教師尤其要引導學生
抓住重點矛盾,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還是以《跳水》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肇禍鏈條進行思辨:若你是大法官,你會判決每個對象的責任份額各占多少?學生再分析肇禍鏈條,很快學會反向關聯(lián),由遇險結果往前推,得出主要的肇禍對象是水手,不是猴子。首先,猴子只是一個頑劣的動物,天氣是客觀條件,天氣、猴子頂多各占10%責任。
而水手們是大人,他們的取笑和放縱,才使猴子放肆,最終導致孩子被怒火沖昏,走進險境。孩子也要對自身的沖動行為負責。他們認為,孩子和水手各負40%的主要責任。雖然其中的合理性還有待商榷,但是,學生的分析過程很有意義。若堅持這樣分析問題中的各種因素,培養(yǎng)思維的全面性,辯證思維定會明顯提升。
四、激烈辯論究條理,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
思維的邏輯性體現為條理清晰,能圍繞重點,清楚有序地表達。辯論需要選取各種
論據,想方設法證明自己的觀點,從而說服對方,是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的有效方法。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論證嚴謹的課文,引導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學會有條理地表達。
(一)“辯”中有依據
表達觀點,就是言說和論證的過程。找準論點和論據間的交融點、契合點,才能讓學生的認知更有可信度和說服力。
以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先引導學生分析兩小兒的論證方法,再讓學生遷移到辯論情境中,組織了“小學生用手機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辯論活動。學生有條理地選擇觀點依據——材料、事例等,也初步考慮對方的一些觀點,
針對性調用反駁材料。通過激烈辯論,正方認為用手機利大于弊,原因是方便生活聯(lián)系、娛樂減壓、便于搜索資料和學習互動等;反方認為弊大于利,列出影響視力和身心健康、容易上當受騙等弊端。在辯論中,“有依據地思考”的習慣不斷深入人心,思維的邏輯性也不斷增強。
(二)“辯”中有融合
辯論雖然是針鋒相對的,但如果教師能加以引導,雙方
都能夠辯證地看待,就能融合雙方的角度或立場,構想出一些雙贏的建議,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最終能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以上文提到的“小學生用手機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辯論為例。雙方各執(zhí)己見,
爭論不休。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能否不使用手機?聽到不用手機,雙方都覺得不可接受。教師又拋出第二個問題:那么該如何使用手機呢?學生結合各自辯論的觀點和例子,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應正確合理使用手機,在充分發(fā)揮手機的
作用的同時,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將弊端降到最低。學生雙方合作,梳理一條條意見:加強
健康使用手機的管理,安裝綠色軟件(青少年專用),家長加強提醒和陪伴等。不少觀點看似對立,也可有機“融合”,這更有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辯論分析也可以走出課本,走向生活。生活中也有不少具有爭論性的問題,如父母管得嚴好還是松好?學生需要多表揚還是多批評?學生課間做游戲好還是不做游戲好?……諸如此類,都可以引導學生在辯論中觀點碰撞,意見融合。這不僅有利于發(fā)展思維的邏輯性,還有助于達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目標。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辯證思維培養(yǎng)大有可為。教師首先要做一個辯證思維的敏感者、開發(fā)者,在教學中開展學生力所能及的辯證思維訓練,真正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